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17级
姓名:徐姣姣
学号:201722111511036
孝坛 八 424
小学初中时,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做孝顺的人,于是乌鸦反哺,藏羚羊跪拜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公益广告倡导我们做孝顺的人,于是便有了给妈妈端水洗脚的场景。在生活中,孝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事情,若有人不孝,便会被大众所唾弃。但是孝虽如此重要,仍有人将孝字甩到耳后,做出不孝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前阵子的12岁少年弑母一事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按照常理来说,十二岁的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待家长的管教,心中应该是有所畏惧的,但是他的心中充满着无畏,因对母亲管教自己不满而把母亲砍了20刀,随后便将母亲尸体藏起来,拿着母亲的手机给自己的老师请假。在这一过程中,小男孩心中没有一丝的心痛吗?眼前被你砍得血肉模糊的可是生你养你十几年的母亲啊,你心中可还有一丝孝的念头?事后,你还说出了“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妈”这一番话,真让人寒了心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们常人心中的孝,小男孩的弑母行为无疑是对这句话的亵渎与抹杀。
义坛 六 198
自古以来,历史学家们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义大过于利,也有人认为利大于义。南宋哲学家叶适就指出,义利是相互依存的,他还指出,在古代圣贤那里,义和利都是统一的,把两者对立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对圣贤思想的误解。追求物欲是人的自然境界,是人天生的本性,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但追求衣食的本能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所以应把利和义联系起来。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倡导义,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追求利便会被大众所唾弃。但是殊不知在义利间,离开任一方,剩下的一方都会成为虚设。“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自我”。所以,两者相依相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被抛弃。
智坛 三 291
批判精神作为对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质疑和反思,是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的统一。它告诫人们不要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是要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导致批判精神的缺失。所以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应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对待,不能一否全否,也不能一肯全肯。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如东汉时代的大哲学家王充、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他们的批判精神都集中体现在政治上。如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出了他思想创新的勇气。在当代社会中,批判精神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毅坛 四 434
关于磨练,西方有泰戈尔的“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中国则有朱熹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觉得这些话都很富有哲理性,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一个上山又下山的过程。在上山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条路摆在我们面前。“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有很多种选择,但是并不是每条路都是直达终点的,有的路可能会让我们拐很多个弯,有的路可能需要经过悬崖峭壁,也有可能需要淌水过河。这些都是在上山时必经的磨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它们。在这些困难和磨练面前,如果我们退缩,那么我们还未登上山顶就得往回走了,我们永远无法欣赏到山顶上的风景;如果我们一鼓作气直面难题,那么所有的磨练都是锻炼,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加勇敢,具备一些更加难得的品质。当我们站在山顶上回望登山的历程时,我们一定会欣慰一笑,最后下坡时也不会有任何的遗憾。
廉坛 七 42
中国古代法家学派人物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对于这句话的真假,我们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我们人类实际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切实的生存联系,个人的行为将会影响到整个集体。所以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善行,克除心中的恶念。
我们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我们都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当然不否认我们也有着动物性的一面,比如好吃懒做,有欲望,会冲动鲁莽行事,这就要求我们用心中的道德律去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恶念。当然,对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监狱和罪犯了。对于这些未能克除心中恶念、甚至还将恶念付诸于实践的人,外在的谴责似乎都很苍白与无力,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还是应该向内审视自我、认清自我。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这样的念头又是否会触及到他人的利益?那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获得它?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我想对于心中恶念的消除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廉坛 十一 136
改过,即改正过失或错误的行为。在我们一生中,难能可贵的不是不犯错,而是知错能改。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难免会有失误或是做错事情的时候。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以说“改过”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当然,改过的前提是我们要反省自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如果没有这一过程,也就没有改过这一说了。
改过也并非是要求我们脱胎换骨,而是要求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好坏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使我们的行为逐渐变得更加“善”,更有利于集体的利益。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人不知“改过”。有些吸毒者劳改过后不知改过,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吸毒,以致再次进入监狱;有些贪污腐败的官员看到“同行”被抓后不知改过,依旧贪污腐败,以致被开除党籍,关进大牢。由此看来,不知改过的人往往都会因为自己的“过”
而陷入沼谭。
义坛 七 769
当看到有人践踏草坪时,我们会想到小草有生命,我们应该爱护它的生命;当听到有关人轻生的消息时,我们会想到一个生命成长的不易,我们都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由此看来,我们爱护的生命既可以是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是他人的生命;既可以是人的生命,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它们的降临都是奇迹,其中经历了种种偶然,也或许是必然。在它来前,几乎没有预兆,在它来后,我们也无法准确预知它的未来。每个生命对于它自己和他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不应该因为种种原因就剥夺它存在的权利。
每一个生命又都是脆弱的,在大自然面前,宇宙面前,生命是如此的渺小,渺小得似乎很容易就会在星河中陨落。生命如此的脆弱,所以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呵护它。
和坛 二 747
可以这样说,20世纪的世界基本处于一个充满战争与硝烟的环境里。国家处于动荡之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混乱之中,人民连吃饱穿暖都成了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便如登天般困难了。但是21世纪不一样了,随着各个国家关于安全和平意识的觉醒,国家与国家间的战争越来越少,整个国际环境也越来越和平稳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再来谈社会和谐似乎是一个很简单容易的事情,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在今天,社会上仍有许多坑蒙拐骗、做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事情的人。对于这些情况,也许是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所造成,也有可能是受教育程度所影响的结果。不管怎样,对于这一部分破坏社会和谐的人,大众都应该去尽力规劝其行为,若不能奏效,也应该将其不当行为告诉相关机构进行处理。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
礼坛 三 827
古代的礼,主要是指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达文武百官,下至贫民百姓,都是在礼的规范与管辖之中;在今天,礼则主要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古至今,我国对礼的弘扬从未间断过,这使得我国的礼仪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刻的价值内涵。首先,礼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外在表现,当我们在评判一个国家时,往往会将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谈举止、道德水平与其联系起来。“礼”的程度越高,就越能说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高,这也间接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其次,礼能够对人进行教育、管束和规范。一方面,这能帮助人们追求更好的自我,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另一方面,它能作用于社会,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进而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总而言之,礼的价值是巨大的,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智坛 一 278
求实,意思是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求实精神,则指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修正错误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求实精神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考试期间不作弊,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这既是对对手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规范与修养的提升;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就是做好每一项科研,不伪造数据,也不要抄袭他人作品。也许一次抄袭、一次求实精神的抛弃能给自己一生带来极高的成绩或者是成就。但是同时,这样的一次错误行为也是与你一生紧密相连的,它会化为你人生中的一个污点,也可能成为你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阴霾。既然对它的抛弃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伤害,为何不好好地发扬它呢?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也许过程有一些艰难,但是收益却是无法衡量的!
智坛 二 392
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实是这样的,无论何时何地,实践都在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我们创作灵感来临时,我们应该即刻拿笔写下心中所想,用实践将“虚无”变成“现实”;当我们发现自身错误时,我们应该即刻行动改正自己的错误,用实践证明自己的悔改之心。无可奈何,总有一些人永远只是空想而不将其所想落实到行动上。实践精神的缺乏使他们只有理论而无成果,使他们一错错到底而无法得到反馈的结果,最终他们与成功失之交臂。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实践精神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对个人,对社会,对集体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它能让人获得新的成果,也能带领人们不断向成功靠近。所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应该贯彻实践精神。
智坛 十 35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意味着学习并不只是埋头苦读,还要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就意味着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丰富,还有人格品质的完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或坚毅,或诚实勇敢,或是对他人友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学习,一点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成为一个善良温柔的人,而这也正是学习的目的。然而现在我们学习的目的好像就是取得更好的成绩,对我们来说分数就是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这并没有错,对于学生身份的我们来说,现阶段学习就应该是在知识上勇攀高峰,但是就长远来说,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成为更好的人才是。
毅坛 七 248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同济大学研究生跳楼的报道,心中五味杂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在这世界上应该很难找到一个每天都幸福快乐的正常人吧,是的,要是真是完全没有痛苦那就不是正常人了。那么在那无数个与忧伤作伴的日子里,到底应该如何度过呢?坚强不屈也许是最好的方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那些“很困难的时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那些生活比我们还艰难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中痛苦,他们都可以继续自己的正常生活,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呢!只要坚持一下,没什么过不去的。当熬过那些忧伤的日子后,我们会发现,阳光比以前更加明媚,呼吸的空气比以前更加清新,周围的事物都那么美好,那一点点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不管是小困难也好,大是大非也好,一定要坚强不屈,生活中当然还是甜的比苦的多!
毅坛 六 112
古代正义,非大义大勇不可言,而当代的正义却就在我们身边,和平的年代给了我们安宁的生活,也赋予了正义新的含义。汶川地震中逆行救人的少年,火海中冒着大火叫醒邻居,不断救人,留下血脚印的王峰,奋斗在危险一线甚至付出生命的民警,一个个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人,用他们的行动践行着当代的正义,他们不顾自己安危也要守护他人安全,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正义的最好体现。再往小了说,当有人人身安全受到危害的时候,挺身而出也是一种正义,然而现在大多数的人却连路边摔倒的老人都不敢扶。按道理,身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礼义廉耻,正义的思想应该深入人心,这种事不应该发生,但是这种事情却屡见不鲜。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社会是不是应该给那些正义的好人多一些保护,不让那些好人心凉,只有这样,才能让正义的种子撒遍人心,社会中出现更多的好人。
信坛 二 891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为人称道的品质,古有商鞅立木取信,今有要求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使在悠长的历史中,诚信的价值也不褪色,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显得愈发重要。在各种共享经济和诚信经济百花齐放的今天,诚信越来越成为立身之本,无人超市,共享单车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了我们更高的诚信要求,只有人人都诚实守信,才会让经济更好的发展。古语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并不只是你我的小事,而是基于国家发展的价值要求。
1998年,河南省某中学女生唐黎以900分(标准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唐黎家境贫寒,无法筹措到上大学的费用。正愁苦之时,一家生产口服液的企业找上门来,许诺10000元酬金要她做虚假广告。唐黎思考良久,拒绝做广告,说:“人以诚信为本,我不能因为穷而做昧良心的事!”消息传出后,各方人士深受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这位农家女顺利入学。
评价:结合实际,所学能运用到生活当中,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说理,情真意切。并且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可见作者对中华文化有去认真学习、理解。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