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三等奖 袁姿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三等奖 袁姿

字号:T|T

评语:将对经典的理解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能够指导人的生活,对经典原文的引用理解正确,引用恰当,在对经典学习的过程中不忘国家与民族的使命,用经典指导个人生活成长,学习经典,实践经典,望继续努力。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21

姓名:袁姿

学号:202131115011005

中华义理学习平台:一、中国十大义理 559

中华文化的内核在于义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这十大义理汇成了中华十大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义理的学习能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做中华优秀文明的传承人。在这样的角色中,我们要学会用汉语和以十大义理为主的中华文化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有仁义、讲礼仪、有智慧….我们讲这十条义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塑造更好的自己。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弘扬传统文化之精髓,形成强有力的民族道德观和民族精神,才能正确地运用这十大义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做好中华文明新时代接班人。

中华义理学习平台:四、中华经典学习的迫切性 477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大潮的冲击,网络文学也紧跟其后,开始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网络进行碎片式阅读但网络文学并没有因为消费群体增加而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而逐渐低俗化和泛化文学概念。我们不应该沉浸在网络文学的乱草中。

岁月会留下那些真正宝贵的东西,经典就是最好的印证。透过经典,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思想,获得处事经验。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大师费夫尔曾说:“在动荡不惊的当代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他意在让后人积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当下生活。忆当年,王安石在《五代史伶官传序》里放笔呼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借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来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培育忧患意识。又如《史记》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真诚待人所获得的丰厚回报。再如《论语》,每一篇章都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取得的处事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编订成册,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后代。透过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经典,我们便可以收获丰硕的间接经验。

而我们做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该尊重经典,学习经典,从经典里探索一个个五光十色充满时代风采的故事,再者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追溯历史潮流,把握当下时代的风口,兼收并蓄的将新生事物与已有的一起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经典,向经典致敬,才能真正地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仁坛:三、仁和爱 912

“仁”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奉为君子之道的品质,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仁者,人也,仁的表现即是做一个合格的人,就是行有益于人类社会之事,但是这并不是对仁狭隘之见,古代“爱亲则为仁”、“利国之谓仁”,都是以人为目的。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便回答了关于仁的问题,‘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便是孔子推崇的仁之道也,约束克制自己的心念言行,那么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这才是“仁”的境界。“克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我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们的妄想杂念,所以,需要循序渐进,从行为出发,慢慢的达到“克己”的境界.

对于我们个人,“仁”的内涵体现在“亲亲”“亲人”“爱物”等方面。《论语·学而》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对长辈孝敬关爱,对兄弟姊妹尊重友善,尊老爱幼,是“亲亲”的体现,而“亲人”则是在“亲亲”的基础上广泛的“爱人”,面向所有人的博爱,“泛爱众而亲仁”,“爱物”便是泛爱万物,面向万物的博爱,这是“仁”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他的关于“仁”的思想,例如“爱人”等等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规范人际关系,限制统治阶级的压迫,增进人类的道德修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孝坛:一、赡养父母 723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说文解字》这本书对孝的阐述。前一句是说晚辈对长辈的敬与养称为孝,孝是子女的本分。后一句主要说“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孝,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人们心中的一大道德准则,而赡养父母就是孝的重要体现之一,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古人云:“孝在质实是,不在于饰貌。”百善孝为先。孝,其人之本也。但是在这个快时代充斥的时代,大部分是轻度敷衍了事了,“孝”并不是满足父母物质条件的需求,而是要多加陪伴,每个人都满口孝道,但是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礼坛:一、礼的精神 680

中华五千年,都从一个礼字开始。在中华的历史开端从祭祀上,都是用礼仪举行的。礼仪,就是一种形式规则。《礼记》有言:“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纵观古今,中国一直为礼仪之邦,国人以礼作为行为准则,凡所做事都遵循一套体系。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更是道德实践的载体。“礼”不仅仅是礼仪的程序和仪式,也承载着道德的标准和人生的规范,这也是孔子希望五年在看的见的礼的仪式中,来学会看不到的道德标准和为人准则。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勿”被后人歪解的不成样子,把孔子的“礼”变成了全体民众,不分阶层都要遵守的“礼”,变成束缚下层的枷锁。我们要正确认识并了解“礼”。“不学礼,无以立”,身为礼仪之邦一华夏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礼懂礼且守礼。

智坛:二、实践精神 44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古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用心实践,才能学以致用。正如庖丁为了解牛之“道”,不是终日埋头苦干,而是心无旁骛,不断实践。在对牛体天然结构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实践,才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我们应时刻铭记于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倘若庖丁没有以行动付诸实践,他怎么能达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看得远,必定站得高,而想站得高就必须去行动,实践,你会看到不一样且更美的风景。勇于实践是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即是实践精神。博览群书、饱读经典,是谓眼高;限于书本、不善实践,是谓手低。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苟子曾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就是要不断地去实践,然后从实践中升华自己。

当今社会需要那些有胆识、有知识、有气魄、敢于闯荡、实践能力强的能力者,而不是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所谓真知,自实践来,仅凭有字之书是远远不够的,多翻翻实践这本无字之书,方能有所广益。实践,让真实的理论得以验证。想象只是梦的开始,但梦的实现,终将要由实践来完成。唯有实践能检验真理,唯有实践为成功筑基。

智坛:四、创新精神 626

创新永无止境,它犹如面包,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托马斯曾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文化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可以带动国家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创新是一个汉语词语,亦作“物新”,一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二指首先。出自《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未来社会的不断发展都是依靠创新而得以延续。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国家才能强大并繁荣昌盛。曾经的中国,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原本一个国富民强的中国在别人眼中成为了“东亚病夫”,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40载的风雨兼程改革创新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东方沉睡的巨龙正在苏醒。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一个物件,大到影响我们的出行方式。社会需要不断的新鲜“血液”一创新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只有不断的创新社会才会进步,否则这个社会停滞不前就只会像一潭死水一样毫无生气。《大学》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在当下,创新应被大力提倡以创新之力强我国之威。

智坛:七、智的价值 355

“智”,在世人的眼里,不仅代表一个人天资聪颖,还代表着学识、技能、水平,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本领。《中庸》里讲,“知(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智”是人通行天下必备的素质之一。人类有了“智”,才能解决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论语》:“知(智)者不惑。”人类有了“智”,就能看问题透彻,不会被现象所迷惑,不迷糊,不犯错误;就能明事理,不认死理,处事通达,能正确地做人做事。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有益处,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百姓为什么难以治理?就是因为“智”多了。人“智”多了,为人处世太精明了,产生狡诈之心、机巧之心、阴谋之心、争胜之心,老算计别人。当人与人之间互相欺诈,人们就会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所以智要善用,不能滥用。

信坛:二、信的价值 1019

孔子云:“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许诺,许诺的事情就要做到。但讲诚信并不意味着要讲出全部真话,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人无诚信则不立,家无诚信则不和,业无诚信则不行,国无诚信则不盛。”诚信诚于心,信于人,说话算数,一诺千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真,一种大彻大悟的善,一种无需雕琢的美,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

廉坛:十二、廉洁 602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廉政文化因其符合传统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与人文士大夫的治国理想,自古以来便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与老百姓的推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持续推动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在全社会形成清廉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十八大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九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持续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我们都应该去跟随党的方向在廉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反腐倡廉”“肃贪整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廉洁之声传遍大江南北。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到听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故事蕴含的对“权力”的认识,引人深思。而所谓畏惧法度,从而为国为民。一个官员就要做到“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民本思想源于孔孟之道。而所谓民本,以百姓安康,天下祥和为纲,得以治天下。所谓为民所想,为民所盼,为百姓谋识就要两袖清风,廉洁勤政。诗经常道:肃肃宵征,夙夜在公。翻开中华文明史,廉洁遍布汗青:孔子笃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箴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郑燮坚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看中国明史,这种“横看南竹独一帜,自傲两袖是清风”的清廉之风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以廉为美,以清为荣。

毅坛:十、舍生取义 202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守节,意味着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轻易因外部因素而改变。屈原忠心耿耿,面对猜忌,以死明志;苏武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坚守汉臣节操,不动摇一分一毫;陶渊明志在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谭嗣同坚守信念,舍生取义,血荐轩辕正如《三国演义》中关羽面对劝降时说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无论是面对荣华富责的诱惑,还是面对暴力和压迫,自己内心应如磐石一般,始终不会动摇,这正是自古以来有志之士的精神原则,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的崇高气节。

《鱼我所欲也》中说:“生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君子眼中为了大义即使生命也可以放弃,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领悟啊!君子认为在世上苟且偷生的活着与死没有区别,活在世上就要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韩愈也说过“不畏义死,不荣幸生。”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舍身取义这种精神也随之淡化。舍身取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心怀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才心中有尊严和底线。“舍身取义”是我们应具有的道德准则和精神,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毅坛:五、自强不息 645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也应当像自然一样,积极向上,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楚辞》亦云:“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崇尚做人必须能够掌控自己的内心,身强心健。从自然到人类,从国家到个人,刚强劲健才能求得发展,发奋图强方可铸造辉煌。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记载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亦如《论语·泰伯》中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又如《孟子·告子下》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亦或者名言:门捷列夫所说:“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又如爱默生所说:“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卡莱尔所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康有为所说:“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顾炎武,明清易代之际一位普通而又了不起的读书人。在清军铁骑横扫中国的乱世,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清斗争。斗争失败后,拒不事清,潜心著述,以明遗民终其身。一介寒儒,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掷地有金石声;其“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呐喊,今已成为我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的座右铭。

有道是:“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年更当自强不息!如果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刚健自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一定会以刚健强劲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中央!

忠坛:二、忠于祖国 775

从古到今,我们中华民族忠于祖国的精神就源远流长,这种爱国的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液。说到忠于祖国、爱国,诗词朗朗上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忠于祖国的表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安史之乱让杜甫的爱国之情更加浓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战士们的忠于祖国之情。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的忠于祖国之情

就像89岁的屠呦呦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再次震惊世界。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的青蒿素抗疟组合再次战胜了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屠呦发明的青蒿素,比起西药来没有副作用,数百万疟疾患者因此重获生机。她不是大明星,却活在了千干万万人的心里。她没有明星的光鲜亮雨,却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因为她才是中华共和国最闪亮的星,又有多少像她这样默默奉献的伟大的科学家,不为世人所和?甚至不被世人理解但正是有了这群最可爱的人,才铸就了烟花下的盛世中华。这才是共和国该有的偶像!这才是共和国的脊梁!祖国终将选择这些忠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铭记这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在这次刚刚度过的三年疫情难关中,也出现了许多忠于祖国的民族英雄,了解他们的事迹,领会他们的行为,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文化,我们都应竭尽全力。最后用梁启超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廉坛 十一、改过 160

古人为,使是圣贤,也难免有过失。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人。《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如果有了过错,却不想改正,那就犯了双重的错误。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过是对自己行为的积极修正,所以是值得赞扬的事。改过的最高境界要像孔子的学生子路那样“闻过则喜”,或者如荀子所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勇于改过,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道德,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常常看不见自己的错误。在相似的处境下,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一味地指责别人的过错,却不知自己的身后,早已狼狈不堪。正所谓“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往往有另一些人,他们面前悬挂着一面明镜,他们以过去为镜,以他人为镜,以未来为镜,时时检讨自己,改正自身的缺点,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

 

廉坛 八、谦逊 292

谦逊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魏征曾说:“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地面上有坑洼的地方,水就会汇流到那里;为人平和谦逊礼贤下士,自然会有更多的贤德之人追随。谦逊不意味着卑微,而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以谦逊的姿态对人对事,获得的有可能是更高的评价。相反,以过傲的姿态待人待物,获得的有可能是不好的看法,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卡夫卡曾经说过:“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易经》也有云:“盈满者得祸,谦损者得福。”只有在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后,才能保持谦逊,步步高,逐渐进步。所谓谦逊,实际上便是时刻保持一颗虚怀若谷的心,要对于一切事物常怀敬意,不自大、不傲慢、不势利、不夸大,保持一颗简朴求知的心,以一种仰视的视角测量世界,懂得以礼待人,以善待善,以德报德。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才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我们要收敛锋芒,低调前行,在沉默中惊艳众人。谦虚不等于懦弱,自信不等于自满。凡自信者,沉着冷静,胸有成竹,不骄不躁。不争着表现自己的才能,宛若静水,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逍遥游》中写:“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自满者,往往贻笑大方,急于表现自己,用这样的方式掩盖内心的自卑。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骄傲者常浮扬,大抵如此。”有人或许会想:谦虚的人常对人包容,为人随和,不愿发生冲突,那是一种懦弱。我想起了尼采的一句话“谦虚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正因为心如磐石,经得起风浪,经得起历练,所以遇事往往波澜不惊。谦虚的人,内心坚韧;懦弱的人,内心胆怯。谦虚不是懦弱,不怒于色是一种本领,懂得分寸的人,才能走的长远。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