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二等奖 王满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二等奖 王满

字号:T|T

评语:在义利之辩与“文以载道”方面有着自己丰富的见解,对《诗经》的分析较为全面清楚,而进一步对“道”的理解也十分贴切“文以载道”的主题,同时也有着结合实际的丰富论证。关于其他主题的回帖略微逊色,论证缺乏完整系统性,略显支离。

 

 

 

 

 

武汉科技大学

王满

学院:恒大管理学院

年纪:2020

学号:202005197035

联系方式:15002730653

 

一、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十四 义坛 主题讲解 579

义利之辨可谓是一个历史现实性命题。所谓历史性,是指它的传承性,它作为先人道德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被提起。所谓现实性则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它对提出它的那个具体历史阶段有具体含义,二是指对当今我们所处时代,对指导人的行为处事和时代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春秋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到战国孟子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再到南北朝范晔“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后汉书 班固列传》)等等以至当代。其带着人类终极命运的色彩因素一再被提起。但当今其深化传播好像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命题还和之前一样屡屡被提起,但人们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好像变少了。“这个问题老祖宗们都谈过上百遍了,不就是义重于利吗,这有什么好想的?”这是为什么呢?

设想一个人挨了揍,用词来形容,一个是“鼻青脸肿”,一个是“表嵌入腕”。哪个词更能引起人们想象呢?我想是第二个词,因为“鼻青脸肿”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熟悉到我们惰于对这个词展开联想。而“表嵌入腕”则因为其新鲜性引人遐想。

 这其实是文学上的一个术语“陌生化”,就是用陌生的,新鲜的表达来使读者跳出惯性思维,进而增加读者感受某一事物的长度和难度,从而使读者对于某个事物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个理论是不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分析“为何当今人们对‘义利之辨’思考减少”的新思路呢?我想是可以的。

关于“义利之辨”,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旧瓶装新酒”,一直强调的是以当今时代思想内容来丰富“义利之辨”一个历史命题,但忽略了一直用“旧瓶”可能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以至人们惰于先人们的思考成果中去,使得“新酒”的吸引力打了折扣。如果把“义利之辨”这一命题比作酒瓶,不妨增添一些花样,使得我们想要“卖”的新酒更加诱人。

 

 

二、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二 廉坛 节制欲望 397

欲!欲!欲!天神的翅膀,带你飞升天堂!欲!欲!欲!恶鬼的魔掌,拖你堕入地狱!它使个人斗志昂扬,又使个人暴戾乖张!它使社会积极向上,又使社会跌堕万丈!人生而有欲,过度抑制则暗流涌动,反噬孕育其中。过度张扬则张牙舞爪,獠牙已露本象。无论是南北宋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还是欧洲中世纪对人性的高压束缚;无论是高层统对内的残酷剥削,还是对外的暴力掠夺。都使得人形扭曲,道德沦丧,表面冠冕堂皇,内里龌龊腐烂 

欲望是把双刃剑,关键就在于找寻到一个平衡点,提倡合理的,抑制泛滥的。

对个人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种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种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一种欲。但这些欲显然是正面的,积极的。表现出了诗人们高尚的的人格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给人以鼓舞。但“行赏赐,酒池肉林“那种欲却只显示出了物欲的膨胀。

对整个社会而言,恩格斯曾经说过:“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人作为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复合体,因利而为,是很正常的行为。于是在这一层面上。有了地理大发现,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其贪欲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对外发动了残酷的殖民战争,进行着脚踏人性的黑奴贸易,最后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指引下,借助当今火爆的新媒体、自媒体技术,丰富“义利之辩”的表达形式,对激发人们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弘扬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意义,具有正面意义。

 

 

三、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七 和坛 文以载道 133

关于文学的功用与目的,从古至今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功用,一派强调的是文学它自身的艺术。这两派的有冲突又有融合,有相互批驳又有互相借鉴,但一直没有一个终极答案。 而今天关于“文以载道”这一论题的讨论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文以载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实主义文论的体现,而现实主义在我国具有悠久传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精神尤为突出。诗经的内容如《豳风·七月》对劳动人民一年四季劳作生活的描写,和最后对剥削阶级深刻的批判和人民所受痛苦的深刻同情;《王风·黍离》中主人公对国家覆灭山河破碎的沉痛悲叹;《小雅·采薇》中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渴望早日还家的矛盾心理的刻画以及其他等等,向我们展示一副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画卷。由此,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诗论,成为了“文以载道”这一文论的早期形态,强调诗歌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并进一步演化为“诗言志”学说,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此外,《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热情、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且成为后人进行文学革新的标杆。陈子昂感叹齐梁“风雅旧不作”,于是主张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纠正当时诗坛的颓靡风气。以及后来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古文运动都是“文以载道”这一理念的早期显现。

“文以载道”的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者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周子通书·文辞》)”这里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而另一派的发展则较为迟缓,魏晋时期,随着人的意识的全面觉醒和对个性的极力张扬“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陆机大胆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想化倾向,破天荒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追求诗歌的审美特征。对之后文学外在形式美的追求有重要意义。

那么什么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道呢?笔者认为,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就在于“真”、“善”和“美”。

从小学的日记到中学的作文再到大学的论文,老师们给我们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真”。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是道的基本保障也是追求道必须要坚持的。“真”包括“状事之真”和“情感之真”,对不同类型的文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报告文学、记史文学、考据文学等等这类作品我们更强调的是“状事之真“。而对于虚构类文学作品,我们不能仅仅专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上,更要注意通过对现实的宏观把握和抽象概括,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达到”逻辑之真“”艺术之真“。

文学创造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表达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价值判断。对”善“的追求也是”文以载道“的题中之义。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是人类感情的集中表达。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是从古到今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追求道,需要对善的追求。“善”并不是空泛的范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既表现在微观的生活中又表现在宏观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我们去体会、发掘和赞扬。

而美,一方面在我们追求“真”与“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则需我们锻炼表现能力,提高艺术水准,达到内在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当今我们所看重的“文以载道”显然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除对儒家积极内容的吸收,也要结合当今的时代要求。此外,只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现实意义是不够的,外在的审美艺术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当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需求,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同时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赞扬群众喜欢的,鞭挞群众厌恶的。以深刻的思想,有利的笔触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还要学习另一派对审美的追求,锦上添花,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九  智坛 知行合一  332

知和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长足发展。知行和一开始指的是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结合,后来引申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只追求“知”,只追求理论层面的知识而忽略实践层面的知识。一方面会让我们对理论本身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对实践本身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如果只停留在实践层面的话,则缺少对经验的总结,导致实践变为重复性工作,没有较高的效率。

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五 毅坛 自强不息 632

看老版三国的时候,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颇深“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且不论这句话的主人吕布一生的所作所为,单读这句话来真是让人心头一震,不仅反思自己当前是否安于现状,少时壮志已被抛去脑后。

梁启超有云“古今以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想要成一番事业,没有坚韧的意志是做不到的。而且不能空有大志不付诸于行动。“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现在正风华正茂,想要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就要拿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志向与毅力来!

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十一 孝坛 主题题解 446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忠一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两大支柱。虽然古代的孝在今天看来有很多封建因素,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其积极的,带有正面意义的传统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要继承的。人年龄越大就越明白及时行孝的意义,一味觉着自己现在还年轻,父母也还年轻,只说“等我在努力工作几年,有更多钱才能更好孝敬父母。”殊不知父母图的并不是孩子给自己提供多优越的生活条件,平时多回回家,多和父母交流交流,做父母的就满足了。真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天,悔之晚矣。

 

七、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 忠坛  主题题解224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提起岳飞,多少人为其精忠报国的故事所打动,又为其不幸的结局唏嘘。一方面人们颂其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却又为其愚忠皇命,壮志未酬身先死感到不值。那当今,我们所倡导的忠是什么含义呢?

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爱国精神是指热爱祖国的人民、土地、文化,并为之奉献的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

对于古人古事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同时发掘其合理的精神内核,为今所用。

八、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   信坛 主题讲解 254

信者,实也、诚也、君子所以立身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的信最初说的是人民对统治者的信任和对国家的信仰,后引申为诚信、真诚。这种引申并不是牵强附会的,国家想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就必须“言而有信”不可朝令而夕改,而人民要对国家有信仰,也必须保证整个社会崇尚诚信的风尚。

自古以来我国诚信之人、诚信之事就不可胜数。小到个人间的如“尾声抱住”,中到社会上的如商鞅“徙木为信”,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如晋文公“退避三舍”。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 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九、楼主 陈杰思 经典学习五 礼坛 主题题解 456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社会的典章制度,它和“乐”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规范有着严格要求,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和儒家所强调的仁、孝、忠、义等共同构成儒家道德体系,成为了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先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汉代戴圣在《礼记 冠义》中对此做了生动阐释。

在孔子之前已有夏礼、商礼和周礼,周礼因继承了前两代的部分而比较成熟,孔子所强调的礼也主要源于周礼。此外孔子对此也有所发展,“人而不仁,如礼何?”。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密不可分的,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先秦诸子中另一对礼有突出重视的是荀子。“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荀子 王制》)荀子主张通过礼仪达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目的,不过荀子不单单是说君主能成为”尧舜,而是强调人人都能以此成为圣贤。“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 君道》)。君主如果爱好礼义,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没有贪图财利的思想,那么臣下也就会极其谦让,极其忠诚老实,而谨慎地做一个臣子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我们要如何如何对待“礼”这一命题呢?正如陈杰思先生所言“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中华民族谦虚好礼的民族性格,构建和谐社会。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