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一等奖 宾霞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一等奖 宾霞

字号:T|T

评语:深刻认识到《道德经》的文化价值,过于“道”的基本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的论述,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理解过程,由迷惑到开悟,用心在感受经典,理解经典。

 

“道”之路修远兮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秘书学专业 202110103087 宾霞(女)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过:“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阅读《道德经》。

初读《道德经》,学识浅薄,只觉老子所述言简意深。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对其进行了许多阐述。首先,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表示,道可以阐述表达,但语言是限定的,其所说明的道不等于那永恒存在的道。正如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所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既然 “道”不可道,那老子如何知晓“道”的存在?“道”又从何而来?对此,老子这样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也难以解释“道”从何而来,只是表明“道”在天帝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紧接着,老子进一步说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说“道”在一切出现之前,便已存在。为何,老子认为“道”在一切出现便已出现?“道”无形、无体、无声,那么老子所认为的“道”是“道”在万物出现之前本身便存在,老子通过对世间的观察从而发现的?还是“道”本身不存在,“道”是老子对自身观察天地万物所得成果的命名?老子所言的“道”,蕴意深奥奇妙,虽不能完全领悟,此番思考亦是硕果。

除了对“道”的阐述以外,《道德经》还阐述了许多蕴藏于生活、社会与世界里的智慧,细细读来,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处世之道。

例如,在《道德经》中老子说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并以圣人为例“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关于轻与重、静与躁的关系,老子指出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缘何?对此,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解释道“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于此,钱钟书先生有进一步详细的论述。

我初读此章之时,不加思索便将“根”视为“本”之义,细细一想又觉不对,不知该如何解释。直至查阅到钱钟书先生一篇关于此的论述才幡然醒悟。钱钟书先生说如果把“重为轻根”说作根柢、本来,那么就费解难通了。因为“轻”累加可以变成“重”,这样岂不是“轻为重根”?再者,“躁”会打破“静”,越“躁”便越难“静”。因此,“轻”与“重”、“躁”与“静”不能作为同类关系来并列阐述问题。老子所言的侧重点应是轻与重、躁与静的作用大小,如果将重和轻、静和躁看成两对矛盾的话,重和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重者能驱使轻者,静者能制衡躁者。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短短八字,如骤降雨露,敲打我心,如定海神针,稳住了我翻涌的心潮。步入大学,未来的模样突然模糊,脚下的道路就此中断,曾经十字路口的流水游龙,方寸书桌的熙熙攘攘皆已成过往,回首四顾心茫然,便如以往一般,以为只要往前便可寻得答案。于是用忙碌掩盖迷茫,用勤奋遮掩焦躁,低头奋力向前冲。但忙碌总有尽头,勤奋亦有极限,每当这时,迷茫与焦躁便无可阻止地涌上心头,只觉自身似走于云端之上,无处可得实感。幸得机缘,阅得此文,一心以为越是迷茫便越要沉下来,越是焦躁便越要静下来。于是便尽力让心神沉静下来。但事总与愿违,越是想静下来,便越是焦躁。纷繁的思绪铺天盖地,在脑中冲撞。此时的我不解缘由,只觉老子所言实为一场大话。直至后面读得钱钟书先生所著,才知晓其中真意。老子是在通过阐述轻与重、躁与静之间的关系,来告知我们为何遇事要稳重冷静,因为稳重冷静的作用更大,能更好地处理事情,焦躁轻浮反而会让事情变得糟糕。

再例如,老子表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初读此句,只觉圣人之为圣人,其心胸已非常人可比。但对于为何得此一论,我仍是不解。于此,我查阅了些许资料。其中,苏辙在《老子解》中有以下注释:“虚空无形……如使空自有形,则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无善不善皆善之,无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可谓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之者,未尝变也,可谓德信矣。不然,善善而弃不善,信信而弃不信,岂所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哉。”

老子认为圣人是没有私心,他以百姓的心为心,无论百姓的本心是什么样的,或者百姓如何对待他,他都会拿出善良和信任去教化百姓,使百姓如婴孩般纯朴。

老子言此乃圣人所为,但我认为这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应是要努力去做到的。何谓“善良“?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正如老子所言”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即使是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这才是真正的善良。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善与不善不应是对立的,如果以不善对不善,那么社会将会陷入互相斗争的恶循环中去。人性是多面的,世界是复杂的,端看一面便对他人作出善与不善的评价,便对他人施以善意或恶意。这般作为,不是善良,而是傲慢,傲慢地对他人擅自贴上标签,傲慢地对他人施以“善意”和“恶意”,这是站在高处对他者的俯视,是对他者不平等的对待。或许以善对不善在很多人看来都难以做到,但这样的思想我认为是合理的、应当保有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在为人处世中多一分善良,想必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对于《道德经》,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懂人生真谛!”《道德经》的重要,可想而知。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每细细探究老子的思想,每细细领悟老子的智慧,便觉有清清凉山间泉水流过心间,拭去了心上的尘埃,望诸君皆能深读《道德经》,觉人生之真谛。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1级秘书  541006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