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学 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 业:中国文化史2009级
姓 名:靳晓东
学 号:290975
联系方式:15802953546
1、原创:仁坛 以教育推动“仁”的传播
先秦儒家学派深受春秋以来“正德、利用、厚生”观念的影响,形成“仁民爱物”、“富民教民”的民本思想,他们怀抱“救民于水火”、“将以新道觉新民”的志向,以“足食、足兵、足信”为立国的三大策略,在强调以“道”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导向,整合功能的前提下,尤其关注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庶”、“富”、“教”是孔子仁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荀子继承了这一精神而加以扩展之,形成“与民谐乐”、“制民之产”、“民可使富”、“尊贤重教”与“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开源节流”、的观点,对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育与国计民生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做了新的阐述。
孔子所理解的“道”,不是高悬于空中的东西,而是落实于日常现实人间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中的,所谓平铺的人文世界或人间性,孔子理想中的“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精神价值的导向直接联系着现实生活。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人格全面发展和社会秩序和谐发展的功能,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民众的素质和培养造就大批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仁政德治”的坚实基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先秦儒家把教育列于社会由乱转治、由无序变有序的战略重点,从改革教育入手推动社会变革的战略。是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最具特色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家的影响颇深。
2、原创:仁坛 弘法禅寺明灯亮 传统文化照心田——我的一篇日记
佛家常讲因缘,凡事有因有果,暂不论其是与非,但今日一遇似乎确为缘份所致。
我们离开大佛寺,出了县城,不过十分钟,车子开上一个很高的土坡,在一段窄陡的石阶梯下停了下来,司机告诉我们说上面就是弘法禅寺。石阶梯并不长,没有五分钟,我们就到达了顶端,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弘法禅寺的字样。我新奇的发现,在走廊上刻着很多儒家的名言警句,因为我跟随导师学习儒学,所以一看到关于儒家的东西显得格外亲切。这座寺院也不大,但可能是安塞最大的佛教寺院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碰上了该寺院的看管人员,是一位居士。他和我们讲, 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分别是观音菩萨的诞辰日、出家日和成道日,每年这个时候这里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庙会。当我们向他问起对目前国家的宗教政策怎么看时,他说自己文化水平低,本身对佛教也不太了解,就介绍我们同寺院里的法师交谈。
起初,这位法师对我们的到来有些惊诧,当我们讲明身份后,他很热情的把我们请进禅房。刚坐下,他就微笑着说:“咱们很有缘啊,我也是师大的。”这次该轮到我们惊诧了,随后他解释说自己原是师大中文系1978级的学生,毕业后回山东老家,在昌邑一中做了3年的语文教师,又在农业银行工作了20年, 2007年出家为僧,法名“海亮”,为临济宗第45代传人。他并没有正面回答我们出家的原因,只是说出家后,修道、做学问,宁静致远。
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儒家文化,在交谈过程中对儒家经典中的语句信手拈来。他说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如痴如醉,主要是受高中时代一位老师的影响,他们关系很好,如同父子。他深受老师“理科知识是某一具体部门的学问,而文科,如哲学、历史则是普遍学问”观点的影响,报考学习了文科。这位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传统文化造诣深厚,在老师的指引下,他高中时就已熟读记诵了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等传统文化经典。他怒斥当今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主张 “以礼之情,以礼制过,使人迁善改过。”,他认为当今真正能踏下心做学问的人很少,很多学者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了,只有极少数的人退居养志,过着“登山采药,入室修禅”的生活来修道。他极为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教人道德向上的特点,反对一味追逐物质享受,他认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道德向上。
当我们问到如何看待现在的宗教政策时,他坦然回答自己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佛法、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学问,中国传统文化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他告诫我们要以敬畏心理爱戴传统文化,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应该使其返本开新,摈弃腐朽,以日新、又新之精神开拓创新。
他还谈到出家人的社会责任。他说出家之人并不是无所事事,于社会责任全然不顾了,相反出家人要以出世生活做入世之事,二者为一。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在家要齐家,而出家要做到济世立民、慈悲为怀。
在谈到儒佛关系时,他说儒家讲微言大义 ,皆以学为先,学有所成,教学相长。荀子在《劝学》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儒家倡导的学习是一个由学生成为圣人的过程。佛教在认识论上是量学,逻辑性很强。中国近代一些新儒家大师是入佛出儒的,比如梁蔌溟、熊十力。佛儒之间不存在谁统属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融合,
在谈到佛教发展现状时,他很乐观,认为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缺少高僧大德。所以当前佛教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僧才;二是缺少僧众。他认为俗世对佛教有太多的误解,往往把佛教和封建迷信扯在一起,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教对于净化人心的教化作用,所以要还原佛教本来面目,再就是出家修行是很辛苦的,所谓“修行有五难”。因此,能够真正发愿出家的人很少。
按照我们原来的行程,在弘法禅寺进行短时间的参观后就前往县文化局、文化文物馆、果业局、蔬菜局进行访谈。原来并没想到会有如此缘分巧遇校友,而更没想到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热爱又有如此深的造诣,我们三人都是学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所以,此次交谈可谓大快人心!最后,我们提出要和他合影,他兴致勃勃地回卧室重整衣服、披穿袈裟。这时,我环顾客厅,墙上挂着几幅佛教揭语、《佛教八荣八耻》,还有法师出席各种法会的合影,桌上供放满了佛像和书籍。
合影结束后,法师挽留我们用餐,因行程紧张,我们谢绝了,此次交谈,大家都意犹未尽,但我们也不得不怀憾离开。不过正如俗话所言:有缘自会再相聚!
3、原创:仁坛 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儒家主张治国安民的根本途径是以德化民,而法律只是不得已而用之以防范乱民作奸犯科,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现在政府倡导“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就是注重发挥两种手段的作用来治国安民。那么作为专业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就理应把“德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德育”的前提是教师自己首先是道德楷模,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和能力去“传道授德”。儒家倡导“推己及人”,先“独善其身”而后才能“兼济天下”,这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
4、原创:仁坛 乡射礼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乡射礼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教化目标上,是将人们培养成具有良好德行修养的人,乡射礼的准备阶段和整个过程都能体现这一点;在教育方法上,是儒家所倡导的寓教于礼乐,是循循善诱的而不是灌输式的。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句话强调教与学要遵循正确的方法和自觉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乡射礼注重让参加者从参加射礼的切身感受中来体悟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将体悟到道理内化为自己的德性修养,进而在为人处世的人生实践中得到体现;在教育内容方面,乡射礼所传递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广泛而深刻的,如正己持志、反躬自省、谦让贵和等等,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一个人,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总之,我们可以从乡射礼中体会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厚重以及古代礼乐教育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资源。
5、原创:仁坛 孔子的“无言之教”
教育有“身教”和“言教”两种方式,而身教往往比言教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力,学生受到的影响也更加恒久和深刻。“身教”的内容现实操作性更强,往往教师在无意识间向学生传递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又很自然地去效法老师的做法,是一种更直接的“实践——实践”的教育模式。而“言教”则更侧重于理论性,大多是老师告诉学生为人处丗的理论知识,还需经过学生吸收后,再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间接性更明显。我们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既因为孔子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圣人,也因为他以身教的魅力化育着周围的人,并影响了千万后世人。孔子从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强调无言之教的威力,认为教师行为端正、道德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分说明了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也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他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更相信无言之教的巨大威力,他要求教师不只是用语言去教诲学生,更要用模范行为去感化学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和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在古代思想家看来,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和代表者。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素质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
6、原创:仁坛 我对“仁”的理解
“仁”左为“人”右为“二”,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原则。我们能否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左为“人”,右边的两笔,上为“天”下为“地”。人站立于天地之间,为天地之心。这样的话,“仁”就不只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了,它应该是处理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宇宙原则。
7、原创:智坛 传统文化与当今教育
一提到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模式,我们时常想到先生手拿戒尺摇头晃脑的边踱着步子边读讲经学的形象,其实这是对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极大片面的认识。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教育经历中积攒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再经过理性的加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通过言传身教和记录传承下来,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挖掘、领会以便将其中优秀的东西融入到到当今教育实践之中,以纠正弥补失误与不足,从孔孟二圣到程朱、陆王再到近代的曾张无不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教育财富,当然摇头晃脑死讲经文之类的教育糟粕固然存在,但不可以偏概全。
8、智坛 十、学习之道 85楼
《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在我们经常说作“愤悱启发”,就是教育要把握一种“火候”,就如同烧火做饭一样。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制灌输,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这种时机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这又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相通的。《学记》中也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能强硬灌输。学生学习也应该循循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心情怡然之中自觉的感受为人处世的道理,并潜移默化的融入到生活实践中,教育的最佳境界是“润物细无声”。
9、原创:智坛 智育的前提——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外,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教师最宝贵的育人品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精神境界。孔子在这方面作出了典范,无论什么人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子贡称道夫子:“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孔子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才可做教师。
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更加强烈,教师这一行业也不例外,但是所不同的是,教育加工的“材料”和生产的“产品”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思想情感复杂的动物,并且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感性思维发达,可塑性强。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所要具有的专业素养指的不仅是专业的书本知识,还应具备调节学生心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的“活知识”。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要“活读书、读书活、读活书”,教师也应该做到“活教书、教书活、教活书”,这里的“活教书”和“教书活”指的是教学方法要灵活,而“教活书”则指的是教育内容要广泛而实用,教育内容既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惑”指的就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走出疑惑,这也应该属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当然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敬业乐群”,“群”指的就是学生,教师主动地亲近学生,既要维护教师的身份尊严又要尽量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找老师解惑。
10、智坛 十、学习之道 86楼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这样一段:太宗派遣自己车驾“三请马周”进宫,太宗对马周说你跑到荒郊野外去干什么?马周对答:“我去读书,书分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字之书,我去郊外正是去读无字之书的。”“无字之书”指的正是生活,一切知识正是来源于生活,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也在其名著《菊与刀》中说:“日常生活是人们的学习之源。”马哲上将知识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来源于书本。古语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对二者形象的描述,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示:一不要不要拘泥于书本,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二不要盲从于实践,忽视对前人总结出的精华知识的学习。
11、智坛 十、学习之道 87楼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有这样一幕:国文教师袁吉六很器重毛泽东,但不喜欢他锋芒毕露、谈天论地的风格,每次作文成绩都给他很低,借以警醒他注意收敛,毛泽东不理解老师一番心意,当众顶撞老师,后来幡然醒悟,前往老师家负荆请罪,老师为试其诚心,在屋中不予相见,毛冒雨立在门前一宿,终感化老师。看到这,不禁想起“程门立雪”的典故,这也可叫做“袁门立雨”吧。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尊师重道。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个佛学院的夏令营活动,每次讲座之前和结束后的时候要有一整套迎请和恭送的礼仪,以示对老师的尊重。不禁想起现在学校之中的尊师风气不是很乐观,从小学到大学皆是如此,中学可能是最差的,这固然和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轻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的地位有一定的恢复,但仍然受到文革中“臭老九”思维的影响,再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地位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更不乐观,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地位,当然这与某些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影响了一个群体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要提高教师待遇;二要严把教师选拔聘请关;三要引导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应有的。
12、原创:礼坛 “礼”的内与外 礼是内在精神和外在仪节的结合,内在精神就是合乎礼乐的德性修养,具体是指“贵和”、“谦让”、“爱人”等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品质;外在仪节就是指礼仪中所要求的合乎礼乐的言行举止。外在仪节是内在精神的载体,内在精神通过外在仪节表现出来,而通过对外在仪节合乎礼乐的塑造可以培植内在的德性修养,所以外在的“礼”就具有了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原创:礼坛 由修家谱引起的一点思考
假期间有幸拜阅老家族谱,发现自民国二十五年后族谱就再也没有修整过,便顿时产生了重修的想法。于是先将现有族谱资料输入电脑,又拜访村中年长者以便将残缺的资料修补完整,入学后又查阅了一些关于谱牒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加合理、完善、高标准的将新族谱整理起来,但总觉得困难越来越大,主要是资料的收集还不完整,史事考证还不准确。于是掩卷而思,先人是如何整修家谱的呢?在家谱的卷首有两篇《序》,一是于嘉庆十年栎月二十三日由王万序先生书写的,至于王万序先生因为家谱中只写了他的名字至今我不知其详细情况;另一篇是于民国二十五年仲春之月由朱泮林先生撰写的,家谱中记载了朱先生字墨卿,为清侑生署理詩禮堂啟事官,在当时是家乡那一带的乡贤。
中国古代又有多少担负基层教化责任的“先生”们呢?他们在教书育人,记录乡间民里发生的重大事件,维系宗族和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起姓名一事,家谱中自始祖而至十三四代名字大多具有很深的儒学文化韵味,定是深谙传统文化的人所起的。
近代多批判封建礼教,合理一面自不必说,但细想起来,我们通常所说的旧社会的“礼教”在维护社会安定、承担社会教化、维系宗族团结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日看过一部电视机《大祠堂》,其中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祠堂就是人的根和魂。他们将祖宗的荣耀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当然,时代变了,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现在做人的价值何在?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金钱至上?
自己修谱遇到困难便联想起了先人们修谱时的情况,与我近日感兴趣并加以思考的一个话题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民间的贤德儒士在社会的最底层发挥了怎样的社会功能?我们经常在某些电视剧中看到这些人物,如《水浒传》中的吴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等等,他们大都隐于民间以等待时机大展宏图,实现抱负。先前曾拜读过韩星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段正元及其道德思想》,韩老师在文中称段正元先生为“现代中国在民间弘扬儒学的一位真贞大儒。” 前一段时间参加 “《论语》研读心得交流会”也曾和师兄、师姐讨论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句子。那么“穷”的人们是如何独善其身的呢?在独善其身的时候是不是就放弃了他们的“治平”理想呢?
14、和坛 十、 孔颜之乐 19楼:
世界上越是难得的东西就越珍贵,我们对天生的、无法改变的东西真的没有必要去攀比,比如父母的身份不高贵等,如果连这个都要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公的话,我觉得首先是不孝的。父母的身份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且很无私的爱着我们。相反我们不但不应该有太多的抱怨,而应具有的是一颗感恩的心。不公固然存在,但恰因如此,我们更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当然,手段必须是正当的。别人如何做,那是别人的事,自己要保持正确的荣辱观。我个人觉得真正的快乐固然需要物质的支撑,但一味的追逐物质享受,将精神的愉悦与否完全置于物质的决定之下是不合理的。孔子高足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不改其乐。”我个人是很敬佩,也是很羡慕这种精神境界的。
15、原创: 和坛 礼宜乐和
儒家倡导礼乐教化。礼的基本原则就是从人的合乎仁爱之心的感情出发,但要克制人过多的欲求,使之合乎规范。礼是外在的仪节规范,儒家倡导礼的目的并不只在于约束人的行为,最重要的是通过礼的外在约束使人和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相处更具有规范性,使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良性运转。只一味的强调礼就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亲和感,变得冷漠无情,近代以来所批判的礼教多为这方面。为了克服过度重视礼而造成的不和谐局面,以恰当的音乐配谐相应的礼仪,使得干巴巴、繁琐的礼节充满柔和亲切的节奏感,以淡化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所以说,礼具有外在的规范性,乐具有内在的自发性,礼教使人不会争斗,乐教使人心中没有怨恨。
16、原创:和坛 乡射礼中的礼乐之和
乡射礼是一种地方性的礼仪活动,举办地为乡里民间,由地方官吏或下层士大夫组织,参与人群多为下层人士。在乡射礼中有两次用乐,第一次是宾主酬酢之后有一段合乐,用的乐章是《诗经·周南》中的《关雎》、《葛覃》和《卷耳》以及《诗经·召南》中的《鹊巢》、《采蘩》和《采蘋》。第二次是第三番射时,用的乐章是《诗经·召南》中的《驺虞》。因为乡射礼中所用的乐章都来自《诗经》,所以也称“诗乐”。我们发现乡射礼中所用的乐都来自《诗经》中的“风”篇,而“国风”主要描写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风俗人情,如《葛覃》是描写已经出嫁的女子因看见黄雀聚鸣而渴望回家探望爹娘、同父母团聚的诗,其中蕴含了思念父母的思想感情,《关雎》则是赞美民间爱情的诗。这样乡射礼的参与对象同所选用乐章描绘的对象是一致的。《礼记·乐记》中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礼中有乐,使得射礼过程富有节奏感,再与人的身心相和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好的艺术画面。
17、原创:和坛 二、社会和谐 219楼
乡射礼中的人人之和:在乡射礼各个环节中主人、宾、射者等人之间都是谦虚礼让,一团和气,整个过程渗透着和敬之教。乡射礼的最后有一个“旅酬”的环节,“旅”就是“众”的意思,“旅酬”就是参与射礼的人要饮酒。其中胜者要为败者敬酒,针对这一安排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意思:一是罚酒。射箭比赛输了说明失败者德行和射艺不如别人应当给予惩罚来鞭策其努力修德练艺;二是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谦虚而主动向败者敬酒,以谢“谦让”之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和我们现在一些体育比赛有所不同,胜者往往会得到物质和精神的丰厚奖励,其形象被众人捧起进而演化出“追星”现象,如果胜者缺少谦虚的道德修养就会更加自满。而对于败者则出现了一种与之极端相反的现象,甚至还有这届比赛是胜者接受众人追捧而到另一比赛失败后则会迅速被冷落的反差,如果这样的风气蔓延,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就会滋长。相反,古代射礼中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文化景象,胜者敬败者既可以警醒胜者戒骄戒躁,又注意考虑到在尊重失败者自尊心的基础上给予鞭策。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举行射礼最重要的是明礼仪,修德行,传递为人做事的道理,而不是比赛决胜负。另外,当射箭比赛结束后报靶者报告成绩时并不是直呼其名,而是以“某藕上射或下射”代替名字,一方面可能是古代等级观念强,射箭之人中有长者或地位比自己高贵者不便直呼其名,即使年龄和地位与报靶者相当直呼其名也是不合礼的;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失败者的自尊心。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指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不妄与人争。在这里,乡射礼向人们传递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
18、原创:和坛 乡射礼中的人礼之和
乡射礼要求射者在射礼中的容貌体态要合乎礼乐规范。在乡射礼中乡大夫要向围观的众庶征询对射手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项目有五条:一是和,二是外貌,三是射箭技术,四曰和容,五曰兴舞。”这里的“和”、“容”以及“和容”就是指射者的容貌和体态要合乎礼乐规范。在射礼过程中司射会先为射者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射者也要按照规定的动作来做。射者站在射位将要射箭之时,先要扭头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而不是心有它虑,然后俯身看双脚,调整步伐,最后开弓射箭。每个参与射礼的人包括主人、众宾、司射、司仪、射者等等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只有将自己的身心状态合于礼仪规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射箭之时,如果动作要领把握不好就会射耙不中。除了使自己的身体动作要合乎礼仪规范外,身心还要合乎乐的节拍。第三番射与前两番射相比是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原因就是增加了乐,并且要求射者容貌和射姿要合于音乐的节拍,称之为“和容”和“兴舞”。
19、原创:忠坛 儒者的社会责任——从儒者隐逸的角度来说
儒家具有特殊的“隐逸”思想,这种思想深深地烙印着社会担当的痕迹,我们可以称之为“儒隐”。
一、怎么理解“邦有道”?
《论语》中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也就是说,儒者“隐逸”的原因是天下无道。那么怎么样才算天下有道呢?简单地说,“有道”之治就是君王要法效古代圣王以德化民,朝廷的官员“在其位,谋其政”,治理百姓靠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使民时要“如承大祭”,爱惜民力,以民为本。人人都有“仁爱之心”而知廉耻,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百姓要“忠君而亲亲”而不是“犯上作乱”。这样君、臣、民各司其职而不相悖,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就是一种“礼宜乐和”的理想社会。
二、为什么要“隐”?
“礼宜乐和”的理想在“无义之战”频繁的春秋时期最多只能是对人们心灵的安慰,尽管孔子说当天下“无道”时就想“隐”,但实际上孔子面对当时鲁国君王昏愚、三桓擅权、国弱民穷的“无道”局面时,毅然出任了大司寇、代国相等职务,试图以自己的行动来努力实现他的理想,只是最后迫于无奈而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时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在寻觅能够相信他的治国之道而重用他的“明君”,但依旧归于失败。当这一切的失败经历深深刺痛晚年的孔子时,他转向了整理古籍、教书育人,以期通过此举传承古代圣王先贤的思想及自己的理想,可以说孔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甚至宁愿“乘桴浮于海”去布道,所以孔子实际上是没有“隐”的。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也曾赞扬过“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南容,并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与他。对无论“邦有道”还是“邦无道”都一样正直的卫国大夫史鱼并没有赞誉,却对“邦有道”就出来做官“邦无道”就隐退的遽伯玉赞其为君子。他赞扬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我们很容易知道这里“愚”是装出来的,就是这种装出来的“愚”却是大智慧,非常人所能及的。他还曾说过邦有道则可正直的说活,正直的做人,而当国家政治混乱时,要正直做人,说话却要谨慎,即“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所以我们说孔子的“隐逸思想”无非是一种“变通之术”,其内心并不想隐而不出仕,或者出仕不尽心尽力,只不过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制约使得自己不得不暂时“隐逸”而已。同时,在一个“无道”的政治局面下出来为政不但自身难保,更重要的是“道”也不可能实现。但是,应当注意的一点是,这种“隐逸”既不是“降志”更不是“失志”,“柳下惠为士师,三黜。”“直道事人”而受到赞誉,儒家认为他是仁人君子,而当他“降志”时就是“辱其身”了,更何况“失志”呢。但孔子认为柳下惠和少连这种变通之术仍旧是“言中伦,行中虑”,也就是并没有违背根本的道义。孔子在评价了伯夷、叔齐“不降志,不辱身”、柳下惠“降志”以及虞仲“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三种不同类型的“隐士”后却说自己和他们都不一样,无可无不可。而孔子所谓的无可无不可,按朱子注《孟子·公孙丑》篇的说法,是“可以出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由此我们看出,无论是“出”还是“隐”孔子都强调“存志”的恒久性,出仕为官时可以通过权力治国安民以弘其道,那么当“隐”时又如何实现抱负呢?
三、“隐”的时候如何弘道?
孔子针对“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时分别提出“出仕”和“隐逸”的应对策略,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掉自己的理想追求。当“隐逸”之时要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弘道呢?如果只是在心里存在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所事事,那只能算作空想。在“隐逸”之时除了等待时机以期获得官职而布道外,还要尽己所能在低程度上、小范围内传播为人处世的正确道理,这就是儒家“隐而不隐”的“隐逸思想”。孔子在周游列国后虽“风风光光”被迎回鲁国,并被尊为“国老”,然而他已无出仕为官的志趣,只想整理古籍和教书育人,可以说晚年的孔子也是一个“隐逸”之人,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来培养学生,通过教化来弘扬道,让更多的人懂道而传道,促使社会依然能向着“礼宜乐和”的方向前进;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整理古代文献,以学术的方式承接古代圣贤的“大道”,进而代代继承下去。孔子一生可归纳为这样四件事情:一是做官,二是周游列国,三是开创私学教书育人,四是整理古代文献。前二者皆为出仕以布道,历程艰难曲折,但成果不明显;后二者“隐”而布道,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代以后尊孔子为“圣人”也正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直到现在,这些思想财富绵延二千多年依然生机勃勃,焕发活力。
孔子这种“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多有高雅之人怀有经世之才却不任官职,在一处偏僻之地,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教化一方百姓,在小范围内实现“民德归厚”。如曹魏时期隐居于辽东的管宁,隋末唐初隐居于河东的王通,明末清初隐居于山西的傅山等等。以管宁为例,朝廷官员向曹丕多次推荐管宁,言其“清高恬泊”,“德行卓绝,海内无双”,太尉华歆要“逊位让宁”,但管宁终究没有出仕。他在辽东隐居多年,除了潜心研究学问外,还要“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而正因如此,管宁所在之地“左右无斗讼之声,礼让侈于海表”,这就是儒家“隐者”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诸如此种“儒隐”之人的数量已无可计算,古代多有史书中专著《隐逸列传》,如《后汉书·隐逸列传》、《旧唐书·隐逸传》等。当代蒋星煜先生在其《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以隐居地为划分标准,将隐士归纳为庐山历代隐士表、嵩山历代隐士表、武夷山历代隐士表、天台山历代隐士表等二十个表格,并列明隐士所处时代、因何隐居、隐居时长以及资料出自文献。当然其中有真隐者,也就是终日纵情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以求达与自然浑然而成一体,于世事无所眷顾者,这些人不是“儒隐”之人,但有更多的隐者是隐于民间而不是隐于山林,他们心怀抱负,“修己而达人”,实为中国“隐者”中的君子。
所以我们可以说“儒隐”就是“身隐而功不隐”,就是指身体虽然在野,但是依然心存志向而实际发挥社会功能。自古至今,“儒隐”之人可分两种:一种是如管宁一样朝廷多次盛情邀请其出仕为官,但均予以拒绝,自己在民间开堂授学推行德化,与其情况相同的还有明末清初的傅山、李二曲等;另一种人则是自己想出仕为官以推行自己的治国安邦思想,但当权者却不予采纳,他们大多退而隐于民间以变通之法推广教化,所谓变通之法是指自己的推广活动不与当权者发生正面的尖锐的冲突,避免遭到毁灭而失去最基本的“布道”条件。在统治思想与自己思想之间找寻一条融合之路,如孔子和隋末唐初的王通。二者之所以“隐”的客观原因皆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合己之道”。佛僧道士等人,虽然人为出世之人,但亦有许多发挥社会功能者,我们仍然称之为“儒隐”以区别真正的“隐者”。
20、原创:信坛 我所理解的“信”
“信”,人言为信。单从字的构成来看,就是要求人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我个人认为,信应该由己信和他信构成,我们一般所说的信只是指的他信。我认为,所有的伦理价值都应包含自己与自己和自己与他人他物两种关系,而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又是前提,一个能够真正实践仁、义、礼、忠、孝、廉、和伦理规范的人,应该首先是从处理自己与自己关系开始的,所谓“慎独”,换句话说,也只有先把这层关系处理好了,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平和了,才能在处理与外人外物的关系中真正做到合理、恰当。
21、原创: 孝坛 孝道与忠恕之道
我认为“忠”就是修己,即“善其身”,“恕”就是处理自己与自身以外的关系的,包括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与物的关系的准则。所以我认为“忠恕之道”所涉及的范围已经涵盖一切准则的全部,即将整个时空分为二:“忠之道”是吸收外界的东西进而自身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素质,侧重于“己”,而“恕之道”是指发自身之东西去为人处世。所以就形成了“对内”和“对外”两个不同而有息息相关的过程。
“孝道”是“忠恕之道”的具体衍化, “孝道”也属于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的“道”,也就是处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的“道”,是“恕之道”包含了“孝道”,二者不是并列关系。
22、廉坛 一、贪欲之害 99楼
吴兢的《贞观政要》中说:“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这与《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核心意思异曲同工,这与“物极必反”也有相通之处。凡事皆有度,把握好这个“度”就是为人处世的最佳境界,测量这个“度”的尺子就是每个人的能力,既包括先天素养,也包括后天的习染所得,人的一生就是在夜以继日的锻造这把“尺子”。
23、原创:义坛 我所理解的“义”
一说到义,人们很容易联系到朋友义气,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忠义的楷模,那里的义指的也是兄弟之间的情义。“义”的繁体字为“義”,上面是“羊”,下面是“我”。羊是古代祭祀时“三牲”(猪、牛、羊)之一,可以说在这三种动物之中,羊是最温顺的,我们赋予它具有自我牺牲得精神,是甘愿奉献的,所以,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喜欢用“羊”来作为一些美好词语的偏旁,如美、善、羡,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义”,既然羊代表着一种奉献精神,那面下面加一个“我”字,就是教育大家应当像羊一样具有奉献精神,这就为“义”,所以说“义”不单单是指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准则,况且帮助朋友做不正当的事不但不是“义举”还是“助纣为虐”了,所以真正的义应该是为一切正义之人、正义之事的无私付出。两层意思:一是做的事情是正义的;二是做事的动机是无私的。
评语:
宋鑫同学的帖子,总体上,态度认真,条理清楚,言之有物。帖子主要以历史文献为内容,以义理基本概念为线索,主要侧重于历史文献中义理。而在自身体会和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方面却略显不足。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