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厚德:《孔子》中仁爱精神与国学义理
桂林学院人文学院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02313000216苏倩(女)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时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探索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追求专业知识的道路上,我愈发感受到内心的迷茫与空虚,仿佛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正当我陷入困惑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重拾了《论语》,深入领略了孔子思想中的仁爱主义与国学义理,它们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一、仁爱之心:立人之本与修身之道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句话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要尊重他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不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强加于他人。这种仁爱之心,不仅是我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更是我修身立德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曾担任过学生干部。起初,我满腔热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然而,在实践中,我逐渐发现,单纯的督促和提醒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一次,一位成绩落后的同学找到我,倾诉他的困扰和无奈。我意识到,真正的帮助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关怀与慰藉。于是,我开始尝试以仁爱之心去理解他,耐心倾听他的心声,鼓励他树立信心,共同寻找适合他的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我们的友谊也因此更加深厚。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仁爱之心不仅能够温暖他人,更能够让自己在助人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二、国学义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除了仁爱之心,国学义理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学》中,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修身的重要性,即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同时,我也认识到,修身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家庭中,我尽力践行“齐家”之道。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勤劳朴实,用辛勤的汗水养育了我。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的身体逐渐衰弱,生活中的烦恼也随之增多。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我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陪伴他们聊天解闷,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他们的爱与感激。同时,我也努力成为晚辈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家庭氛围变得更加温馨和谐,我也从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治国和平天下方面,虽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尚未涉足社会,但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努力将仁爱主义和国学义理融入其中,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仁爱厚德:立德树人的实践与感悟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我将仁爱主义和国学义理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在专业学习上,我注重挖掘国学元典中的德育资源,如《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让我深刻体会到尊老爱幼的重要性;又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让我明白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理。这些国学元典中的语句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提升了我的道德修养。
在课外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等。在支教活动中,我深入偏远山区,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光芒和希望的种子。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互动,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仁爱主义和国学义理的决心。
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我还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和实践活动,如文学创作、诗词朗诵等。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更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国学义理的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
四、仁爱厚德照亮前行之路
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成长历程,我深感仁爱主义和国学义理对我的滋养与启迪。它们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让我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仁爱厚德的精神品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道德修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践行仁爱主义和国学义理的精神内涵,让仁爱厚德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3号桂林学院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
邮编:541006
评语:文章聚焦孔子仁爱思想,结合学生干部经历,实践性强,但理论深度不足(如未探讨“仁”与“礼”的关系)。文章基本限于个人经验总结。案例真实生动,但理论支撑薄弱(如缺乏对“仁”的哲学辨析),逻辑链条清晰,但论证层次较浅。语言平实,结构清晰,但创新表述较少(如“仁爱厚德”重复使用)。建议加深理论深度。结构清晰,语言平实,但创新性表述较少。建议引入更多哲学理论,提升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