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站在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礼”的深刻含义,阐述了继承礼的重要性,在现代的重要意义,以自身的角度去认真理解“孝”的含义,将中华义理深深融化在自己的精神当中。
姓名:卢香
学号:202105004078
学校:云南财经大学
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任秀芹
班级:新闻21-1
手机号:18869529474
QQ号:3216079526
(礼坛,一,352)
周公制礼
谈到“礼”,我们不得不从周礼开始。西周王朝的国都是丰京和镐京,在历史上一起并称为“丰镐”,周公制礼作乐由丰镐开始。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周代的礼制。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礼坛,二,225)
孔子尚礼
孔子曾经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他一生推行的教育思想都与恢复周礼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也是来自于周礼。西周是孔子的理想国,之所以是理想之国就是因为有周礼。东周春秋战国什么都乱套了,一切都不按规矩来了,明明是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六十四人四面排列的乐队,诸侯们也开始使用了。没有上下级的区别了,礼崩乐坏令孔子痛心疾首。孔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清楚的知道礼仪乱了就是秩序乱了,秩序乱了当然天下就乱了。所以孔子大声疾呼恢复周礼,这也是他尚礼的原因。
(礼坛,三,296)
礼的本质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都以“礼仪之邦”自称,中国人知礼,重礼是闻名世界的。儒家文化是“和文化”亦是“礼乐文化”,儒家提倡以德治国,认为刑法只能让百姓不去做某件事,但是却不能让老百姓民德归厚,而耻于做某件事。因此提倡以德治国,如何才能做到以德治国呢?孔子认为,就是要让社会知礼,遵礼,用礼来规范社会。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篇》。孔子认为只有“礼”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实“礼”的本质就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社会规范,如果每一个处于社会之中的人都能够去遵守“礼",孔子认为这个世界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天下大同其实就是和谐社会的意思。
(礼坛,四,268)
礼的作用
“礼”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曹保明这样回答“从广义上看,‘礼’是千百年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和政治准绳;从狭义上看,‘礼’是社会生活中约束人们言行举止的道德标准。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达到‘礼’的标准,‘仁’的主张才能实现,最终达到天地人和的目的。”“礼”具有多元价值,适用于各个方面。“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民人”;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总之,“礼”可以“节万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虽不是法律,但在某种意义上要高于法律,因为他根植于人的内心,是日常行为习惯,是价值判断标准,是辨别是非的尺子。
(礼坛,五,376)
礼的传承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夏礼,我能够描述,但杞国不足以证明;殷礼,我能够描述,但宋国不足以证明。文献不足,所以不能够证明,足够的话那我可以证明。”礼是可以传承的。从夏朝,到商朝,再到周朝,其中有着礼的延续。礼的作用,可以使得当时的国家保持安稳的状态,上到君主诸侯,下到平民,都会自然地遵守。但礼并非是固化的,没有不变的形式,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有所增减。孔子描述礼的传承,但这种传承是有难度的。比如从夏朝到商朝,有的礼就丢失了,文献不够难以完整地记录和描述。只有后代可以传承一部分。当然,这也有历史原因,当时的文书水平不够,难以完整地记录。现在虽然有着很强的文书记录的能力,但是礼的传承与教化却是不够的。但是正是礼的传承有着种种困难,才凸显它的难能可贵。
(礼坛,六,339)
礼的现代意义
“礼”曾与“吃人的礼教”挂钩,成为被批判的存在,但是中国文化延续五千年,自有其精华所在。“礼”为何能维护封建统治延续几千年之久,我想它的魅力可想而知。在发展如此快的现代社会,“礼”不仅没被抛弃,还被大力宣扬。其本质在于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人也曾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礼貌是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它决定了你的自身是否拥有高雅的气质。“古为今用”一直是我们社会得以发展的宝贵经验,而对于封建政治制度基础的“礼”,只要我们摆脱了其外在陈旧的束缚,追求内在的人文关怀,必然能够发挥礼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补充作用,为构建民主富强的现代中国贡献力量。
(礼坛,七,229)
弘礼仪文化,建文明之邦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是一个国家文明素质高低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有着良好的礼仪传统,礼仪的传承,可以使国家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可以让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本国的礼仪,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友好交往等。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是要用心学习礼,使礼成为一种习惯,由内而外表现出来,彰显中国风度,弘扬礼仪文化,建立文明之邦。
(孝坛,一,297)
赡养
我选择“孝”这一主题,是想就来自于生活的感受来谈一谈关于我自己感知到的孝,就从最基本的赡养开始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关于赡养老人这一问题,其实就农村而言是大多数子女都是愿意赡养老人的,我想恰恰是因为农村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香火传承”,使得下一代常常在心里就认为赡养老人是理所应当的。就算子女出门在外,许多老人的物质也是不缺的。当然,赡养不止是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比如陪伴。这恰恰是最难做到的地方,我发现村里许多老人是很少与家人有互动的,他们更愿意出门与周围邻居唠嗑,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常常对家人会更没有耐心的原因,不愿意花时间陪伴他们,听他们回忆往昔。希望这样的现状,能够有所改善。
(孝坛,二,218)
感恩与孝顺
从心理学解读感恩这种情绪“感恩,因意识到被给予而自发认为是被恩赐或被爱,从而有感谢对方的意愿产生的心理活动或现实行动。”,我们常常感恩父母,自愿孝顺父母,其实最本质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爱,清楚意识到自己是被爱着的。其实说来本该极不公平,父母总是先付出爱的那一方,因而往往在亲子关系中是妥协的那一方。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感恩的心情,还是孝顺的行为,都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出的最真挚的爱。所以当你越爱你的父母,你就会越孝顺,用心去感受爱吧。
(孝坛,三,137)
祭祀祖先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寄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但我认为同时也有告诫后人的作用,在祭祀时我们要明白当亲人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要珍惜眼前人,孝顺要趁早,不要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孝坛,四,333)
对孝的理解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代人与下一代之间感情的链条。做为一个人要孝为先,孝是一个人道德的开端。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所有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孝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孝与感恩也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孝坛,五,297)
继承父志
我想许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面临着同样的疑惑,该不该继承父志?父母与孩子的想法往往背道而驰,父母对孩子有许多期待,但是孩子却并不想按父母的意愿去过完这一生。“你要考研,考上研才有出路”“王家的孩子考上公务员了”“李家的孩子月薪过万”这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也是他们希望我成为的那样,我常常回答“我很容易满足,就想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父母瞬间不说话了,这时我常常内心升起负罪感,感觉自己太过自私。但是我真的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完这一生,哪怕遇上许多挫折,走错许多弯路,我想我的内心很强大,能够迎击风雨。该不该继承父志,我想因人而异,内心的天平会为你选出结果,无论哪种结果,坦然面对才是最好的选择。
(孝坛,六,320)
孝与自尊自爱
儒家的孝道强调从自爱做起,《孝经·开宗明义》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论语·为政》中说:“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里仁》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由此可见孝敬父母首先应做到自尊自爱,即使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也应告知父母自己身在何处,免除父母对儿女的担心。传统的孝文化强化了家庭宗亲观念,在维护家庭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珍爱生命,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动辄跳海轻生、放火自焚、吃药寻死,这些人不仅伤害了自己,还让父母亲人跟着伤心担忧,如果他们去世,父母更是无人照料。所以,我认为孝道从自尊自爱做起是非常有道理的,毕竟只有尽孝的主体存在才能尽孝。
(孝坛,七,321)
孝顺父母要及时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典故,是来自于春秋时期,当时孔子在去齐国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在哭泣,而且哭的非常伤心,于是孔子就问为什么哭泣,原来这个人叫丘吾子,曾经在齐国做官,年少的时候游学天下,等自己回来后才发现父母都去世了,想要好好的赡养自己的父母却不能实现了。
《后汉书》说:“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孝敬父母,是所有行为之首,是所有善行的开始。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家庭都要倡导和传承的好家风。孝顺父母其实很简单,常常陪伴父母,不要总是想着等我忙完事业,忙完……不要总以为时间还很多,但其实你的父母每天都在变老,身体也越来越差。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情也常常发生,如果不想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多珍惜眼前人,多关心眼前人,及时行孝。
总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是本民族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经典中。国学经典中所容纳和包含的大智慧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指引着每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品德;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荣辱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我们为何要大力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