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的言行谈成功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罗小芳
走进古代艺术宝库,我们常常会发现到处点缀着一串串晶莹璀璨的瑰宝,那就是历代丰富的成功的人物故事,也是我们值得重视从中发掘的珍贵遗产。从古人的言行,举止去审视成功,不但是给我们艺术的深化,智慧的启发,更让我们与这些珍贵的遗产熔于一炉,做一个成功的人。
聪明的人应该善于广泛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孔子的学生子夏一天问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子贡的为人怎样?”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是我所不及的”子夏接着问:“子路的为人怎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如的。”子夏再问:“子张的为人怎样?”孔子说:“子张的庄重胜过我。”子夏听了有些糊涂,站起来问道:“既然他们都比你强,他们为什么都愿意拜你为教师呢?”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颜回讲仁义但不懂得变通,子贡口才好但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不懂得退让,子张虽然庄重但与人合不来。他们四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都愿意拜我为师,跟我学习。”
优点和缺点是相对而言的,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反之亦然。可见,孔子对弟子的观察是很仔细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功,也许这也是孔了成为一个成功的大教育家所具备的。
成功离不开知识,而知识来源于专心致志的学习《孟子告子上》中,有一个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是秋先生是一位全国有名的棋手。他有两个徒弟同时跟他学下棋。一个人在学棋时,全神贯注,静心听讲;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但心里却一直想着有一群大雁将要从这里飞守,准备张弓搭箭去射它们。两个人同时学习,要善于使用思维器官,一心一意,将脑筋用在学习上,才能获得丰厚的知识。三心两意,反而会一无所获。
谦虚使人进步。《晏子春秋》里,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晏子是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马外出,经过闹市,马夫的妻子立在路旁家门口,看见自己的丈夫高高地坐在马大车上,神气活现地挥着马鞭,浪头洋洋得意地吆喝着。等到马夫回到家里,妻子打起了包袱,要同他离婚,马夫慌了,忙问原因。妻子说:“晏子虽长不到六尺,乃是一国堂堂宰相,名闻诸侯,今天我看他坐在马车上,低头沉思,态度谦虚,而你呢,虽自高八尺,不过一个马夫,看你赶车时那副神气和派头,我不愿意和一个骄傲自满的人过日子。”马夫听了很惭愧,以后每次赶车,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晏子发现马夫的变化,很奇怪。马夫以实相告。晏子称赞马夫能够从善如流,后来推荐他当了大夫。晏子是宰相,身矮貌丑,可是却机智,能干,能到齐景公的重用,给晏子当车夫固然是很体面的事,可也用不着那样趾高气扬,神气活现。马夫认识到问题并能及时改正,成了大夫,也表现他机智,虚心的一面,我们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心如大海,宽大为怀。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楚庄王打了胜仗,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招待文武百官。天黑时,酒兴方酣,忽然刮进一阵疾风,将蜡烛吹熄了,顿时宫中深漆黑一团。在慌乱之中,庄王最宠爱的妃子忽视觉得有扯住自己的衣袖。经过一番挣扎,她拔下那人头上的帽缨,气急败坏地路到庄主面前说:“有人真黑想污辱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缨,等灯再亮的时候,看谁的帽上没有缨,请把他抓起来”。庄主说:“酒是我请大家喝的,酒醉后有所失礼,也不能责怪他们。我怎么能为了显示你的贞节而辱没我的部下呢?”说罢,便举杯喊道:“今天请大家喝酒,不拔掉帽缨不能尽观,来,把帽缨拔掉!”于是,宫中一百多位大臣拔掉了自己的帽缨,然后又点燃了通明的灯火,尽欢而散。
三年以后,晋国侵犯楚境,庄王率军迎战,发现有一位军官总是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在他的带领下,兵士们人人勇猛冲杀,把晋军打得节节败退,庄王问道:“ 我平日待你不特殊,你为何这样舍生忘死呢?”军官答:“三年前,臣下酒醉失礼,大王宽容而不加罪,我一直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典,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说罢,他又冲进阵中,奋死拼杀,终于大败晋军,这一战役的胜利,使楚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就是史上《灭烛绝缨》的故事,楚庄王的宽容,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对于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理,要么从宽,要么从严,其目的都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宽大,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让步,实际上都可以为矛盾转化创造更加积极的利的条件,从而充分调动起每一个积极因素,从而帮助我们何成功转化。
“天才在于勤奋”,李白就是一个勤奋的人,小时候,李白很贪玩,不爱读书,不求上进,有一天他看见河边蹲着一个老婆婆,手里拿着铁棒在磨针,李白很吃惊,“这么一大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着说道:“铁棒总是要越磨越细,只要我不决定,天天磨,还怕磨不成真吗?”李白听了,若有所悟,连忙转身跑回家,翻开书本,一遍一遍地读起来。从此,他再也不贪玩,发愤学习。后来,成了伟大的诗人,“若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的成功即在于此。
这些具有代表性,哲理性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给了我们很多论据性,经典性的成功的结论,启发了人们,给成功的人指明一条光明的路,点燃了一盏希望遥灯。
用寓言事故引发我们对成功的思考,这使我们通俗易懂而又受益匪浅,在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中,我们能找到惊人数量的作品来启发我们,言简意赅,寓意深广,言语之间耐人录味,然而,仍然有很多失败的例子警示着我们,如画蛇添足,惊弓之鸟,杞人忧天,望详兴叹,朝三落四,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成语,寓言也从反面让我们看到成功的对立面,几千年来仍然警示着重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成功的信含义。
相对寓言而言,中华义理中的成功的学问似乎更加精辟,深化,哲理性更突出。中华义理中的语言严谨,悟性极进,把义理中的经典化成生命中重要的精神粮食。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升华。中华义理在对开人生的解读时显得全面,具休、清晰,包含了儒家、道家等思想的精华,与“道”结合,来阐释出完美。
先从德行谈起。《中庸》中“诚者,天之道也;诚这者,人之道也。”“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万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周易》中“人者,天地之心”,《春秋》中“天地之际,全而为一”《老子》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些短小的语言可感受到,天人合一,真诚是天道,所以人要诚信,思想道德提高,使自己的生命存在于更高层次的境域中。
《中说·天地》中“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表现出正道、正义。《论证·先进》“过犹不及”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君子惠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强调了做事讲求一个限度。中国的义理博大精深,当我们畅游在这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其中的精华,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便于我们更好的探寻成功。
人都想成功,而现实却总是不断地束缚着我们,当困难来临时,勇敢去面对,善于完善自己,把握机会,学会权衡利弊,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努力了,拼搏了,你也许会发现成功就在你的身边。
古代留下的哲理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如果把这些鸿篇巨制比做富丽丰饶的花园,那么这成功的精华则宛如细巧精美,充满诗意的小盆景。我们要更好的呵护它,观察它,欣赏它。你就会看见,成功是从一点一滴堆砌而成的。
-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前社会实际相结合
- 下一篇:浅谈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