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中文专业2008级
姓名:宋鑫
学号:200840903024
联系方式:15864704135
1仁坛 四 138楼
清人李毓秀《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和“亲仁”篇中就对有关于“仁”的内容:“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泛爱众)我们对于世上一切的人,都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就如同天地一样,不论贫富贵贱,长幼妇孺。“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亲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对人仁爱,而且要亲近有仁爱的人。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对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讳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好。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与仁爱的人亲近,那么我们也会潜移默化的受之影响,“亲贤者,远小人”,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亲近仁爱之人,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做一个仁爱之人,爱世上所有的人。
2仁坛 五 156楼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仁所带来的价值,既体现在仁者其本身,又体现于被施行仁的人身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一个仁者,他的心中必定充满爱,他的心境必定仁爱平和,谦虚礼让,同时,他的人生观必定积极向上,进而,他一定生活的充实快乐而有意义。人的一生追求不正是如此吗?那么,仁,给我们带来的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啊!而被施与仁的人,肯定也会因此而心生感激,如果他是一个好人,那么可能会”亲贤者“,受到仁者的影响,去向别人施行仁义,从而自己成为一个仁者,如果他是一个坏人,那么如果因此而痛改前非,那自然好,如果进而由恶变善,那更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或许我们一次不经意的施行仁义,会改变一个人。而这种良性循环一直持续下去,一个人影响另外的人,另外的人影响了更多的人,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上长出的树枝,而树枝有新的枝丫……这样,大树会越来越繁茂,而我们的社会,不也和谐了吗?我们现在倡导和谐社会,怎样和谐?我们回到几千年前,去向伟大的孔子孟子,汲取智慧仁与爱的智慧,来浇灌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吧!
3义坛 三 54楼
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生身而取义者也。”正所谓有选择就要有放弃,孟子的选择是舍生取义。君子生而为义,小人生而为利。历史上有多少舍生取义之人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了说,我们的温家宝总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涝灾,哪里没有他的身影?不顾自己的安危,亲自指挥救灾,这难道不是一种义吗?义不是口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践行!
4 义坛 七 230楼
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个故事:故事说,有一个很有德行的医生,一天晚上,正当他们夫妇沉睡时,有一个贼潜入他们家想偷东西,不料被客厅中的椅子绊倒,摔断了腿,痛的他趴在地上呻吟。医生夫妇被这个声响吵醒,便下床查看。当他们看到在地上呻吟的贼时,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医生的妻子说要马上报警,但是医生却拦住了她。之后医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他竟然把这个小偷弄到沙发上,给他做了手术,包扎好了伤口,然后,才报警。当警察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从容的说自己是个医生,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这个小偷首先是一个人,他受伤了自己不能见死不救,而之后才报警,是因为做了错事要收到应有的惩罚。他还希望这个小偷能重新做人。在场的人都很受感动,包括小偷。后来他果真改掉了老毛病。这个医生的身上难道不正散发着仁义的光芒吗?
5礼坛 一 183楼
众所周知,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的礼仪非常多,且繁琐。因此,古代大多数的礼仪已被现代社会所摒弃,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也早已被人们所忽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礼仪日渐被认为是一种累赘。然而,“不学礼,无以立。”尤其是年轻人。试问有哪一个人会喜欢一个没有礼貌、没有修养的人呢?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首先要懂得礼仪。与人交往,给人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这种印象直接表现于礼仪上。无论一跟人多么有才能,如果不懂礼貌,那么,就可能因此而失去很多机会。相反,一个懂礼貌的人,即使他才能一般,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那获得的机会就多。因此,礼是不可忽视的。
6 礼坛 二 160楼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要遵循礼仪。国家之间有外交礼仪,酒席上有酒席的礼仪,而个人,更要遵循礼仪。孔子曾提出“克己复礼”的观点,《论语》中有一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说在周朝,有一个诸侯在自家庭院里观看歌舞,用的是八佾,而按照当时的立法,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这个诸侯严重僭越了礼法,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是不能忍的?可见,在当时僭越礼法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这也足见礼法的重要性。
7礼坛 三 210楼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可是中国的礼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规定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其成功之处是在于用较小的投资换来了较大规模的领土和人口,通过树立皇帝的决定权威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虽然现在中国进入了法治社会,可是在任何地方,我们还可以看见礼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礼制有它的成功的地方,可以也有它的局限性。够多的强调礼制,会削弱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抛弃了传统等级观念的礼制才能真正起到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不会扼杀社会的整体创造性。
8 智坛 八 66楼
我认为,一个人智慧与否,并不在于他聪明或愚蠢,而是在于它的德行。人们平常所说的智,通常指脑子聪明,即IQ很高。如果一个人很聪明,却没有德行,那么他的聪明便像是一颗潜藏的炸弹,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爆炸,运用自己的聪明去做对人类、对社会有害的事情。而一个人既聪明,又有德行,那么他(她)的价值就达到最大化,这就可以称为智慧了。
9智坛 四 135楼
有人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出新的价值,有人认为创新就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而我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出一种新的东西。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不同,必然对创新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每个人首先都要明确自己的观念,对于创新意识来说这是人生的转折点,看你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决定你是否在你的行业中有巨大的成就与业绩,也可以看出你的未来发展,是否适合干你的那一行。只要你想有自己的一片天就要有自己的观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0 智坛 十 86楼
说起学习之道,我就想起了高中时虚度的那几年光阴,至今还悔恨不已。高中时,老师和同学都说我头脑聪明,加上前几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因此很受老师欢迎。但是我没有像大多数人料想的那样将我的潜质发挥出来。或许是骄傲了,或许是懒惰了,种种原因,高中后两年我就慢慢平庸了。以至于高考连本科线都没有达到。痛定思痛,我决心再复读一年。10月份才去的学校。也就是在复读这半年左右的时间,我开始发奋,可以说用的功比高中前三年所有的都多。最后如愿考上了大学,我总结了一下:勤奋+谦虚+持之以恒+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如果我早认识道了这一点,就不至于白白浪费了一年青春,而且情况或许比现在好得多。所以,自治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原因。现在,我经常以此自勉。
11 信坛 一 159楼
记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弟弟在邻村上幼儿园。有一年暑假的一天,天下着大雨,而且电闪雷鸣。下午,到了弟弟该上学的时候(幼儿园没有暑假),我拿起伞就送弟弟上学。虽然电闪雷鸣的很吓人,我却坚持送弟弟到了学校。而学校却空无一人,我们便又回家,结果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知道妈妈是担心我们姐弟俩的安全。但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我却义正言辞地教育弟弟,不管遇上什么情况,一定要守时,而且自己以身作则。直到现在,我还保留这个习惯。我觉得,守时是诚信的一种表现。一个不守时的人,根本无从谈诚信。
12 信坛 四 163楼
翻开那册优美儒雅的中华文明的线装书,常有说不出的感动。从年幼时的接触,到年少时的懵懂,再到如今成年后的理解。那份最初的情愫和感动始终未变。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还有《史记·苏秦列传》和《庄子·盗跖》中,都讲了“尾生抱柱”的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尾生的书生,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的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他在梁地(今陕西韩城南)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这时忽然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河的上游下来了洪水,但此时姑娘还没有到来。尾生坚持不走,生怕失去对姑娘的信约,河水在一寸一寸上涨,逐渐的淹没了尾生身体,渐至头顶,尾生仍然信念无改寸步不离,最终抱着桥柱淹死于桥下。洪水退后,姑娘闻讯冒雨来到城外桥边,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见此情景悲恸欲绝,毅然舍身殉情。后来,这个尾生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在那个年代被树为坚守信约的光辉典型。《国策·燕策》里说“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作为信、廉、孝的行为的最高标准公诸于世,为世代楷模。《长干行》一诗中有云:“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对于爱情坚贞做了评判,就连大诗人李白也以诗歌的新式对尾生行为充分肯定。一般人认为尾生的行为迂腐可笑,用现代人对于爱情和信念的理解和完全可以变通出来N种方法来继续人生,假如所有人都玩世不恭,抱定:“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心态,那么这世间的一切都会扭曲变形,想想都是后怕。我们尽管不提倡尾生这种极端行为,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心中那根纯善的支柱,否则人将不人。这根柱子就是我们的理性根本,不管现实中的“山洪”多么肆虐,始终如一。
13 信坛 二 229楼
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诚信尤其重要,而且诚信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原则,也是消费者衡量厂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仍有企业存在严重诚信缺失问题:三鹿奶粉、毒韭菜事件等等。这些企业面向的是千百万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比个人之间的诚信缺失要严重的多。还有,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网络诚信更是欠缺。这不得不让人深感痛心。我们无力改变,就只能引以为戒,从自身做起,讲诚信!
14 忠坛 二 189楼
忠于祖国是每个人神圣的责任 古代那些人忠君爱国大多是一些愚忠 把忠君和忠国混为一谈了 忠国不代表忠君 像一代名将岳飞 如果他能看清忠国和忠君区别 或许也就不会有千古冤案了
报国之志是爱国之情,忧国之心的深化,又是自觉地增建国之才和践爱国之行的动力。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也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小事。一个人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所以,报国之志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的意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了国家你什么都谈不上了,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革命先烈为了祖国而献出了他们的生命,而在古代的战场上又又多少英勇的将士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而他们的骸骨埋在了战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5 忠坛 六 60
“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包括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等。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爱国精神是指热爱祖国的人民、土地、文化,并为之奉献的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忠”的精神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16 孝坛 三 47楼
去年暑假,我在一个叫“大洲”的公司参加了一个国学培训班。在那里,听一个老师阐述了孝的深层含义,孝有三个境界:孝父母的身,孝父母的心,孝父母的志。当然,最坏的是不孝。好一点的是孝父母的身,但是这不是真正的孝。现在很多年轻人忙着干自己的事情,没有太多时间陪父母,一年中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只是按时寄钱回家,以为这样就是孝顺父母了。其实不然,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钱,二十一家人团聚,他们能够经常看到自己的儿女。所以,孝顺父母,要让他们心里感到安慰,让他们的晚年真正幸福,而不是从物质方面来“孝顺”他们。这就是孝父母的心。孝的最高境界,是孝父母的志。做儿女的要去完成父母的志向和愿望,有句话叫“子承父业”。如果没有完成父母的志,而只是孝顺他们的身和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顺。
17 孝坛 八 139楼
《弟子规》对孝敬父母有很好的诠释: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8 廉坛 一 99楼
说起贪欲之害,我想起在大洲国学班学习时,有个老师给我们讲的一节课中提到了“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即使一个人的德行匹配不了他的地位、财富。也就是依他的德行看,他还不配拥有现在的地位和财富。德不配位,其害无穷。当你的德行驾驭不了你的财富时,灾祸就会到来。而且,相由心生,当一个人德不配位,就会通过各种相显示出来,看他的外表行为举止,就能知道他的德行。在现实社会中,贪官污吏是最好的反面例子。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就要廉洁奉公,但是有些人欲望太重,当官不为民做主,却成了自己的敛财之道,这严重玷污了“人民公仆”这一形象。他们的德行差,却通过不正常渠道拥有了大量财富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明显的德不配位,而最终他们会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灾祸。相反,作为一国总理,周恩来去世时,没有存下一分钱,膝下无一儿女。真正做到了廉。亚洲首富李嘉诚,是个儒商,德行很高。所以,我们都应该向这样的人学习。
19 廉坛 二 100楼
中国文化的主流,不是禁欲,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在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当代中国,节欲应该成为文化的主题,而节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
1、以德制欲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就是说在道德方面应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在欲望方面要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道德方面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就会知道廉耻;欲望方面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会知道满足。 2、知足常乐所谓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 心里知足,常感财物有余;心里贪婪,常感财物不足。 3、以勤制欲 所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能为国而辛劳,能为家而节俭,不自满,不虚伪。4、顺应自然 就是一切顺其自然,顺应规律即可。5、欲望适度 人人都有欲望,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一定要注意欲望要适度。
20 廉坛 七 11楼
欲望、念想是人之为人不可摒弃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们有其它生物没有的欲望、念想。而如:贪欲,恶念。为了克除这些欲望、念想,我们还要做很多的努力。中国有关报应有这种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中国人向来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就算恶人“活了千年”,也是会报在后世子孙身上的,抑或是报在你的下一世。这种观念之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炎黄子孙都把克除恶念铭记于心。像《窦娥冤》中的“公公”父子,为了得到窦娥婆媳使尽手段,可最终还是赔上了“公公”的性命。更可笑的是:“公公”自己的贪念却让他得了个被自己儿子药死的结局。人生在世几十年,并不长,何必这样陷害别人,也累自己的内心呢?这不是自找苦吃吗?克除恶念,善待别人,我们的生活会更自在,更轻松。
21 毅坛 一 68楼
很喜欢一句话:“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自己意志消沉时,想起这句话,会或多或少给自己一些奋斗下去的勇气,告诉自己不要气馁,要不屈不挠、克服困难。我们系有一位老师,已逾不惑之年,却仍然坚持每天早起,吟诵诗词歌赋,并且以此来教导自己的孩子。他衣着朴素,对物质并无太大追求,但对知识的追求却如饥似渴。当然,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举此例是想表达自己对之“活到老,学到老”精神的敬佩,并督促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也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心态,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面对和克服。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2 毅坛 五 141楼
“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的精神处处可见,时时可见,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吧。我们大学有很多做兼职的同学。我们班同学(包括我)就做过很多兼职,最多的是家教,其他的还有辅导班、话务员、发传单、促销等等,甚至假期到工厂去做车间工人。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我们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再对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做这些兼职一来能够锻炼自己,增长阅历、体验生活,二来也赚取一些费用能够用以日常生活费用。虽然钱不多,每小时从5元到25元不等,但这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花的心安、花的骄傲,谁能说我们不是自立自强的人?
23 毅坛 二 75楼
自尊自信之人必将是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古往今来这样的人中很多都以孟子的这句箴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座右铭.古时,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在战乱中,茅屋为秋风所破,但是他仍然心忧天下,心系百姓疾苦,如此广阔心襟不能不让佩服;欧阳修为官之时提拔了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官。其中有大文豪苏轼,散文家曾巩等,也是因为欧阳修的提携他们的文学才华得以更大的施展,宋朝的历史光辉为此增色不少。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人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例如在汶川大地震时候,从很多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有些衣衫褴褛的人甚至自己吃不饱还要去捐赠一些钱给灾区,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穷着独善其身,在现代的社会中应当这样理解,当我们还未实现自己的抱负时,我们应当立志高远,勤劳奋进,求真务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生活中锻炼,积累人生的经验,丰富阅历,力求个人和自然、社会和自身和谐发展。一旦我们通过多年的努力有所为时,我们就要转移奋斗的目标,开始为更多的人谋取更多的利益,以“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为重,以百姓为重,不以公谋私,不知法犯法,当为大家共同的利益有所作为。如此,便践行了这句箴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样的我们的自尊自信方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24 和坛 三(上) 56楼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每个人都要遵循这个规律。胡锦涛主席提出建立和谐社会,须知,想要社会和谐,人与自然首先要和谐。然而现实是什么呢?大自然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森林被砍伐,草地、耕地被占用,各种珍贵野生动物遭到捕杀,湖泊、河流干涸、污染,大气污染……大自然也已经开始疯狂的报复我们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海平面上升,南极冰川融化,地震,火山,海啸,极端天气事件……这一系列的天灾,难道不是一半由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经济发展了,便不顾大自然了。这就像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自然母亲哺乳了我们,我们非但不知知恩图报,反而伤害她。真希望全人类都能够反省自己并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做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25 和坛 九 96楼
人的一生都应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去年暑假去大洲的那个国学培训班,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刚开始去报名,一进大门,就被门卫的举动下着了,他向我们深深地举了一个90度的躬。通过后来的接触和慢慢学习,我们才了解到这是他们的一种惯用礼仪,在这个企业中,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领导和领导之间都不用握手礼,一律鞠躬行礼。开始我们还不适应,但是慢慢你就会发现,当你向别人鞠躬时,别人会还以你更深的礼。而且,就在这一鞠躬之中,你会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会生出对之的敬意,而对方肯定也和你想的一样。这就达成了心灵的一种沟通。这个地方是一个世外桃源,是一个心灵的天堂。我们住的宿舍都不用上锁,你不用担心会丢东西,因为这里的每个人心灵都很纯洁、品德都很高尚。我相信人性本善,我相信世上所有的人都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只不过有一些被尘世蒙上了一层灰,只要我们把这层灰抹掉,我们就是一个真善美的人。而在这里,人们的心灵之灰斗被抹掉了。在我们培训期间,每天都有人去帮我们打扫宿舍,送水果,而且暖瓶里的水永远是满的。人们之间没有争执,没有矛盾,每个人都用真诚去和别人交往。在吃饭前,我们要念一遍感恩词,这很好的培养了我们的感恩意识。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在这里,你的心灵一片宁静,没有喧闹、没有怨恨、没有争执,这里真正让人体会到了人性的真善美。直到现在,我仍经常回忆起那里生活,以安抚自己偶尔会浮躁的心,让自己的心地一片清净。
26 和坛 八 19楼
文以抒情,这句话我是再赞成不过了。一篇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必包含了作者的无限情感。我想大多数作者之所以写文章,就是想借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
我一直认为,正是因为语言与文字的出现,才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传承。因为正是有了它们,我们才可以借助声音与文章向其他人传达我们的想法。正如现在的我也在这里书写文章抒发我对文字的无限喜欢的情感一样,我们阅读文章,陶冶性情。我们看古文,读白话,诵诗歌,我们乐于享受这个读与写的过程,因为它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在表达着它的情感,以求我们和这篇文的作者产生共鸣。
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默默把心事记在日记本里;当我们喜欢上某人的时候,我们把爱恋寄托在情书里;当我们欢喜愉悦的时候,我们把情感宣布在书信中。
文,它在不同人的笔下,可以化作一曲悲歌,可以化作一阵凉风。它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它可以是早有晴蜓立上头的小荷,它可以是秋来发几枝的红豆,它也可以是凌寒独自开的冬梅。它是如此的多变,因为我们的文人是如此的多情,他们文章是如此的多彩!
评语:
宋鑫同学的帖子,总体上,态度认真,条理清楚,言之有物。帖子内容主要依据义理的基本范畴,逐条展开主要侧重于自身对诸范畴的理解,对现实的体会。但有些条目却似乎与所应对的内容不太一致。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