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9年上半年三等奖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9年上半年三等奖

字号:T|T

黄道周的君子观审视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

         王杰峰

摘要:

黄道周作为晚明忠臣和思想家,非常强调儒家君子情怀,主张君子的仁爱在于忠君、效忠社稷,他招募义勇军抗清、慷慨就义展示了传统仁义追求,他关于礼仪、孝道等君子道德的论述和践行,他对君子与小人的五点根本区分:(1)人的性格曲直;(2)人仁慈胸怀、宽宏大量,还是鸡肚心肠、凶险狡诈;(3)善待他人,问过必改,还是谗言诽谤;(4)人生追求知难而进,还是贪图享乐;(5)遵守和追求道统,还是邪门歪道、贪图捷径。他旗帜鲜明,别出心裁,从理论和实际上都发扬光大了儒家的正统君子思想。可惜黄道周的君子见解零星分散,是封建士大夫的典型表达,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学术界关注不够,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关键词:

黄道周;君子;忠孝;气节

 

    徐霞客高度赞扬黄子石斋先生(按照古代通行的尊称,我们应该称呼黄道周为黄子石斋先生,但是由于时过境迁,现在往往直呼其名,为了符合当今人们的习惯,我们对黄子石斋先生指名道姓,此文仍然称呼黄道周。对此十分抱歉,敬请谅解。):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乾隆皇帝更是说黄道周:不愧为一代完人! 黄道周崇拜孔子的君子之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君子之道,并且有很多相关论述。因以仰质圣贤,自孔孟所称对君子而砭小人者几何事?就小人而砭小人者几何事?自古迄今,决无吹毛数睫可成远大之猷、敛怨树威可奏雍熙之业者。(黄道周:放门陈事疏,《黄漳浦文选》卷一)黄道周在南京就义,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最后头断而身兀立不仆,表现出一个大丈夫视死如归的豪情。死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黄道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可歌可泣,是君子情怀的生动写照。黄道周作为著名的儒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和地道的文人士大夫,对传统君子观有深刻的认识和躬身的实践,是中华君子认识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有必要加以深入挖掘和进一步的研究。

一、君子的美德涵养

    黄道周继承孔子的儒家君子思想,经常引经据典,紧密联系他所处的政治处境、社会生活,谈论君子应该具有的完备和彻底的道德素质。他从自己的亲身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君子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

(一)君子仁爱,忠君爱国

    作为儒家的继承者,黄道周非常重视仁在君子道德中的地位;作为王臣士大夫,他特别强调仁政的重要意义,突出的道德,展示了仁爱思想,是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文人仕途上君子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实践者。黄道周关注仁政,区分忠奸,效忠朝廷。作为士大夫,他发扬光大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希望自己能够效忠君王,为国尽忠。黄道周获得谥号忠烈(南明)、忠端(清朝),名副其实,众望所归。南明的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谥黄道周为忠烈,赠文明伯,并令在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另在漳浦立报忠庙,树中兴荩辅坊,春秋奠祭。清乾隆帝为褒扬黄道周忠节,改谥忠端。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概括了黄道周的一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福建漳浦县树立忠、孝、廉、节四圣贤,首尊黄道周为的典范,的确当之无愧。为效忠君王,挽救社稷,黄道周多次大胆进谏,向崇祯皇帝建言献策,表达了一个忠臣的赤胆忠心。他特别建议皇帝要用君子、去小人,区分忠臣和奸臣,有效进行国家管理。臣思天下明切之言,随试辄放者,莫若用君子、去小人。使用君子、去小人而犹不效,则无贵明切者矣。臣生愚迂,不能为明切之论。(黄道周:放门回奏疏,《黄漳浦文选》卷一))

    黄道周关于君子的论述多切中时弊,针对当时社会政治问题有感而发,对君子遭受排挤、小人得势的痛惜。其中,有的是进谏文书,迫切期望君主能够明察秋毫,辨别君子与小人,重用君子的贤能,保证江山的稳固。黄道周下面的论述,表达了他的赤胆忠心,切中时弊,铿锵有力,发人深省:

    勿使党锢之端见于清时,营窟之情溷于君子,使天下后世见者有以颂帝德之广大,服明允于无疆。(黄道周:《黄漳浦文选》卷一)

     遵王之路,无党无偏……岂弟君子,四方为则,禹禹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几我君子,咸建厥极。(黄道周:《黄漳浦集》卷二十八)

    仁义是君子道德的根本。仁爱思想,对于一个人追求最高理想,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非常关键。黄道周认为:至善说不得物,毕竟在人身中,继天成性,包裹天下,共明共新(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一),学者须先认得至善;认得至善,自然知止。(黄道周《榕坛问业》卷十六)黄道周强调遵循仁爱的根本道德,其他道德素质才能开展,水到渠成,达到立己和立人、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人能尽性,则仁义礼智是我本心,天下四海是我面背。学问事业,皆自本根本色做出。他谆谆告诫人们,人生应该有鸿鹄之志,始终保持本心、仁心、初心,才能善待他人、贡献社会、报效国家,面对艰难险阻和生活困境时才会毫不畏惧,君子平居不能安民定志,临变不能逆折奸萌,虽有常山之蛇,成何首尾?(《年谱·崇祯十七年》,黄道周着,陈寿祺编《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道光十年刊本)

(二)君子举仁义之师,慷慨就义

    黄道周提倡道义对于君子的价值,他谈论道义、践行道义,历历在目。除日常生活中的道义行为外,他特别突出的两件道义事迹是招募义勇军和慷慨就义。黄道周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不谈仁义,苟利其身的现状,乃上书《辨仁义功利疏》,认为仁义者,天地之权衡,万物之纲纪也,主张行仁义者,即不谈功利,可以收功利之实;谈功利者,即不丑仁义,亦已灭仁义之教,并将义利之辨与政治挂钩,提高到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的高度:天下之强弱,视于人材;人材之邪正,视于学术;学术之真伪,视于义利。(黄道周《黄漳浦集》卷一)

    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黄道周招募仁义之师,义无反顾。他招募志士,筹兵筹粮,八闽父老及子弟,纷纷响应从征,报效南明国家。《明史》记载,黄道周亲自招募兵丁,开赴前线,进行战斗,表现了一个文人从军、誓死效忠君王的浩然正气。当是时,国势衰,政归郑氏,大帅恃恩观望,不肯一出关募兵。道周请自往江西图恢复。以七月启行,所至远近响应,得义旅九千余人,由广信出衢州。尽管人马和军力无法与清军相提并论,但是黄道周还是充满信心,因为他认为自己所率领的是正义的弟子亲兵,是义勇军、敢死队,上阵的是父子兵,非常可靠,英勇善战,此四营者,皆漳南子弟、君子之军。(黄道周:将出关疏,《黄漳浦文选》卷二)对于社会道德高尚者,黄道周充满自信和充分肯定,认为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南方在儒家的熏陶下培育出了仁人志士,成为邹鲁之地,义勇军可以赴汤蹈火,奔赴战场,为国捐躯。吴越多君子,颜行属剑者何止三千?地水有大人,锡命师中者应从九二。(黄道周:弘光元年六月敷告万方檄,《黄漳浦文选》卷三)

    黄道周英勇就义,万古流芳。黄道周在监狱中绝食十二日,丝毫不与清军妥协,他对乡亲的悲哀进行劝慰:吾为正义而死,是为考终,汝何哀?并当众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乃从容就刑。此情此景,感天动地,让人肃然起敬。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看到的是孟子讲的浩然正气,文天祥、史可法、方志敏、刘胡兰等的英勇就义,在西方家喻户晓的是希腊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壮。黄道周的慷慨就义,理应列入仁人志士杀身成仁的典范之一,无愧君子仁义的称号。

 (三)君子注重礼仪规范

    黄道周对君子礼仪的作用十分强调。他特别重视周孔礼乐的社会功能,认为孔子的礼乐文化对于君子道德的形成、社会道德规范的涵养,至关重要,不能缺少:礼乐止是中和,致中谓礼,致和谓乐……礼乐中和,于是见像,而诚明之义亦尽于此。(黄道周着,陈寿祺编,《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道光十年刊本)譬如,关于儒服、外表,为君子彬彬有礼的需要。

    黄道周要求弟子们能够严格将礼仪生活化、经常化。他讲学的漳州府蓬莱峡邺山学堂的《邺山讲仪记》中记载,黄道周每次开讲前的礼仪程序是,先到神堂拜谒先贤后,方能进入讲堂。开讲前,鸣鼓升坛,率众宣誓一番忠信礼义涤心立志誓言,又在乐声中互相献酬歌诗,表现对圣贤崇敬和循规蹈矩。讲课后,再鸣鼓奏金,把宾客门人送走。由此可见,黄道周对弟子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礼仪非常重视,学以致用。

    对于历史上正统礼仪的丧失,黄道周忧心忡忡,期望礼仪能够真正复兴,以正视听,恢复正气。仲尼所谓儒首也……自以为文王君子,犹以谓为礼焉。礼义之丧也若此乎,然则执杀灭人有礼乎?(黄道周:《黄漳浦集》卷一十, 杂着 ,春秋揆略)

(四)君子重孝德,家教醇厚

    《明史》叙述黄道周生平: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黄道周的父母注意子女忠孝文化的教育,家庭氛围与众不同。洪思《黄子传》云黄道周:父青原公,母陈氏,皆通经史,深明忠孝大义,而教之有法。(黄道周:《黄漳浦集》卷首)黄道周从小即受程朱理学的浸润和引导,潜移默化,造就了黄道周具有深厚的儒家孝道文化根基。据庄起俦的《漳浦黄先生年谱》载,7岁时其父授之以朱子《资治通鉴纲目》,黄道周研阅之后,便知忠良邪正之辨,人治王道之大。(陈寿祺编《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道光十年刊本,卷首)

    黄道周的著作《孝经集传》,对孝道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把孝道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和君子应该严格遵守的道德规范,并且有他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悟。他在《孝经集传》序言中对孝道的价值,进行了特别的强调:臣观《孝经》者,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领也。六经之本,皆出《孝经》。黄道周《孝经集传卷一·庶人章》注经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云“‘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显亲,孝之终也。谨身以事亲则有始,立身以事亲则有终。孝有终始则道着于天下,行立于百世。(黄道周《孝经集传卷一·庶人章》)

    黄道周不仅对孝道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身体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他在讲学过程中积极传播、大力提倡、厚植孝道思想,经常鼓励学生思齐圣贤,遵守孝道,正确选择人生忠孝双全的道德模式:先做圣贤,后作孝秀;先做孝秀,后做官人。(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五)据洪思《黄子传》云:黄子之学起于漳海之滨,海内从之问业者几千人,教之必以忠孝。在思陵间,漳海之学,天下莫隆焉。(黄道周:《黄漳浦集》卷首)

     黄道周还将家族忠孝传统发扬光大,要求自己孩子认真执行。他在《杖后示儿书》云:至于事亲当孝,事君当忠,事长当顺,处友当信,接人待物当诚敬有礼,此不待问而知也。(黄道周:《黄漳浦集》卷十九)

(五)君子保持士大夫的气节

    黄道周的士大夫气节,名垂千古。他对君子气节进行了非常鲜明的注解。《四库全书·黄道周儒行集传》序指出黄道周:以直节清德,见重一时。李光地赞扬黄道周:石斋虽当时用之,恐无益于乱亡,救乱须有体有用之人明代士大夫如石斋辈,炼出一股不怕死风气,名节果厉。第其批鳞捋须,九死不迥者,都不能将所争之事,于君国果否有益,盘算个明白。大都是意见意气上相竞耳,行有余而知不足,其病却大。(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十二·历代》 

    黄道周强调君子的正气节操的保持,追求忠信、礼义,始终戴仁而抱义,不随意同流合污。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智者君子之所不用也,君子处乱世值暴政而以智自全则其道已下矣。忠信礼义仁,此五大宝者,贪贼之所不攫,凶人之所不取也。君子用之,以为甲胄干橹宫室城郭。故虽乱溃,不更其所,人君以是取,其臣则势涣者可守民,散者可聚也。(黄道周:《儒行集传》,又自立章第八)

     君子品行高洁,致力于社会美好理想追求,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官职乌纱帽和荣华富贵而踏入仕途,不是为了追求狭隘的功名利禄。君子也不会阿谀奉承、卖身求荣,更不会苟且偷生。君子与小人的做法,大相径庭。小人所志,君子之所耻也。(黄道周:《儒行集传》,仕章第九)

    人际交往中,也需要讲君子之道,强调君子之交。黄道周主张交往中应该讲究义利分明,做内方的君子,不做内圆的小人。其良苦用心、谆谆告诫,非常难得。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圣人之贵,同也如此。故同義者,君子之事;同利者,小人之道也一德一心,又称同心同德,人主恶同亦于义利辨之耳。立義同,则方术无不同者,儒者不言方术而言志义,术圆而义方,内方谓之君子,内圆谓之小人,和同之间辨之此耳。(黄道周:《儒行集传》,交友章第十六)

 (六)君子言行一致

    君子注重一言一行,注意细节、精益求精。黄道周认真细致钻研学问,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的治学精神,堪为学术界的楷模。黄道周一生,对知识的追求,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在年少时,他即发奋钻研《周易》,功夫不负有心人,苦读终成一代易学大师。他的儒学、医学等学问,成就斐然,名不虚传。他对学问不懈探究的治学精神,对于时下固步自封、照本宣科、不求甚解的治学之风,截然不同。走进漳浦道周中学,可以法学这里正在积极发扬光大黄道周的治学精神。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贾,仁义在己,而不害不知,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黄道周:《儒行集传》,命儒章第十八)

     黄道周关于君子美德的论述很丰富,他的文章里几乎每篇都有君子的字眼,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君子道德。君子的道德条目,应该象孔子《论语》里主张的那样,有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忠、孝、廉、毅、和等,还有气节、慷慨、勤奋、节俭等内涵。黄道周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加以论述过。作为儒家的传人,他对传统君子观的道德修养的认识,有目共睹,功不可没。

二、君子与小人势不两立

    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黄道周从个人的经历,尤其是以政治官场身份角度,详细说明了君子与小人的严格区别,一方面向皇帝进谏,警惕小人的危险,另一方面告诫人们敬重君子、远离小人,期望发扬光大君子美德,形成追求君子情怀的社会风气。黄道周独到地总结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可谓关于君子与小人区分的智慧的结晶、所见所闻的亲身经验之谈。他指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主要是五点:(1)从人的性格曲直上看;(2)判断对人的仁慈胸怀、宽宏大量,还是鸡肚心肠、凶险狡诈;(3)观察善待他人,问过必改,还是谗言诽谤;(4)从人生追求知难而进,还是贪图享乐角度认识;(5)遵守和追求道统,还是邪门歪道、贪图捷径。黄道周君子与小人五大方面的区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很有启发意义。他是这样来阐述君子与小人五点区别的:臣素不交游,于中外人材,实未周知。然以臣所学载籍睹记:直亮刚方,必为君子,脂韦荏苒,必为小人;仁闵宽宏,必为君子,鸩鸷狡险,必为小人;乐善闻过,必为君子,好谗悦佞,必为小人;难进易退,必为君子,竞荣图宠,必为小人;非道不繇,必为君子,他途借进,必为小人。持此五者,衡量天下,十不失一。……人臣至死义,已无足观,何况偷生?……知其为小人,而又以小人骄之,则小人之焰益张。知其为君子,而又以小人参之,则君子之功不立。(黄道周:放门回奏疏,《黄漳浦文选》卷一))

黄道周不仅在以上五个方面集中区别了君子与小人,在其他地方也有所论述,君子与小人的对立扩展到总计十二个方面。我们搜集了他的论述,在下面列表,再现黄道周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黄道周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比较表

序号

君子

小人

 

 

 

1

直亮刚方

脂韦荏苒

2

仁闵宽宏

鸩鸷狡险

3

乐善闻过

好谗悦佞

4

难进易退

竞荣图宠

5

非道不繇

他途借进

6

知败而引咎

量成而要办精

7

用听

用间

8

贤奸而无门户

无贤奸而有门户

9

同义

同利

10

内方

内圆

11

争于其大

争于其细

12

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

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

 

 

      黄道周论述君子小人之别的地方很多。再如:君子之喜怒皆以拨乱,故争于其大,不争于其细。(黄道周:慎喜怒以回天疏(崇祯十年六月),《黄漳浦文选》卷一)知败而引咎者,谓之君子;量成而要办精,谓之小人。(黄道周:《黄漳浦集》卷一十 春秋揆略)君子有贤奸而无门户,小人无贤奸而有门户。(黄道周:请召刘宗周、姜曰广、高宏图、杨廷麟、刘同升以收人心笺,《黄漳浦文选》卷三)

    君子与小人,水火不容,是为人处事、社会交往不能不关注的大事,对社稷安危更是不能忽视。黄道周指出要提倡君子儒,远离、拒绝小人儒,对小人得势受宠的情况忧心忡忡,呼吁皇帝和众人擦亮眼睛,辨别是非,恪守君子之道,让小人无可乘之机:百儒也,已有君子儒小人儒之辨,后世昧乎道术之轻重。(黄道周《儒行集传》)黄道周指出对于国家治理,朝廷官员队伍的君子之风的提倡,特别重要,应该让小人无立锥之地,形成良好的官场政治生态。君子讵有畸偏之谈,小人岂有虚公之论?今陛下仁智端竟甚明,而大臣引伸扩充不力。(黄道周:求言省刑疏,《黄漳浦文选》卷一)

    针对当时的政治状况,黄道周一针见血批评了小人之风,是国家的灾难和祸害,祈求帝王明察秋毫,选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君子。毋与小人而谋君子,毋与辱人而图贵士,监厂卫勾引之奸,怵阍寺开门之祸,仁义以考言,礼乐以询事,其有舍仁义、违礼乐者。(黄道周:恭慰圣怀疏,《黄漳浦文选》卷二)黄道周对于小人的自私、自利、狡诈、圆滑,破坏国家管理秩序、稳定和江山安危的行径,深恶痛绝。君子用听,小人用间。以听为间,故可以不战而战。(黄道周:拟中兴十三言疏,《黄漳浦文选》卷二)无耻小人,老奸巨猾,败坏社会风气,是朝政的心腹之患,罪大恶极,罄竹难书,不能不觉察和惩治。小人简其君子,内外以偷,君子以疏,奸贼以生。(黄道周:拟中兴十三言疏,《黄漳浦文选》卷二)

    黄道周引经据典,强调儒家君子典范的榜样作用,指出应该亲君子,远小人。历史上孔门弟子的榜样,值得学习和借鉴。君子可不留意哉,故如子夏,可谓怀忠信者矣。(黄道周:礼记之属,《儒行集传》)君子注重内在修养,不过分讲求外表,不象小人那样做表面文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世所谓貌儒则君子,不为也。孔子谓伯鱼曰鲤,君子不可不学,见人不可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是故君子德行成而容不知,闻识博而辞不争,知虑微逹而能不愚,颛孙子之意亦不在容貌也。(黄道周:容貌章第三,《儒行集传》)

    在君子的道德修养论方面,黄道周继承了程颐、朱熹的涵养须用敬的观点。黄道周提倡修己以敬的道德修养论, 本体工夫,是中和之本,礼乐渊源,认为人的修养达到了正统儒家的中和地步,就产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想境界。黄道周指出就会专注、用心、诚心、诚意、一心一意,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是一种能巨大的力量、主观的精神和道德的情感,就能有所作为,是君子之风。黄道周提倡君子的用敬,与君子事功君子学问一起,作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达到安民安百姓的社会目标,是君子成功的必由之路。他吸取了《中庸》关于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观点,将联结起来,提出诚是天道,敬是人道,修己便要修到诚处,便与天地同体 黄道周把人的主观意识、道德观念的,与客观事物、自然界的紧密关联,希望由此达彼,,从主观意识过渡、转变和代替客观实际,诚便与天地合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又吸取了《孟子》和《中庸》的的观点,认为天命之性的道德内容来源于,进而得出了诚是性之本体,至诚是明诚之极功的结论。黄道周的人性论,在人性本原问题上,认为人性本原于天,有客观的认识,又把人性和天命沟通、等同起来,使人性具有神秘性质,拔高了动机、心理的价值和地位,似乎诚心的主观精神,能够轻易转变、决定了一切,达到天地人和,未免有唯心主义动机论的倾向。       

    黄道周在君子养气上的见解,也很独特。他指出:以治心养气为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未之有也。(黄道周:《儒行集传》,儒仕章第九)这一切,说明黄道周意图贯通天人,想从君子修身论中寻求道德本体论的根源,提供封建君子道德合理的理论根据。他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分,高屋建瓴,洞察秋毫,很有启发。但是,他心目中的道德君子之,是有封建主义的根本前提和原则的,他的理学天道性命认识,不能不沾染上为了帝王江山效忠、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内在化而忽视外在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的时代局限性。

三、几点评论

    黄道周的君子观,是中国君子认识历史上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南明小朝廷存在、由明朝到清朝改朝换代的关键社会转折时期,黄道周仍然坚持传统的儒家君子观,遵守正统的儒家道统,强调君子的忠孝思想和传统美德体系,没有离经叛道、没有低眉投降、变节和卖身求荣,坚定儒家修齐治平的正宗信仰和道德规范,始终保持了自古一来士大夫君子的风范,非常难能可贵。清代学人评论道周以致知为宗而止宿于至善,确守朱熹之道脉而独遡宗传。(黄道周《黄漳浦集》卷首,道光五年礼部奏表)黄道周追寻儒家思想正统,主要延续朱熹的理学,洪思高度评价黄道周的君子情怀:黄子之学大则周孔,小则伊孟,亦不尽宗考亭。往在浙江讲堂时,与诸生复说《易象》、《诗》、《书》、《春秋》、《礼》、《乐》新故异同之致,不能不与元晦抵牾。(《王文成公集序》按语,《黄漳浦集》卷二十一)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认为黄道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包含了他对晚明政治、社会、学术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从目前我们的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上,对黄道周的君子观的探讨,尽管有所进展,但是仍然不够。黄道周文集的当今整理,2017年才由北京的中华书局出版。对于黄道周的思想历史地位(包括他在君子观上的认识),似乎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评价,在中国道德历史、伦理历史、思想历史方面的研究和著作中,很多都没有提到黄道周,例如:民国时代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现在的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的《明代哲学史(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的《《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朱贻庭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也没有专题论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提到过黄道周。学术界长期以来对黄道周的思想文化、伦理思想研究(包括君子观)的认识和评价,似乎很不合适,甚至很不公道。

     黄道周的伦理思想和君子观未被重视,情有可原。黄道周是著名的政治家,忙于政事,他所论述的君子思想侧重于政治上、官场上的认识,往往就事论事,并且更多是对于当时政局内幕的观察和体验,而不是侧重哲学道德方面的专门认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上,似乎显得不足。黄道周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不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他的君子思想相对于他流传在世的书法作品来说,往往被遮蔽,显得有所失色。例如,清初宋荦说: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漫堂书画跋》)道周亦能绘画,徐霞客评黄道周的第一句话就是:字画为馆阁第一

    黄道周的君子观很有研究价值,但是未免有封建主义思想的局限。他所谈论的君子,是按照封建主义的根本思想原则进行的,服务于帝王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他心目中的君子效忠甚至依附于帝王的政治需要。君子,无论是他说的官场士大夫阶层,还是义勇军、仁人志士,无不打上封建主义的明显烙印,是我们今天务必注意加以明辨的。

 

评价:论说详细、全面,全文围绕黄道周君子观的思想进行论述,并把“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对比,突出君子独特的人格特征。写作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