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论语》有感
——致敬国学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9级经济学
201913005023 马晓双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它是我国国学经典读物,蕴涵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满、富足,待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为人处事。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的方式。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他们讲究实力,着眼于利,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因此他的弟子在书中总结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这一点与现在的教学方式相似,都重视学生的个人思想,强调启发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
忠、孝、礼、义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如果要处理好各项关系,就要讲求“忠孝”。在当今社会,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做到“忠”;对朋友,对工作,要做到“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做到“孝”;对子女,对孩子,要做到“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做到“礼”。
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它告诉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救济。但孔子称赞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不排斥富裕,也不崇尚贫穷,但在富贵中,要像子贡一样,能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在贫困中,要像颜回一样,不怨天尤人,安贫乐道。
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以此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
此外,孔子主张,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孔子能对不同等级的教育对象同等对待,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
在治学方面,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治学方法方面,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论语》把人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圣人很难做到,小人不是我们所推崇的,所以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在《论语》里提到君子的就有八十余处。那么,《论语》里崇尚的“君子”是怎样一种人呢?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君子的美德之二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之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我们要用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境界,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我们内心的一片净土。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3号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邮编:541006
评价:行文间,可以亲切的感受到作者熟读《论语》,并且从中挖掘孔子教育、治学、价值观等方面的智慧,正如作者所说:“荡漾起一片纯净”。确实能感受到作者心里的那片“纯净”之地。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