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姓名:孙宇辰
学号:201306703002
联系方式:13545128881
2013年10月
1、仁坛: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第609楼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关系,人就成为了很空洞的东西,也很难把握住仁,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间的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因此,我们要把仁慈品质无时无刻的伴随着我们。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2、仁坛: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第590楼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3、义坛: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第367楼
“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公平原则包括三点:第一,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地获得利益的权利;第二,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获取利益;第三,抑强扶弱,先人后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嘴边常挂着“见义勇为”四个字,但在做起来的时候,却总是犹犹豫豫,总怕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只是我们不明白,只要这事应当如此,那事应当如彼,只要我们都正义凛然,心中有一股正气,刚正不阿,坏人坏事就会惧怕我们,从而远离。那么在社会上是是非非的事就会减少,和谐的光环势必笼罩着大地。
当今,“讲义”已经失去了它本质的内涵,例如,帮哥们一把,这是义。这是对义的扭曲和误解。“义”应该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讲义,但是,义是一种心性的东西。
4、义坛: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第258楼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同本义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
义,古往今来,人们从未离开过,它永不会被人类淘汰!
5、礼坛: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第451楼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经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与素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礼仪知识。而真正能把礼仪做好的并不多,我们应该把礼仪贯彻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知礼懂礼的人。
6、礼坛: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第303楼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礼仪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7、智坛: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第174楼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智”,他曾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中国封建社会时代,“智”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我们一定要坚持“仁智统一”。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实践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无论如何最终目的就是要我们坚持真理,掌握真理,应用真理。“智”的价值有明辨是非、指导行为、自知知人、以及成就美德。我们要尽量学会“智”,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智”的精神、价值和“智”的最终目的。
8、智坛: [经典学习]四、创新精神 第364楼
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能珍惜和把握青春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真理,不断地探寻真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作为21世纪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具备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也应该培养自我的创新精神。
9、信坛: [经典学习]一、信的定义 第358楼
“信”,即诚信、信任,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是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真情相待。
“信”就是要讲信义,真诚守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钧且不能背信弃义。中华民族向来以“信”为重,办不到的不答应,答应了必须办到,这将是一个不学自通的传统。胡主席在“八荣八耻”也明确地指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可是现在有些人以他会忽悠为荣,满嘴跑火车,一句真话没有。这种人办事原则就是自己别吃亏,没有什么信用可言,信用在他们眼里不值一分钱。这种人总觉得自己得意,自己比别人聪明,其实他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西胡同,最终的结果是众叛亲离,无人理睬。
10、信坛: [经典学习]三、信与众德 第148楼
诚信的重要性: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从古到今,诚信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有诚信,就有可能拥有更多机会。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都强调了诚信,
小至一个人,大致一个国家,诚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拥有诚信,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拥有了诚信,我们就可以在社会上得到更多青睐。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所公认的一种美德。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我们应该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11、忠坛: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第337楼
“忠”,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是一个人所必须的品德,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上级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古人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见,忠对于古人的重要性。当然,忠的美德不仅对古人而言,当今社会更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忠”无处不伴随着我们。追溯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先辈们的人格魅力和品格素养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的品格。其中倡导忠诚就是一种优良的品格。一个国家需要讲忠诚,一个集体需要忠诚,一个组织需要忠诚,一个人也需要忠诚!
12、孝坛: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第444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小时候,姥爷就对我说过“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如果失去了孝心,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孝的理解也是越来越透彻。以前肆无忌惮的玩耍,完全不懂得家长们是多么的含辛茹苦。长大后,慢慢地觉得亏欠他们的太多。如果把这种亏欠定义为债,可以说,我们这辈子都还不清这个债。
有一首诗是这么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体现了母亲的辛劳,母亲从生下我们一直抚养我们到现在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没有他们,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教育好他们如何尽孝,如何尊敬长辈。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一直发扬下去。
13、廉坛: [经典学习]十二、廉洁 第383楼
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同时,它也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
当今社会,贪污腐败事件虽然不少,但我相信拥有廉政之心的人还大有存在,也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能够彻底铲除不正之风,保持党的廉洁性。倡导立足我国国情的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社会文化,以不断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增强人们抗拒腐蚀的能力。要以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营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社会氛围为指向,以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为根本任务,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廉洁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4、毅坛: [经典学习]一、立志坚定 第189楼
“毅”的本意是意志坚强,包括自主精神、独立意识、个人尊严、自我实现、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自强不息、勇敢顽强等。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中华民族应当大力弘扬“毅”的精神,克服自卑情结,纠正随波逐流的习性。“毅”的精神必须在仁义的前提下发挥。可分为志立坚定、自尊自信、自主自为、经受磨练、正义之勇、坚强不屈、以力抗命、超越生死、舍生取义。
毅力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基本。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倡导毅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我在有的事情上,对于毅的理解、它的重要性,还不是完全的透彻,比如在日常的学习中,还缺少一些创新、顽强的精神,所以还需在今后的道路中,来提高自己。
15、和坛: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第508楼
人们常常说以和为贵,故有其道理。大至于天地万物,小至亲朋近邻,远到国际外间,近到接人待物,“和”都是不可或缺的挚友。就拿和朋友相处来说,如果不懂得以和为贵这个道理,那么在相处之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就很难有包容,有理解,很难和平的相处下去。不仅是这样,懂得“和”才能更好的享受亲情,享受友情,享受爱情,也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和”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和谐的大家庭,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也就会越来越强烈,世界人民都会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为了适应全世界人民的强烈呼声,各个国家的领导者必然会联合起来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可以预知在不久的未来,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为了我们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从我们身边做起,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16、和坛: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第244楼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合作、协调。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传统文化“和”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和谐原理包括:宽恕包容、仇必和解、中庸之道、适度存在、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
在现代社会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以“和”为中心,俗话说:“天时有利不如地理有利,地理有利不如人与人和谐。”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面对全球化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和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以确立新的主流价值意识和道德建设标杆,造就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17、和坛: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第245楼
有人用礼与乐来解说这里的礼与和,譬如邢昺的《论语正义》说:“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按,“和”与“乐”确有可以相通之处;以“礼乐”说“礼和”,也显得直观一些。但是,“和”的内涵(作为器物、作为状态、作为动作),有非“乐”之可得包涵者,不如尊重前人原意,直接就“和”论“和”为佳。
还有人从体用来说礼和,譬如宋儒范祖禹。他释“和为贵”章云:“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如此来理解礼与和,亦无不可;只是孔子时代,似乎尚无成对的“体用”范畴出现,超前议论,便难得准确,而有拔高之嫌了。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