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忠恕之道,弘扬国学之光
—— 从《论语》看忠恕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巨大价值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2110102036 潘虹列(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儒家思想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凭借其完整而又强大的理论体系,两千多年来在文化领域被尊为正统,其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已经和中华民族深深的融入到了一起,成为了今天中国人民重要的精神食粮。而国学原典《论语》成为了今日中国人探究儒学本义的重要载体,而忠恕之道,作为论语中的重要部分,一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一. 何谓忠恕之道?
《论语·里仁》篇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就是孔子说自己的道义是由一个思想一以贯之的,弟子曾参向门人透露道:“老师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关于忠、恕具体的解释,曾子并没有说明,但后人却在《论语》的其他篇目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们通常将它理解成待人忠心的意思;而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通常将它解释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后人对于忠恕之道,或是在典籍中直接引用,或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西汉戴圣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庸》篇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大意是忠恕离道不远,施加于自身感到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于他人;《后汉书》中赞扬明章之治时也说统治者“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利用忠恕之道来达成了国家的大治;而南宋大儒朱熹更是对忠恕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不断丰富了忠恕之道的内涵。在朱子的解释里,不论是“忠”,还是“恕”,它的出发点都在于“己”,尽己本份即为忠,推己及人是为恕,用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概括了忠恕之道的本质。
二. 以中心为忠,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立世之本。
忠,字面意思是忠诚,忠贞。在古代,忠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就借机声讨儒学,认为忠恕之道是压抑,歪曲内心来对君主绝对忠诚的封建“奴学”。诚然,在古代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下,儒学越来越成为了统治者奴役百姓的思想工具,但在其刚刚诞生,尚未成为主流思想的春秋时期,忠恕之道的本意并不是指忠君,在《论语》中,全书提到“忠”的只有17处,其中和君有关的只有2处,而且都建立在君主“上孝于亲,下慈于民,使臣以礼”的前提之上,可见在孔子的本意中,忠君只占了“忠”的很小一部分,认为忠就是忠君,完全背离了他的本意。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生平来理解“忠”的本意,身为一名学生,他的学习十分刻苦,追随师襄子学琴,老师觉得他已经弹奏的十分高妙,孔子却始终怀着新学的心态,不断操练琴艺,终于习得绝曲《文王操》;身为一位老师,孔子在自己具备了渊博的学识之后,毅然开私人讲学之风气,一生传授弟子三千,仅每人收十条干肉,同时他遵循‘有教无类’,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在他这里学有所得;身为一名政治家,他仰慕上古的王道乐土和前周的礼乐秩序,主政鲁国期间雷厉风行,缔造鲁国大治……无论是什么身份,孔子的一生都在践行“忠”的理念,可见在孔子内心,“忠”更多的指一种对内心由衷的遵从,从而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能够认真尽责。后世“忠于职守”“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忠,也是这个意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忠于自己的事业,尽到自己的本份同样十分重要。身为大学生,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我们的本份;忠于子女,孝敬父母,时常探问父母的近况也是我们的责任;身为国家的公民,身为社会的一员,爱国守法,关心社情,参与国是同样也是我们的应为之举。对不同的角色来履行“忠”的本份,不仅是我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顺利生存发展的立世之本。
三. 以如心为恕,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成事之基。
恕,字面意思是宽恕,饶恕,但他并不是指别人在犯错之后原谅他那么简单,事实上,恕是孔子“仁”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际交往中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的一套世界观,其意义与其说是宽恕,不如说是体谅。
《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人看待问题,多是从自己的名利得失作为出发点,行事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遭来嫉恨,于是乎针锋相对,大兴干戈。而孔子就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传统周礼秩序日渐崩坏,世人唯利是图,人心不古,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无休止的征战和无尽的苦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提出恕的思想,无非是希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能够多为对方考虑一点,舍小利而逐大义,实现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局面。
《吕氏春秋》记载,鲁国有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的,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赎回了奴隶,却没有到国库报销赎金,孔子非常不认同他的做法;相反的是,子路偶然救了一名落水的儿童,孩子的父亲想要送一头牛给子路作为报答,子路开心的接受了,孔子却十分认可,为什么呢?原来不论是拒收赎金或是耕牛,成就的无非是二人自己的虚名,往后如果有人想要行义事,想到如果自己讨要回报会被人嘲笑不如子贡高风亮节,非常有可能放弃做好事的想法,长此以往被拯救的受难者只会越来越少。不论是子贡赎人还是子路受牛,两则故事都是孔子“恕”思想的生动体现,他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要比二位弟子看的更远,考虑的更加全面,所以吕不韦在书中称赞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教育之道,其惟在恕。身为一名师范生,今后我们大多也将走上教师岗位,如果一位老师仅仅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教学作为一项谋生的手段,没有从不同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那么教学效果想必不会很好,因为其对学生和教学活动没有感情,稍一遇到不顺心之事就会做出利己不利人的选择,比如推卸责任、责骂学生、讲课敷衍了事等。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厌倦,口碑败坏,违背了“恕”的本质要求,那么自然难以把教育工作做好。
四. 忠恕之道,乃是国家兴盛,世界和谐之要义
当我们在更大的层面去挖掘忠恕之道的价值时,我们会发现在当今的时代,它依旧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忠恕之道能够唤起人们的担当,助力个人家国繁荣进步。忠恕之道强调个人
修养和主体的觉醒,有利于自我责任意识的重建。人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享受应得权利的同时都应该考虑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以一人之心贯通千万人之心,从而使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与此同时产生的社会效益也为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以个人来说,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他怎会不进步?于国家而言,每个阶层,每个部门都能团结一心,圆满完成任务,又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汇聚每个人的涓滴细流,终将迸发出排山倒海的磅礴巨浪。
忠恕之道能够弥合人们的分歧,实现人类社会共通共融。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与分歧,实践忠恕之道,主要是通过恕来弥合各个群体之间的分歧,在多元的文化中达成道德的共识。儒家忠恕之道强调“人同此心,或人同欲”,在道德方面默认人们具有共同性。虽然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标准趋于多元化,但是忠恕之道同样可以引导人们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考虑别人,“己所欲”与“人所欲”就变成了相道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调节中,忠恕之道依旧熠熠生辉,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总之,忠恕之道的思想内涵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演进的,在今天提倡大家从国学原典中去体悟忠恕思想并不是说对古人的全盘照搬,而是在秉持“尽己之心,推己及人”的精髓上去对先圣的学说推陈出新,在新时代赋予其磅礴生命力,并参考它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帮助我们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实现更大的进步。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邮政编码:541006
评语:对忠恕思想有着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紧密贴合原文,既能准确地抓住文本并深刻理解,又能结合实践,充分并恰当地应用历史典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将道理讲清楚,益于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