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古卷,修仁德
桂林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202313005215倪雨(女)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文学经典如熠熠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漫漫长路。这些经典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才情与智慧,更蕴含着深邃的“中华义理”,于无声处滋养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为“立德树人”提供着无尽的源泉。
诗韵悠悠,见家国情怀。从《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家国情怀贯穿于古代诗歌的血脉。《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展现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风貌,百姓们在田间劳作、征战戍边中的同仇敌忾、互助友爱,是家国凝聚力最初的质朴模样。战士们身着战袍,携手共赴战场,不惧生死,只为守护身后的家国热土,那一声声激昂的呼喊,跨越千年仍震撼人心。
杜甫身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乱世,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以笔为刃,抒发着深沉的忧国之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眼中的春花因时局动荡而落泪,耳畔的鸟鸣因亲人离散而惊心。这份共情,让我们看到诗人胸怀天下的担当。于今日之我而言,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家国情怀从未过时。在日常工作中,敬业尽责就是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面对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是守护家园的微小注脚。每一次为祖国成就的欢呼,每一回对困难同胞的援手,都是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回响,提醒着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以自身行动传承这份义理,凝聚奋进力量。
史海钩沉,明善恶是非。“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后世留下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详述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秦皇汉武的雄图霸业、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以及诸多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一一铺陈眼前。书中对忠臣义士的褒扬,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蜀汉,殚精竭虑只为兴复汉室,其忠诚不二、勤勉奉公堪称楷模;对奸佞小人的批判,如李林甫“口蜜腹剑”,为一己私利扰乱朝纲,致使盛唐气象渐衰,为世人敲响警钟。
研读史书,让我在生活中有了明辨是非的慧眼。面对职场抉择,坚守正道、诚信待人,不被短期利益诱惑,如同历史上贤良之士坚守气节;目睹社会不公,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传承正义之光。从古人的成败得失中汲取智慧,时刻校准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史为鉴,在人生路途上不偏离善的航道,践行正直品德,书写属于自己的“义理”篇章。
哲思熠熠,修内心宁静。老庄哲学为喧嚣尘世开辟一方心灵净土。《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老子倡导摒弃外界纷扰,回归内心的虚静,于万物的生长往复中探寻生命本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每日被信息洪流裹挟,忙碌奔波中常迷失自我。此时,静心思索老子之言,学会在忙碌间隙独处冥想,放下功名利禄的执念,让浮躁的心绪沉淀,方能重寻内心的平和。
庄子逍遥洒脱,“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不拘泥于世俗羁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他视权贵如腐鼠,安于贫困却富比王侯的精神境界,给予我直面生活挫折的勇气。当遭遇困境、压力缠身,想起庄子鼓盆而歌的豁达,便能转换心境,以乐观超脱看待一时得失,在内心修篱种菊,滋养从容淡定的品格,以坚韧心性应对人生风雨,不负先贤哲思启迪。
文赋华章,养浩然正气。读《楚辞》,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呐喊振聋发聩。他身处奸佞当道、谗言蔽目的楚国朝堂,为理想坚守,为家国抗争,不惜以生命捍卫高洁志向。那声声泣血的倾诉,是爱国情怀与正义之气的磅礴交响,在历史上空回荡,化作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脊梁。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同样满溢正气豪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士大夫的担当升华至无我境界,超越个人荣辱,心系苍生福祉;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却始终保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旷达,无论贬谪何方,都以文学为刃、以善政为民,驱散阴霾,播撒希望。于我自身成长,在面对歪风邪气,坚守正义立场、不随波逐流;身处困境,以不屈斗志砥砺奋进,将经典中的浩然正气融入血脉,塑造坚毅灵魂,向着光明前行。
沉浸于古代文学经典的浩瀚海洋,从诗中的家国担当、史里的善恶甄别、哲思的心境修炼到文赋的正气滋养,“中华义理”如涓涓细流汇聚心间。这些经典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立德树人的宝典,指引我在人生旅程中修身养性、崇德向善,以先辈智慧为光,点亮理想之路,传承华夏文明火种,让义理之光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书写不负先贤、无愧时代的人生华章。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3号桂林学院教育学院2023级小学教育
邮编:541006
评语:文章以文学经典(如《诗经》)为载体阐释义理,视角新颖,但理论建构薄弱,偏向文学赏析。学科意义体现在文学与伦理学的跨学科尝试,但未形成系统框架。结合个人体会与历史案例,但论证松散(如从杜甫到职场选择的跳跃)。文章基本限于文学解读,缺乏理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