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上半年三等奖:王刚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7年上半年三等奖:王刚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中国哲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姓名:王刚

学号:201611120100012

1

论坛名称:仁坛

序号:一

楼号:846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下的定义。一般人会把“仁者爱人”理解为德性高的人对大众的爱。我觉得这种理解不能全面地诠释“仁者爱人”的内涵。在我看来,“爱人”首先是对人的一种关切,它关注的重点是人本身,对人的重视,这种爱区别于对人之外的其他生物的爱。换言之,“爱人”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境况,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生存。总之,“爱人”是有仁德者对人类的一种人文关怀。

 

2

论坛名称:仁坛

序号:三

楼号:793

仁的核心概念是爱人。仁者为什么爱人呢?儒家的答案是,这是出于人的本性。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或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原因。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四端。人们只要充分发挥四端,就能变成道德上完善的人,甚至可以成为圣人。我个人很赞同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虽然这个观点是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无法进行逻辑论证。因为我认为性善论观点更加重视人的能动性,能够激励人们做善事。只有更多人行善,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取得更大的进步。

 

3

论坛名称:仁坛

序号:四

楼号:453

我觉得仁的对象是人。人生应该走什么路?我觉得应该是走“人与仁德”合一的道路。人与仁要合在一起,这是因为“人”并不等于“仁”。人除了选择“仁”这条道路便无其他选择。这个仁德的“仁”不是从外面而得来的,是人类内心本来就有的力量。只要内心真诚,由此发出的力量就会使人生之路充满仁义。

由此可见,“仁”是人的特色所在。没有人,就不必谈“仁”;要想了解人,则非谈“仁”不可。人们努力实践“仁”的过程就是这走在人生正道上过程。

 

4

论坛名称:仁坛

序号:五

楼号:535

儒家“仁”的学说体现出了儒家人文主义的深刻的人道关怀,这便是珍惜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古代人很不幸,生下来就有阶级之分,如果不幸属于奴隶或百姓阶级的话,人命是不值钱的。孔子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在那么早的时代,就看出了每个人具有同样的尊严。

何谓“同样的尊严”?当人没有饭吃的时候,还有尊严吗?孔子认为有,因为“人性向善”。“向善”两字代表人有巨大的潜能可以行善,行善之后,人的价值自然呈现,从而改变自己生命的形态,最后成为君子、圣人。

儒家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肯定向善的力量是由内而发的,所以人人平等。社会上各行各业有各种能力的要求,竞争的条件也不一样,因此由外在看来,人永远不可能平等。真正的平等是指内在的平等,是实现价值的平等,这就是仁的价值,也是儒家的特色。

 

5

论坛名称:仁坛

序号:八

楼号:536

追求富贵、摆脱贫困是人的本能欲望,这种欲望是合理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鼓励民众创造财富,但前提是每个人取得的财富必须是合法的。可是,有很多企业只顾片面地追求利润,甚至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毒奶粉事件、毒馒头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企业为了取得高利润,不惜损害老百姓的健康。从短期看,企业似乎赚了钱,但从长远的角度思考,这些企业最终会被老百姓所抛弃,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即便是富贵,如果不以其道得之,我们坚决不要。

 

6

论坛名称:和坛

序号:二

楼号:694

社会和谐需要每个人都少点戾气。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儒家希望我们不要让别人陷入困境,做任何事情都要留点余地,适可而止。

如果今天得意了就任意批评别人,将来别人得意时想报复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收敛一些。写文章也是如此,下笔要有分寸,尽量避免指涉别人的隐私或指桑骂槐。因为“天道好还”,我们怎么对待别人,将来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对别人厚道一点,等于对自己厚道一点。

 

7

论坛名称:和坛

序号:十一

楼号:213

一个人与他人共处,一定要有羞耻心,即要求自己不能比别人差。如此,大家才会有共同的行为模式,社会也才有可能和谐。“耻”来源于人群的相互比较,如此有助于使人产生向上的动力。一个人没有羞耻心,行动就有可能偏差,念头起伏变化,很容易违反社会上共同的标准,从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从而危及到社会的稳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所以我认为,人人具有羞耻心是维护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8

论坛名称:信坛

序号:一

楼号:506

我们长大进入社会之后,要遵守礼仪,所以说话很客套,对人很客气,其实很多时候都未必真诚,以至于到后来产生了各种复杂的猜测、恩怨等。所以我们要向小孩学习,向自己过去的纯真学习。西方有句谚语说“儿童是人类的老师”,意在提醒人不要忘记幼年时纯真的善良与简单的快乐。所以只有当我们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以真诚、纯朴、充满信任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我们才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最纯真、最简单的快乐。

 

9

论坛名称:信坛

序号:二

楼号:507

儒家谈及人性时,认为人是所有动物里唯一有可能不真诚的,所以真诚很关键。譬如,一个人天生聪明,但不真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辈子都在做戏。最后就会忘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了。

其实,人生的种种行为表现以及遭遇,自己多半不能做主。为什么有些人被称为“中流砥柱”?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就是因为这些人可以保住真诚。人要不真诚实在太容易了,一不小心被利益迷惑,就忘记真诚了。不然就是随波逐流,或是变成乡愿。所以,儒家思想的重点或第一个立足点,就是“真诚”。

 

10

论坛名称:信坛

序号:五

楼号:223

和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讲求诚信、说话算数。人生在世如果有所坚持,久而久之即形成个人的操守。追溯根本则需讲求诚信,亦即言行合一、内外一致。说话算话、不找任何借口,就叫做诚信。遇到和个人利益有冲突的情况时,还能言而有信,甚至为此付出代价,那才是人生的真正考验。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或因贪图某种利益,而放弃了诚信,后果就会不堪设想。不过,我们也须记住孟子说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11

论坛名称:孝坛

序号:二

楼号:617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老人吃饭时手会发抖,一发抖就把碗摔破。做媳妇的想,每天摔破一个碗太浪费了,就买了一个木头碗给他用。有一天媳妇回家时,看到儿子坐在门口,拿着一把刀削木头,做妈妈的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要削两个木头碗,将来一个给父亲,一个给母亲。这就说明,侍奉父母光是让他们物质无忧是不够的,还要尊敬他们。人与人的相处,包括与家人,本来就须考虑“内心感受、对方期许、社会规范”三点,这是儒家在人与人交往方面的主张。

 

12

论坛名称:孝坛

序号:八

楼号:395

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仿佛有一个靠山;若是父母不在了,子女就常常觉得茫然。所以作为儿女的我们,要趁着父母在世时好好孝顺他们。我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高中班主任说过的话,他说,他父母去世后,每当放假想回父母家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地方可去,心中顿生茫然之感。他父母生病躺在床上的时候,连摸摸他的头都不容易,但是看到他们在那儿,他的心理就感觉到踏实。但是父母去世后,他总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依靠了。我想《诗经》上所说的“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表达的就是这种心境吧。班主任的话对我感触很深,是的,孝顺父母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千万不要让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13

论坛名称:孝坛

序号:一

楼号:618

小时候我的一位长辈,他的儿女每次给他钱的时候,一定要先恭敬地放在桌上,再让父亲自己去拿,这其实是对父母尊重的表现。反之,如果给钱的时候好像是施舍一般,或是嫌父母“老了”、“不卫生”等,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其实,小时候我们经常吃父母咀嚼过的东西,那时候反而觉得特别幸福。孝顺父母,奉养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奉养父母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奉养,而是一定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爱,给予父母充分的尊重,并且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14

论坛名称:毅坛

序号:四

楼号:406

但凡在历史上留名的伟大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接受重任之前,一定经历了身心方面的磨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最重要的是心志的磨练,也就是由志而不得,心想而事不成。人最怕少年得志,很多年轻人一得志就开始骄矜自满,不知天高地厚与“动心忍性”。心性没有受到考验,是不可能成长的。唯有困境的磨练,才能坚韧其性格,增加其内涵与深度,亦即由此增加了自身所缺少的才干。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的经历多半是忧患,即使偶有安乐,也不可沉溺其中。这种想法并非悲观主义,而是勉励人要在优患中自得其乐。

 

15

论坛名称:毅坛

序号:一  楼号:275

一个人安于平凡的生活,表面看来很容易,实际上是要面对各种诱惑与挑战。所以我们要时刻注重维持自己的平常心,也就是说,要使自己的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随喜怒哀乐而起伏,更不受一时冲动的左右。要做到这一步,内心一定要有信念与定力,而定力的来源就是志向。

考验一个人,要看他遇到困难时如何去面对。一个人有了志向,任何时候都是新的开始,每遇状况就要问自己该怎么做。不能想别人是不是有好运,或者自己是不是受了委屈,而须就事论事。任何事,该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评价:理论阐述结合自身体会,情真意切,引人动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上,还显不够,希望能不断扩展与深入,在认识上更进一步。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