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三等奖 覃新婷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三等奖 覃新婷

字号:T|T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语言文学学院 2018级汉语言文学

201813000086 覃新婷

 

我喜欢雨,喜欢看雨。雨来时,从高处看,看那种乌云团带着雨由远及近慢慢靠拢过来,在远处的山那头,白茫茫的云团在逼近,雨下的极大,而我在高楼这边只感受到了零星的几滴雨珠。或许是云团的疯狂逼近,又或许是雨势过大,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靠近的云团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疯狂砸下凉凉的水珠。这雨,真大。

当然,雨的脾性有点怪,你说不准它什么时候来,虽然今天天气预报说下午会下雨,可它偏要晚上才来。摸不准。它也有顽性,随着多变的风,风小时,细细的小雨珠歪歪斜斜,有时候它还想捉弄你一下,所以你撑着多大伞还是被淋到;风大时,雨可欢快了,由着狂风任意吹到地上的每处角落,仰仗着风的强大,平时都躲在云团后面的小雨滴都汇聚起来努力往下掉。

说到看雨,在桂林,四月就很合适看雨。桂林的雨一周的行程很紧的,今天有蒙蒙细雨,明天就瓢泼大雨,很忙。四月的桂林,尤其在下完雨后的桂林,放眼望去,满眼葱绿,有花开的苦味清香缥缈游离。不要一说到桂林花开就想到是桂花,这时候桂林的桂花可没开,樟树开花的味道也很好闻的。而且都说烟雨漓江,这词用来形容四月的桂林漓江真的很合适。有人说雨中的桂林极富浪漫的色彩和诗情画意,雨雾中的桂林犹如海市蜃楼,好似漂浮在云雾上,整个漓江被烟气缭绕,两岸旁的山若隐若现,好像一个仙女遮住了面纱,让人更想去探看它们的真面目。“烟雨漓江”,来到桂林漓江就感受到了。

我小时候也喜欢看雨,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无聊的原因吧。小时候下雨天,我如果在家,一定是搬个小凳子坐在奶奶旁边,和她一起看下雨。这时候我奶奶总要讲起一段她以前或者是我们家以前的往事,我就看着外面被雨染的灰茫茫的一片天空和听着奶奶说的故事出神,看着看着听着听着就有了困意,下雨天也很好睡觉。

其实奶奶在下雨天说过很多故事,到现在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她喜欢讲故事,还讲好几遍。今年清明放假的时候我没有回家,家里就剩爷爷奶奶和小妹在家。其实我并不觉得不打电话回家有什么,那天我还在游乐园玩,我爸妈就发了一个视频通话过来,她跟我说了好多,也嘱咐了我很多。末了,她叫我多打电话回家和爷爷奶奶聊天,说奶奶最近睡眠不好,瘦了好多,我突然意识到,是好久没打电话回家了。那晚我拨通了家里的座机号码,奶奶接的,寒暄了几句,聊聊一些琐事,让她多保重身体,吃多点东西。以前和她谈话没持续多久,很快就挂了,可是那天的那通电话讲了大概有一个小时。因为玩的太累了,挂完电话我就洗漱睡了,半夜好像听到有雨声,感觉下的还特别大。

在中国古典诗词,雨由自然界的表象上升为艺术意象后,往往成为涂抹着诗人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诗人或借雨诉相思,如晏殊的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又如张继的“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或借雨写离愁,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又或是借雨写自己的人生窘境,如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我喜欢看雨,实在不好意思说这看雨承载着自己多深的情感,想要通过雨来传达或许只是对小时候看雨的怀念又或许是想到了奶奶讲过好多遍的故事,会觉得看雨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有时候在下雨天的时候,看着雨发呆,放空自己,未尝不是一件舒心的事。

雨,是无情的,也是有情的。诗人往往把雨升华到另一种境界,雨寄托着诗人另一种情感。记得中学时学过戴望舒的《雨巷》,一条雨巷里,一场雨,一把油纸伞,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了一副美好的画面,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戴望舒的《雨巷》结合了古代诗人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种首诗运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诗里面的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内心似有许多愁绪,但又不愿说出,寻找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抒情的意境里的美是让人产生无数联想的,而前人总能把平时看得到的意象转化成一种意境,真的很奇妙。

雨如果在恰当的时候来,其实挺惹人喜欢的雨小时小雨纤纤风细细,雨大时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雨水过后又是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的一番景象可是雨哪是由着人的心情来的所以,想看“烟雨漓江”要趁早,想陪伴亲人也要趁早,不然岁月悄过,美景来年还在,人已老。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3号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语言文学学院

邮编:541006

 

评价:作者通过对平常的自然现象——“下雨”的描写,表达了对桂林、对家人的朴实之爱。“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的最后,作者也借雨来抒发了对于“尽孝”需尽早的呼唤。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