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上半年三等奖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上半年三等奖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伦理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

姓名:蔡梦雪

学号:2014111201000019

仁坛:三、74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仁”的基本精神就是爱人。“爱人”被赋予了一种道德义务的涵义,不仅要爱父母、爱兄弟,也要爱他人、爱社会上的所有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人们都需要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社会也才能安定与和谐。反之,离开了“爱人”,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因此,对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是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我对此的思考是,“爱人”究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发的、自觉的行为,还是内心有一种道德义务的要求?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观点显然是赞同前者,这里我无法评断二者的对错,只要最后的结果是做到了“爱人”,我认为都是很好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所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爱人”的心。

 

仁坛:八、317

    践行仁道有很多种方式,但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在于孔子所说的“躬行”,即身体力行。“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孔子对自己的剖析很深刻,所以他佷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非常重视“言行一致”。他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要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否则只是“伪君子”。孔子对“伪君子”的批评很多,将他们称之为“乡愿”,因为他们“耻其言而过其行”。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把是否能身体力行作为检验其践行仁道的重要标准。

 

仁坛:九、205

在《论语》中,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所强调的即是,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在我看来,孔子很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践行仁道中的作用。因为“为仁”本身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它的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他人,它的对象也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孔子提倡“躬己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更是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对我的启发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向内心探求,多反省自己,而不是苛责他人,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

 

仁坛:十、423

王阳明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传习录》中)这首先表明,“良知”是一种知觉,但其次它又是一种至善之性,是与天理联系在一起的。将两者结合,可以把“良知”概括为,以知觉表现的至善之性。同时他在《传习录》(下)中也说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一个人的良知,就是自身的行为准则。意念所到之处,正确就知道正确,错误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所以在我看来,“致良知”更像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将发于良知的是非好恶推至世间万物。“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以良知统摄人生、统摄世间万物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对自身做到有是非之心,也需要我们在世间万物上下功夫,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培育良知。

义坛:七、655

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滕文公上》)有固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也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我很赞同这一看法,人们首先要使自己能够生存。否则,如孟子所说“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滕文公上》)每个人用全力救活自己的生命都来不及,哪里有工夫学习礼义呢?现在虽然不是要学习礼义,但追求的是能好好生活,如果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好好生活恐怕也做不到吧。

 

义坛:九、76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问孟子,他的到来是不是将对梁国有利。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意思就在于,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王如果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也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庶人也说,“怎样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国家就会发生危险。在孟子看来,如果最高统治者带头讲利,就会刺激整个统治阶层乃至所有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人都讲利,由此就会引起相互争夺,“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然而,如果先讲义后讲利,用义来规范利,对利益的追求就会纳入正确的轨道,这样统治者最终也会得到利益。因为,“未有仁而远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所以在我看来,孟子所说的“王何必曰利”,并不是真的不讲利,而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统治者要带头讲义,从而取得先义后利的实际效果。

 

礼坛:三、663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但在校园中,我也发现了很多不文明的习惯和现象。例如,有的同学在食堂吃饭后忘记把餐盘放回回收处,个别同学买饭时不排队,有些同学在图书馆占座,使得很多后来的同学没有座位自习……这些不文明的行为虽然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但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作为当代大学生,杜绝不文明的行为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自己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不文明的现象,这样文明礼仪才会离我们不再遥远。

 

智坛:三、226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在学习中进行反思、批判和怀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学的专业是哲学,对反思、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强调非常多。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就是对在他之前的哲学的一次大的清理,“三大批判”也成为了哲学界研究西方哲学的一个大的里程碑,这离不开康德自身的怀疑精神。而在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正因为有了怀疑,历史上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才得以发生,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只是在物质领域,更是在精神领域。

 

智坛:七、288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明辨是非作为智慧的萌芽,可见在儒家看来,个体是否能明辨是非,与个人是否有智慧是相联系的。在生活中,很多时候自己会接收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而这不同的信息又是有关同一个事件的,往往在这个时候,自己却不知道哪一方的说法是正确的、可信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出是非的判断。所以在我看来,明辨是非需要的正是个体的智慧,能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梳理出善恶、对错,如果没有人的智慧在其中,恐怕会有很多个不一样的“罗生门”。所以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独立地判断是非对错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信坛:四、502

在我的理解里,诚,是诚实、真诚、诚意和不弄虚作假;信,是守信、信任和信用。诚信,就是要待人处事真实诚恳、以信取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在学习上,作为学生的我们,最重要的诚信就是诚实应考和不剽窃论文。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里明确写到,大学生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省自律,明礼修身,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这就需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诚信的当代大学生。

 

孝坛:二、564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确实如此,如果赡养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与养狗、养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孝”的基础确实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但又不仅仅是赡养;与赡养相比,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更为重要。但是尊敬父母并不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在发现父母有过错时,做子女的也要“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对父母的过错委婉规劝,使其改正。所以只是简单的赡养父母是不够的,把“养”与“敬”结合,这样才是真正的“孝”。

 

孝坛:八、357

    孝敬父母不需要华丽的言语,不需要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父母需要的只是我们的陪伴。从高中毕业开始,回家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有时甚至间隔半年到放寒暑假的时候才回家。每次回家,总会感觉他们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好了,记忆力也慢慢地不如从前。而我却不能做些什么来阻挡人的衰老,我可以做的,是和他们一起做饭、做家务、聊天,说说学校的趣事、自己的成长。每次离家,总会特别的不舍。父母从生下自己开始就一直做着自己的保护伞,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也想成为父母的保护伞,成为他们的依靠,我在不断努力着。

 

廉坛:二、279

    确实,欲望是需要节制的。不过我想需要节制的欲望大多是不好的、恶的欲望,而好的、向上的欲望则是正当的,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在这方面,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就是对节制欲望的最好注解。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老子》第十二章)在他看来,欲望的膨胀造成了声色之娱的泛滥,而节制欲望、自然无为才能消解各种欲望冲动,才能使人回到本真的状态。我对这一看法的感触很深,现代社会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很多时候会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浮躁,这时要特别警惕那些使自己偏离本心的欲望,提醒自己知足常乐,保持欲望的适度。

 

和坛:二、624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和谐虽然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但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我们,也要努力做到自身的和谐,也就是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在校园生活中,在于寝室室友相处的过程中,因为价值观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摩擦。作为寝室成员的一份子,也要学会与室友和睦相处。在平时的相处中,自己要宽容待人,不为小事与室友争执,这样从自身的和谐,可以带动寝室的和谐。如果是班干部,更会促进班级的和谐。虽然和大的国家、社会相比,自己所做的只是小小的一部分,但它能带给我们和谐的心态和人际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和坛:三、193

    “天人合一”除了在哲学上有很深的所指,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它表达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去年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虽然只是讲述了雾霾,但却涉及了人类社会很多方面对自然的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的是无穷的水隐患、粉尘污染、空气污染等等。哲学上有一个命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强调人才是宇宙的主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最高的目标;而现在更多的呼声是主张“去人类中心主义”,它更强调以万物平等、尊重自然和维护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来弱化人的主体地位,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心。可以看到,不论是思想上的论证,还是社会现实中的实践,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作为自然中的一员,要重新回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需要的正是每个人的努力!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