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上半年三等奖:李文希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上半年三等奖:李文希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伦理学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

姓名:李文希  

学号: 2015111201000022

    

第一篇       仁坛、一、858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31-58.aspx

孔子讲”仁者爱人“,仁”既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综合来看,孔子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分为三类:一是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二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比如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温良恭俭让等;三是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和中行。中庸是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而中行则是指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这就达到了“中庸之道”的要求。

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这种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不讲斗争的“一团和气”,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基础上寻求双方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相关的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自然,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核心根源在仁,是由仁扩散开来充盈于外在世界的结果。

 

第二篇     中华义理总坛: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116952.aspx

斯文上哪去了

 数年前,我爸是李刚成为时下热语,各路豪杰以此为素材,铺展意境,广发李白东坡之诗风,填词作赋,你方唱罢我登场,蔚为壮观。诸如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爸爸,是李刚之类新作,此起彼伏。另耳闻一曲《我爸是李刚》,纷呈不断。
    
诗词中的光鲜人物李刚的公子李启铭,万万也没有想到,他的这短短数语,竟有如此神力,震撼了网络,也震翻了其父,最后李父挤泪泣语,低首谢罪天下之人。
    
神采飞扬的李启铭,在象牙塔内飞车撞死撞伤各一名女学生后,欲驱车逃逸被人围截,陷于困境中的李启铭,大吼一声我爸是李刚,意欲解围。他料想抓他的人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放他一马,很不幸的是,佛老爷这次被曝光不灵验了,没法买单,结果事情弄大,他企图扬长而去的美梦也泡汤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匡城落难的那一幕,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陷于陈蔡之间的匡城,匡地的老百姓误以为孔子是大盗阳货,欲聚而击之,众弟子拼命解释仍难解围困之局。老百姓气势汹汹,形势极为危急,如果没有解救办法,孔子和众弟子极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孔夫子是极有涵养之人,遇事并不慌乱,围困多日后,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书简和竹琴,席地而坐,抚琴弄曲,开卷铺文,从容不迫,神闲气定。匡地民众观之顿觉惊愕,这位先生竟有如此修养雅趣,料定不是粗野大盗阳货了,遂骤改容颜,礼待孔子送其出境。事后,孔夫子大发感慨,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正是因为有一股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即使深陷绝境,孔子仍能从容自处,潇洒自持,最终成为万圣先师。
    
今日之中国,今时之社会,遥去孔子时代已两千多年,理应拥有些慎言谨行的行为自觉,国民也本该多些斯文的涵养。可惜的是,崇尚知识与文明的古之风范,在今天并未大放光彩。相反,金钱本位与权力本位的价值观念,早已在世俗社会大行其道,趋之若鹜者,如过江之鲫,即使是洁白的象牙塔,也难免蒙尘受污。
      
让我关注的,不光是这句流行网络语引起的广泛影响,从这里面也可以透露出小霸王和大霸王们的话语方式,霸王们讲话自然与众不同:颐指气使,自命不凡;讲话总有理,有权势在,没理也有理,权势就是理。不然网友们也不会如此戏谑我爸是李刚,李是李世民的李,刚是金刚的刚,前一句道明身份背景,后一句彰显霸道野蛮风采,煞是威武。俗话讲,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不一定正确,但多少也可以折射出其父在家身体力行为父教子的光辉典范。
    
德国当代大哲哈贝马斯先生于三十年前,写就名著《交往行为理论》,在书中,他谈到遇到冲突时,人们应诉之于文明对话和交往理性,而这有赖于语言和逻辑的合理使用以及交往主体自身文明修养的展现,借助金钱背景炫富持势抑或依仗民赋重权依势霸道,本是对文明和公权的亵渎,亦是缺乏文化涵养的表现。小霸王大霸王之流,平时讲话想来是别有一番格调的,权势一摆,身份一显,出了问题,你又敢怎么样?事实上,做为权力持有者,此种作派只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玷污自己的身份,抹黑政府形象,败坏社会风气。这种人,平时估计也是不读什么书的,更没有什么人民公仆服务人民的宗旨观念,如果有时间,买本温总理的《温文尔雅》回家好好读读,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这个社会,权力膨胀、金钱驰骋,最缺的便是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这也是哈贝马斯先生极力推崇的,我想,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有格调的时代,这类事情也许会少却许多,即使发生也不至于引起今日如此广泛的共鸣和震动。
      
据悉,欧洲的芬兰是教育文化办得极好的地方,有文化的教师学者甚至拥有比总统还高的声誉,人们普遍以追求知识崇尚文化当上教师学者为至高荣耀,作为有着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相反,古之尊师重道的传统正逐渐让位于权力和金钱,如果遇到此类困境冲突,更多的人诉诸文明对话和合理交往,抑或多一些孔子般的斯文之气,我想,老百姓也不至于会纠结不放依依不饶,李父也不至于在全国人民面前泣泪横流,斯文扫地。

 

第三篇      中华义理总坛: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116954.aspx

观阁登楼话“知行”

   不久前,我忽然兴致而来,一个人背起背包,奔向了长沙江西,其实,这与我读过的一本书《走出中世纪》有密切的关系,也与自己曾工作的学校校名中的知行二字有着内在的牵连。将近500年前,晚明伟大的心学家王阳明在江西多次讲学,对江西学风士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呢?
      
当时,一位今天很有名而那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沿海乃至内陆各地传教遭遇重重阻碍艰难之后转站江西,在江西,他的传教事业找到了重大的突破。今日看来,这种突破乃与阳明所倡导的知行观念有着深刻的必然联系。
      
在阳明看来,理在心中,而不在物中,既然如此,每一个人便具有着阐发真理提出创见的可能性,他的思想也便具有着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和价值潜能。一个人,只要认定自己的想法是不错的,就下去好好的做,真知必能行,假知必不能行.......这一系列个性化原创性的观点,带来了江西一带学风的创新突破,人们对于新思想新观念从此更多了一份宽容关注和开明。利玛窦来到江西,他出奇的发现他的很多观点竟然获得了当地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青睐和理解,在其他地方,却很难做到。在江西,他的传教事业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在这一过程之中,中西文化也展开了深入而有价值的冲撞交流组合和创新。
      
于今日看来,阳明之心学,以致知行合一之观念,无不带有文化相对主义的色彩,抑颇为类似于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观念主张,这对于抨击教条推动观念革新价值进步和社会发展无疑具有着深沉的推动作用,观念的自由组合,必然带来思维的撞击冲突组合以致创新,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思想正是在此过程中得以孕育新生,多元的并存共振带来了思想的进步观念的进步,社会的文明也便逐渐向前推进。其实,今日美国社会的创造性如此之强大,与其观念的多元并存有极大之关系,再看五百年前之晚明,中国内陆之江西,当时江西风气之开明,与今日之美国,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一千三百多年前,初唐俊杰王勃在江西滕王阁上作了一篇流传千古闪耀至今的伟大序文;将近五百年后的宋朝,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推行了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变革,他原是江西人士;再约五百年后,对日本产生几个世纪影响的王阳明,在江西亦留下了其革新思想带来的风气巨变。
        
今日,当我追踪知行观念的历史渊源,拜倒在岳麓山下,一睹理学大师朱熹的千年音容,思其知难行易之指教;再游于江西,想象五百年前阳明在此地讲授其心学,言传其知行合一的伟大观念,如同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壮游中国,虽不曾有史家之手笔,然此境此遇之体验,也许能让我对于知行名号之由来,更多一些全面的了解和深邃的触摸追忆。
      
甲午战后,大批中国留学生由鸦片战后的欧美路线改为日本路线,其时发生有一事,一日一群中国留日学生听一位日本长者讲述心得经验,这位日本长者讲道,其实,你们中国人不必来日本学习,我们几百年来都在学习你们中国阳明的思想,特别是他的知行合一…….”其中,有一名留日学生,听到这番演讲,很受震动,回国后,他身体力行,发起了辛亥革命再造共和改造中国的伟大实践。他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
        
对于知行二字,我一直都有着各种疑惑,对于以前所学的种种与之相关的观点,很长时间只是一种知识上的积累,而今寻踪返源,也许会有那么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认识吧。

 

第四篇:

义坛、版块主题: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116953.aspx

论孟子性善论

孟子出生于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因主张人性本善说而扬名天下。而在伦理学中,关于人性论,一般有五种观点:性善说、性恶说、性既善既恶说、性非善非恶说、性善恶相混说。
    
一、孟子如何论证人性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列举了人性论的三种可能:一是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二是有的人主张的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论;三是无名氏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在论证方式上,孟子运用类比法,进行了杞柳之辩、湍水之辩,又进一步用反诘归谬法,最后提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一重要命题,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道德性。
  
而问题是,人的这种道德本性是如何来的呢?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道德性来自于先天就有的善心,对此,孟子举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说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它们先天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让这四端之心扩充出来,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命。尽道德本心行事,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而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知天了。
可以看出,从孟子人性论的实质来看,其主张乃是一种先验的性善论,而从论证过程来看,孟子用的是举例归纳法,而从逻辑上而言,孟子举的例子来源于经验生活,小孩落于井中时众人刹那间出现心理行为反应,皆有不忍人之心,虽然孟子用一字强调事发的突然性不可预测性,以此凸显众人不忍人之心的天然性、无功利性,但问题时,处此情境中的众人不是超验的人,而是活生生、经验生活中的人,他(或她)的心理行为的产生却是各种复杂因素结合的结果,其中既有先天成分,更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用经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论证人性普遍为善的先验性,在逻辑和事实上,明显与实际不符。
        
二、求其应然而非实然
        
正是因为这一点,历来批判孟子性善论者如过江之鲫。从经验和事实层面而言,孟子的性善论确有瑕疵,虽孟子凭借其雄辩之才,力挫辩敌,成功归谬,也难改其实。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人性论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它是规范性的,还是描述性的?性质不同,得到的答案必然迥异。
如果把人性论当做描述性的问题来对待,它关涉的只能是经验生活,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显示,追求生存物质欲望等低层次需求的人明显占数量优势。在描述性意义上,人性更多是自私的,性恶论更加符合真实。但人这一存在,不光有趋利避害的一面,同时也有超越性的一面。人性只有在人对自然存在的超越中才能被彰显出来。因此,在孟子这里,人性不是实然的规定,而是应然的规定。在孟子的视域中,人性论问题,本质上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规范性的!
        
三、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攻城掠地、杀人盈野之事,长年暴发,黎民涂炭。他对社会现实的严峻残酷,不可能没有深刻的省察体认。在这样一个霸道盛行,民众死如蝼蚁的虎狼时代,如果还主张性恶论,无异于与虎谋皮,使社会更加黑暗野蛮,所以孟子愤愤然辱骂那些性恶论者率兽食人
          
我们可以设想,一场战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死去,那是何等悲惨的情境,后世的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权贵王侯的眼中,霸道取胜建立千秋伟业,然而,在这背后,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亡骨如山……因此,唯有性善论才有可能拯救乱世,因为道德可以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拯救被遮蔽的人性,使人性之光得以激发彰显,让社会回归道德和礼治,由此可见,孟子的主张,实是良苦用心,他为追求仁政主张王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气概,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击节赞叹。
                                                          
  
        “
孟子以性善论为前提,指出人格的培养是一个自我潜能逐步实现的过程,从而肯定了主体的存在价值及现实人生的意义。人为善,符合人性成长的法则;同时,人为善符合天地之道,在这里孟子强调了对道德人格、道德修养和理想社会的期许。虽处乱世之中,孟子仍然坚守为善不已的信念。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本质上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规范性的,孟子以良心本心为性善论的理论基础,把人规范为超越性的存在,求其应然而非实然,视图把握应然世界,而非实然世界,对于人性的理想主义期许和主张,无法科学的予以现实证明,但这一深刻而卓越的主张,在乱世之中,尤显珍贵,如一声惊雷,响彻万古长空!

 

第五篇:智坛、九、251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54-17.aspx

阳明先生曾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什么是“百死千难”?王阳明曾被廷杖四十、万里流放贵州龙场驿,曾冒死平定朱辰濠叛乱,扶起明朝社稷,后遭小人陷害险遭灭顶之灾,这是生活中的“百死千难”,而自身于生死存亡的困境之中,情感心理的痛苦不言而喻,情感和思想在困厄痛苦的剧烈矛盾中不断突进,这则是精神上的“百死千难”。杜维明先生在谈到这一点时指出:“只有首先深入了解那时候阳明生命中的真正问题,然后才能去追寻这种‘大悟’的思想根源或起源,否则就是不得要领。”

杜维明先生所说的“深入了解那时候阳明生命中的真正问题”,也即是要联系王阳明贬谪龙场后的生命境遇,从而去追寻阳明知行观这种“大悟”的思想根源。

 

第六篇:智坛、版块主题(知行合一)、2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116914.aspx: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从内涵上而言,强调知行二者不可分离,也即内在自觉之知与外向推致之行的不可分割性、实践活动中自觉之知与意念显发之行的一时并在性。从思维角度而言,分涉道德、实践以及主体意向三个维度,而其根本宗旨则是为了达到儒家“内圣外王”也即道德实践的知行合一。从功夫修养程度而言,依次呈现从自然到道德再到圣人超道德的提升层次。其理论以“心即是理”为理论基础哲学本体,而知行合一则是使这一本体落实、贯彻于日常人生的修养途径。知和行是不可分离的,真知必能行,假知必不能行!

 

第七篇:智坛、版块主题(因材施教、发展自我)、3

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116763.aspx

孔子虽然主张有教无类,同时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孔子敏锐的注意到教育个体的天赋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聪明觉悟高,有人愚钝反应慢。他对待不同弟子问的同样问题,往往会因个人天赋资质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的回答。《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孟懿子问孝,子曰:“勿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勿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回答学生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进行教学实践时就应格外的注重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不同的速度向进步的方向发展。

 

第八篇:中华义理总坛: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116951.aspx

漫步樱花下

世人知道,菊花和樱花同为日本的国花,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樱花则象征着日本的民族精神。能为国花者,不惟有倾国倾城之姿,亦必有动人心魂、启人心扉之神韵。樱花,又是如何赢得生性傲慢又固执的日本人的青睐的呢?对此,我不尽知。

武大的樱花开了,东湖碧波荡漾,杨柳依依,珞珈山头更是人声鼎沸,游人络绎不绝,只周六一日,游客便高达20余万。当年读本科之时,去武大赏过樱花,得无数美景于眼帘之下,兴尽归来,掐指而算,已有多年。旧地重游,人多不愿,而几年前,日本发生世所罕见的9级强震,国民遭遇如此大灾,却镇定依然、井然有序,令我心生敬重之意。樱花为日本的国花,其中必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这不禁燃起我重观樱花的念头。

周六到武大,约见老友,相与同赴樱园花下。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游人仍如潮海,拍照的的游客极多,花下灯光闪闪,樱花烂漫于枝头,摇曳风中,绚丽动人。武大是全国知名学府,更以景致之美驰名中外,楼阁建筑引珞珈之雄风傲然长江之畔,斯地斯人饮东湖之清流,幽然林荫之下,物华天宝,人杰而地灵,让人心醉神往。

樱园樱树林立,有当年日军侵华时所种,也有中日建交后日方礼赠而种,侵华日军种下的樱花算来有七十来岁了,孔子讲“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七十来岁的樱花依旧卓然于风中,枝干挺拔傲岸,蜿蜒有致,枝头樱花朵朵,风采照人。我就那样伫立在树下,看着那一朵一朵的樱花,寻思,她到底美在哪里?又凭何引得天南地北的游人纷至沓来、驻足观赏?她又依何而获得日本民族的推崇?

从东湖吹来的轻风,飘过天宇,微抚群芳百草,我也心绪遄飞。

樱花开放之时,极尽其美,远远观之,如美目盼兮,又似在风中巧笑而倩兮。她那饱满的树干、傲岸的树枝,仔细看来,却极像人体鼓劲用力之时,凸起的筋脉管络,均欲倾其精血注力于一处,让那花瓣一展容颜,然后留下一场壮丽的美,尽奔于世人眼中,任由世人驻足惊叹……

想必她的花期必是短暂的?问之果真如此!一颗樱树上的樱花,由开到尽,多则两周,短则数日;单朵花瓣由开到谢,也仅三、五日的光景。但是她们盛开之际,却是如此绚烂多彩、烂漫多姿,而后花尽陨落,奔赴尘土之中,染红了大地,也如火般燃烧在春天的怀抱里。

原来这般,我之前的疑问终于解开,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的国花,更在于其中的“樱花精神”,樱花的花期一般只有三至五天,因为樱花选择了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凋谢,这就是樱花精神,她是如此的热烈、纯洁、高贵。

这不禁让我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更多了几分了解,相传,以前樱花只有白色的,英勇的武士选择了在心爱的樱花树下剖腹。因为当一个武士认为自己达到了人生的辉煌,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日本的武士宁可自杀也不愿苟存受辱,这不正是樱花精神的体现吗?而这种精神不独为日本人所有,一切由高贵精神所主宰的生命,无不如此。当年拜伦投笔从戎、项羽兵败自刎乌江,为尊严壮烈而死;普希金持剑决斗、荆轲为国慷慨捐躯,为纯情洁义傲然殒身;托尔斯泰散财离家,病死于颠沛流离之中,路易十六从容断头台下,不失王者之尊,又何其高贵!

东湖风又起,天渐晚,我也将离去,环视四周,校园的花丛中、草坪中,尽是游客随手扔下的垃圾弃物,甚为难堪。不久前日本地震时,有中国人询问地震中镇定自若的日本灾民为何不慌乱,他答道,“我们这是按孔子的礼教行事,孔子曾经不就是这样教导的吗?”

日本文化,渊源于中华文明者甚众,武大樱花烂漫,身下却弃物躺纵,而报载,1994年日本举办广岛亚运会,开幕式后,容纳六万人的体育场竟无一张纸屑,报纸登文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一言一行,足见其品。孔子云,“礼失求诸野”,莫非不幸言中乎?

 

第九篇:义坛、一、515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46-35.aspx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那么孟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则是,从情感层面讲,义也就是恨,人要有血有肉,要敢于批判战斗。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有大不相同之处,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而孟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第二,两个人的个性特点是不同的,孔子的性格温文而雅,孟子性格正直大气。这两个原因,导致他们两人的思想带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宋儒程曾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孔子与孟子: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岩岩泰山气象也。”  孟子一身浩然正气有泰山岩岩气象,而其及弟子所著《孟子》一书,煌煌巨著,尤有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之作用。孟子因其思济斯民的宏伟思想,终于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第十篇:义坛、十二、208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35-14.aspx

义气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然而如今在不少人眼中,“义气”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改变,狭义地成了“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义气是讲原则的,如果不辩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义气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果与心术不正的所谓“朋友”纠缠不清,自己就可能陷入一个不辨是非的迷魂阵里,从而害人害己。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应该讲法讲德,而不是讲“义气”,“义气”时下的解释应该理解为: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是一种封建社会的道德意识。真正的义气是在你痛苦的时候为你排忧解愁的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提供帮助的人,在你成功的时候与你分享的人,是一个宽容的人,一个讲原则的人,一个遇事冷静的人。

 

第十一篇:礼坛、五、398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52-27.aspx

  孔子曾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如果不守礼,就会不够庄重,就会仪容不整,就不会严肃对待学习,这样的学生,学习是不会稳定牢固的。要让自己庄重而不失仪容,就需要保持忠信,不要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如果交友不慎,赶紧绝交,不要顾忌疏远得罪他们。
        
结合社会现实,可以发现孔子对于教育的洞见很深刻。他认为一个好学生,必须得庄重,仪容整洁,不然就学不好。而且,那些喜欢和不爱学习的人来往的人,也容易被带坏。跟好人学好人,跟燕子学飞行

 

第十二篇:礼坛、五、399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52-27.aspx

现实中,学习好的学生,往往端庄有气质。学习差的学生,往往轻佻浮躁。人出生之后,本无大的差异,好学生和坏学生,是从什么时候有区分的呢?孔子认为,根源在于从小是不是遵家庭的伦理教化,遵伦理者,重而威,学而固。不遵伦理者,不重而散漫,学而不固。越学越差,就开始跟着喜欢玩的孩子一起玩,最后就彻底掉队了,沦为差生。

可见伦理多么重要,最后对孩子的成绩都有潜在深远影响。社会倡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问题是,很多家庭输在了根源上。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伦理这个根源,在学校的时候,又推崇所谓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让学生变得轻浮浅薄,这样只会进一步毁掉孩子的教育。

 

第十三篇:忠坛、六、199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69-14.aspx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天要反省自己三次:为人谋事是不是尽忠职守,与朋友相交是不是重诺守信,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经常温习。儒家以仁为核心,这里谈到了,从仁到忠和信,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仁者爱人,在仁者看来,如果他人支付了薪酬让自己谋事,结果自己没做好,这损害了别人。损害别人,和仁的爱人之理,是违背的,所以仁者一定不会做损害别人的事。这样就推导出来了忠。与友相交,对方信任自己,如果自己不信诺,最终将伤害到朋友,这和仁者爱人的伦理是违背的,所以仁者必信。跟老师学习,自己不尽力,浪费了老师的心血,辜负了老师的殷勤希望,这也伤害自己的老师。所以仁者必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成才。

 

第十四篇:孝坛、十一、386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87-26.aspx

""的本意是父母教育孩子。儒家认为,父母生了孩子,要教育,如果孩子不能成才,这种父母是祸害。教育不好的孩子,他会祸害家人,再次祸害他人社会。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呢,就是以道齐家,把孩子教育成才,教育成君子贤能。所以孝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其次才是孩子的义务。如果孩子不孝顺,那一定首先是父母的过错,因为父母没有以道齐家,以道教子。儒家的伦理,不是单向的伦理,子女和百姓负有忠孝的义务,而父母和国君,对子女和百姓则有爱的责任。否则则很容易异化成愚忠愚孝,这也是对儒家伦理根本性的误解。

 

第十五篇:和坛、三、94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121-7.aspx

儒家的核心是人伦之道。而要定人伦,以何为准则呢?那就是以天伦定人伦,以人伦效天伦。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人。《周易》里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道效仿天道,儒家以天伦定人伦,以天道做根基和准则。所以在儒家这里,是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先有道,后有儒。在天人未分之际,社会不需要儒家,那时,天人合一而不分。在农业文明之后,天人相离,人从本能的自然而然循天理而生活,变成了循人道之礼仪法度而生活。

 

第十六篇:礼坛、一、84http://www.zhonghyl.com/bbs/showtopic-13720-6.aspx

孔子的思想中,一个核心的理念,便是“仁”,也就是说人要有爱心。而这种爱心,是推己及人的,我们不但对自己要有爱心,更要对他人有爱心,要让世界充满爱。

有一种说法认为,孔子的仁爱之说,充满等级观念,缺乏平等意识,也乏人权的色彩。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对孔子的思想存在扭曲和误解。孔子的仁爱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上千年,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家的老人都不尊重,连自己家的小孩都不疼爱,奢望他(她)去尊重爱护别人家的老人小孩,无异于自欺欺人。只有首先尊重爱护身边的亲人,培养出仁爱之心了,推己及人,才肯能仁爱天下之人。由此可见,孔子思想是多么人性化、生活化。如果硬要从其他层面作曲解,实在是对孔子最大的误读。

 

评价:在论述中,有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后的体现,也有自己的切身体会,结合理论与现实。但是在相关内容上,可继续扩展与深入。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