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在多角度上理解中华义理的内涵,融合经典原著与自己的理解,论证生动,站在生活的角度上深刻理解不同中华传统义理内容,并贯穿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反思,在思考中实践道德标准,使中华义理在当今社会发挥出价值。
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姓名:孙全超
学号:2020201189
联系方式:17861048807
1、仁坛、二、1011
简单地说,仁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能够深刻体会到他人心理,并为他人着想。
普通人应该把仁当作一种修炼的目标,而不是做人标准,不断地尝试去体会他人,爱他人,这样自己道德不断提高才可能越来越接近仁的境界。一般来说,爱自己的亲人是比较容易的,由此入手,一步一步逐渐学会去体会他人。
自古以来,孔门德行最高的颜回也只是「三月不违仁」,这已经让孔子赞叹不已了,别的弟子根本就谈不到仁。对孔子自己而言也是达不到的,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但是也不要觉得仁过于遥远,孔子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立志去向仁的目标努力,就很不容易了。
2、仁坛、五、663
仁之本是孝弟,但并不是依赖血缘关系而产生。仁是人之善良本性,表现为同情心,爱护他人,厌恶侵害和作恶。在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最先产生的仁自然就是孝弟。但仅知道爱自己父母兄弟并不够,还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把爱心扩大到每一个人才是仁。也就是孔子说的“泛爱众而亲仁。”
在今天,仁已经发展成为博爱理论,也称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成为普世价值观,是世界主流思想之一。
仁的价值不可估量,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没有仁就没有人类文明。基于仁才能建立受到各国支持的国际规则和秩序。现代联合国宪章和人权宪章是儒生参与编写都提现了仁。
而且仁对于个人成长也是至关重要,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和未来发展。历史上伟大人物大多数都是仁者,成功企业家也大都是热心爱护百姓真心为百姓服务的仁人。
3、仁坛、八、468
善始容易,善终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讲过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善事,不做坏事。所以,行善容易,难的是坚持行善。
日行一善,善心、善语、善行、必得善果:我们每日起心动念为他人着想,这是身行一善,在言谈举止中说一句有益的善语,这是口行一善,每天做一件有益他人、有益社会的事,这是身行一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日行一善并不一定要做什么大事,只要你能够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就以足够,积小善也能成大爱,日行一善,善行一生.
4、义坛、十二、255
现实生活中,追求卓越、尽善尽美仿佛成了干事业、打造产品技术品牌的专用名词,而似乎于做人上毫不相干。实则不然,古圣贤在教人上重在“成人”,而“成人”便是要做一个追求卓越、尽善尽美之人。
做一个人格卓越之人,实是达致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或德艺双馨,而成为尽善尽美之人。人的一生,既然学无止境,则修为无止时。孔子作为集大成者的圣人,便是追求卓越而力求尽善尽美的人格偶像。
在《论语》一书中,已有对做一个人格卓越之人的探讨论说。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卓越价值所在,做人或成人的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
5、义坛、七、841
有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语。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个石头并语重心长地说:“明天早上,你拿这个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久而久之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个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但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普通的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一切告诉给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望着孩子慢条斯里地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生命正如这块石头一样,它需要得到主人的珍惜,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流星划破天际,留下稍纵即逝的光辉;闪电拖着尾巴,载着生命的张扬,划破苍穹。彩虹用自己微笑的光芒来架起希望之桥。它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也正不遗余力地诠释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谛。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的价值,自我珍惜,不妄自菲薄、不虚度光阴,生命就有价值。”生命之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无可代替,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本身所拥有的事物的价值,我们才会懂得去珍惜,去绽放生命的光芒,让她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才能让我们真正的感悟生活的真谛,把握生命的导向,让简单的生活也能过得诗意盎然。
6、礼坛、三、907
最初制礼的目的是确保社会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和”不是和稀泥的和,而是存异求同,让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和睦相处。目的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顺便说一句,礼本来是约束贵族阶层的,所以有“礼不下庶人”的说法。后世把礼下降到普通民众层面,是朱熹干的事,和孔子无关。不过宋朝已经进入平民社会,贵族消失了的结果就是礼无处安身,朱熹的做法在当时也不为过。
今天的人大多把“礼”误解为“礼仪”了,礼仪只是礼的皮毛和表现形式。今天很多人在教授礼,最多也就能做到穿着汉服作揖行礼,那还不如握手鞠躬来得实在。
礼的现实意义其实就是规则含义。不论法律还是法规,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进你们大楼的门禁制度,都属于“礼”的范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人际关系和谐是人脉的基础,它既是一个人创造人生成就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也是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石。
7、智坛、三、327
最近在读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书中作者提倡对话式教育,提倡批判性思维。作为一名学生,经常听到老师批判现在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于一些观点提不出问题来。我想,这种问题意识和弗莱雷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相似性。一个人若要有批判性思维,就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情景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这种“情景”中,不仅能够与这种情景融合在一起,还要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所处的情景。如果认为自己所处的情景中的种种都是理所应当,那他只能是一个“顺从者”,更不用说对这种情景提出所谓的问题。 我想,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景,也许能够较为清晰的发现情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意识到自己就正处在这种问题之中,要想办法改变情境。
反思自身的受教育过程,对于老师的提问或者看过的论文,只会觉得“说的对,写的真好”,但反问自己“看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脑袋里就空空如也,除了赞同别无其他。我想,这也是传统灌输式教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在我身上的提现。倘若能够以一种旁观的角度,审慎的品味这些观点或文章,获取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8、智坛、六、466
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绩吗?如果是这样想的话,就很难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因为你每天在格式化的学习当中,会永远被“考试考好了”这个目标所限制,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紧接着就是厌倦学习。当然,学习是为了成绩是肯定存在的,但又不是单一存在的。学习还是为了涵养品格、去探索新知等等,只要你学习时不局限于为了成绩,你就会发现学习中的很多奥秘,从而打开对学习的兴趣。比如我,我喜欢作诗,作诗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吗?我想不是。所以我主动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诗的资料,其中就包含了如何作诗。我把自己的真实想写的内容和方法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篇好诗文,有时还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而我只是为了通过自己写诗去表达情感罢了。
9、智坛、九、335
王阳明说人人心中有良知,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帮你明辨是非黑白,你只需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做事就好了。你只之所以无法按照良知的指引做事,是因为你的良知被私欲所蒙蔽。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可是真正做到不熬夜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情形是这样的,白天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今天晚上11点一定要上床睡觉,结果到了晚上的时候,刷手机或者看电视,越看越兴奋,不知不知觉就过了11点,甚至刷到1-2点也是正常的现象。
然后到了第二天,起床非常困难,起床之后非常后悔前一天晚上的行为,于是又告诉自己今天晚上一定要11点睡觉,于是新一轮的重复开始了。想要11点睡觉的愿望永远没有实现。
在这个例子中,你的良知告诉你要早睡,但是你的私欲(刷手机、看电视)蒙蔽了你,他告诉你玩会儿也没事儿。但是你听从私欲的驱使,第二天却又很后悔。这其实是你体内两种认知在打架,就看哪种认知占据上风。
所以王阳明说要格物致知,就是说要不断地为善去恶,从而使自己的良知发挥作用。因此行除了表示行为之外,更多的意思应该是让良知付诸实践的具体办法。
知行合一说的通俗点就是说你除了要有想法,还要有把想法落到实处的具体可行的办法。
10、忠坛、二、749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根基扎实与否直接关乎广大青年安身立命、成长成才。广大青年不仅要深耕于奉献之中,更要坚定信念,心怀国家。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号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努力在新中国建设中以青春昂扬的精神为担当者担当,为奉献者奉献。用努力奋斗的面貌建设新时代、迎接新时代。
11、忠坛、四、251
什么是正道,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但这个社会,真的很难坚守属于自己的一些正向底线,总是会一次又一次的被社会突破防线,底线一再降低!很多时候都是不得已,比如尊老爱幼一直都是刻骨子里的品德,可现在社会,让我们会去斟酌如何去尊老爱幼!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很多时候会发现只要突破些许底线,你就可以得到很多,拥有很多,更让你毫无顾忌,轻松说服自己的是,还没有人会来指责你,觉得你这种做是有问题的!反而会恭维你,羡慕你!
12、忠坛、五、351
忠于职守大于 忠诚个人
北宋名臣操彬曾在后周世宗帐下任供奉官,掌管茶酒。喜爱饮酒的赵匡胤与他交往甚密,经常找他讨酒。操彬说:“这是官酒,不能给你。”便自己掏钱到市井沽酒给赵喝。
曹彬忠于职守,伤了朋友的面子,反而得到赵的信任。这体现出赵匡胤的胸怀与眼光。“出主意、用干部”,是领导的主要职责。纵观历史,凡是事业有成的先贤俊杰莫不如此。唐太宗李世民敢于使用曾经与自己敌对的魏徵,开创了贞观之治。而项羽只有一个范曾却不能放心使用,导致了乌江自刎的惨败。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当大哥,安于享受前呼后拥的奉承拍马,对坚持原则的干部则横竖看不顺眼,在日常工作中千方百计地排挤打压。这样,时间久了,必然陷入到小圈子的包围中,内部同声一气,听不到不同意见,看不到真实情况,不但无法开拓事业局面,自身也会逐渐成为温水青蛙,在腐败进攻时彻底失去抵抗能力。
忠于职守大于忠诚个人,这是每个领导干部识人选人的重要标准,任何时候不可忘记。
13、孝坛、二、723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色难。
意思就是,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才是孝,但这也是最难做到的。
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学走路、学说话,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如今,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当父母希望我们能教他们如何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我们却总是用“没时间”敷衍他们,用“我在忙”打发他们。
甚至,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冲他们发脾气,嫌弃他们,责备他们。而他们呢,总是会微笑着包容我们的每一份坏脾气。
周国平曾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
14、廉坛、一、370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这句古训在近日曝光的重庆市涪陵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原站长李光辉一案中得到印证。李光辉在忏悔录里写道:“当时认为给管理服务对象做了事,他们有所表示也是理所当然……但是贪欲一旦被放纵,就会变成汪洋大海,再会游泳,也会被‘淹死’。”
频换“腐道”,终入深渊,李光辉身为质监站“一把手”,先后众筹成立公司赚钱充实单位“小金库”、低价购买服务对象越野车、受贿为他人承包业务提供便利等,最终“悉数买单”。细数李光辉的腐败之路,放纵贪欲,沉浸在不良政商关系中不收敛不收手,是其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滑越深的重要原因。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事实上,李光辉贪欲滋生、腐化堕落并非不可避免。他第一个赚钱计划众筹成立公司时,从事法律工作的亲戚曾苦口婆心劝告他不要参与从事经营性行为牟利。他“权衡利弊”后把公司交给他人负责,自己则盘算其他“生财之道”。在李光辉低价购买服务对象越野车时,朋友劝诫他这是变相受贿,他也作出了退车决定,但又巧立名目拿了对方送的14万元“车辆保养费”。试想,如果李光辉早点听劝,早些自制,及时修剪贪欲杂草,主动抵御贪欲炮弹,他完全可以回归正道。然而李光辉却任由贪欲的杂草疯长蔓延,在贪欲的邪道上狂奔,走上不归路。
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身。铲除贪欲滋生的病根,必须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无论是在监督之下,还是在独处之时,都要头脑清醒,慎欲自守,自重自醒,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筑牢“防贪堤”,守住“廉洁坝”,绝不能让贪欲淹没、埋葬。
15、廉坛、十、285
1、去审视自己的习惯。习惯的好处是让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做事情。可危险的是,我们因为能够很熟悉、很习惯、不假思索地做某件事,就会因此而放弃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
2. 作出调整。不管用什么方式,通过记录的方式帮助我们看到问题出现在哪里。
3. 突破执念。我总爱贴标签给自己,例如自己的工作、学历、姓名。如果过分执着于一个身份,很可能就会被身份套住,难以适应周遭新的变化,导致自己出现限制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