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上半年  二等奖 山西传媒学院 李常财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上半年  二等奖 山西传媒学院 李常财

字号:T|T
山西传媒学院
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姓名:李常财
   学号:2011032217
   联系方式:18235143104
 
 
在接触国学之前,对国学只是有一个简单、大概的认识,觉得国学这个领域实在是太广了,不知道如何说起,从何入手。因为感兴趣,所以大二的时候选择了“中华十大义理”这门选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推荐我们上国学基金会论坛,让我们在那里更加深入的学习一些国学的知识。第一次登入论坛,使我对国学的认识有了彻底的改变,原来国学包括这么多的分支。
总共分为十大道义,有仁道、义道、礼道、智道、信道、忠道、孝道、廉道、毅道、和道。
仁道: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义道: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礼道:“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 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智道:“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信道:“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忠道:在中国古代,“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孝道: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廉道: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倡导“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节俭、朴素、廉洁奉公的民族品格。
毅道:毅的本义是意志坚强,“毅”的精神包括了自主精神、独立意识、个人尊严、自我实现、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还有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威武不屈、勇敢顽强等精神。”倡导“毅”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
和道:“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心学”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焦循、钱大昕、阮元等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则又启今古文之争,又有南海先生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当时章太炎、刘师培诸人,遂争演愈烈。通经学史,还须知道经学背后的政治因素,如汉代治经是士族垄断仕途的方法,注经便是掌握话语权,乃造出俨然春秋贵族一般的世代簪缨之巨族,在晋以后士族遂成为超越皇权的势力,至有“王马共天下”之说。   
今古文之争更牵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总而言之,经学中问题错综复杂,而只有治经学后,才能遍及群书,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经学,不会《尔雅》、《说文解字》训诂音韵之类,就无法在文句上读懂古书;不懂《周易》象数乃至天文地理者,就无法读懂史书中各种历法天象灾异记载,也读不懂《史记》中《秦楚之际月表》之类,从而亦无法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理论体系;不懂易学,不读《春秋》、《诗经》、《礼记》之类,就无法理解子学中的很多理论来源(因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庄子,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   
集部有楚辞、总集、别集等分类,主要收录历代文艺方面作品,这一部分由于历代作家不断更新填充而蔚为大观,如宋人著书就有数万卷,而在江陵焚书之后天下藏书不过才两三万卷。此部分与经学中小学(音韵训诂等)多有关联,如《佩文诗韵》等,要之,不同小学,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诗填词作赋属文,今人文章不济多半还是小学功底不够扎实,对汉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几门语言与汉语对比,更显语言能力单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华处。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国学又分为十大道义,有仁道、义道、礼道、智道、信道、忠道、孝道、廉道、毅道、和道。
       仁道: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义道: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礼道:“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 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智道:“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信道:“信”即真实、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忠道:在中国古代,“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孝道: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廉道: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倡导“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节俭、朴素、廉洁奉公的民族品格。
       毅道:毅的本义是意志坚强,“毅”的精神包括了自主精神、独立意识、个人尊严、自我实现、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还有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威武不屈、勇敢顽强等精神。”倡导“毅”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
       和道:“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读三国,悟仁道】之鲁肃“仁义施天下”篇
 
仁义也,对天下,对百姓仁义才是真正的仁。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仁者,他顾全大局,爱民如子,不忍让百姓陷入战争,这才是仁义的典范。
 
鲁肃,字子敬,临淮工城(今安徽定远)人,出身土族名家,三国时其孙吴名将。东汉未年,天下大乱,鲁肃率部众百余人跟随周瑜到东吴,受到孙权敬重,与周瑜一道负责北方防务,对付曹操。他生性耿直、憨厚、顾大局、识大体,在东吴朝野享有较高成望。
公元208年,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准备渡江破蜀灭吴。大敌当前,鲁肃与周瑜力主搞曹,坚定了录权的信心,打击了东吴内部为首的主和派。鲁肃力劝录权、周瑜联结刘务,共同对敌,尔年他亲自到刘押处接来诸葛亮舌战群儒,为孙、刘联盟的促成起了关键作用,结果赤壁一战,曹操元气磊伤,天下三分的形势得以明朗化。
赤壁战后,他由赞军样尉升为奋武样尉,接替了周瑜的职权(周瑜已死),继续执行联刘搞魏的政策,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多次指挥东吴军队东面策应,所以无论是曹魏,还是扣来的司马晋,都不敢轻易南犯,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愀复和发展,鲁肃因而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将。
 
 
正是他的“仁义之心”,才是天下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乃大仁也。
 
 
【读三国,悟仁道】之刘备“爱民如子”篇
 
仁民爱物之德行,正是刘备藉以白手起家,由平民一人发展至聚众集团式的称王称帝。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竞逐。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这是一个实力说诒的时代。 刘备为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心肠好、宽厚待人。他自己也对自己做了如此的总结:"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遽,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也就是说,他是凭忠厚仁慈取得成功的。刘备的仁其中有一点是表现在对百姓的关怀上。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从来没有人关心过普通的民众,但刘备不同,在他主事时,"与民秋毫无犯"。而当他在荆州被曹操打败南逃时,看到扶老携幼、哭声不断的百姓,伤心不已:"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被人救起。当他和百姓一起南逃时,因百姓走不动,一日只能走十余里。背后曹军追来,众人皆劝刘备弃百姓而走,刘备哭道:"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终究不肯独自逃跑。
 
可见,刘备的爱民如子为世人所知,“失民心,安得天下乎?”仁义之心乃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所在,没有仁义何谈其他?
 
 
【读三国,悟仁道】之刘备“以诚待人”篇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遽,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刘备的仁慈宽厚其中一点是表现在他的以诚待人上,有时侯让人觉得到了迂腐的地步。
当年,吕布被曹操打败之后,无处安身,只好到徐州来投奔刘备。刘备手下的谋士糜竺对刘备说:"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则伤人矣。"张飞也说:"哥哥心肠忒好。"但刘备却说:"前者非布袭兖州,怎解此郡之祸。今彼穷而投我,岂有他心。"干是不听糜竺和张飞的话,收下吕布。
 
我认为,仁义并不会因为施仁的对象而改变其本质的意义。刘备的仁乃大仁,不会在做一件事前,考虑他的功与过,只求以一颗宽大的心来平天下之祸乱。所以,这就是刘备的仁---施宽厚而博天下之安定也。
 
 
【读三国,悟义道】之关羽“义重如山”篇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降曹这一段,很能说明他的仁义和忠义。
虽然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但他不会背弃刘备。他说:“新恩(指曹操对他的礼遇 )虽厚;旧义(与刘备的恩义)难忘。”而且关羽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关羽的千里寻兄,是他忠贞不二的具体体现。面对张辽的游说,曹操的利诱,关羽明白而坚定的地表示:“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张辽说: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羽斩铁截铁地回答:“愿从于天下!”按封建道德标准来说,关羽如此忠于刘备,当然是非常崇高的,而这种情意在曹操与张辽面前不加丝毫的掩饰更表现出非凡的坦荡,令人肃然起敬。他明知从许昌出发保护二位嫂嫂,投奔刘备,一路上要经历很多艰难,但为了寻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关羽的气度、精神,使这一位将军与其他武将有了极大的不同,显示出“绝伦逸群”的独特性。
关羽暂归曹操时,有三事之约,离开曹操,有数次辞别,不得见,又修书辞别。的确“来得明白,去得明白。”光明磊落。真可谓忠贞不二,义重如山。
 
 
【读三国,悟义道】之关羽“五义随行”篇
 
关羽,字云长,所谓“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
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义”字来贯穿。
当初的“桃园结义”让刘、关、张三人意气相投,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匡扶汉室而“为义结盟”。
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关羽“大战华雄,瞬间即胜”。从他“*手侍立于后”便能看出他对刘备“末位”的愤懑不满,斩华雄应是关羽全然为“义”而战之一战。又如,斩颜良,诛文丑等等,皆可归为关羽“守义而战”。
就在煮酒论英雄之时,关羽、张飞闻知刘备被请走,立即“撞入后园,手提定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见到刘备与曹操之后,两人便按剑而立。尊刘护刘,可见他的“重义而动”。
曹操大军压境,张辽在关羽失城困窘之中前来劝降,晓以利害,关羽也自知不降必死。按勇士之志,可杀而不可辱,可死而不可降,但关羽正肩负着保护刘备妻小的重任,弃任而死,似有不义,因此,便有降曹一段。但关羽又不同一般降将,他要降汉不降曹,还要让刘备家小得到皇叔俸禄善赡,并且一经知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就是他的“护义而降”。
关羽知晓刘备下落之后,立即辞别曹操,曹操避而不见,便不辞而别。一路上,由于没有拿到曹操文书,守将一一阻拦,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演出了流传千古的夺路之争,也谱写了一段“奉义而辞”的佳话。
 
为义结盟、守义而战、重义而动、护义而降、奉义而辞,终其一生,正应了我们今天的一句话:为忠义生,为忠义死,为忠义奋斗一辈子;吃忠义亏,上忠义当,最终死在忠义上。令人叹息阿!
 
 
【读三国,悟智道】之诸葛亮“雄才谋略”篇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其学识和谋虑非他人所能及也,三国中把他的“智”发挥到了极点。
 
 
他的智从刚开始亮相就显露无疑,贯穿着他的一生。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也”。
“隆中定三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初次感叹亮之“智”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为刘备做出了今后的战略规划,对于当时不得志的刘备,岂能不感叹其之“谋略”也。
“懂天文借东风”----如果不是博览群书,怎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赤壁之战”正是他预测到了东南风的时间,才使得周瑜大胜曹军,这也让诸葛亮的智慧达到了巅峰。
“石阵抵万军”----刘备东征为兄报仇雪恨,举倾国之兵攻打吴国,大败而逃时,后有陆逊紧追,正是诸葛亮的石阵才为刘备保驾护航,使其顺利逃走。懂阵法,又其之智也。
 
 
对于诸葛亮的“智”,数不胜数,正因为他有这过人的才智,才能忠心辅佐刘备,不忘“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读三国,悟孝道】之徐庶“北上寻母”篇
徐庶事母至孝,母亲被曹操扣押,心神具乱,以至于北上寻母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士叫徐庶,在刘备那里当军师。曹操一心想网罗他,但都被拒绝了。于是,曹操采用程昱的计谋,把徐庶的母亲骗到曹操军营,让徐庶写信叫她儿子归顺曹操。但徐母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她知道曹操有篡夺汉朝天下的野心,所以不肯写信。程昱没有办法,便骗得徐母的笔迹,摹仿了一封假信派人送到驻守新野的徐庶手中。徐庶接到这封信后,知道母亲被曹操骗去作为要挟,心中非常慌乱焦急,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凭着这方寸之心,助你共图兴汉除暴的事业,可是我的母亲被曹操俘去,我的方寸已乱,不能再辅佐你了,请你另求高贤,共图大业。”后来,他推荐了隐居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自己便赴曹营寻母去了。
 
徐庶辞玄德时,玄德曾言:"子母乃天性之亲..."大是!当今之世,不求为母全如徐母之母,然为子者,应全如徐庶为子之子是也!~~~徐庶的孝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推崇,天下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回帖
 
孝坛 →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第172楼
 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有时,我想给母亲买点儿补养品,老人家说什么都不肯;过年过节买件衣服吧,父母总说衣服不少,老了要什么样子,这些还可以穿吧。其实,父母并不需要子女做什么,只要有空陪着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就不寂寞;看到子女都过得很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关于人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将往何处?当做何行?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
 
 
 
孝坛 →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第187楼
【 仁怀至亲、孝行天下 】
 
时光,总是在回首那一刻变得短暂,昨天与今天,仿若一个转身。我们身边最亲的人正在一点一点的老去,
终会有一天变成我们心中的远景.不再是三月柳发轻,亦不是当时年少春衫薄。早岁的小小少年,已经看不见。
可以看见的,是父母霜雪慕白的双鬓,风雨刻划的脸庞,还有一路走来,对我们恒久浓郁的关爱。
衣着简素的他们,也许会温和地笑着,对你说:“年纪大了,穿什么都一样。”
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们淡定的心,仍旧为我们着想太多,不让我们挂牵太多。
如果,你能体会这份温情,感受这样博大厚重的爱。那么,请让你的父母年轻起来,
生活充满色彩吧!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晚年铺就一条幸福之路。
在我们穿品牌赶着时尚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想让生活有更高更好的品质?
尤其是衣着,那是可以直观展现个人风采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在我们还来得及拥住他们的肩头的时候,在我还来得及为他们梳理白发时候 
在他们都还健康健在的时候,那么就让我们的孝心为父母捎去一件衣裳   让他们过个温暖的冬天
也相信这种温情,是他们们永远都不会抹去的欣慰。
 
 
 
 
 廉坛 → [经典学习]一、贪欲之害   第91楼
一些贪官在东窗事发时,才真正发出一句“人的贪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的感慨,这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认真反思的真心话,而且也反映了所有贪官们之所以会走上贪污受贿这条不归路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从人的本能来说,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有一种随时在心里活动的欲望。而且从某个角度来说,人正是由于这种欲望,并且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才得以不断的向上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同时,社会也由此而不断的向前发展。人没有欲望是不会进步的,社会没有人的欲望是不会发展的。但是,问题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要懂得欲望不能过度,不能让自己的欲望放任自流,要懂得让自己的欲望必须在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满足。如果不能够用社会制定的法律规范来严格约束自己的欲望,那么,这种人就不是真正的社会意义上的人了,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人,其素质和思想境界应该更高才是。
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不仅要从劳德容这一句“人的贪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的话中得到警示,而且还应该从这位哲学家对金钱的哲理中得到一种启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要牢记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的教诲,“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工作,真正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以造福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造福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一个忠孝两全,百姓称赞的好人。
 
 
 
 
 
 
孝坛 →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第54楼
经常看到,有人说:“从古至今为国效忠与为父母尽孝很难两者兼成.南宋名将岳飞从小铭记精忠报国四字,在沙场为国立功.但其未能孝其母,此乃其遗憾! ” 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岳飞正是忠孝两全的典范。
岳飞特别孝顺,他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了回来。他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伺候,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打扮成美女送给他。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吴阶就更加的敬仰飞了。岳飞嗜酒,皇帝告诫他:“你等到了河朔,才可以这样酗酒。”于是从此不再饮酒。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忠孝永远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说忠孝之道害死了岳飞,那是曲解. 充其量只能说愚忠害死了岳飞.
 
如果忠孝不能两全,那么就必须有所取舍,既然有所取舍,那么就必须对尊崇的各种利益进行排队.
 
首先应当忠于祖国,也就是忠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在这个利益面前,对君主的忠心,也应该往后排.当君主的利益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相悖时,单忠于君主而背弃人民就是愚忠!!!
我们应该认清自己,正确的理解“忠孝两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视自己,分清是非功过,这样的话,我想我们一定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忠孝两全”。
 
 
 
信坛 → [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第131楼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强调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提出:“君子学以致其道”和“行以达其道”要求学生无论是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意实施,落到实处。他说衡量一个人道德的高下,不能只听他怎么说,关键看他怎么做“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要“慎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对居于高位的统治者的修德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为政的基本准则。统治者要想政令畅通,取信于民,必须注意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行,并以此为准绳调节上下之间的关系。
  但孔子所提倡的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原则又不仅仅适用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而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适应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适应于家庭教育,旨在强化父母的教育作用,更适应于学校教育,提高教师在育人中的榜样作用的发挥。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就必须拥有这种“言行一致”的品质,在学校里,我们需要这种品质来完成我们的学业,和老师同学相处,要有这种品质作为我们相处的根本,得到大家的认同,才是我们体现价值基础。步入社会,我们如果缺乏了诚信,缺乏了表里如一,那么我们是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为公司做事,为朋友办事,为父母尽孝,都离不开“言行一致”。所以,我们不要丢掉人性中这一最起码的品质。
 
 
 
 
仁坛 →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第124楼
何谓良知?孟子曰:“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人有不学习就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就知道的,人的良知。
我认为,一个人没有了良知,即使他的学识有多么的渊博,多么的精深,在我看来,他也不能够称之为人。我认为,一个人的良知,就是他首先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需要有什么大作为,也不需要有多么强的能力,只需要他的这一颗善良的心。
为何要提良知呢?明代王守仁文治武功,戎马倥惚,仍不忘讲学,讲的良知。有一次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说的?”他用原话回答说:除却良知,还有说的!”说的多好啊!良知乃个人行走于世间的道德基础,良知,人同物就差异了;良知乃社会发展的要义,良知的社会一条出路,即消失,良知乃民族的黏合剂,良知的民族必会走向灭亡。
看看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说违心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每个人于社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而责任的动力往往良知的。由此,良知的性可见一斑。  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与时俱进的社会,笔者不禁呼吁:归来吧,良知!
 
 
 
仁坛 →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第58楼
 "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子曰:"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现在社会中,我们或许失去了太多,也错过了太多,但是“仁”“智”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失去了“智”,那么他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仁”者,而没有了“仁”,更不用去谈何“智”。我们失去的不是其他,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仁智统一”。
 
 
 
义坛 →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第99楼
世界上的东西,一定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舍去一些东西,才能取得一些东西。孟子面对选择,做出了舍生取义。可是,一定要舍生才能取义吗?舍生就是为了取义吗?舍生就能取义了吗?
对于西楚霸王,他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被人当做大义凛然的真英雄行为,他用死成就了个人大义,而他,却看不到为他战死的千万士兵,把江山拱手相让给对手,失去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对于越王勾践,他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千古传颂。可是他是在苟且偷生,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凌辱,才成就一番霸业的,他失去了尊严,可是却换来了复国的大义。由此可见,取义,不一定要舍生。生和义两者并不矛盾,只是要我们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罢了。
对人生的终极目标与根本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在每个民族和国家那里,都是关系户存在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种普遍性追求以独具的特色体现对义的思考和追求,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中华民族如此突出地重视义,强烈地追求义,与深厚的民族智慧有关。换言之,义来自我们的民族智慧。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平衡好这个关系,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的领悟孔子所说的“仁智统一”。
 
 
 
智坛 →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第54楼
批判,就是直言不讳地发言,坦荡无私地挑刺,胸怀真理,毫不隐讳,不遮遮掩掩,不含糊其辞,更不模棱两可。观点的分歧,可以借助批评、批判得到互通有无的进步。批判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器,批判也是思想进步的活水。只有批判,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学术和科技达到更深层的自由王国。没有不同观点的社会,是令人窒息和不可思议的。
中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的传统观点,只要是正当的、没有夹杂私人恩怨的批评争鸣,在它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空间和认同的时候,不仅能推动思想进步,更会培养、激活学术环境中的君子风度。敞开所有问题平等探讨,其实为的是一个共同目标:思想繁荣、观念进步,培养更多敢于直言的社会斗士和儒家风范。从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才更是思想和社会的精神福音。
作为我们年轻的一代,必须坚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只要是正确的,正义的,我们就应该尽力去维护,不要做老好人。只有我们坚持自己的判断,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真诚,正义的社会,我们的名族也将更加强大起来。
 
 
廉坛 → [经典学习]八、谦逊   第49楼
人处在一个复杂矛盾的社会之中,与人相处,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得首先主动尊重别人,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培养自己的谦逊品德。古人老子曾说过“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其意是:因为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成就他的伟大。说明着,真正伟大的人不自以为自己伟大。其实他们都是很谦逊的。具有谦逊品格的人,无论自己地位有多高,取得过多大成就,但从来不喜欢标榜自己,到处装模作样、摆架子、耍威风、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谦逊不仅是一种为人的品格,而且是一种做人的策略。谦逊可使人变被动为主动,谦逊也可使人藏拙。任何人,包括那些大师,难免有知识的盲点,谁也不能说自己是全才和通才,更不能说是天才,只有狂人才说自己无所不能,象刘某某样,说自己没有办不到的事。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子史经集浩如烟海,而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难免会出错。有错不可怕,怕的是死抱着不放,死不认帐。所以,看到李准敢于认错,就特别感动。这样一来,他就更赢得人们的尊敬。
骄傲是人类的宿敌,如果不战胜它,就会毁了我们自己。谦逊这种品质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要养成善于正确看待自己优缺点的习惯。
 
 
毅坛 → [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第92楼
要想成才就得先成人,要想成人就得经受磨练。常言道:不经风雨不成大树,不经磨难不成佛。这一句名言,阐明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够见到彩虹,乌云过后才会迎来艳阳高照。
个人如果能够凭借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性格,适应任何环境,任何人物,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懂得在生活中不断摔打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顽强的独自去面对生活,面对生活的所有挫折与打击。就好比小树将根扎在土壤深处,任凭雨打风吹也能从容面对,依然挺立。而那些时时事事依赖父母的人就像那些把根扎在土壤表层的小树,一有风吹草动就迎风倒下,这样的人是可怜的!他的遭遇是可悲的!
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困难与磨炼才能造就一个优秀的人才!在安逸的环境中永远都不会出现伟人。所以父母们请收起你们宽阔的大伞,给你们的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己去经历风雨,去锻炼一双有力的翅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像雄鹰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稳每一步。
 
 
 
 廉坛 → [经典学习]八、谦逊      第61楼
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新观念:人要善于去显露自己,去包装自己、去推销自己,即使自己有那么一点长处,也要尽力去炫耀,要让别人一看,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高傲自大,自我吹嘘,其实这种人是肤浅无知的。因为,一个人的才华和成就,是在实践中被大家逐步认识和认可的。其人的品格如何,才能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别人最清楚,一个最陌生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工作和生活,人的各个方面就会春分表露出来,仅靠自己去自吹自擂是不会让人置信的。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做一个具有谦逊品格的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无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能够心怀大度,从容对待,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平常心态,做事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做一行爱一行,工作始终敬业,勇于吃苦,从不向困难低头。
金子在泥土中也是会闪光的,谦逊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廉坛 → [经典学习]三、克制情绪   第55楼
日常生活中,情绪修养是一个难题。说真的,工作、生活中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引起情绪波动的因素实在太多,这里不便举例分析,只想谈谈如何克制情绪的问题。对待情绪,“忍”是一种办法,但一味的忍也不是好办法。情绪免不了已经产生了,用理智把它压抑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必伤身体。那又该怎么办呢?我想该发的情绪还是要发一下,只是做到恰如其分,发完了就完了,再没有任何牵挂了,即所谓“发而皆中节”。如真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比单纯的压抑要科学得多。老师说到了圣人的境界,还是有情绪,只是与常人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已。
情绪每个人都有,可是并不用要求自己完全不要它,也不用生气自己有很多情绪而控制不了,其实你应该接受它,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情感并且更了解自己。不过,很多人忽略了它,也没有好好的处理它,而让它伤害到别人以及我们自己。其实,当情绪来领的时候,你一定要察觉他,承认它以及面对它,不要逃避或压抑。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七情六欲是人的本能,要靠道德的自我修养去控制,从而使自己变得内敛、成熟、沉着、冷静、有涵养。但这是要靠自身的主观努力去追求和修炼的,确实必然要付出一定的艰辛。一般来说,与善者相处较为容易做到,但要包容不善者,则很难了,但老子认为,只有能够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同样,与脾气好的人相处容易做到,而要包容和理解脾气不好的人,就很难了,因此,若是一个人能与不好沟通的人也沟通得很好,那他就是沟通高手了。
 
 
 
 
廉坛 →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第95楼
不知是在哪本书上,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说句实在的,那本书的作者姓名我早就忘得无影无踪了,但书中的这句话却实实在在地镌刻在我心灵底板上了。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一点欲望都不存在的人是找不到的。欲望确实是很难抵挡的,连聪慧异常的夏娃都禁不住种种告诫,而偷吃了那只禁果,何况我们这些在攘攘红尘中穿行的凡人。
欲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有活着的欲望,有要饭吃要衣穿要房住的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当然是一种痛苦。但是,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也未必是一种幸福——何况,人压根儿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因为,欲望的尽头还是欲望。心为形役,神为欲伤,我们何必强求自己去追求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呢?也许,只有那些疲惫不堪地走完了紫陌红尘的人,在经过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时,才会心力交瘁而又无可奈何地感喟:欲望像海水,原来是越喝越渴的。
 
人,还是过得平淡一些好,别总是患得患失地活着。你不必为欲望的满足而欣喜若狂,也不必为欲望的未满足而悲悲戚戚。
 
 
 
廉坛 → [经典学习]九、知耻    第46楼
说到知耻,更多想到的一句话是“知耻而后勇”。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
认识自己似乎是战胜自己的前提,不知己不知彼如何能取得胜利?很多时候我们都自认为很了解自己,忙碌中无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殊不知最容易被欺骗的恰恰是自己。我们总善于为自己编织很多自欺欺人的借口,披上很多自我保护的外衣,结果一阵纷乱之后被打倒的竟是自己。
有勇气认错,才有勇气改错,才有可能纠正错误。越军败北,勾践召集国民,当众认错:“寡人无能!”放下面子,敢于认错,才能重新争得信任,才能率民以蕃,重振国威!“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马前”,需要的是大智慧,大勇气!
自省身心之过,不失改善之念,敢于改正错误,扬弃旧我,才不失为一个大勇者!
 
 
 
廉坛 → [经典学习]十、反省    第61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那些足迹印证着我们的成长。然而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如果做不到反省,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愈陷愈深。因此,反省是成功的基石。反省,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古代的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为难,但蔺相如有不与计较的宽大胸怀。当廉颇听到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好友,这一文一武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将相和”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让他在自我的大海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这种反省使人自然轻松,放弃错误的锁链,从而走向成功。
如果一个人真能像曾子所说的做到“三省”:在为人谋划事情的时候,反省自己有无私心;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反省言语有无虚妄;在跟随老师学习的时候,反省有没有按老师的教导去身体力行,那这个人就很容易获得成功。如果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会随波逐流,堕落而不知。
只有不断地反省自身,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把身边的人向好的方面加以引导。
 
 
 
孝坛 → [经典学习]七、事亲以礼    第15楼
曾今听到过很多关于赡养父母的事例,很多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尽孝心,对父母置之不理,等到老人离开自己的时候,才回来为父母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以为这样就算为父母尽孝,其实这样的人真的是很可笑的。
 
老人活着的时候都不能做到孝敬,死后做什么还能挽回曾今逝去的良心??真到了失去亲人的时候,说什么做什么都已经晚了。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最大的满足,并不是在失去他们的时候才想起来为他们做些事。
 
 
 
毅坛 → [经典学习]五、自强不息    第138楼
霍金的身殘志坚,骆润发校长的坚苦创业,无不诠释着“自强”的真谛。
     或许今天的我们会有忧伤,但我们应该选择自强,因为我们坚信。一声笑语,会让自己豁然开朗;也许今天的我们,会有凄凉;但我们应该选择自强,因为我们坚信,四季更替,落叶之后,紧随而来的是生命又一次的绽放!选择自强,让我们敢于在荆棘丛中迎难而上,选择自强,让我们敢于在暴风骤雨里扬帆远航!
     如今的我们,需要的正是此般的豪情!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迈不过的门槛,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住的大山!
      生命不止,自强不息!
 
 
评语:
该作业中心突出。就整体而言,有论有叙,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论述似乎逻辑清晰,而有些则在表述上不够妥当。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