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青岛大学
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专业及班级:2011级中文系二班
姓名:万晓婷
学号:201140903065
联系方式:18354264760
先秦诸子选修课“中华十大义理”跟帖回复(15篇)
1,仁坛、十、316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传习录》下)”喜欢这句话,更喜欢它背后的意义,自己的良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自己这个本体,甚至不受本体控制。它似乎像一种潜在的意念在纠正着自己。良知是一个很好的刻量尺度,能够以最原始的方式让自己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让我理解良知,那它应该是客观的、正确的、善良的,总而言之,它是人类心底最美好的东西或是思想亦或是感受。良知,有良也有知,优良的知道,去理解看待身边的一切。它的存在应该是在帮助我们,引导我们向真,向善,向美。良知与我们的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心跳的每一个瞬间又有它的存在,只是它显得有些沉默。只有在一个人彷徨不前,不知所措的时候,良知便起了作用。因为我们需要问一下我们的心,看心是怎样认为的。而良知又是潜藏在心中最深的一处。明朝中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王阳明,他提出“致良知”,即回复本心。说的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其实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时常的回复本心,争取做到“知行合一”,但往往现实中太多的诱惑会迷失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的良知恢复还需要强有力的意念支持。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心中最无人知晓的地方,在那里存在着自己也就是这个本体最隐晦的东西。联系我们的实际,每当遇见一件棘手的事情时,便会有些急不可耐,可是却又没有多大的成果。一旦事情做错了,就会后悔懊恼自己。谴责,内心的责备,此时此刻就会与良知发生冲突,“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尤其是在与自己民族优良品德发生矛盾的时候,内心更是“波澜起伏”。看见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是扶还是不扶?良知告诉自己“应该扶”,可是那个寒心的例子,因为好心却被告上法院,又让自己不敢去扶。这个世界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得陌生,可怕。人心居然也学会了欺骗。好心却得不到好报,良知却一再的告诉自己要始终相信:这世界依然很美好,那不过是一个例外。我们的良知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得有些犹犹豫豫,虽然我们也很愿意做顺应自己心智的事情可是却还要产生怀疑。因为现实的例外让我们的良知隐藏得更深,更隐秘。
这个世界,不是它改变你,而是自己改变自己。有些事情,你相信便就会是真的,你不相信即使是真的依然还是假的。对于我们的良知,如果自己觉得是对的,是正确的,又为何不去遵循?外在的事物,太大,有太多,我们完全无法控制。其实,相比较而言,心累才是最令人疲惫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不顺其自然,顺着我们的良知,走下去,坚持下去。我们可以改变不了身边的一切,却可以感化身边的部分。一点点成效而是成效,至少我们曾坚持过,努力过……
2,义坛、十、30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本是我所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生命而求取正义。”生命,正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生命,因为对他而言生命是最珍贵的;有的人会选择正义,因为这更高于生命。之所以会有不一样的选择,是由于每个人所追求的东西不同。舍弃生命,便是舍弃自己的所有,可是对于“舍生取义”的人而言,却是另一种开始,另一种长存。生命虽然逝去但并不代表精神的逝去。肉体会腐烂,会消亡,但是精神,亦或是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却不会随之流逝。因为古代的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有魂也有魄,这是一种虚幻的境界,更是一种虚幻的载体。“舍生取义”的人将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寄托在这里,以得到永久的存在。
死,是可怕的,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是一种对生的不负责,可是活着,似乎又是对生的侮辱。唯唯诺诺一辈子,对于崇尚高尚情操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与其苟且偷生,肮脏的活着,不如清清白白的离开,去追寻心中的理想。之前的自己没有想到,这世界上居然会有这样傻的人,为了义,为了正义,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自己有且仅有一次的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将会不复存在,既然这样,又何来长存,难道他们不知道死了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吗?可后来,我知道,更明白了,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正因为知道才要学着放弃。因为只有舍才会有的,只是舍弃的代价是生命的付出。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向他们这样伟大但却能够理解这种生命意义上的牺牲。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的牺牲,是对再生的渴求。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候选择死亡,其实是一种人生最美好的定格。因为那一刻,最美好,永远不会走向衰落。可以说,这是一种“最美丽的自杀行为”。虽然有些血腥,但却是对世人的警醒,更是对世人的影响。没有鲜血的付出又怎会有坚持的持续。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和吸引,对于义,对于正义,我们更多的是无能为力。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牺牲义来保全利,保全生命。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小人。历史上“戊戌六君子”,抛头颅,洒热血,用年轻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政治追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逃避,真的就可能颠覆事实吗?有的时候可以,可有的时候却很难。牺牲,终还是要的。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鲜血的浇灌,鲜血的洗礼。如今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又何尝不是付出自己或亲人的生命,用鲜血来保全自己所追求的、高于一切的“义”与“正义”。我们可以没有他们那样伟大,那样坚决,但我们却能够理解,明白他们的所为,这不是一种物质的追求,更不是一种目的的达成,而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理想追求。
3,礼坛、二、360
礼的原则,包括“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孔子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克己复礼”,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由此可见,礼并不是单纯的简单的礼节,更深一层理解,是一种近乎于“理“的概念。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他所提出的“克己复礼”包含着严格的等级秩序,最终为的是达到统治的目的。这种礼,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否则,礼将会变质。 真诚,是一种人与人交流的最有效方式,它可以轻而易举的打开彼此的心扉,畅所欲言。因为没有欺骗,没有算计;简易,勤俭节约,奢侈是落寞的表现,朴素不是贫穷而是一种修养,生活的简单舒易,没有疲惫,却悠然自在,是对礼的一种实现;克己,严格的要求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要求别人做到,首先要自己能够做到,这是对礼的一种铺垫;适度,孔子讲“过犹不及”,凡事太多太少,太好太坏,太大太小都是糟糕的表现,寻找一个平衡点,最适合的程度即可,“中庸之道”亦含有“适中、适合”之意;和谐,是礼所追求的结果,当礼达到完美之时所表现出的便是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类的和谐。
古代礼的原则,似乎还少了点什么,因为礼要用在现在。如果让我为“礼的原则”再加一条,那便是“平等”。平等,是一种秩序的另一面,是对礼更深刻的实践。如今的社会,需要的不是等级,需要的是“人人平等”,要想实现“礼”,首先要实现平等。没有平等的社会,所有“礼”的原则都难以实现。在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最简单的礼节行为,也应该时刻记得时刻践行。因为讲文明懂礼貌本是小学生时期所学习的礼貌行为,可是对于自己,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人际关系恰恰要建立在“讲文明懂礼貌”的基础上,于是我又重新时期小学时期的礼貌课程,每做一件事都会说一个“请”字。凡事有“请”便是一种对他人的抱歉,对他人的尊重。
4,智坛、九、115
“知行合一”,在教育中,已是耳熟能详的词语了,它所承载的是一种概念,一种要求,对学习者和接受者而言的。知行,分开讲就是知识和行动,将知识付诸于行动,马克思理论中说道“把有字书和无字书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学习的平台只是一见方丈之大,从文献资料中获取生活经验,间接地实践,但终究不是亲力亲为,有些感受、有些观点,只能够是可能,但不能是一定。本篇文章介绍“知行合一”的内容,主要是对“知行分离、为仁由己、知行统一、道德践行”四个方面的理解和解释。第一眼看到“知行合一”的时候,印象中出现了一位中国大教育家的名字,陶行知。在对陶老的了解中,知道他的名字在之前并不是“陶行知,而是陶知行”,意思是先知后行,可后来跟随教育家杜威学习了“实用主义教育论”之后便将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意味着凡事皆应是先行后知。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更加偏重的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如今的教育缺少的是实践,一种“动手动脚”的实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如果缺少了活水,也将变成一汪没有生机的死水。而实践恰是实现这一切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懒惰起来,从书中学到的是“拿来主义”,一切都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学习实在令人畏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早已知道,纸上的知识若不加以实践,只会是一纸空谈,要想真正有所获得就必须自己亲自实践。也许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学习上的转折点,实践便是做出转折的方式,学习上的盲点,知识上的盲点因为缺少了实践而变得越来越大,未来的某一天,没有了实践,学习便成了悬空。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是一种道德的升华。两者合为一体,在知识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也将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道德修养。所以,我们要用实际行为去证明“知行合一”的有效性,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的“少说多做”,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才会朝气蓬勃,熠熠生辉。
5,义坛、七、464
生命,生存的命运,一个涉及人类生存的命题。它的概念太大,但却又很小,小的在一瞬间就可以毁灭。现在的我们,拥有着生命,但是却始终并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整个人类的生命,一个又一个的个体,持续不断的绵延、繁殖下去,这是我们生命的终极意义。人类很脆弱,在自然灾害面前,无法逃避,几分钟的等待,就可能接近死亡;而人类又是坚强的,在面对着重重精神压力和物质压力之下,又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站起来,重新获得生的机会。可是生命,对于我们而言,又有多么的重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确,生命,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不一样的重量。2008年汶川地震,一次8.0级的自然灾害,我们的亲人,我们的血缘,在一刹那间无声的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泪水和苦水。还记得那“最后的姿势”,谭千秋老师所护住的是年轻的生命,未来的希望,可他自己,正值一个男人最好的时光,却悄然的离我们而去。生命,是他失去的,但却换得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对他而言,他是一位老师,一位从事“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育工作者,生命固然重要,可是在学生面前,他知道更重要的是什么?那便是教育的未来,他践行了教育的根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
正是因为谭千秋老师知道学生的生命重于自己,也许那个时候他来不及想那么多,但他还是做了。从他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生命,珍惜我们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青春时期的我们,是生命最有活力的时候,但又会“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于生命,年轻的我们总是又些不以为意,年轻的海子,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他会选择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无论人生路上有多么大的坎,终究会过去的。可是他的逝去,他的才华,他的能力也都不复存在。也许一次有一次面对生命的夭折,有些经不起生命的考验,甚至无法再接受生命的离去。所以为了我们,更为了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请珍惜爱护自己年轻而又弥足珍贵的生命。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无权剥夺,生存有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如果因为你的逝去,而伤害了许多的人,那么这样的你,便是自私的,是残忍的。
生活,为生而活,爱护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亦或是动物植物的,只要有着生命的迹象,我们都应爱护并加以保护。
6,信坛、四、355
“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上的第二通行证。”从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所以一直以来,总是记忆犹新,不敢有丝毫对他人的欺骗,因为欺骗别人一次,就会被别人戴上一顶非常难看的帽子:骗子。在生活中,撒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意味着这个人没有诚信,更不值得信赖。而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就会孤立无援,被身边的人所抛弃。不是人们丢弃他而是他丢弃了他自己。诚信,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品德,但却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无信而不立“,没有了信誉又怎会有自己立足之地。诚信,信誉,依赖,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承诺,在某些时候,这个承诺关系着生命的存在。《我是特种兵》中,王艳兵曾经对何晨光说过一句话“在战场上,你就是我的后背,我不希望我还要为我的后背担忧。”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一种信任,一种同生共死的信任,我把我的生命交给了你,是因为我相信你能够护住我的后背。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有过无数次“把后背交给自己信赖的人”的经历,汉语中“后背重创”应该说的就是后方兵力的不能保证,亦是一种信赖和信任的体现。
信的行为包括:诚信待人、言必真实、真心实意、行与心应、言行一致、慎独。总之一切要真。社会上各行各业,老字号又为什么能够长久存在,不就是靠的一个“诚信”吗,商业上,一次有一次欺骗消费者,这个品牌在不久的将来必会消失。最近频频曝光的三鹿奶粉、伊利的牛奶、染色馒头、地沟油等等,让广大消费者无比寒心和畏惧。一直信赖的品牌居然瞒天过海这么多年,直到现在才被揭露出来,这不仅是一种欺骗行为,更是一种“杀人”行为。三鹿的倒闭,源于信任的缺失。而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一次又一次的欺骗、拖延别人,信誉也会被渐渐的消磨掉,一旦成为 “放羊的小孩”,永远都不会得到帮助,相反会得到严重的惩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诚信,我们不能小觑,更不能随意的拿出来考验别人,否则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别人对你的“信任”,而是整个人际关系的破裂。讲实话,不撒谎,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不存有半点伤害别人的念头,真心诚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心诚意对待自己。
7,忠坛、五、183
忠诚,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却依然有许多的人毅然的选择了“忠”。这应该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汉武大帝》中,再次回顾汉朝的历史,晁错的忠诚与他的不孝,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的忠心耿耿,换来的并不是景帝对他的多么器重,相反而是诸侯国对他的诛杀:他的不孝,却让他的老父亲留给了他一句话“我不能因为你而被杀”,之后便自尽了。忠于自己的君主,忠于君主的统治,却遭到了杀戮,可是这并不能说明尽忠是错的,只是他的措施过于激进而已。忠诚我们的国家,忠诚我们的人民,忠诚我们的职业,忠诚是一个人是否值得任用的衡量标准。所谓的“叛徒”“汉奸”“卖国贼”,不就是不能始终如一,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出卖了对于一个国家的忠诚,这样的人又怎会被他国容忍。
忠于职守,忠于自己的职业,绝不背叛,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无论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尽心尽力的去做,去完成。而不能朝思暮想,得陇望蜀,三心二意的职员不是这个行业所需要的,需要的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一心一意的职员。“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虽然自己还只是一名在校的师范生,但是未来的某一天也许自己就会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是未来的希望,祖国的花朵,如果不能忠诚于这个伟大的职业,将会是对孩子,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摇摇晃晃,不知道该把自己的耐心和恒心放在何处的人,就难以始终忠诚于某一职业。所以,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应该基于自己的热爱,没有热情的职业,便很难产生忠诚与它的信念。因为自己热爱这个职业,热爱这个职业所给予自己的一切,才会始终如一的坚守下去,努力下去。
8,孝坛、四、254
自尊自爱,更多的时候是面向女孩的,因为女孩更容易受到伤害。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护自己,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要首先学会自己怎样对待自己。好多的时候,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一句话“女孩子一定要自尊自爱”,小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但还是一一照做了。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家长所说的“女孩要自尊自爱”原来是有原因的。因为女孩子,与男孩子相比,更加的脆弱,或者说更加敏感。所谓的自尊自爱,更加偏重于感情这一方面,对于感情,女孩有着童话般的美梦,总在幻想在自己生命中的某一刻,会有一个骑着白马的王子,出现在她的面前。一旦遇见了这个像王子的男孩子,女孩更容易沉浸其中,正如《氓》中所说“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一旦将太多的感情投入其中,就会难以用理性来判断事情。如果受到了欺骗,女孩将会倍感受伤,因为自己付出的太多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对自己身心的严重伤害。所以对于女孩而言,更应该懂得自尊自爱,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就应该让别人明白你自己更加尊重和爱护自己。
我们的生活,没有谁会对自己负责,更没有谁有这个义务为你负责,所以,最应该对自己负责的人就只能是自己。爱护自己,是在保护自己,更是对未来生活,未来感情的一种坚守和保护。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应该做到自尊自爱,只有这样,才值得别人尊重你,爱护你。因为自尊自爱的人,给人一种纯洁、干净的感觉。
9,廉坛、十一、7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走,其中必定以一个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选择他好的方面并加以学习,看到不好的方面则应该看看自己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改正。“人无完人”,没有那个人会是完整,完美的,在他的身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或缺陷,所以我们就要在不断地改正中纠正自己的错误,甚至要“防患于末然”,吸取别人的教训已做好提前的预防,使其不要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不断的改正,不断地反思,就会不断的进步。一个人可以不完美,但可以是更优秀。对于自己的过错,能够勇敢地面对,勇敢地承受所造成的伤害或损失,并且做到知错就改,在一次又一次的错错改改中,发展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坚强。“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犯错,一次次的挫折,一个人才有可能一步步的接近成功,接近胜利。如果因为自己的骄傲,无法使自己低头,承认错误,那么他将会永远的停留在那里,寸步不前,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难以认识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我们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却不能接受知错不能改的理由和借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能的人就要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能的人,他们所存在的错误,要反思自己是否也存有然后改正过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可以有强大的自尊心,但不能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忽略事实,忽略所犯过的错误。在哪跌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这样的人才会得到成长,才会长大。小的时候爸爸就教育我,要敢于承认错误。如果一个杯子的破碎就可以出卖自己的诚实,那诚实,实在是轻之又轻。所以不要因为一些小的过错,因为害怕受到责罚,而撒谎,欺骗别人,否则不安的会是自己。
10,毅坛、一、167
“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才是最终的胜利。”人生的座右铭,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只有坚持才会看到最终的胜利,半途而废,将永远与胜利擦肩而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而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志向,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屈指可数,因为困难是现在的,而胜利是未来的。因为意志还不够坚定,还不够相信自己是否有能力收获成功,在动摇中就会丧失志向,慢慢的选择放弃。身边有很多的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就轻而易举的选择放弃,至少可以让自己好受一些。但也不乏有坚持下去的人,始终如一日,永远包含着无穷的热情和精力,为自己的最彼岸而努力着。《我是特种兵》中,那些钢铁般的战士们,那些国家和人民的守护者,在进行着魔鬼式的训练中,依然坚持着,拼搏着,他们彼此有着一个承诺“同生共死”,加入红细胞特种作战队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虽然他们是荧屏里的人物,但却印着生活中鲜活人的影子,我们的战士,我们的领导者,为什么就会从亿万万普通的人群中脱颖而出,那是因为他们曾经付出了数不尽的泪水与血水,经受了非人的磨难和挫折。没有谁,会是不劳而获的。看似轻而易举的背后实则是千辛万苦的努力。
“unless you try , you will never succeed.”如果你不尝试,你将永远不会成功。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将难以做出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立志坚定,为的是未来生活的美好,这既是对一个人的考验,亦是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途径。选择不过是转眼一瞬间,而坚持、坚定则是永恒持久的奋战。志向是否值得自己这样付出,需要的是自己真正的向往和追求。在不满荆棘的道路上,立志坚定,勇往直前,路的前方将会是百花齐放,漫山遍野。
11,和坛、九、221
心灵清净,这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境界。在如此繁华的社会里,想要寻找一片心灵清净之处,已是奢侈。而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我却有了这样一个机会,面对着大海,宽广的胸怀,我有了以下的思绪徜徉:
“独自一人守在侧门旁,我的任务是守住身边的这道门,要求只有一个:只允许会场工作人员进出,其他人则不准许。也许侧门是在有些不起眼,一小时过后没有任何人出入,在我的视线里仅是一片海,一片广阔的海。因为这扇门,面向大海,于是做工作的同时望着这片海。海,很静,很静,在风的吹拂下,沿着风的方向流淌,我的视线也随之移动。我开始了遐想,甚至有些入了迷,完全沉尽在大海的拥抱里。突然间感觉我是那样的幸福,因为此时此刻我拥有着眼前的这片海,这片海给予我的便是她的宽容与安静。虽然会场的活动还在准备工作中,但是我却早已进入陶醉的状态中。此刻的我忘记了身边的一切,只知道大海。那种宽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变得尤其宝贵、难得;那种安静,在繁华的大都市里,显得格外珍惜、贵重。而现在的自己似乎都在感受着,这一刻,不复存在,所以弥足珍贵。
渐渐地长大,渐渐地成熟,我开始懂得了许多,但同时也体会到了许多,有好的也有坏的。有的时候明明不想那样做可是面对现实又不得不那样去做。于是,在人生路上,有了许多的迫不得已。我不知道,那些条条框框是怎样一步一步阻碍我的脚步,但是我知道我并不愿意它们的存在。可是面对社会,面对种种的实际,我还是不得不做出我的让步,其实是我的牺牲。现在,大海在我的面前,她的无声让我有了安慰,其实在世界上,不必刻意的去追求什么,不必为了某件事或某个人而计划什么,那样的人生实在太累,既要照顾自己又要观察别人。”
也许我永远达不到“上善若水”的境界,但是却仍然可以找到净化心灵的地方,每一次的心灵洗涤,每一次的思想徜徉,都给了我一次自我认知的机会。面对社会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我们所缺少的便是一处安静的心灵之处,所以要珍惜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境地。
12,和坛、八、33
“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精神,并不单纯是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所蕴含的生命精神,而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生命精神与作者的生命精神交融而形成的生命精神。”文学作品的生命精神的确是作者与文章人物生命精神的交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是现实中某一刻的作者。文章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意识、行为、知识都含有作者的意识态度。在写作的过程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达到了合而为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文章人物的描写才会更加的具有活力,具有血性,更加的让读者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在他身上所表现的,不仅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而且还有着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的影子,那种逆来顺受,自欺欺人,欺软怕硬,愚昧落后的表现和行为一次次的让读阿Q的人误认为是自己,因为某一方面,这个阿Q实在太像自己,当梁实秋第一次读《阿Q正传》的时候就以为鲁迅在说自己,这正好反映出鲁迅先生对于阿Q这个人物的描写是如何的贴近人心,刻画的是如何的真实。
文学作品,虽然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但是文章中的人物却是集千万人于一身的形象。在人物的身上所寄托的是一个作者对于他的读者的感情,作者试图通过文章人物的经历来向读者诉说什么,或告诫什么。字里行间,所承载的是一种情感,一种自己体会、感悟的情感。有的时候,愿意写写文章,因为现实的世界是在太过物质,没有给予自己抒发感情的地方,更没有耐心地倾听者,于是纸和笔就是自己情感的最好践行者,将情感灌输在一字一句中,文章完成的那一刻,也是心情舒畅的那一刻。
“诗咏言,歌咏志。”诗歌代表语言,歌唱代表志向,文学作品是一种抒情方式,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则是抒情方式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情感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有的时候,言说并不能表达一切,而文学作品恰恰是这个缺口的补充。
13,孝坛、九、92
当看到“为亲解忧”四个字的时候,突然之间就想到了一首诗: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眼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位慈祥的老母亲,正在暗暗地灯光下,一针一线的为自己即将出游的孩子缝制衣服,每一针中都包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思念。也许对于一个游子而言,出游不过是一种人生的经历,人生的锻炼,可是他却不知道随着他的离开,母亲也将从那一刻起整日的为他牵肠挂肚,祝愿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归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了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的亲人,即使出游也不能走得太远,因为当自己是一个出游人的同时还是一个孩子,总要想着回家看看自己的老母亲,老父亲。作为孩子,长大之后,便懂事了许多,替自己的父母减少烦忧,最好的方式就是时常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不让二老为自己操心担忧。
曾经学过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生前,作为儿子的贾平凹未能好好地尽孝,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刻,他才发现一切都完了,懊悔万千。为了等待儿子的回来,母亲日日夜夜的盼望着,那一瓶一瓶的糖果,真实一粒粒对儿子的思念,更是老人晚年的孤独和寂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身边最爱自己的人,当真正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已来不及。为什么我们会那么顺其自然的忽略自己的至亲,原因是我们的父母太爱我们。他们对孩子的爱,完完全全超出了对自己的爱,他们明白孩子长大了,不能时刻留守在自己的身边,事业、婚姻对孩子而言最重要,于是他们即使有事情也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孩子,直至自己失去。这是伟大的亲情,伟大的父母,在做着伟大却又不足为奇的事情,:不麻烦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又为自己的父母做了什么呢?回想一下,我们似乎什么也没做,而是向父母不断地索取。我们忙得不是陪伴父母,而是忙我们的业绩,我们的荣誉。
所以,“为亲解忧”是在告诫我们,不要总是为自己而忙,也许忙来忙去,到头来,心中空空荡荡;时常抽时间陪伴自己年迈的父母,哼着《常回家看看》,与父母一起聊天吃饭,最平常的事情,突然发现又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不要问父母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自己为父母能做什么。
14,孝坛、十一、231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她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礼节的贯通。就在2012年父亲节的这一天,因为不能够回家,只是给自己的爸爸打了一个祝他节日快乐的电话,突然间心中一阵的难受,那一刻,自己特别想回家,于是我写了一首不成诗的诗《我想有个家》送给我的父亲,送给天底下所有的父亲。
我想有个家,一个幸福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爸妈。
我想有个家,一个温馨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朋友。
我想有个家,一个和睦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姐妹。
我想有个家,一个交流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兄长。
我想有个家,一个快乐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爱人。
我想有个家,一个寂静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思想。
我想有个家,一个沉默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感觉。
我想有个家,一个辽阔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梦想。
我想有个家,一个安慰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伤疤。
我想有个家,一个收留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家乡。
我想有个家,一个会哭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向往。
我想有个家,一个成长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童年。
我想有个家,一个奔跑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顽皮。
我想有个家,一个磕倒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擦伤。
我想有个家,一个永恒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过去。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烂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回忆。
我想有个家,一个长久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理想。
我想有个家,一个逃避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归途。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变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灵魂。
我想有个家,一个曾经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西河。
我想有个家,一个破旧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小屋。
我想有个家,一个伤心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眼泪。
我想有个家,一个包容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过错。
我想有个家,一个理解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误会。
我想有个家,一个开放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初恋。
我想有个家,一个离家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轻狂。
我想有个家,一个关心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彷徨。
我想有个家,一个确定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迷茫。
我想有个家,一个洁净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芬芳。
我想有个家,一个梦幻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归属。
我想有个家,一个支撑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悲伤。
我想有个家,一个神圣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信仰。
我想有个家,一个蔚蓝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徜徉。
我想有个家,一个临山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执着。
我想有个家,一个温情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一方。
我想有个家,一个明朗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晴天。
我想有个家,一个归来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土壤。
我想有个家,一个容忍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怒容。
我想有个家,一个呐喊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歌唱。
我想有个家,一个流泪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沸腾。
我想有个家,一个欢迎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失望。
我想有个家,一个缝补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碎心。
我想有个家,一个存我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力量。
我想有个家,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的模样。
我只有一个家,那就是有爸妈的地方,那就是有你们的地方。
孝,是自古以来就一直为大家所提倡的美好品德。每每在电视中看到那则关于孝的广告,心中便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父母:那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小男孩,正端着满满一盆子的水,摇摇晃晃的向妈妈说“妈妈洗脚”。多可爱的孩子,还那样的小,就懂得妈妈的不容易,给妈妈洗脚,感动的一瞬间,妈妈流泪了,孩子长大了。想到自己,虽然也曾为自己的父母洗过手,但却始终因为不好意思洗到一半便停了下来,他们会说“够了够了,我还是自己洗吧,你去忙吧”。也许此刻的他们也有些不好意思了,因为很少会这样亲密,难免会有些不好意思。其实这是我们做孩子的不对,如果我们时常为父母做一些小事,时常与父母亲密一下,也许那种不好意思就不会存在,距离就不会产生。
15,毅坛、四,25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经受忍受的各种考验,而所谓的考验又是一次次的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与摧残,只有在自己自难熬的时候,你才会像凤凰涅槃一样,在欲火中更生,获得永久的成功。所有的苦难,只是在为自己最终的胜利做铺垫,一个人的意志有多么的坚强,他所走过的道路就有多长。行走在坎坷的路上,要始终坚信:坚持就是胜利。就像那断翼的鸟儿,依然奋力飞翔。
与生俱来的完整是上天的恩赐,当你将这所有的一切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突然之间所有变成了没有。残缺的自己不再是完整的了,可是自己却相信:当上天关上那扇通往光明的大门之时还会为你开启一扇望向外面的窗户。即使不再完整也可以变得完美,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站在由上天为自己开启的窗前,踮脚望向外面的世界。看那天空,飞翔着自在的鸟儿,它们是完整的更是完美的,舒展开的翅膀在空中翱翔,留下一道美丽的弧线。那是它们在向我炫耀吗?炫耀它们的完美无瑕的曲线,炫耀它们轻盈小巧的身姿,炫耀它们美丽多彩的翅膀。不,不是的,是我用残缺的眼睛看它们完整的所有。
不是它们在炫耀而是我在羡慕。可是所有的自然美在某一天都有面对失去的时候,终于鸟儿失去了它们可贵的翅膀。没有翅膀的鸟儿是永远飞不起来的,它们却不愿在命运面前低头,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飞翔一次次的忍受,却又一次次的跌落。直至在血泊中倒下,依然不曾放弃,一代又一代的坚持,一代又一代的逝去,终于有一天,失去双翼的鸟儿飞了起来,再次回到属于它们的天地中,原来它们世世代代的坚持感动了上天,上天虽不能还给它们原来的翅膀,却赋予了它们一双隐形的翅膀。如果你在空中看到没有翅膀的鸟儿,不要惊讶,它们是有翅膀的,只不过是隐形的而已。后来拥有隐形翅膀的鸟儿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成为守护人们的天使。
“没了翅膀,我也要飞”当你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时,不要气馁,不要绝望,即使失去了带你飞翔的“翅膀”,你依然还可以享受自由自在的徜徉,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其余的还是一样。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就像那没有翅膀的鸟儿,永远在奋力的挥动翅膀,历经磨难,为的就是再次的飞翔。要相信“千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挫折的背后是一片光明。
评 语:
作者认真学习《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主题的相关经典,结合所学认真体会,用心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论述清楚、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有感而发。但有些地方似乎不够认真。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