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涵养提升大学精神境界
武汉科技大学通信工程本科生 李峰
摘要
中国大学精神的凝炼和培育,传统文化不能缺席,从人生修养和道德水平有待于加强和提高,从中国文化复兴,从国际高等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等方面来看,都很有必要和迫切。儒家的厚德载物、君子人格、重道求真、执著拓新理念,应该和当今大学密切结合,相得益彰。大学精神提炼值得借鉴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枣庄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
关键词
大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涵养
作者简介
李峰,武汉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钟情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团国学社骨干
E-mail: 1327655273@qq.com 电话:17839987505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人才的摇篮,作为高等学府,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明显,是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好道场,自觉承担责任,进行传统文化弘扬责无旁贷。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大学的伟大使命。创建特色一流的大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精神,是培养大学生传承历史、塑造高尚人格、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钱穆先生指出学统与道统的密切关系:”远从周公以来三千年,远从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其间历经不少衰世乱世,中国民族屡仆屡起,只是这一个传统直到于今,还将赖这一个传统复兴于后。这是人类全体生命命脉之所在。中国人称之曰:‘道’。‘教统’即在此‘道统’上,‘政统”亦应在此‘道统’上。全世界各时代、各民族、各大宗教、各大思想体系、各大教育组织,亦莫不合于此者盛而兴,离于此者衰而亡……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教育部非常重视大学精神建设和培育,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2014年以来大力开展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教学优势和学科特色,充分利用校内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纪念馆、美术馆等育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多元的活动,教育引导高校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值得继续推广和探索。
一、大学之魂的传统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国人思想,孕育出了不计其数的优秀华夏儿女。弘扬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当务大学精神往往按照真善美的追求进行确立,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是大学根本职能。传统文化与大学之魂有很多同心圆,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下将以清华大学、西湖大学等的大学章程为依据,说明大学精神的凝炼和培养。
1、立德、求道、求善(厚德、爱国、君子人格、宽恕境界、责任观念、无私奉献等),是大学的组织宗旨。道德的制高点,是办大学首先应该确立的方向,是古人最为看重的原则。仁、义、 礼、知、信——澳门大学校训。不少大学的章程体现了这一点。例如,《清华大学章程》指出:“本校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行胜于言’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学风,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学术上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每个大学都注重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宗旨。2018成立的西湖大学,《西湖大学章程》对大学的设立开宗明义:“着力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贡献,为地方和国家发展服务,贡献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求知、求是、求真(博学、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矢志不渝,兢兢业业,敬业爱岗、脚踏实地)是大学组织的基本功能。前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知识的责任》一文指出:“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清华大学章程》第二十七条强调“学校设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学术机构,依照有关法律、规章产生和行使职权,统筹负责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事项,致力于促进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追求学术理想,坚持学术自由,发扬学术民主,推动学术创新,维护学术道德。”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任劳任怨,敬业进取,一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方面,贯彻到大学教育中非常必要,大学成为发扬光大传统中华精神的重要阵地,理应成为文化传承的“领头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钟茂森先生指出:”中国的精神,包含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给我们流传下来的优良的道统。做为一个中国人,应有对中华圣贤道统一个基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自身上落实,成为一个真正有灵魂有血肉的中国人,不愧对“炎黄子孙”的称号。我们果然能够在自身上落实中国精神,必定能够影响自己家庭,自己生活的小区,乃至社会、国家,乃至世界。”
3、育人(树人)是大学组织的根本目的。大学主要是从事人才培养工作,不是机械制造工厂和农业生产单位,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清华大学章程》第三条主张:“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履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责,服务国家和人民,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在清华大学从事人文教育多年,他在祝贺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发表了《难忘的清华人文教育》一文时,对自己在清华大学从事“中国哲学精神”课程教学的事情,记忆犹新,他认为清华具有浓厚的人文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以培养出优秀人才,回报社会。中国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也许都可以追溯到许多古代教育家那里。中国儒家教育强调“止于至善”;孔子“学而不厌”而“不知老之将至”。这些思想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都包含了追求人的完善和追求真知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要素。“从清华毕业的学子们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成为以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并从中产生出思想家、理论家、学问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出现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学术大师。”
4、创新、至善、臻美,是大学的组织归宿。知识殿堂,组织基本功能是教学与研究。器物层面和工具价值配套、支持道、理性的价值,文以载道。相对于道德层面,大学知识教育属于器物层面。校园生活的知识教育、入学活动、平时武术、戏曲(京剧)、学术活动、汉服展示、诗歌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毕业典礼等,无不是围绕求道展开的。原来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认为:“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 因此遵循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道理,循规蹈矩,进行大学事务,有必要继承传统精神,使之成为大学精神。《清华大学章程》强调“‘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学风,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在其第四条强调:“学校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道路,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致力于成为全球卓越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
二、传统文化育大学之魂的典型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凝聚,由来已久,基本上有“直接引用型”(例如:澳门大学的校训为“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伦理经典,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 中庸》子思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嵌入综合型”(或者叫“改造创新型”)两大类型。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词汇,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浓缩化、标志性体现,是中国大学历史、优良传统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嵌入综合型”的大学精神,现在比较流行,并且占据大学校训的绝大多数。它一方面继承传统精神,加以沉淀,另一方面往往是传统精神和大学办学历史、个性特征、时代精神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总结和归纳、概括和提升,表现为传统精神浓郁,个性特色鲜明。
例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按照传统文化的精神演绎过来的,基本都是传统精神。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儒家经典《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
再如,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经典话语词汇的优化组合,通过原来的只言片语加以新的整合,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展示了武汉大学的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组合,历史智慧呈现出历久弥新的态势,让人读后肃然起敬,振奋精神,受益匪浅。校训中的“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武汉大学前身为“自强学堂”之“自强”,也与校训精神一致,“自强”有文化渊源,也符合学校办学的真实历史。“弘毅”一词,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整个校训,逻辑特别严谨,层层递进,前后一贯,从“自强”入手,最后实现“拓新”的理想和归宿,具有普遍的精神价值和求学、治学的指导意义。即使不在武汉大学,也很值得把这八字校训,作为座右铭激励和鞭策自己,定能受益匪浅。
传统精神结合大学教育特点,凝练成为大学精神的总结非常多,一般用八个字概括,八这个数字,谐音为发,展示出吉祥如意的传统意境和美好愿望,很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风尚和追求。八个字的校训,有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等。“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来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学无止境”则突出了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智慧的海洋,是人好好用功的地方,应该学然后知不足,谦虚谨慎,孜孜不倦,努力追求,形象渲染了大学与众不同的知识教育氛围和特点,对广大学子具有启发、激励作用。地处孔孟之乡的山东大学,注重用儒家精神涵养大学之魂,对外影响很大,很多外国留学生选择到此留学,就是慕名前来。
三、大学之魂应传文脉、接地气
传统文化遍及祖国各地,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转化利用,大学文化和精神培育切实吸收传统文化瑰宝,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不能利用,不接文脉、不接地气,很难总结出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也是精神资源和财富的闲置和浪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许多高校都对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要高瞻远瞩又培育切实可行的大学文化,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仍然任重道远。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凝聚大学之魂,成为我国大学普遍的、共同的追求。有些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
例如,《苏州大学章程》明确指出:“苏州大学沐江南之灵气,承东吴之文脉,融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鉴西方近代文明之理性,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孕育并彰显出鲜明办学特色。”,具体的条文中,也特别强调文化的使命和担当,有非常强烈的文化自觉精神:“第七条 学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人类文化。”杜玉波指出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具体做法很多:“深入挖掘校训、校歌、校史、校风所蕴含的文化积淀与文化追求,充分发挥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音乐厅等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特色、质量与品位,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关注度。”
再如,山东枣庄学院,地处春秋战国名人墨子故里,墨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得到传承,他们加以“古为今用”,提炼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用词均取自先秦文化典籍《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学说的著作,墨家思想内涵丰富,具有普世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影响久远。他们在校园里设立孔子雕塑、鲁南先贤群雕等,让学生时时刻刻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枣庄学院注重从墨子等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墨子思想凝练“一训三风”。校训:兼爱尚贤 博物戴行;校风:厚德明道 敬慎固本;教风:淳谨修身 任重致远;学风:志强智达 言信行果。
又如,广东省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大力挖掘韩愈精神和潮州地方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指南。韩山师范学院校徽富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潮州的美丽山水、大文豪韩愈的尊师重道精神,融合一体。校徽整体为圆形,图案为对称式纹样。金色外圈,湖蓝底色。上方有白色山形图案,下方有3道白色水波纹,中置金色“韩师”两字。“韩师”两字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墨宝。圆形结构和对称式图案,使总体感觉显得凝练活跃且稳重大方,喻韩师人团结向上,凝聚力强。金色外圈象征韩师的事业如旭日东升,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希望,向着辉煌;湖蓝底色象征天空,又象征“青青子衿”,喻学生于知识空间自由自在地翱翔。山形图案象征笔架山(韩山,是传统文人需要和喜欢的工作场景和美好境界,象征着阳,仁者乐山),水纹图案象征韩江(象征着阴,智者乐水),“韩师”两字置于其间,寓意学校傍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喻韩师得山脉之灵气,水流之润泽,事业与天地共永恒。金色“韩师”两字,象征韩师乃知识之宝库。配以金色外圈,又喻知识之传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传统文化的精神直接影响到大学精神。师生的追求、教风、学风等方面,能够认真从传统汲取宝贵资源,是现代大学办学成功的必由之路,不能随意绕过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先生从自己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人文教育的经验体会出发,深刻指出:“我们中国办高等教育,要发扬中国深厚悠久的优秀文化优势……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节制、廉耻心、感激之心、知足之心等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亚洲共享的价值观念,中国的汉字中代表“和平”“知足”“感谢”的这些词,在亚洲文化圈中都能够得到理解和赞同。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着高尚的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值得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深度挖掘。” 多年研究大学文化的清华大学胡显章教授,201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一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给予高度重视,花费不少笔墨论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精神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构成要素的作用,娓娓道来,读后让人受益匪浅,他的书中包括的章节非常醒目,凸显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精神培育中的重要意义:“第四章 时代背景与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第一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格局中的文化价值第二节 中西核心价值观及其相互关联 第三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大学的要求);第二篇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积淀与发展(第五章 大学精神史研究的学理思考和方法 第一节 大学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历史研究 第二节 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社会历史 第三节 古代大学精神与士人精神的区别);第六章 沸腾与凝聚:中国古代的大学精神 (第一节 《大学》与“大学之道”:传统大学精神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士大夫”:传统大学精神的实践主体 第三节 书院与学规:传统大学精神形态与特色)”。
四、大学之魂的培育要素
当今中国大学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需要对传统文化精神加以传承和发展,围绕大学的组织宗旨和功能,高瞻远瞩,脚踏实地,精心谋划,切实行动。董云川著的《找回大学精神》(第3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就提出了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在今天发扬光大的重大课题,很受社会关注,发人深省。我们认为,今天大大学精神培养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具有君子之风的"四有"新人。传统文化强调百年树人,人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德在于具有君子人格。“厚德”,就是要强调道德的价值,从君子人格得到启发,学有榜样。《北京大学章程》鲜明体现了培养的学子应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其中指出:“第四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学育人、研究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追求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唐君毅一生致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人文精神的重建与发展,用心良苦,在近百年中西文化的汇聚冲突的大背景下,他捍卫中华精神传统,实践着融通中华儒佛道、涵化印西中的学术途径,强调人才要有社会视野和宽广胸襟,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努力奉献社会。“我们的学校,既要对香港社会负责,又要对中国之民族与文化负责。我们的同学既要有适合于香港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以谋取正当职业﹐又要能高瞻远瞩﹐立下远大的志愿﹐并求才学德行﹐足与之相符。”
(二)培养仁爱精神到家国情怀。仁爱具体体现为忠孝精神,家国同构,对于家尽孝;对于国尽忠。“中国文化传统,第一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第二在在中国每一个家庭,第三在我们的国家。”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忠于国家,在今天尽忠还包括爱党、爱社会主义等内涵。明德守礼、见利思义、恭宽心敏慧、忠孝廉毅和等传统美德,理应在大学校园发扬光大,使德才兼备,大学成为“首善之地”。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社会蓝图,在大学精神中也需要进行继承,成为鞭策大学师生的前进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方面非常契合。国学大家钱穆先生终生致力于大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研究,他指出修齐治平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教育即负起了其他民族所有宗教的责任。儒家教义,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亦可说儒教乃是一种人道教,或说是一种人文教,只要是一人,都该受此教。不论男女老幼,不能自外。不论任何知识、任何职业,都该奉此教义为中心,向此教义为归宿。在其教义中,如孝、弟、忠、恕,如仁、义、礼、智,都是为人条件,应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传统的士人精神,在当今功利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思潮恶性膨胀中失落了。他说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于是“四民中少了一民——士,社会骤然失了中心”,变成了一个没有重心、失去了灵魂的社会。所以他大声疾呼,在当今的社会里,应重新恢复 “士”的精神来做社会中心的主持与领导,应弘扬“士”的精神来重建民族文化之“道”,知识分子要有道义精神担当,成为祖国文化的积极传承者。有一次,钱穆先生在素书楼家中为学生授课,讲课将毕,他环顾学生,脱口说道: “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 钱穆先生的话语微言大义,语重心长,值得我们今天反思。
(三)善于运用传统文化财富,提高水平,提升智慧。现在很多大学的校训,包括博学、明辨、慎思、格物、致知、求是、笃行、创新等方面,都属于智慧范畴.传统文化强调“明道”,是大学之魂的关键。“道”字简明扼要,一字千金,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又具有抽象性、兼容性、延伸性,在今天完全应该把明道作为大学精神培养的目标。储朝晖认为:“ ’道‘足以概括人们描述大学精神的一切美妙词汇: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尔所创新词多元化大学(Multiversity)、“德治”精神、士大夫精神、为学问而学问、求真、求善、求美、自由研究……甚至更为专深的“实证精神与数学化精神、分析与重建精神、存疑与求真精神以及追求自然和谐与科学理论的美”,皆可以’道‘相贯。”传统文化的很多观念,都是大学教育应该加强的,例如自强精神、责任观念、敬业意识、严谨作风、求实态度等等,是办好大学、提升学子境界的基本要求,“我国古代优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自省、自强、自处、自我完善、与人为善,这与高情商人才的指标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点。” 西方人士也认为大学的职能离不开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研究,是文化的接力棒,要培养杰出人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质量就会降低。”
综上所述,大学观念、理念、精神的培养和贯彻,对于建设一流高等学府至关重要。“不管是古典大学的新生.还是后发现代大学的快速崛起,教育理念在这些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大学之魂的凝聚,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涵养、培育和践行。南开大学的老校长张伯苓先生认为:“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而不是立在物质上的。本人以为建立一个大学,精神难而物质易。”
评价:作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能够很好地引经据典。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