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传统文化与和谐家庭建设问题探讨

传统文化与和谐家庭建设问题探讨

字号:T|T

传统文化与和谐家庭建设问题探讨

李东风   

(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 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当前中国婚姻家庭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要改变这些现状,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家庭建设、子女教育等有益部分继承发扬,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内容加以辨别和摒弃。本文从家庭稳定问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对子女教育的认识问题、女性在教育子女问题中的特殊意义、家庭中夫妻和睦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女性;子女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我国各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令人欣喜,有的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例如,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许多家庭矛盾激化、家庭传统美德丧失,离婚率不断攀升。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广泛实施,核心家庭模式的纷纷建立,“小皇帝”、“小公主”成为中国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代名词……中国的家庭建设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前,许多学者对中国婚姻家庭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婚姻家庭中之所以频繁出现问题,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要改善中国现在婚姻家庭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家庭建设、子女教育等有益部分进行继承发扬是当前一项重要举措。

一、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促和谐家庭建设

1、家庭稳定问题

2014617日,民政部发布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比上年增长12.8%,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81.5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8.5万对。据了解,自2004年开始,我国离婚率便出现逐年递增的情况。2004年,我国的粗离婚率仅为1.28,2010年突破2‰。到2013年,已经高达2.6‰。(人民网: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4/0618/c58278-25163238.html

相信任何人看到这组数据都会有许多的感慨。这究竟是现代人对爱情更加执着还是人们的家庭观念日益淡薄?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伦的倒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实际上一直是非常重视家庭问题的。如,《礼记·大学》中就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重视家庭又特别重视家族血缘为基础,重血缘、重家族、重情亲、重伦理是中国社会对家庭的主要诉求。“齐家”——家庭的稳定被视为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环节。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有搞好家庭才能做大事、搞好国家建设。如果自身、家庭都无法完善好,国家大事那就根本不可能做好。因此,家庭建设被认为是国家建设的基础。这种认识确有其合理正确的方面。但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中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略家庭建设。加上传统家庭文化被忽略,现代家庭文化又未完全确立,造成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离异增多,家庭矛盾急剧,家庭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识长幼尊卑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女论语》中写道:“前世缘分,今世婚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强调男女能够结为夫妻,是因为缘分走到一起,是因为前世修得的缘分。夫妻双方应该珍惜现世的姻缘,求得家庭的和谐稳定。但现在社会中,年轻夫妻动辄轻率离异,将婚姻视为儿戏,毫不珍惜夫妻情分,确实不如古人。当然,如果确实是因为感情无法继续,离婚也许是比勉强凑合更为明智。

2、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

有种观点认为,当今家庭出现诸多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女性地位比以前大幅提升,因而造成女性在家庭中传统角色的丧失。这种看法未免偏颇,实际上,以前的传统家庭并不是完全忽略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易经·序卦》就有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所以,传统文化承认女性是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员。认为应承认女性作为妻子、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并给予应有的地位。《孔子家语》中说: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

当然,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其中既有比较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的。如,《女诫》中:“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也有承认男女在差异基础上的平等的。如,男阳女阴,各秉天赋。”“阴阳殊性,男女异行。”当然,也有更多人认为的,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在家庭中是毫无地位或者说是处于从属地位。如,女性的职能就单纯是“助成夫德,善教儿女”、“女人家以相夫教子为天职。相,助也。”尽管女性地位从属,但也承认女性作用的不可忽略。

但由于传统文化中有些观点本身的混乱、丧失,加之西方文化的传入,国家对家庭文化建设的忽略,使得现代人对女性在家庭中应有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作为缺乏认识,造成许多家庭的纷争和破裂。“男不忠良,女不柔顺。”“女汉子”、“伪娘”众多。而在那些离异家庭出现后,受伤害的不仅是原来的夫妻双方,对儿童身心的伤害更大。

3、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

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古人的重视程度不亚于今人。可以说,传统文化中对子女的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非常深刻。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就是强调,光有儿女,没有好好教养他,还是等于无后。孩子没教养,等于禽兽一样。更为深刻的认识是,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印光大师就曾言:“家庭有善教,则所生儿女皆贤善,家有贤子,则国有贤才”。中国现实如何呢?对于独生子女,一些家庭宠溺严重,造成一部分孩子确如古人所言“男不知书,听其弄齿;斗闹贪杯,讴歌习舞。”“女不知礼,强梁言语。不识尊卑,不能针指”的现象。

当今社会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问题比较重视。但是如何教育、怎样教育、教育什么都存在很多的误区和盲点。一些所谓的教育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以“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噱头,将子女教育仅仅等同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一些孩子数理化外语等门门拔尖,但缺乏做人的基本品行。这一方面,古人的认识还是很有启发性。例如,“庭训”一词来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孔鲤的教导。孔子在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除了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外,还要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种“庭训”教育值得当代人学习。

4、女性在教育子女问题中的特殊意义

德国有句著名的谚语:“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强调母亲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女性在家里的使命远远超过男性。子女的品行,主要依靠母亲的培养。依靠母亲的言传身教,把好的品行传授给孩子。一个母亲善待儿女、善教儿女,那么儿女一定幸福、有所作为。“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

从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来看,除了母亲之外,任何人都是不可能进行这种教育的。尽管古人对医学、心理学缺乏研究,但是“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染最深”。“世少善人,由于家庭无善教。而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以人之幼时,日在母侧,其熏陶性情者,母边最多。”“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因为女儿将来也要成为母亲。“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 训诲之权,亦在于母。”忽视母亲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将是国家的不幸。印光大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而世人只知爱女,任性骄惯,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

事实上,即便是古代单亲家庭中的母亲,也不会放弃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责任。孔子、孟子幼年丧父,都是母亲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在家庭条件艰苦的状态下,努力将自己的孩子抚养成人。而现代社会中,许多母亲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借以工作繁忙等各种借口,有意或是无意地放弃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天职,隔代教育盛行,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甚至保姆身上。问题少年频出,造成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就是一个例证。

5、家庭中夫妻和睦问题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家庭中夫妻和睦问题。如何做到和睦?夫妻在家庭中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也许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就有人提出:“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强调夫妻是家庭中最紧密结合的两个人,夫妻关系的和谐是家庭稳定、家族繁荣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中普遍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这种思想也自然渗透到家庭中。而在家庭中如何做到男女平等,或者女性如何在家庭中争取平等的权利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多的观点是男女有别,阴阳不同性,阳以刚为德,而阴以柔为用。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将夫比天,其义匪轻,夫刚妻柔,恩爱相因。”“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故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关系中只有做到刚柔有别,才能和谐美满。当然,有的也过分强调了男性的强硬一面。例如,虽然都强调夫妻的“贤”,“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 ”但同时强调夫的强势:“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对于婚姻家庭中夫妻彼此间能否承担的责任义务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倡导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同甘同苦,同富同贫。“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做丈夫的要有道义、恩义、情义,做妻子的也要有道义、恩义、情义,这样才能“同甘同苦,同富同贫。死同葬穴,生共衣衾。”丈夫要是没有贤德品行,则无法驾驭领导妻子,妻子要是不贤惠,则无法事奉丈夫。丈夫驾驭不了妻子,就失去了威严,妻子事奉不了丈夫,就失去了道义。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之处对于当下年轻人在恋爱婚姻中,不讲道义和责任,只图“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错误观点是应有的借鉴。

正如当今社会在家庭中女性承担较多家庭责任和义务的状况相似,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在家庭中的义务规定也是多于男性。这与当时女性承担社会工作少有一定关系。传统文化中,强调女性在家庭中要谦虚忍让,待人恭敬。告诫女性要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关心、侍候丈夫。如此才可得到“相敬如宾、和乐琴瑟”的幸福生活。要做到“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家常茶饭,供待殷勤。莫教饥渴,瘦瘠苦辛以和为贵,孝顺为尊。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低声”等等。

还有,女性必须从德、言、容、功等方面规范修养自己。强调“凡为女子,须学女工。缝联补缀,百事皆通。酒饭殷勤,一切周至。答问殷勤,轻言细语。……”现在看来,对现代职业女性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许勉为其难,但是,一些女性不会缝补、不会做饭,不做家务,贪玩懒惰,无家庭责任感的人不在少数。

传统文化中对夫妻夫妻矛盾产生的原因也进行了一些到位的分析。如,认为夫妇之间过于亲密,终生不分离,在室内周旋,这样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轻薄怠慢。作为夫妻本应以礼义相互亲善,以恩爱相互亲密合作。但如果“楚挞既行,何义之存?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矣。”即鞭打杖击,就不会有什么礼义存在;谴责呵斥,不会有恩爱存在。礼义恩爱都没有了,夫妻也就要分离了。谴责呵斥加暴力其实也是当今造成家庭分离的主要原因。

二、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内容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进步发展的源泉之一。但是,传统中的一些不良内容也是需要我们加以辨别和摒弃的。

1、对女性的极度歧视。《诗经·小雅》中说:“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将夫比天,其义匪轻”; 认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恪尽本分;认为丈夫比天还大,必须尽心服侍,“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主张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等等观点的长期存在,是造成现今女性地位仍然低下,女性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夫妻关系中的极度不平等。如在离异中,女性没有离异权。“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礼记》说,男子有再娶的道理,女子没有适二夫的道理。所以说,丈夫是妻子的天。天是无法逃离的,所以丈夫也是不能离开的。要得到丈夫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赖,妻子要守礼义,存纯洁,耳朵不听不该听到的言语,目不邪视。从“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到“不谈私语,不听淫音”等等。当然,这些规定有一定道理,但是,在婚姻家庭中,对女性要求过多,对男性采取另外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3、强调女性的一味屈从。例如在处理家庭中的婆媳关系中,强调“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也就是说,婆婆不说你的好,你最好听从;婆婆说你的不好,你更要顺着,千万不要争辩对错,争强好胜。强调“谦”、“顺”是家庭和睦的基础,而“谦”、“顺”仅是对女性的要求,即“谦”是妇德的根本,“顺”是妇女的行为准则。这些要求明显是带有人性的不平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婆媳关系至今仍成为家庭难题的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李东风(1967-),女,河北丰润人,华东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女性研究,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专项委托项目(JW120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H1304)阶段性成果。

李东风联系电话:13979156721,邮箱:dfl0609hy@163.com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