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一: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
帖子内容:
《中庸》至诚思想可以说是儒家在哲学上的一个极为高妙的创造,深刻的影响到了后世宋明理学的相关理论,而朱子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之一,以他的视角来来看至诚之说,更能显出这一思想与宋明理学的相关联系,有利于我们在一种新的角度上来理解儒家哲学的发展面貌。
至诚思想是《中庸》后十二章的关键所在,是诚之概念的核心,为了将其解释清楚,首先得将诚和至诚的概念做一个简单分析。
帖子二: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2
帖子内容:
诚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太甲》:“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大致翻译一下就是祭祀鬼神的时候一定要虔诚,只有虔诚了鬼神才会接受你的祭祀,才会保佑你,也就是说诚这个字最早可能跟祭祀有关。而在《说文解字》中讲诚的意思是信,从言、从成,也就是说诚这个字跟语言有关,而“言”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吴凡明等学者认为这个言字是告祭之意,“言为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主要为告祭之意。其意有二:一是殷先王大乙之专用;二疑用牲法。“成”是诚的读音,可能跟古代的祭祀活动有一定的联系,但诚的意义主要是在言字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言在甲骨文中有告祭之意,在对祖先、神的告祭活动中,必须保持一种虔诚不二的宗教情感和心理状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欺蒙和亵渎。诚的观念正是在原始宗教活动中应运而生的。”
帖子三: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3
帖子内容:
那么依照这个考据来看,诚这个字最早其实跟宗教祭祀有关,表达了一种宗教式的虔诚的心理状态,它强调人祭祀鬼神的时候必须要真心实意不能作假。而到了《中庸》这里,诚却摇身一变成了天之道,“诚者,天之道。”朱熹对此的解释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一言真,一言实,言真的时候表述了天道的确切性,确实存在;言实的表述了天道的内在自足性,是实而非虚,其内部是充盈的。
帖子四: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4
帖子内容:
至于至诚这个概念,就涉及到《中庸》的成书时间问题了,如果《中庸》成于孟子前,那么至诚这个概念就第一次于《中庸》中出现,如果不是的话,那就是孟子先提出了这个概念。这里面的争论很多,有的人以为《中庸》成书于汉时,有的人认为是子思所作,还有的觉得一部分是子思,一部分是后人等等。本文并不对此问题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就以朱熹的观点为准,《中庸》为子思所做,我们可以看一下在《中庸》中第一次出现“至诚”二字是第二十二章开头“唯天下之至诚”后面的数章时有出现“至诚”偶尔也还有“诚”字,但并没有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一个直接的说明。在朱熹对于《中庸》的注释中,直接讲至诚的第二十二、第二十四、第二十六、第三十二章等章节,通通注释为言天道,可见在朱子看来这些章节中对于至诚的描述都是在讲天道之德、天理本性。而诚,其实诚在不少地方也代指天道,例如“诚者,天之道。”这句话直接把诚和天道挂在一起了,因此诚在本体上的地位与至诚是一个意思,从本体上来讲其实至诚和诚没什么区别,那么为什么还要加一个“至”字呢?
帖子五: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5
帖子内容:
在第二十三章中,《中庸》第一次对诚和至诚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普通人可以通过致曲而诚,也就是就性之一端而诚,圣人则是举性之全体而至诚;同时在第三十二章中,《中庸》直接用至诚作为此章标题,而此章的内容主要是讲了圣人的至诚之德,可以“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朱熹对这一句的解释是:“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可以说也提到了至诚的圣人是举性之全体而尽。
帖子六: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6
帖子内容: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到的是上面提到的那些朱熹注释为言天道的章节,同时也被他认为是在讲圣人之德,特别是在第三十二章末尾:“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朱子直接将至诚和至圣给等同了,画了一个等号,只有至圣才能知道至诚之道,而至圣的德行也只有通过至诚之道才能达成,至圣和至诚不是二物,就是一个东西,是等同的,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推下来,至圣和天道在朱子这里就是同一个地位,至圣可以配天,与天地同位。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朱子对于至诚的解释是与至圣、天道联系在一起,是推崇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位的。因此,至诚的“至”字在朱子这里,其实是对于圣人之德的一种凸显和赞叹,诚本已是难得,加上一个至字,就显出了圣人与常人的区别所在,人都可以成尧舜,都能够诚其德,但是圣人与常人终究还是有区别的,圣人的诚是至诚,是推到了极致之极致的诚,圣人代表天道。
帖子七: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7
帖子内容:
但这并不是说朱子否定常人达到圣人的可能,在对于《致曲》一章的解释中,朱子虽然指出常人只能从性之一端出发造其极抵达诚的境界,但是同时也认为如果常人可以“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最终达到也能达到至诚的境界,拥有与圣人的同样的地位,“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这就是说,常人虽然与圣人在资质上有所差异,无法像圣人那样直接举性之全体达到至诚,但同样也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逐渐与圣人同流、同位,即所谓生知、学知、困之,一旦知了都是一样,“及其知之,一也”安行、利行、勉行,一旦行了也都是一样,“及其成功,一也。”
因此,诚与至诚的区别不在本体,而在境界上,是要将圣人与常人做一个区分,将人和天做一个区分,但又同时留下了两者之间互通的脉络和可能。那么想要真正厘清至诚思想,就需要从人和天两方面来分别论述,各做一个讨论。
帖子八: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8
帖子内容:
从天这方面来讲,至诚对于天来说更像是某种属性,描述了天道的运行变化和本体状态,例如至诚无息、至诚能化等等,虽然在讲圣人之德,但圣人的至诚就是天道的至诚,因此也可以将其视作于对天道的描写。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出发来理解至诚天道,在这里笔者采用的是至诚无息这一条路子,从至诚无息出发来建构或者解析《中庸章句》的至诚天道思想。
朱子讲至诚无息,说“既无虚假,自无间断。”诚者真实无妄,所以能够无有间断,无有间断所以才说至诚无息。这其中涉及到的逻辑是很复杂的,为何无虚假就可以推出无间断来?什么又叫做无间断?
帖子九: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9
帖子内容:
何为间断?就是说一个东西是由部分组成的,它具有多个部分,它是非整体的,非整体的东西才有间断,如果是整体就不存在间断,即是说,间断就是二,就是多,无间断就是一。至诚无息就是讲“诚”是无间断的,是一而非二,而诚又是天之性,自然就可以推出天道也是一而非二的,即所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这句话很直接的指出了天地之道,就在于其是一,是一个整体的一,并且变化无穷。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无间断除了空间上的整体无杂,它同时还具有一个时间上的维度,在时间上,无间断指的是不分先后,不分先后的无间断恰好表明了至诚的运动性,它的这种运动是一种永恒的运动,一种无始无终的运动,只有没有始终,并且永不停息的运动才是真正无间断的。起点和终点都代表了一种间隔,而天道的运行却是找不到一个终点和起点的,正如老子所言“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为:道不知为谁孕育,似乎在天帝之前就存在.]
这样一来,至诚无息对于天道的描述就是一个无有先后的整体,那么作为天理本性的至诚无息又如何与圣人之德挂钩在了一起呢?
帖子十: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0
帖子内容:
朱熹对此的解释是“《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朱熹指出,天之所以为天,在于其“于穆不已”,穆字古同默,“于穆不已”四字就是在说天不言而行之不已,这个不已与上面所讨论了至诚无息的原则是相通的,而文王之所以为文王则在于其德“纯亦不已”,能够与天地通,所谓“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这样一来就自然从天道的不已之中转出了人道的不已。
我们上面讲天道的不已是无间断的一,而文王的不已则是“纯”,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所相通之处的,朱子对于“纯”的解释是“纯则无二无杂”无二无杂就是纯,所以说“纯”的意思与“一”的意思是很接近的。
帖子十一: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1
帖子内容:
但同时纯这个概念也是对一的深化,我们讲一还只是讲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虽然是整体但未免过于朦胧模糊,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而纯的提出,不但继承了一的整体性,还将这个整体性给进一步的凝聚了,实现了由“一”到“纯一”的转变,这个转变使得至诚概念更加的清晰了,圣人纯美齐一的德性就好像显示在了人们眼前。
从圣人的不已的出发,天道和人道就联系在了一起,《中庸》在此基础进一步阐发
圣人之功效,这个功效是拥有至诚之德的圣人能与天地通的具体表现。
帖子十二: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2
帖子内容:
什么叫做与天地通?《中庸》第二十四章讲至诚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这段话非常直接的指出圣人拥有圣人远超于常人的一种神秘性,在这种神秘性的作用下圣人能够预测事物的发生,知晓祸福的来临,可以做到“前知”。而这种说法与原始宗教中的神灵崇拜很是相似,古代的祭司们之所以为众人所崇信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与神灵沟通,预知事物的发生,所以在那个时候,无论是打战还是其它重要的事情都要先进行占卜,希望神灵的指引,“蓍龟”二物原也就是占卜中的重要工具,蓍是蓍草,龟是龟甲,都是常用的占卜事物。如此对比来看,圣人的这种前知功效就与祭司们是一类的功用,只不过相比于祭司们是通过祭祀占卜,圣人的这种功效来自于指出,来自于至诚之德的与天地通,因为天地相通,所以才可以预测到事物的发生。
帖子十三: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3
帖子内容:
关于至诚前知这一思想,朱子本人是持肯定意见的,认为至诚的人,他的性纯是天理,无有私伪,因此可以察看到那些人普通看不到的东西,进而实现“前知”。但是在笔者看来,在这一点上至诚的作用被夸大了,不可以避免的流入到一种神秘学的范围,反而降低了至诚思想的高度。许多事物的发生确实是有所征兆,但同时也存在那些毫无规律的事件,突然性的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是没有征兆的,如何谈得上预测?即使是有征兆的事件,国家的兴亡,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国家兴盛就会出吉兆,国家混乱的时候就会出妖孽这种事情,或者说不是国家将兴会出现吉兆,而是反过来,国家兴盛了才会出现所谓的“吉兆”,一些正常的事件才会被赋予不一样的解读,国家将亡也是同样的道理。
帖子十四: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4
帖子内容:
但抛开这些神化的部分来看,从这个前知出发,圣人的神秘性还不止于此,而是能够进一步做到“极其和而万物育”,即通过对自身道德的修养能够感动天地,化育万物,这样一来,这种神秘性就走向了哲学的方向,不再是单纯的神化,而是与一种圣人理想挂钩在一起,这种圣人理想奠基于圣人与天道的共通,“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天地之心即圣人之心,圣人的道德修养上来就能够使得天地也变得和谐。
当然圣人想要发挥这样的功用首先也得达到至诚的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可见,圣人想要赞化育与天地同位前提条件就是“天下至诚”。这样的一个境界,圣人与天地并位的,与万物和合,圣人的性是天下至诚的,所以他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这个尽就是要使得天底下所有人的、所有的物都恢复自己的先天之性,都达到诚的境界。圣人不只是自己的性是诚的,他还要使得天下万民、万物也都可以“诚其性”,使得万物的性都复归于诚。在如此意义上,圣人具于了与天道同样的功用和地位,天地生万物,各赋予其天理本性,万物在后天的生活中丧失了这个性,现在圣人要将它们的这个性恢复,使得它们重新拥有自己天理本性。
帖子十五: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5
帖子内容:
这就是“赞化育”,而能赞天地万物的化育,就能够与天地并位,成为天地运作的“叁”。
这一个“叁”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最高理想,天地生人生万物,但这个天地在没有人出现,没有圣人出现之前,它还是懵懵懂懂的状态,一个混乱各行其是的状态,一个万物自流、自行的状态。但是,人的出现,圣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自为的状态,圣人可以“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使得天地的运转更加的和谐,万物能够更加的和合,圣人是天地运作的枢纽。《中庸》在这里,把人的意义、人的作用高扬到了一个顶点,圣人作为人的代表加入到了天地运作之中,使得天地万物都能够变得更好。
讲完了天道,接着可以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天理本性是诚明的,但人却受到了后天私欲的蒙蔽,因此想要复归于天理本性就需要于“己性”上下功夫,要“诚己性”。但我们上面也讲过了,普通人和圣人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普通人想要“诚己性”、想要达到至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帖子十六: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6
帖子内容:
《致曲》一章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的表述了普通人如何达到至诚的境界的方法,至诚是天性,是对于天理本性的描述,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性的,圣人这类人可以尽性之全体,而普通人则做不到这一步,因为圣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天道,是已经能够与天地并位了,普通人很难像圣人尽性之全体,因此只能致曲而诚。
何为致曲?致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推极,而曲的意思依照朱子的注释是“一偏也。”也就是说,曲就是性之一端,所谓致曲就是推极性之一端。人物之生都禀赋了来自于天理所赋予的本性,但是在这个本性与后天的气结合造作为人的时候,就会后天之气的影响,造成气禀有异的后果,气禀的不同导致了人的才智有高有低。圣人禀清气,因此才智极高,资质最优,可以举“性之全体”而尽之,实现最高意义上的至诚,达到与天地并位的成果;但一般普通人,资质较差一些,因此无法像圣人那样尽性之全体,把整个本性都穷尽,都推到至诚的境界。但是,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别的办法实现圣人的境界,这个办法就是致曲,通过对本性某一端的推极,将这一端推到诚的境界,然后将各端都一一如此,则最终的效果跟圣人是一样的,“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帖子十七:楼主:云南大学杨林杰 中华义理总坛 浅论朱子《中庸章句》的至诚思想
发表楼层:17
帖子内容:
至于这个具体的过程,则是“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简单来说就是先要立下一个诚的心意,有了这个诚的心意就可以“形”,所谓“形”朱子的解释是“积中而发外”,即是说内部的积蓄已经足够,开始向外发散,这个积蓄是德行的积蓄,是一个人的德行在诚的作用不断提升达到一定的境界,开始由内而发外,不只是局限于自身,而是开始影响外界。能“形”则可以“著”,著表达的是这种影响更加明显之意,是德行越发向外的过程。达到了“著”下一步就是“明”,“明”这个字在《中庸》之中地位很高,《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和明常常都是并提,能诚则能明,能明则能诚,可见到了“明”这一地步,已经实现了一般意义上的诚,或者说之一端的诚了,能够明的人已经常人可以达到的诚的境界。朱子的注释之中明是“则又有光辉发越之盛也”,下一句的“明则动”中,对“动”的解释是“诚能动物”,可见在朱子这里也将“明”的境界视为一般意义上的诚。那么何为“诚能动物”呢?这是在讲人的德行发扬到可以感动事物的层次,能够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感动事物的下一步则是“变”,事物随着人的德行而变,而变的下一步是“化”,这个“化”与“赞天地化育”的化是同一个意思,指的是人的德行能够与天地通,化育万物,调和天地,到了这一步与圣人的至诚已经没什么两样,因为“唯天下之至诚能化”。如此一来,常人就实现了向圣人的转化,从人道上升到天道,从诚到至诚,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诚与至诚的区别就通过这两块的比较给突出来了。
评语:这篇文章以朱熹的《中庸章句》为核心,系统探讨了《中庸》中的“至诚”思想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意蕴。文章从“诚”的语义溯源入手,结合甲骨文、《尚书》等文献考据,揭示了“诚”从原始宗教祭祀中的虔诚心理向儒家天道本体的转化过程,展现了概念的历时性演变。作者通过分析朱熹的注释,重点阐释了“至诚”与天道、圣人之德的关联,指出朱熹将“至诚”视为天道的本质属性,并与“至圣”等同,凸显了圣人“与天地参”的理想境界。同时,文章还辩证地讨论了常人通过“致曲”工夫实现“至诚”,成为圣人的可能路径。
文章的优点在于对文本的细致爬梳与哲学概念的深度剖析。例如,对“至诚无息”的诠释既结合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又关联了天道运行与圣人德性的统一性;对“致曲”工夫的解读,则清晰展现了朱子思想中的成圣之路。然而,文章对“至诚如神”等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命题,虽提出质疑却未深入展开批判性分析,稍显遗憾。此外,部分概念(如“纯”与“一”的辨析)的论述稍显简略,可能影响读者对朱子思想复杂性的全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