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
专业:12影视表演
姓名:田敏
学号:2012034122
联系方式:13546320327
【读二十四】之“孝感动天”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读二十四孝】之“戏彩娱亲”篇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读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篇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读二十四孝】之“百里负米”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读二十四孝】之“啮指痛心”篇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读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篇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读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篇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读二十四孝】之“拾葚异器”篇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读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篇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读二十四孝】之“卖身葬父”篇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读二十四孝】之“刻木事亲”篇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读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篇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读二十四孝】之“怀橘遗亲”篇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读二十四孝】之“扇枕温衾”篇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读二十四孝】之“行佣供母”篇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读二十四孝】之“闻雷泣墓”篇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读二十四孝】之“哭竹生笋”篇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读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读二十四孝】之“扼虎救父”篇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读二十四孝】之“恣蚊饱血”篇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读二十四孝】之“尝粪忧心”篇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读二十四孝】之“乳姑不怠”篇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读二十四孝】之“涤亲溺器”篇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回帖
二十四孝吧→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我国的圣哲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孝经》曰:仲尼居,曾子侍。
6楼
二十四孝吧 → 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并且尊重长辈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该做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 将父母送到养老院里 老人希望可以每天可以和自己的孩子 孙子 在一起
可是往往等来的只有失落。
我们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系我们的父母,而不是借口着工作忙,工作忙总有时间可以打
电话吧?
所以我想请那些总是没有时间回家探望自己父母的人,现在掏出手机来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
5楼
二十四孝吧 → 更进一步,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11楼
二十四孝吧 → 子女:一是孝心绝不可少。要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就是禽兽不如,还谈什么做人。二是言语不可缺,对父母的爱在必要时要大胆说出来,‘爸爸(妈妈)我爱你!’他们养你一二十年,你说一句不会亏的。在外地,多写封家书,多几个电话,是必须要做的。三是行动不可无,努力读好书,努力做好事而有所成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常回家看看,父母病痛时的护理,老人生活费的按时支付等等,这即是做子女的义务,也是衡量孝心的关键。
回复 收起回复
9楼
二十四孝吧→ 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30楼
二十四孝吧 →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具体如下: 1、对孝道的全面泛化。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
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
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35楼
二十四孝吧 → 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1楼
二十四孝吧→ 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对父母的教诲,是不是恭敬听受? 小时候,父母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吃;现在,最好的食物,记得请父母先吃了吗?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否敬给父母居住?他们的衣食住行经常关心吗? 父母交待的事情,可曾尽心尽力办好? 父母有病时,能不能尽力侍奉,想方设法减少他们的病痛? 远游在外,已经多久没有向家里问候、回去探望了呢?
10楼
二十四孝吧 → 父母不尽抚养义务,子女就可以不尽赡养义务。法律对赡养义务,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婚姻法》第二十一条 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17楼
二十四孝吧 → 子女:一是孝心绝不可少。要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就是禽兽不如,还谈什么做人。二是言语不可缺,对父母的爱在必要时要大胆说出来,‘爸爸(妈妈)我爱你!’他们养你一二十年,你说一句不会亏的。在外地,多写封家书,多几个电话,是必须要做的。三是行动不可无,努力读好书,努力做好事而有所成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常回家看看,父母病痛时的护理,老人生活费的按时支付等等,这即是做子女的义务,也是衡量孝心的关键。
19楼
二十四孝吧→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22楼
二十四孝吧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孝的第一条,即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人伦(人权)的压制。从现代的眼光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补充是一种进步。
25楼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祖祖辈辈国人的创造、提炼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的财富——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们各个生活领域中起着启发作用,仍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是让我们在研学中国古文化中领悟万物运行的玄妙,感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国学,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有着良好的帮助。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学国学必须要对圣人提出的观点正确掌握,理解透彻,切不可断章取义。比如“男女授受不亲”此句,如果片面理解或别有用心就违背了圣人初衷。众所周知,明朝清官海瑞,对孩子教育严厉,对自己女儿从小就进行男女授受不亲的教育。一天,海瑞看见五岁的女儿在吃饼,就问是谁给的,得知是男仆小童所给,海瑞大怒,女孩子怎么能吃男仆的饼,就对女儿说你饿死吧,他的女儿确实象他,竟然从此不吃东西,家人百般劝解也不管用,终于在第七天之后活活饿死了……海瑞却说,这才不愧是我的女儿。孟子在《孟子》第二十八章里对男女授受不亲有很好的解释,孟子说,嫂嫂淹入水中不救援,乃豺狼也。男女不亲手传递东西是礼,嫂嫂淹入水中伸手去救,是变通。我相信海瑞饱读诗书肯定不会曲解圣人的意思,不是不会变通,是别有用心。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海大人出于孝顺,为了一个简单目的——生一个儿子,九娶也没达到目的,临死也无儿无女,可见海瑞属于患偏执症的那种人,把儒家思想去理想现实化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即使海瑞不是出于别有用心,但其教育子女的方法也是对圣人主张的曲解。在其历史背景下,虽然可美其名曰:尊孔孟之道,不违礼教,但却曲解了圣人观点,流于形式,违背了正常人应有的人性和伦理,与儒家所提倡的和谐理论相悖逆。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在今天可以这样理解,要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必须先从自身做起,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确学习方向,培养个人技能,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以达到应有的品行、素养,并以此教育下一代,成为家庭成员言行的楷模,有了端正的生活态度和技能,就能很好地参与到家乡建设和国家建设事业中来,并共同为营造一个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同世界而努力拼干。所以从海瑞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正是他对圣人观点的曲解,造成了家庭的悲剧,家庭的不和谐,会导致各种关系的不和谐,没有修好自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吗?所以,我认为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理论联系实际很重要,学习圣人之道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学习态度,而应当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因应环境变化灵活掌握,正确运用,学会变通,不可曲解本义,断章取义或别有意图。
国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国学精粹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弟子规》里面的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了这几句话,我懂得了父母呼唤我时必须得回应;父母叫我做什么事也不能懒惰,得马上去行动;父母对我教诲时,得虚心、安静地听,并好好接受;父母给我订下的规则,是有道理的,得听从。以前妈妈叫我做什么事,我总是拖拖拉拉,有时还不肯做。现在我知道这样是很不对的。我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妈妈叫我做什么我就马上去做。
"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中教我们怎样读好书的方法,在读书的时侯,一定要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光看着书本,但却心不在焉的话,那么就白读了。如果眼睛不看好书而却左看看右看看,也是白看了。口也要配合着念,把精神集中在书本上,几遍后,便会背了。
国学基金会 → 仁坛
仁: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孔子明确指出行“仁”之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达到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国学基金会 → 义坛 →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60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精神也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国学基金会 → 礼坛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礼”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平、秩序、优美等人性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国学基金会 → 礼坛 → 解释 程门立雪 之礼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呵呵古代礼仪!深远的影响着后辈们!
国学基金会 → 智坛 → 古兰经 之 “智” 主题帖
古兰经 之 “智”
伊玛目阿里就真主派遣先知教化人类而说道:“真主连续不断地给人类派遣先知,其目的就是唤醒人的天性,使人记起真主赋予的恩惠,让人利用理智去思考(万物),以免人类寻找托辞。”伊玛目萨迪格把理智称作真主对人的证据,也就是说由于真主赋予人类理智,因此真主有理由惩罚悖逆者,赏赐顺主者。伊玛目萨迪格曾对他的一位门徒希沙姆·本·哈克姆说:“希沙姆啊!你当知道,真主对人类有两大证据,一大证据是外在的,另一大证据是内在的,外在的证据是使者、先知和伊玛目,而内在的证据则是理智。”
《古兰经》贬责那些不利用理智去参悟真主的大能的人。《古兰经》第47章第24节经文说:“他们怎么不沉思《古兰经》呢?难道他们的心上有锁?”
理智还具有辨别真假、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有些人却不利用这一能力,《古兰经》第10章第35节经文,真主质问那些多神教徒说:“真主能导人于真理。是能导人于真理的更宜于受人顺从呢?还是须受引导才能遵循正道的,更宜于受人顺从呢?你们怎么啦?你们怎么这样判断呢?”
据传述,真主创造人,并赋予人理智,然后对人说,由于我赐予你理智,因此我要命令你做一些事,禁止你做一些事,违抗者必遭惩罚,顺从者必将得到赏赐。鉴于此,伊斯兰学者认为,理智有对事物好坏、行为善恶的判断能力。真主派遣使者,降示天经就是把人的理智引导在正道。如果人的理智不具有判断的能力,怎么会知道真主的道路是最正确的呢?
伊斯兰是重视知识的宗教,有许多圣训也鼓励人们去学习,比如穆圣说:“求知对所有男女信士是主命。”“你们当求知,哪怕在中国。”又说:“智慧是信士丢失的骆驼,无论在哪里,你们都当寻求之。”《古兰经》除要求人们观察自然、学习知识外,而且还给予学者很高的地位。《古兰经》第29章第43节经文说:“这些譬喻,是我为众人而设的,只有学者能了解它。”《古兰经》第3章第7节经文指出,只有那些有知识的学者才能了解《古兰经》的真谛,这节经文说:“只有真主和学问文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古兰经》还说:“有学识的人们,知道从你的主降示你的经典,确是真理,能指示(世人走上)万能的、可颂的主的大道。”(古兰34:6)“真主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他。”(古兰35: 28)。《古兰经》还指出,真主提升有知识的学者许多品级,就此《古兰经》第58章第11节经文说:“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们提升若干级。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
总之,《古兰经》中有许多经文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者的尊贵!
国学基金会 → 信坛 → 诚信与“谎言” 主题帖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一个学生,他对长跑是并不是很在行的,但在一次的测试中,老师告诉他的长跑速度比其他同学快,而且还说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叫他好好努力,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非常兴奋,因为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长跑天赋的他,竟然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从这天起,他真正喜欢上了长跑,并且每天坚持起来跑步,过了一段时间后,本来完全不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他,竟然真的被选上了。 曾经有一位教师,他撒了一个慌说自己可以给学生预测未来:你将来可能成为数学家,他能当作家,那一个具有艺术天赋……在老师的指点、熏染、鼓励和塑造中,孩子们变得勤奋刻苦,懂事好学。几年后,大批学生以优异成绩迈进大学的校门,小村也因此闻名遐迩。人们都以为这位老教师能掐会算,可以感知未来,其实,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将一个美丽的谎言种植在孩子的心灵,就像播一粒种子在土里,终将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读美国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眼睛总是潮湿湿的。当生病的老人望着凋零衰落的树叶而凄凉绝望时,充满爱心的画家用精心勾画的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维持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这难道不是谎言的极致吗?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 父母的一句谎言,让涉世不深的孩童脸若鲜花,灿烂生辉;老师的一句谎言,让彷徨学子不再困惑,更好生长;医生的一句谎言,让恐惧的病人由毁灭走向新生……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醒醒吧,其实善意的谎言根本就无碍于诚信,不要再认为善意的谎言会碍于诚信的问题了,因为只要你心中想着是为了他人,那么善意的谎言就是珍贵的,它既不会造成信任危机,也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 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做着进步的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未来的道路完全被欢乐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开诚布公直截了当是一种错误,我选择谎言。 如果真情告白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 如果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多一点谎言又有何妨?
国学基金会 → 忠坛 → 忠诚的价值 主题帖
忠诚,是人的宝贵品格,是无价之宝。忠诚建立信任,忠诚建立亲密的关系。只有忠诚,周围的人才会接近你,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绝不会用一个不忠诚的人;客服在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的时候,绝不会把钱交给一个不忠诚的人;人共事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忠诚的人合作。一句话,人活着就不能没有忠诚。当今社会,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但只有那种有能力又忠诚的人,才是每一个企业渴求的最理想的人才。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无论你拥有多高的智商,多出色的能力,都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具备一种品德:忠诚。要发挥这种忠诚,当然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培养自己的工作热情。光有知识或能力,没有工作热情,只会原地不动,固步自封,也就更谈不上忠诚。。所以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区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员工来说,忠诚首先意味着与公司同舟共济。如果企业是一条船,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船桨,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船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而我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忠诚是显得尤为重要,忠诚于自己的工作,是对社会的一种基本的承认,就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忠诚于自己的企业就是廉洁自律,坚持原则,决不为眼前之利,一己之利而丧失道德操守,丧失对企业的忠诚。
古人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对于我们来说,忠诚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人格特质。他给我们带来一种自我满足感,更加懂得自重。与忠诚一直相伴的是努力,忠诚是当今社会弥足珍贵的高尚品格。那些忠诚于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最受欢迎的员工,就是这样的员工,他们分布在公司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在做完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为公司部门献计献策,共同促进公司的发展。而且,在危难时刻,这种忠诚会显现它更大的价值。
国学基金会 → 孝坛 → 日本人与效忠 主题帖
日本民族是一个对抗意识和效忠意识都很强的民族,这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决定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周围为大海所环抱,多地震多台风,物产不丰富,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根据前面的分析,总资源较少的常和竞局必然引发激烈的对抗,形成激烈的对抗竞局。封闭的地理环境又象蛊术中的罐子,把竞局各方关起来,加剧对抗的激烈程度,所以激烈的对抗必然是其历史特征。事实上,日本在历史上曾有漫长的时期处于战国时代,各武士集团之间发生激烈的争斗,其残酷程度比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更甚。例如,历史上曾经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平氏家族,在被德川家打败之后,族中的男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还在母腹中的胎儿,一个不留全被杀光了,当时虽有个别逃走的,但很快也被捉回来杀掉了,因为日本的国土狭小,这种彻底的斩尽杀绝是容易进行到底的。所以,日本武士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只有死路一条,不象中国幅员辽阔,豪杰们中原逐鹿失手还可以远遁塞外、退守巴蜀或逃到岭南,逃不走时潜藏于深山也可保全性命。这种没有退路的竞局态势养成了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没有偷生的习惯,因为客观上也没有偷生的可能,面对失败日本武士的传统选择是切腹自杀。
这种强烈对抗的多方竞局的又一个结果就是培养了日本人强烈的归属感和效忠团体的意识,因为在严酷的竞局下,*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生存的,只有依*团体力量,共同求得生存。所以强烈的对抗意识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根本特征,而对团体的效忠精神则是一个次生的特征。时至现代,这种内部团体之间的对抗意识转化为对它国的对抗意识,而对团体的效忠精神转化为民族主义,使得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作为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渗透着这种高度对抗造成的张力。日本人不管是研究围棋还是研究水母(日本天皇裕仁是世界上研究水母的几个著名专家之一)都有一种缜密、精研、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其实是其内在的对抗意识在思想方法上的反映。如果中国人团结起来 还会有日本的钓鱼岛事件么!?船长中秋都没回家!国人该自省了!
国学基金会 → 廉坛
敲下这个标题,我不禁有些不寒而栗。只因作为一个人没有了廉耻之心不能称其为人;倘若作为一个民族丧失了廉耻之心也只是一群动物而已!
贵州习水嫖幼案涉及到多少未成年少女无从得知。一直以来,善良的人们只在谴责无耻的色官和无良的嫖客。昨天在《每周文摘》上看到一篇报道着实雷倒我,这几年这种事在习水已是民间默认的!范围之广客群之庞实为罕见。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谈起此事却淡然自如,十五六岁的孩子甚至可以调动十三四岁的做事,大群体小群体比比皆是!汗。。。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没有了道德底线的环境污染根源究竟在哪里?
古人云: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五千年文化底蕴,五千年传统美德,淳朴纯厚的民风,善良朴实的百姓,勤劳俭朴与人为善的传统理念和生活环境,曾几何时在蜕变?
可歌可泣的巴东侠女扬刀出鞘则给了这个污浊的社会重磅一击!青天白日,三个国家最基层的公务员竟然肆无忌惮公开要求清纯玉女提供“特殊服务”,实不如禽兽!世人皆知,性的冲动只限于对亲密的人。几个人民的公仆一手甩着厚厚的票子,一边做着无耻下流的勾当,着实激怒了诸多的国人。而巴东县公安局的认定通报,更是一览无余折射出肆意妄为背后的大环境!
子曰:治理国家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心胜于黄--无人不知晓!如何让百姓信服于国家和政府?怕不是我这等贫妇所能指指点点的,但确实是该在这儿做足功课的时候了!
国学基金会 → 毅坛 → 修身养性 顺天应时 自强不息 主题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应当修身养性,顺天应时,自强不息。
天尊地卑,阴阳合和,生命万物得以繁衍生息。太阳落而复生,云飘雨降,万物繁殖,大自然由上天统帅;大地厚实,承载万物,品德与天合拍,总是顺从天的行为按四时而运行得当,大地极为柔和但在运动中却能显现出刚强,无限广大包含养育一切,各类事物都在地的怀抱中顺利成长。君子如有作为,当顺天(天道刚健,运行周而复始,永不止息)应时(依据位置不同,机遇不同的变化把握时机),自强不息!抢先会迷失方向,随后才能行动有主宰,这样才能顺利;一个人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安心坚守正道就能够功德无边。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则是修身养性,就是创业经商亦是如此。君子以仁(胸怀宽阔,待人厚道)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则可以号召众人;待人以礼,则具备美好的秉性;施利于人,则符合道义;办事机智,则可以成就事业。
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危险,这样才可以平安持久。”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不应过分耗费生命去追求外物。执着于名利之爱的人,必然刻意求之,为此而投机钻营、殚精竭虑,必然会有大的耗费。知足便会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能遵循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忧患,如此便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朱熹也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老子之言,管子之智,朱熹之哲,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因此做人:1、闭门常思自己过;2、闲谈莫论他人非;3、能吃苦才是有志之士;4、吃亏不是痴人;5、近君子方显有德;6、怕小人不算无能;7、退一步天高地阔;8、让三分心平气和;9、有理想、创事业不枉一生。
国学基金会 → 和坛 → 何谓“和” 主题帖
何谓“和”
和谐是世界的本质!例如: 有一个未知数X,怎么知道它是多少呢?我们都知道要解方程。方程在哪里?方程就在和谐当中,我们依据和谐去列方程。也就是说根据和谐的原则能找到这个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必须符合和谐才能存在。 和谐也是制约的条件,有一个未知数就有一个制约的条件,有两个未知数就有两个制约的条件,形成一个方程组,然后去解方程。有哪些和谐的条件呢?比如:事物必须符合拉普拉斯方程,事物必须符合最小功能原理,事物必须符合边界条件,有了这些和谐事物得以确定。
一个人,一件事物,不管是大,还是小,也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聪明,还是愚昧,这些外在的形式毫无影响,他们一律都是和谐的。未知数是大是小,并不知道,但是,它必须是和谐的,才能列出方程。和谐是和外在形式无关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它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必须遵守。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它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的变化,所以是不可阻挡,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有和谐的本质。所以,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为什么要解方程?为了解决问题。只有和谐才能解决问题,和谐就是条件。斗争只是手段。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迫不得已,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为了达到和谐,双方的利益,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更高的和谐,斗争更微妙复杂。就象两个球队。这就象比赛,两个球队。有人看球赛,就是看输嬴。有人则不然,他们欣赏的是和谐。比赛,激烈的拼抢,有时还大打出手,他们不和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合谐的。他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合谐包含着斗争,与此同时也有妥协。合谐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和谐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有阴有阳,方方面面都能存在,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物质的本质,物质不灭定律。
为什么不是极端?因为,互相都有需要,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能找出共同点,共同的利益所在。这是整体观的表现。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关系。
生活的乐趣并不在于成败输嬴,成者能有多少?不以成败论英雄。生活也不在于得失,也不在于生老病死。生活是为了体验韵味,合谐带给人的感受。比如:2+3=5,5+3呢就等于8,数字不同,有一个加法法则贯穿在其中,这个法则是相同的。在运算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个法则。它是客观的、实际的、合乎逻辑的、完美的,一句话是合谐的。也如打乒乓球,,这样打过去,就那样回过来。这种回应是客观的、合乎规则的。如果打不回来,老是接不着,同样是客观规律的展现。通过努力又能接回去了,符合了乒乓球运动的规律,乒乓球飞行的是那样巧妙。打的是有形的球,体会的是无形的运动规律,有韵味,很合谐。生活中也是如此,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样向社会展示,社会就会这样的回应,完美合谐。对自己也是如此,生老病死,形象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各种各样的关系变化,那种无形的东西组成了一幅互动的画面,合谐,让人感到完美。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有形象的是现象,本质没有形象。有形象的东西是变换无常的,合谐是本质是能够永存的。合谐没有形象,它隐于有形之中,无处不在,合谐是真实因此可以长久。科学家发现了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见吗?有形吗?即不可见,又无形象,但是,它确实存在,隐藏在有形事物之中。它们有能量,互相关联,也是客观的存在。由于它们的存在,世界才是合谐的。符合规律即是合谐,有人想不合谐,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规律有能量,谁想违反规律?做不到!如果能做到,违反规律,那还能算做规律吗!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背后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是变化的依据、标准、是绝对的。合谐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试金石。
由可见的事物中,发现不可见的规律,这在科学中彼彼皆是。看到苹果落地这一可见事物,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看到苹果落地的人有的是,从中发现这个无形的万有引力的只有牛顿一人。虽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一般人没有发现,但是,万有引力是客观的存在。它的存在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无差无别。
和谐可以用公式表达出来,也可以是人的感受。满足方程式即是满足合谐的条件,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是唯一的条件。如果没有合谐,数值不可能计算出大小,事物不可能确定形态,一句话:不能存在。 再举一例:一条河流,有多少人赞叹它?它美好,为什么?因为,它和谐。它的流动符合拉普拉斯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是对流动的液体,那种互相补充,和谐互动的描述。所以,它显得美,不会缺一块少一块。山河大地很美,因为,它原本也是流动的岩浆所凝结,也符合拉普拉斯方程式。发现拉普拉斯方程式的只是一个人,他是用公式的形式表示流体的这一性质。人们却用感受来体会。有形事物美的原因,是暗藏的一种和谐。它不是具体指某一形象。光秃秃的山有什么美?一个动物满肚子屎有什么美?而生命的美是无形的事物,在于它的合谐和巧妙,说不清,道不明,让人感到的生命的力量。
顽强和顺从,强大或娇小,以及等等,在言语和形象以外的东西,把内容和形象抛开,感到了一种美,那是无形的。让人心中升起怜悯、热爱和改悔,赞叹上天的伟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揪之四海的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通过近段时期的国学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国学的深邃,同时更让我看到了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信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花朵,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人生就像一条平坦的大道,大道上会分出许多岔路,而我们正是在这条大道上行走,目标是"成功",但离开这条大道进入了岔路,就很容易迷路了,就会再也回不到大道,所以必须有人提醒你,而这个"人", 我觉得就是中国的古代文学,因为它汇集了所有已经到达"成功"的人的经验。所以,我们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要学好国学,来净化我们的心灵。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心灵就像未耕耘的土地,有肥沃的土壤,可是也有杂草存在,必须用庄稼来排除杂草,而庄稼就是国学中的一些美好品德。 我们学国学,不只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识字能力,白话水平,有助于对其他知识领域的领悟与旁通,促进各课学业的进步。同时,还可以增进脑力开发,提高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得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在形式上也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