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策建议
武汉科技大学马院研究生
摘要:
研究生教育强调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很有必要,是党中央的号召,是复兴中华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加强国学师资力量,开设相应的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大学的思想教育和工作也需要有传统美德的渗透,利用当代慕课行之有效应该推广,校园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契合,积极推进也是需要的。
关键词:
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慕课传播,校园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身立命之学,目前亟需解决的是让研究生从根本上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肯定、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2018年3月20日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研究生教育应该紧跟党的脚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弘扬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有丰厚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使之成为爱祖国、爱社会、爱职业、爱环境的有志青年。
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是复兴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非常现实、紧迫。从学历教育方面来说,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必要环节,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修养,提升境界。从修身是人生永恒的任务来说,研究生阶段不能例外。蔡元培关于大学、修身教育的论述,至今仍然很有启发意义。从研究生教育的“短板”来说,弥补研究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非常紧迫。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与科学教育(”西式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流,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尚未得到强调和重视。不同的学科和专业方面,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参差不齐,有的文科专业相对较好,理科专业则问题突出,”补课“任务严峻。本课题研究三大问题:第一,研究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第二,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儒家与道家修齐治平、安心立命的精华,儒家五常、老庄、苏轼等家国情怀、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智慧启迪与借鉴;第三,研究生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建议。包括:开始固定课程,开办经常性讲座(学术报告),校园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传统文化。例如,大学校园,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丰富、点缀传统文化的”元素“,南方一些院校,可以在端午节进行龙舟大赛,发扬光大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士大夫的情怀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也可以举办赏月诗歌朗诵会。举办知识竞赛、开展游学等。
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师资,开设课程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强调:“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想让高校学生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必须首先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要首先学习传统文化,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破除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并积极参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因为只有当教师具有传统文化的知识与素养后,才可能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此外,在其他专业科目的教学上,教师也可以将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提升知识教育的层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领会一些人生的道理。比如,物理课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就可以引申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你轻视别人,别人同样会轻视你。因此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学生们就可以领会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刻道理,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二、法制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古代先哲孔子早已领悟到这一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百姓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只是暂时性的表面上的平和。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国家治理如此,在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中更应该打下“德法并进”的基础,将传统文化中优秀品质内化于心,自然会大大降低高校学生非法犯罪、迷失自我走入歧途的几率。
三、思想教育融入文化因素
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不谋而合。在研究生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恰到好处。2019年元宵节前,央视在《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的报道中告诉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这六方面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树新风、化新人的价值引领。”因此在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坚定不移地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比如我国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时代的体现,管仲的礼义康耻 ,孔子的智仁勇,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宋程朱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在的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新承扬。
思政教学上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将传统文化列入课程体系。对于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应纳为必修课;对于所有专业也可以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和研究生兴趣,多多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专题课,譬如:中国文学(先秦、汉代、唐代、宋代等)、中国艺术(建筑、音乐等)、中国哲学、唐代文化(石窟、丝绸之路等);对文科专业,多方面、高层次的专题研究课程,需要得到扩展和深化;研究生院要严格要求,加强这方面的学分管理,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挺高修养,提升境界。
四、通过慕课有效传播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已经很少有纸质阅读的习惯,高校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纸质书本学习外,课下的休闲时间很少有泡图书馆或者去书店购书读书的习惯,各种平台的公众号的推文、微博、以及短视频平台冲击着成年人的视觉和大脑,更不用说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们了。因此,在信息爆炸的网络平台中,开辟出一方学习的净土、让学生得到沉淀,在当下极为重要。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牵头的《艺术与审美》慕课,里面很多讲解中国文化与审美,全国971所大学、近60万人选修,赫赫有名。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慕课,累计选课6.12万次,累计学校327所,累计互动5.20万次。武汉科技大学国学中心主任孙君恒教授组建的一支慕课团队,开设了《伦理与礼仪》网络课程,让广大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习中国传统伦理文化,2018年运行以来,全国近300所大学、近7万大学生选修,社会评价很好,有的研究生也主动来观看视频,感到很有收获。类似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慕课的积极有效作用,推动研究生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校园文化大力推进
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提高研究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很有必要,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活动,可以积极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起到日积月累的好效果。比如,可以效仿中央卫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学校也开展诗词比赛,让研究生多懂一些《诗经》、屈原、苏东坡、陆游、李清照、文天祥等。很多科学家,例如:竺可桢、苏步青、王元、杨叔子等,都有深厚的国学根底,能够吟诗、作诗,堪称学习榜样。学校也可以号召学生创建相关社团,比如:汉服社、国学社、古琴社、笛箫协会、红楼梦研究会、苏东坡研究会等等,平时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琴棋书画的学习活动,邀请文化学术界的前辈、泰斗来校举行讲座,畅谈传统文化之美。武汉科技大学每年在黄家湖校区沁湖举办龙舟赛,品味粽子,怀念屈原;冬至时节,在黄家湖举办鱼宴,免费让在校学生品尝;沁湖还举办诗会、讲座,现在已经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效果非常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历来仁人志士们的保家卫国可歌可泣,值得传承的东西非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是凝聚炎黄子孙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应当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让研究生植根中华大地,增强文化自信和自强,不再“崇洋媚外”,提高其祖国传统文化的高级素养,使他们都以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为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学研究生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可以在原有课程(譬如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渗透儒家、道家精华内容。开办经常性讲座(学术报告),也能相辅相成。增添校园文化中的中国传统元素,潜移默化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大学校园的建筑体现中国风格(不完全搞成西方的),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丰富、点缀传统文化的”元素“,南方一些院校,可以在端午节进行龙舟大赛,发扬光大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士大夫的情怀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也可以举办赏月诗歌朗诵会。灵活多样传播传统文化,为人们喜闻乐见。譬如,举办国学知识竞赛,汉服展览与表演,读经典,学古礼,开展游学,学习传统文化方面的网络课程(慕课)等,也是有效传播儒家文化的好方式,值得继续发扬光大。
评价:该论文讲出了关于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几条建议措施,措施具体且具有可行性,可见作者有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思考。行文逻辑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建议: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