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上半年三等奖杜文文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上半年三等奖杜文文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2014

姓名:杜文文

学号:201440903017

联系方式:17854274067

 

 

 

 

   

1孝坛 一 565

     古语中说“百善孝为先”,这很明确地指出孝的品德在人生当中的重要性。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长大,以一颗感恩之心细心地照顾他们,那是每一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侍奉自己的父母。在古代,有潘安“辞官奉母”、以及子路“负米奉亲”的美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与至亲至爱的父母相比,金钱地位都如尘埃一般不值一提。

     作为子女,要做到“养父母之身”,为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很多人以为,自己做到这一层面就是大孝,殊不知这只是孝道的最基本的要求罢了。在如今社会当中,'空巢"老人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老人们生活上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他们是很不快乐的,他们是很孤独寂寞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唯一会发生变化的,就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数字变化的汇款单。儿女们觉得解决了父母的温饱问题就尽到了自己的义务,这是远远不够的。孝顺父母,不仅要做到“养父母之身”,还要做到“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完成父母们老有所学的心志,支持父母喜欢去做的事情,让父母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这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2孝坛 三 125

在继承父志这个问题上,用辩证的方法去对待似乎更为合理。《中庸》记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真正孝顺的人,善于努力完成别人没有完成的事业,尽自己的能力把别人的忠言善行继续流传下去。而在这里,“别人”就是指代自己的父亲。子承父志,把老一辈的理想和抱负用自己的一生去实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种美好是建立在孩子愿意去做父亲和自己都热爱的事情。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打算,却因为要完成父亲想完成的事业而被迫放弃,这样难道不算是一种精神上的“暴行”吗?这更阻挡了年轻一代去拼搏去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因此,继承父志这样的选择,不应该只看父亲的意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父亲爱着的事业,自己的儿女也同样热爱,同时因为自己的儿女而发展的更好,这确实是一件美事呀!

3仁坛 一 751

陈杰思老师的解释,都是引用经典从正面来解释“仁”。因此,我想从相反的方面来探讨“仁”。

《论语》学而篇曰:“巧言令色,鲜仁矣。”总是花言巧语、谄媚的人,是很少拥有仁的德行的。孔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仁”的标准,巧言令色之人一般都缺少仁的美德,可以分划到“小人”一列了。

为什么说巧言令色之人“鲜仁”呢?没有缘由便大献殷勤,百般讨好,必是有求于人。这种试图与人和顺的样子并不是由内而发,而是故作姿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仁德的君子,谦谦如和风拂面,泰然而处变不惊的仪态是小人伪装不来的。而且君子对自己言行上的要求,更不可能做出谄媚之态。

因此,我觉得仁德之人,除了有一颗爱人之心,更会有自内散发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高贵气质!

4仁坛 七 198

《论语·里仁》很好的阐释了仁智之间的关系。“约”在《皇疏》中解释为“犹贫困也”,“乐”则解释为“富贵也”。“利仁”被解释为“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利”在《中庸》有“必先利其器”的锐利之意。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记载“各注多做'利用''利益’解,今不从”。这种对“利仁”的解释与《论语译注》以及《朱子论语集注》的解释不同,可以进行探讨。这段话是讲,不仁之人,难以长久的坚持在贫困或者富贵的环境中。仁爱之人,自然地投入到仁的实践中;而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的长远利益,因此去利用仁。从智者与仁者对于仁的不同的出发点,可以发现此处的知与仁是有高下之分的,仁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知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智慧者,比如佛家的般若境界是非常不同的。

有仁德之人与没有仁德之人的对比,可以使人想到“亚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仁爱的人,会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存哲学,不会因为环境的优劣而患得患失,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气节,反而安然处之,这便是仁与智的统一。

5仁坛 五 493

儒家的最高生活境界是“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与山是自然界美的体现,水灵动而至善,山庄重而博爱。有仁德之人的人多热爱艺术,正是因为艺术产生与自然,是自然之美。这是品德与艺术的统一,是内在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统一。这种统一给人快乐,给人长寿的福气。仁爱的内心,使人自然地追求精神上与心灵上的平衡与协调。仁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心系天下,渴求造福更多人,而且对于自身的因果福报更是好的。

6礼坛 一 545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早在《论语·八佾》中就有“绘事后素”的说法,此处的素就代表仁,而绘则代表礼。绘事后素,即仁爱之心是礼的基础。谦谦有礼的精神是仁爱内心的自然体现。在古代,统治者掌握政治与礼制大权,如果不能做到对百姓仁爱宽厚,对执行礼制严谨庄重,对丧事不感到悲痛,那么他就是无德无礼之人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这样的人都“不足与为也”。礼的精神,也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7智坛 七 290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个方面是君子道德的三个终极境界。智慧的积累会使得人们接近这三个方面,进而成就人的美德。智、仁、勇,被称为”三达德“。这不仅是人的道德方面,而且也是人的心理方面。智慧的积累具体来讲就是文化的积累,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心理,反映着人的心理。因智而成就美德,告诫我们树立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得的观念。

8仁坛 九 214

如何能做到仁?就是自己想站起来的时候,也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开拓发展。这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类似。在现实中践行仁,不必太过于高瞻远瞩,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做起。《朱注》曰: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不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在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以博爱之心帮助他人,这就是在践行仁道。我们的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撑!

9仁坛 八  326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为我们明确的提出了践行仁道的方法与标准。《朱注》曰:志者,心之所之之谓......德者,得也,得其道一于心而不失之谓也。......依者,不违之谓。......游者,玩物适情之谓。立志于大道,才能有伟大的修身齐家的志向,而这一志向要遵从道德准则的要求,有学习六艺知识充实自己内心的意识。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做是孔老先生的教学纲领,以这样的标准来培养人才、践行仁道。

10仁坛  408

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师长。有一颗博爱之心,去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在此基础之上还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经典知识。这是非常普通的具体的做人的规范,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要求自己而做到这些规范。仁的对象,是我们的父母,家人,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尽管孔子提倡的“爱人”的思想,与孟子提倡的无差别的爱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我相信,孔子一定是怀着一颗博爱、体恤万民的心而提出的。泛爱众,而亲人,这样的思想在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无疑是人精神上的一盏温暖的明灯!

11孝坛 七 91

    事亲以礼,这教育我们对待父母更要有礼貌。很多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忘记了这一要求,对父母的叮嘱呵护当作理所当然,没有产生应有的感恩之心和恭敬之心,这是很不对的。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这不仅指出了孝道的重要性,更指出事亲以礼的要求。“文王阩降,在祭左右”,早在周代,就有以父配天之礼。这种崇高的礼节,显示了周代以领导者为代表的孝的精神的发扬。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就是悖礼。如果只知道尊敬他人而不知道尊敬自己的父母,这就算不上孝顺。

12孝坛 十一 359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孝通天、地、人三才,有孝心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精神基础。孝顺父母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就像父母细心照顾幼小的我们那时的情境。从父母抚养我们长大,到以后我们照顾年迈的父母,是一个以爱与时间为前提的轮回的过程。父母耐心而无微不至地对待我们,我们也应如此对待他们,这是子女应当做到的。

13 毅坛 十 147

 舍生取义,可算是一种大道了。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正是一种舍生取义的态度和人生观。为了仁义道德,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在意,这是何等的豁达与高尚!《朱注》曰:“道者,事物当然之礼。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道,是可穷尽一生而求之。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的度过,而不知“闻道”为何物,那真的是人生的悲哀了!

14  廉坛  211

谦虚是君子风范的一种表现。《大禹谟》云:“满招损,谦受益。”这指出谦虚的美德可以使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收益。谦虚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不吹嘘自己,不炫耀自己的学识和物质所有。“古之学者为己”,古代的学者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这与“今之学者为人”,即学识是用来卖弄和吹嘘是完全不同的。古代学者的学习与处世态度,是一种谦逊德行的体现。《论语》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康注》记载,泰,安坦也。骄,放肆也。君子与小人,在谦逊的品德中就可以加以区别。长辈也经常教导我们,做人要谦逊,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传扬。

15廉坛 四 187

    崇俭戒奢,使人很容易想到以廉洁名传千古的汉文帝。鹿台之建与百姓生计的选择中,汉文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百姓为重。这样的做法不仅体现出汉文帝心系天下苍生,更能体现出他崇尚节俭,不铺张的美德。不仅在国家大事上如此,他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中更提倡节俭。后宫不得穿拖地的长裙,并一直为表率身先士卒穿麻布做成的衣服。正是因为如此的清正廉洁,西汉才有了后来“文景之治'的盛况。奢侈简朴这样的生活选择,更是与个人心理密切相关。爱奢侈之人,大多都表现的傲慢骄矜,而简朴之人,大多都显得谦逊而“固执”。孔子教育后人,与其不谦逊,宁肯做一个固执的人。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