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孝道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6级哲学专业 罗小芳
孝道,即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准则。在中国古代,孝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以下几个句子就可以看出它的地位。“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①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产生出来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②意思是说:孝道是合乎天道存在的真理,大地变化的规律,人类行为的准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③意思是说:宇宙天地万物,唯有人类归为尊贵,作为人,最高的品行便是尽孝,没有任何其它东西可以逾越它。类似的说法还有“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④“教民亲爱,莫善于孝。”⑤“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⑥意思是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爱的基础与根本所在。
孟子也有相似的见解:“事,熟为大,事亲不大。事新,事之本也。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事。”编于春秋时代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有类似的诗句:“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意思是说,永远地讲究孝道,孝道便是天下的法则。
孝道文化,就是体现孝道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欲习惯等内容的一种社会现象。孝道文化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接下来我就具体来分析一一上孝道的各方面。
养老尽孝的内容
传统孝道中养老尽孝主要包括两方向内容:事生和事死。具体说来:
第一“孝敬事亲,无违父母”。就是要求对父母既养且敬,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志。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能养”,即给父母以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供养。这是孝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养父母为孝”。一是尊敬。孔子指出:“今天之孝者,是调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⑦对父母要尊敬,只养不敬与犬马有什么区别?所以,对父母的尊敬和奉养是孝的基本内核。三是和颜悦色。在父母面前要经常保持和气,愉悦的容貌。孔子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在父母跟前难的是经常保持愉悦的脸色,如果只有事情替父母操劳,好酒好菜让父母先吃,还不能认为是孝。只有对父母保持愉悦的脸色,良好的态度,才是孝。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气象,愉快的脸色和委婉的面容,这才是对父母的尊敬,如果只是养活,对父母不尊敬,即使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后,也不能算做到孝了。“孝”是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表现为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四是“无违”。是指事奉父母要不违背礼的规定。包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⑨事生是始,送葬为终,这是子女尽孝的两件大事。孔子认为:“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⑩即父母活着时能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能得到后人的祭奠、守丧。他提出“慎终追远”(11)的思想,“慎终”即要以谨慎、诚信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死亡、安葬,“追远”即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不论是对待父母的丧礼还是祭祀活动,都要以礼制和至诚之心来处理。孔子又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12)意思是说,人的最高品行为尽孝道,奉行孝道,最大的事情是敬重父亲,而敬重父亲最关键的莫过于在祭祀祖先时也祭祀自己的父亲,以父亲配享天帝。事生、送死都尽到了孝道,这才算完成了孝的要求。至今,对于古代那种繁琐的安葬和祭祀活动,我们就应客观地对待,但父母死后,以一定的方式安葬和祭祀,表达对父母的哀思和追念之情,这是十分应该和必要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养老行孝的准则
儒家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和最高原则。“仁者爱人”是其根本涵义。作为宏大原则,仁规定着孝,而孝也必须体现仁,孝是“仁”的核心和基础。故孝之敬爱父母的根本涵义就是“仁者爱人”。孔子认为孝亲、爱人是构成仁品格的两大要索。因上,他教导弟子在家里孝敬父母,出门要孝敬尊长。
首先在心态和行为方面必须关心双亲、体贴双亲。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4)为人矛者,自然应当知道父母的年岁,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至少要了然于心,系之于情。要为双亲长寿而高兴,为双亲衰老而担忧。要求儿女对父母做到“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15)也就是说凡是为人子女的,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以保证父母衣食寝安。传统孝道要求子时,需要有人照料。子女承担照料父母的义务,责无旁贷。孔子指出:“父母唯其疾之忧。”(16)孔子认为,父母有了疾病,是子女最大的忧伤,所以孔子就要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7)也是考虑到父母一旦有病缠身,做子女便于在家伺疾,为父母排扰解难,何况父母尚在就离家远游,会使父母失去照顾,在外漂泊而无固定去处,又会令父母牵挂。这种说法在今天的年轻人看起来或许已无现实意义,然而其要求子女照顾父母的内在实质却是不可舍弃的。当父母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需要了子女的赡养和扶助时,子女应竭尽全力地赡养父母,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子妇尽孝的最基本要求。
那怎样才算是关心双亲,体贴双亲呢?孟子提出了“不孝”的五项准则。他说:“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18)孟子这五条准则有三条是讲如何赡养父母的,从中我们足以看出赡养父母的重要性。其次是在奉养父母的态度和方式上要以诚为孝。孝养双亲,要待之以诚。子女要从内心深处真心实意地去孝敬父母,孝的实现不在于家庭物质财富的多寡,关键在于对父母行孝的态度和方式上。因为行孝的态度和方式实际上能现一个人对孝行的思想或观念。所以,孔子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19)是说,做到孝敬父母具体说有五点,一是在侍奉父母时要有敬爱之心;二是在饮食起居上要合父母口味;尽量使父母高兴;三是一旦父母有病,要十分担忧焦虑;四是在父母辞世时要无比悲伤;五是在祭奠吊唁父母的孝敬之心。另一方面,他又要求:“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因为“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形,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以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20)可见,孔子是从敬、乐、忧、哀、严等角度上严格规范孝子的事亲行为,认为孝子对父母的奉养应该符合礼的要求。同时,这种符合又单纯是为了尽某种似乎是偿还性的义务,而是应该从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与敬,倡导孝敬父母要有敬爱之心,诚意之心。
对待父母过错的准则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错误,当父母有缺点,有过失时,子女们又当如何对待呢?有人是以顺为孝。但是,这种以顺为孝的原则,如果不辨别是非,一味顺从则极可能产生掩盖过错甚或罪恶,使“孝”蜕变为“愚孝”。所以古代的孝道也批对子女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至少不是毫无原则,无选择的顺从。在行孝过程中,如果父母有过错,需要子女及时地指出来。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21)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有过错,儿女应该委婉劝谏,如果父母愿听,仍然要恭恭敬敬而不触犯他们,只留在心中忧愁而不怨恨。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因为舜不但是“父母恶之,劳而不怨”(22)。所以孔子说:“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在孔子看来,如果怨恨父母,就会导致疏远父母,一疏远父母,就不能尽孝了。
孔子在回答曾子“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时指出,“昔者天子有争臣一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狱;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23)古代孝道坚决批判不分是非曲直地服从父母之命,主张当父母有过错时,要谏净,要从义不从父。
《孝经》的指点
以上几方面都是孝道的要求。而《孝经》是孝道的经典,接下来我们具体遵照《孝经》谈一下如何孝道。
一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24)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是奉行孝道的开始。
二是要立身行道。奉行孝道的全过程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5)不毁伤自己的身体是奉行孝道前提,在此基础上“事亲”“事君”、“立身”才算是完成了行孝的全过程,所以无论何人都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26)孝道是当今社会最缺失但又最需要的东西,因此能过儒家文化的学习,我们学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管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中华民族都不应丢失的精神。“孝道”正是中华民族的永恒精神!
注释:(1)(3)(4)(5)(10)(12)(13)(19)(20)(24)(25)(26)出自《孝经》
(6)(8)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7)(9)(11)(16)出自《论语·学而第二》。
(15)出自《弟子规》。
(18)出自《孟子·离娄下》。
(22)出自《孟子·万章上》。
- 上一篇:从古人的言行谈成功
- 下一篇: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12名學生感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