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 三等奖 衣琳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上半年 三等奖 衣琳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0级中文系2班
学号:201040903079
姓名:衣琳
联系方式:15065327558
 
 
 
 
 
1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四   134楼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儒家文化,这无异于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有一句话是:“忘记历史就意味者背叛。”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深思。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断绝的文化血脉,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华儒家文化的魅力。《诗经》、《楚辞》、《左传》哪一部不是孕育着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本,认为西方的才是最好的,这种盲目的崇洋媚外是不可取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无可置疑的,也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我们要牢牢抓住我们的民族之根。当然儒家文化中也有一些落后的东西,这里还沿用一句老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典教育任重而道远,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现在很多人对儒家文化抱有误解,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儒家文化的错误态度,使人们建立起对儒家文化的正确认识。这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像现在的经典教育进课堂就是不错的做法。相信经过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努力,我们的经典教育会走得更远......
2.仁坛  经典学习五   315楼

儒家“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大题目,但统而言之又不过两个大的方面。首先,儒学自身必须有可以现代化的内容,其次,现代社会也应有这方面的需要。因此,发掘整理儒学中一切合理的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诊释,证明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正是我们从事儒家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当然,儒家文化毕竟是一种过去时代的产物,它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的方面学界同仁早已作过许多精辟的分析,存多观点笔者亦赞同。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中国哲学最大特点是以伦理为本位,本质上乃是一种人生哲学。“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唯圣人不求知天”。因而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探求的本原乃是人际伦常及社会秩序的价值本原,而不是古希腊哲人所探求的自然本原。 道德伦常,就其实质意义来讲,要求社会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自觉地作出克制或牺牲。要劝说人们放弃个人的某些既得利益而服从道德规范,就必须为整个道德体系设置一个令人信服的价值本原。道德本原越崇高,便越具有说服力。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学文化知识落后的远古时代,世界各民族大都采取宗教道德的形式 。
3. 仁坛  经典学习五  316楼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话题,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是一种自人类思想意识、政治观念成熟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社会,是一种千百年来可欲而不可得的社会。不可否认,在具有中国优秀文化儒家的百家学说中,儒家学说尤其是它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支撑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话题,也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不仅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战略性的推进,而且也为我们张扬优秀文化儒家,寻求民族精髓的理性支撑开辟了宽阔的天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一种自人类思想.
4.义坛  经典学习七    443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的重要理论,也可说是人生教育的必修课。《大学》是孔老夫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关于修齐治平,原文如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孔老夫子及其所代表的真儒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对生命的尊重.理解与热爱。说他对生命尊重与热爱,是因为他一生宣讲仁政.仁慈.仁爱,以“天下有道”为己任,当受到所谓“隐士”的嘲讽时,曾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他对生命理解,是因为他把所有生命平等的看待,没有宗教.种族.种姓.高.低.贵.贱.贫.富之分。
看看古今中外因种族,宗教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的.持续的.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至今仍威胁着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冲突与战乱,我们也许能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对当今人类的意义。这也许正是八十年代几十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呼吁人们:人类要想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需要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求答案的原因。孔老夫子及其所代表的真儒把所有生命看做一个整体。由大而小,由小而大。“天命之谓性“,——人的生命是自然赋予的,所以生命是平等的;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如果人人都有很高的素质,则“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作为当政者应该:为政以德,以善为宝,勤政爱民,反之则是苛政猛于虎,率兽食民。孟子更是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所有这些都为历代执政者提供了施政准则。
 
 
5义坛  经典学习一   316楼
 
      忠义之道,见义勇为,闻道尽心,力行其义,见贫济贫,见苦救苦,见危解危,勇于公而忘私,造福人群,此则为舍生取义,得仁之勇也。
        夫闻义勇为,尽其忠心,事务宜合于道义,待人信实诚挚,谦逊合礼以义,事不越中道而耻其心,有过失则当知耻而勇于改过。事情通义,首要清白其身,名正言顺,处处含义,廉洁其身,则不致于心曲伪行而失义之廉耻。
        君子廉洁修身,知耻养志,进退合义,而后可以正心,修身,齐家,立业。和和乐乐,项项合情,安安其居,事事合道,此通达情义,则可一家人恺悌矣,和乐如也。故上好义而家未有不和者也。此恺悌之道义,为兴家立业之大本也。故曰:取义当行忠、勇、廉、耻,悌五大美德。
 
6礼坛   经典学习三   433楼
中国儒家礼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儒家礼学则是这一博大精深的礼文化的核心和精神支柱,而儒家的礼育思想又是儒家礼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礼为中心的特有的文化模式,中国也因此而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盛誉。我国儒家礼文化模式的形成和“礼义之邦”美誉的获得,同儒家的礼学体系及其所倡导和践行的礼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立足现实和未来,对儒家礼育思想展开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一儒家礼育思想,是由孔子开其端绪的。孔子的人生实践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己任,其人生历程经历了一个从“少好礼”、学礼、知礼、相礼进而成为礼乐大师的过程。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①的主线,孔子教育的重心是“礼育”,正如蔡尚思先生在《孔子的礼学体系》中所说“孔子的教育,主要是礼的教育。”从孔子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其教育实践看,他始终将“礼育”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7.智坛   经典学习十一  125楼
 
 在儒家文化中,“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儒家五种重要德目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智”在古代作“知”,《说文解字》说,“知词也,从口从矢。”徐颢之《说文解字注笺》认为,“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其有聪明、智慧、知识之意。儒家将“智”列为“五常”之一,赋予了“智”道德意义,使之成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成为仅次于仁的重要德目。 孔子认为,“智”德表现为“知人”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樊迟问知(智),子曰:知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将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视为通行天下的美德。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孟子倡言仁义、仁政,将仁、义、礼、智视为四德,以“是非之心”为智。汉代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视为儒家五种道德规范,成为儒家人文修养的重要内容与美德。 
 
 
8.信坛  经典学习一   311楼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视的是"诚",因此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为了"诚"甚至可以牺牲"信"。这种观念迄今对国人的诚信观仍是有影响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既要重视道德诚信,也不能忽视契约诚信.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9.忠坛  经典学习一   282楼
儒家公忠观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胸怀天下,公忠为国。”“胸怀天下”即胸怀祖国,以国家的兴亡与富强、人民安康与幸福为己任;“公忠为国”,即忠于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不顾身、公而忘私。“胸怀天下,公忠为国”千百年来一直为仁人志士所提倡和实践,从而凝结为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古人之所以追求“胸怀天下,公忠为国”就在于,在古人看来:首先,整个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阴阳和合不仅仅生长一种事物;甘露时雨也不只是专为浇灌某一种花草。万民的领导者也不是专为哪个人设置的,因而对待所有的人都应该出于公心。其次,理是天下至为公正的东西,利是众人所共同欲求的东西。只有把心放公正,不违反正确的道理,那么就会与众人同得利益而不会侵害别人,别人也愿意给他利益。如果一个人急切地渴求利益,被一颗自私的心所蒙蔽,不知正确的道理,只求对自己有好处而不惜损害他人,那么他人也要与之力争,不肯使他占便宜,并且还会有人出来打击他,连他应得的那一份也给夺走。
10.孝坛 经典学习二  385楼
 
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主张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时要在物质上尽力供养,在态度上恭敬和顺,父母过世后依然要如同他们在生时正因为个体生命来源于父母。
 
11 孝坛  经典学习  八   254楼
儒学创始者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诚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所以他又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
 
 
12.孝坛  经典学习 十一    205楼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孝悌思想规范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封建的孝道观念缺乏民主、平等和人文主义精神。儒家的孝悌思想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之上,大力弘扬孝悌思想的积极因素,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中国社会已经步入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形态己发生巨变,现代家庭功能和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竞争的压力使得家庭生活节奏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道德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儒家孝悌思想也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既保留“合理内核”的前提下,又赋予孝悌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13廉坛  经典学习十二    340 楼
儒家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主流,而其廉政思想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孔子身为“德政“,还是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治”,理论上都内含着廉政的思想,无不折射着儒家学者们的治国感悟和政治智慧,具有法制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今天,在举国上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深入研究儒家廉政思想,汲取儒家智慧,继承宝贵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加快建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儒家廉政思想的内涵严格的说,儒家廉政思想只是作为只言片语散落在典籍中华。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不过应该看到,这些思想的火花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光辉,对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4.毅坛   经典学习七    132楼
 
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就必须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要坚强不屈,不要受一点委曲就怕了.就遇事打退堂鼓.要想使自己活得快乐,就必须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并非只有你是不幸的,只有你有委曲,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对待不幸,委屈。无须抱怨命运的不济,不要只看自己没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拥有的,我们就会感到:其实我们很富有,很快乐。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领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都需要接受一些感动,以便使生命充满激情。
 
 
15..和坛   经典学习三   124楼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道德到家族伦理的形成,从人际关系到国家典章制度的确立,或多或少地都要受到儒家思想的支配,可以说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环顾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商业弥漫,把人们带进了一个高竞争、快节奏、世俗化的现代文明世界。现代化一方面打破了单一、封闭、愚昧的儒家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同时也无法避免地丧失了儒家生活中的恬静、和谐、礼让和讲求道德、富于人情的文明因子。造成现代人价值分裂、情绪焦虑、心灵迷失、人格匮乏、急功近利、行为浮躁等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克服现代化的缺陷,一方面有待于现代化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离不开对某些儒家价值的皈依。在现代化征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更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合理地借鉴。 “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核心。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