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 三等獎 贾欣欣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 三等獎 贾欣欣

字号:T|T
山西传媒学院
 
专业:12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姓名:贾欣欣  
 
学号:2012032154
 
联系方式:15034352500
 
 
经典是圣人的智慧、心灵的故乡;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结晶;是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中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东方有东方的经典,西方有西方的经典,音乐有音乐的经典,美术有美术的经典。经典能跨越时空,随着岁月的流失永远价值永恒,魅力无穷。
     没有经典的民族如同没有骨骼的泥塑,经不起风吹雨打,就象是没有年轮的枯木,找不到春天的记忆,没有经典的国度,历史将一片苍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智慧的河流指引给孩子,创造一个诵读经典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孩子在人格、智慧,在责任感、自制力等方面将会有明显的进步,我们更坚信,若干年后,一个13岁前就满腹经纶的他一定会与众不同。您的家庭会因孩子的优秀而从此充满欢乐与幸福!我们的国家会因优秀人才的层出不穷,而永远强大、昌盛!
 
仁坛   九
仁爱之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行动。真正的仁人志士不会把仁爱挂在嘴边,而是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当他在施以仁爱的时候,是出于本能的反应,并不讲究得失,不求名利。而一但加入了名利的成分,仁爱便失去了意义,也就不能称之为仁爱。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甚:超过。蹈:践踏。)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乐:音药,爱好。)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译:仁义之人不可战胜。

“仁”其价值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运用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仁”教导我们绝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巨大的价值。
 
原创]
义坛   五
为人处世,义字当头。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不能得兼之时,舍利取义,才能持久。义以仁为本,唯利是图必将自陷囹圄。因此,我们要有正义精神,不为一己私利而失义。
 [儒家关于仁的见解
    在孔子“仁学”中,“仁”与“礼”并非同等重要,而是本末、体用关系。孔子虽然重视“礼”的作用,但他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政治现实中,深切感受到维系道德仁心的重要,认识到“礼之本在仁”的道理,所以,他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感叹。他在回答鲁哀公问政时,清楚地阐明了仁、义、礼的本末关系,指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极),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可见,在孔子思想逻辑中,政治的中心在人,治道的根本在树立道德之仁,仁道源于亲情,而以尊贤为宜,而礼制的规范则以道德之仁为依据。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又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复礼”以克己自修为前提,“克己”则以符合礼义为归宿,内修自省与外在规范的统一便是仁,而仁的确立则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自觉。这些重要思想,奠定了古典儒学的基本思想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仁”是源于人情而又经过后天修养体悟的道德自觉,并且是主导建立人伦秩序——礼义的内在根据,“礼”是成全内在道德情感的外在性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换言之,仁是本,是体;礼是末,是用。

  所以,我们把孔子创立的儒学概括为“仁本礼用”之学。 继孔子而起的孟子,沿着孔子“仁本礼用”的思路,进一步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根于心”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伦理学命题,进而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以仁心行仁政)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本主义的政治学命题,建立了他的“性善”论和“仁政”说。从基本思想模式而言,孟学与孔学都是“仁本礼用”之学。略有不同的是,孔子是以“仁”为最高道德范畴,而以“礼”为外在的伦理规范,以“智”为辅助成仁的能力,而孟子却将仁、义、礼、智都作为内在于心的道德情感,并赋与“善”的道德价值判断,而不把“礼”当作纯粹外在的规范。这表现出孟学具有将孔子仁学进一步导向确立内在道德主体的方向。 继之而起的荀子,批判性地总结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优劣短长[3],而从与孟子不同的理论角度丰富发展了先秦儒学。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者爱人”、“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为王道之本,主张“王者先仁而后礼”(《大略》),强调了道德之“仁”对于修身立命、治国理民的重要。另一方面,他比孔孟更强调礼义、法度对于“正身”、“正国”即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作用,把“隆礼重法”看作王道的首要任务。在荀子看来,礼义、法度是统治者为了节制人的欲望、抑制因人欲泛滥导致暴乱以及为了改造人性而制定的十分必要的制度性规范。这同孔子的“为仁由己”和孟子的“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的思路是不同的,其思考的重点不在内在道德仁性的培养而在外在伦理制度的完善,从而在儒学史上开辟了一条崇尚礼法的思路,因而可称之为先秦儒学中的“礼学”。但这个“礼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仁本礼用”之学。

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原创]
礼坛   一
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者。”礼是自身修养的体现。一个懂礼的人,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的人。礼是仁德的反映。没有仁,何谈礼?因此,懂礼之人也必是仁爱之人。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建设礼仪之邦。
道德、伦理和礼仪
从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出,尤其是在历史的革命时期到来的时候,那些能够认清历史的革命形势,并进行恰当、积极、高效与合理发展的国家或民族就会获得新生,否则就会灭亡。谁认识得清楚、谁变革得恰当,谁就会在这场革命中获胜。在这种情况下,历史遗留下来的以及当时面临的问题越多、越复杂、越难以解决的人、集体、民族、国家或社会,所背负的包袱也越重,也就会越失利,或越不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的人、集体、民族、国家或社会就会越失利,或前进效率越低的人、集体、民族、国家或社会就会越失利,而在各种矛盾中,能够相对在主体上采取积极进取态度并措施得当的人、集体、民族、国家或社会就会越有利,例如:中国的战国时期,秦国相对于其它六国的文化基础较差,但他们反而知道励精图治、虚心纳才、唯强而变,反而成就了更先进的文化,故终灭六国,统一中国;还例如:游牧的日耳曼人的文化基础较差,但他们反而知道顺应逃散的奴隶们的自由需求,在一些主要的方面形成了相对的先进,使奴隶主们无法组织起对他们的反击,故终灭西罗马帝国;还例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殖民地人民原本并没有宗主国(英国)的政治经验多、统治力量强,但他们接受并开拓了更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及政治,组织起来,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逐步变得比原宗主国更为强大。可见,社会发展潮流的力量不是人的意志可随随便便转移的;可见,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可见,一切反动派在拥有真理(先进文化及政治等)的革命派面前都是纸老虎;可见,一切都是应季的花朵,唯有能够应季者长存;这就是革命时代的重要道德、伦理与礼仪。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1、明辨是非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明辨是非之心,是智慧的萌芽。
2、指导行为
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
译:大凡人们要有行动,都要用他们的智来加以辨别,然后才去做。
智明然后能择。([宋]程颢 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学篇》)
译:只有具备了聪明才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自知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译:能认识他人叫做智慧,能认识自己的才算聪明。
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十六《荀卿》)
译: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始,可以用此来推知他人。
知过之谓智,改过之谓勇。([清]陈确《陈确集》卷二《别集》)
译:能认识自己过错的人是智者,能改正自己过错的人是勇者。
4、成就美德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不会困惑,勇敢的人不会恐惧。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译: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知:同“智”。)
智慧是生命的结晶,智慧拥有无上的光芒,从古至今,智慧带领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被抛弃的时代,智慧指引我们不断前进。智慧才是发展的动力、源泉
 诚信的正确性和主要性
(一)诚信的涵义反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事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抉择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浸染。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成长,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处工作要一切从现实出发脚结壮地。
诚信,即老实守信,就是不棍骗,不歪曲事实,在此基本上,说到办到。看来,要做到诚信,在必然意义上与从现实出发脚结壮地相吻合的。以事实为依据是搞妥工作的前提,只有在事实基本上,才能获得正确的判定和理论,依*正确的判定和理论才能解决好问题,敦促事物的成长。任何子虚和伪装都将注定其独一命运——失踪败。回首回头回忆中国近代史,***的真诚与国民党的子虚形成光鲜对比,在力量极大悬殊的情形下,***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全国概缦泓的胜利。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诚信,布满棍骗的人若何能真拭魅正确地反映剖析客不美观事物,即使最简单的事理,让这些人说出来也会完全扭曲、变形、倒置,结不美观只会害人害己害社会。
(二)诚信浮现了事物的联系事理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四周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黉舍开设各学科的联系;社会各行各业的联系;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联系充溢着整个世界,事物是彼此联系的,一小我老实守信,就能得以多助摆布逢源,战胜各种坚苦,有晦气变有利,有被动变自动最后取得成功。否则,只能遭人厌弃、呵,处处碰钉子,甚至走向绝境,或许也能得逞一时,但决不能得逞一世,最终逃不失踪惨败的命运。
在经济快速成长,商战日趋激烈的今天,以诚为本,诺言至上,更是商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经营的口角,是保留仍是被裁减,都与经营者的诚信慎密亲密相关。海尔集团,其前身为青岛电冰箱总厂,把检测出库存不及格的冰箱全数砸失踪,以“裁弑字获取快速成长而闻名全国。美国大公司假账丑闻,令该公司股票大跌。一切的一切,无不道出“诚信是金”的事理。
(三)诚信与棍骗的并存合适矛盾的不雅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什么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剖析事物时要学会用“两分焚锇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
按照辩证法,诚信与棍骗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就层见迭出了,属正常现象。我们不成能保留事闻缦悻盾的一方而抹去另一方。正如,生与死,不会因为人们热爱巴望生命就能够长生不老。科学手艺是一把“双刃剑”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威胁和危险,不成能是以就不成长科学。所以,诚信存在,与其对立的另一方面就必定存在,我们要能够正视,能够客不美观的看待。
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是有矛盾的首要方面划定的,是以,我们剖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更要分清分清矛盾的首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即哪是主流,哪是支流。
我国的思惟道德培植,诚信正义是首要的,一向是人们所赞扬的尊贵道德,受到泛博人平易近的推崇,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棍骗之类社会阴晦工具的存在,但充其量只是社会副产物,是支流,涓滴不酉潘类尊贵的道德情操。正像乌云遮不住太阳一样,阻碍不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向前成长。看问题时,不能因为看到欠好的一面就全路费认,就丢失踪了抉择信念,失踪去了勇气。要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不雅概念,分清主次,明辨长短,不做“一叶障目”的愚人。
中华十大义理,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又可称为: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中华十常,中华十德,中华十大价值观,中华十大人生观,中华十大人文精神。十大义理,是中华民族亿万生命践行的成果,并且由历代圣贤表述。
凡我炎黄子孙,身体上具有中华血统,心灵上具有十大义理。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有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地下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
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科学文化发展的年代,人人都倡导世界和平,社会团结,人人平等友爱,和谐发展。因此弘扬圣贤文化,落实加强传统文化道德的教育在现前更是必须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修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进其技
修德的道理,在于彰显人自身所具有的美好德行,在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够去旧革新而且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境地,能够知道所要达到的完美境地,然后才有确定的志向;有了明确而远大的志向,然后才能有泰然安稳的心态;有了安稳的心态,然后才能处世精当,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之后,才能达到“明德至善”的完美境地!
儒家的修身之道,具有极其浓厚的实践特征,首先要通过自我学习来提高个人品德修养,达到自新的目的,这样既是时运不济,也可以独善其身。其次,儒家讲究自新新民,意思是说不仅要自己身体力行的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而且要以榜样的力量是周围的人受到感动,使其见贤思齐,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目标!
今为民主时代,教育普及,职业平等,知识分子众多,人人皆为国家主人,然知识专家,仍为各业民众之中坚,应修身进德,以立身行己,使传统道德与新学并行不驳,伦理,民主,科学三者,要以伦理为中心。行民主必先培育民德;发展科学,必先修养心性。民无礼仪,则民主适足于造乱,士无仁民济世之心,则科学足以争利,今日之知识分子,应以祖国统一之大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孝道是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
孝是我们最美好的情感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培养。父母对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人们最高尚的行为,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孝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过程中,人们惊奇的发现,我们对孝的需要是那样的迫切!
老人需要孝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辛苦劳碌一生,做出贡献,如今他们年老了,力衰了,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幸福度过晚年,这是摆在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家庭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用孝道来教育,感化他们,使之尽儿女的责任,让老人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度过晚年,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
社会需要孝,国家需要孝
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依法治国,也需要以德治国,德治的“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老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解家庭关系的良药。
弘扬孝道是我们的责任
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父母的大爱常在不言之中,做儿女的要细心体会才是,中华传统,尊师如父,成功者,永远不要忘记传到授业解惑之人。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我老谁敬我?
忠和孝都是人的爱心的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小孝治家,遇难乎天地,痛苦乎父母,父母给你生命,包容你,对你的爱,没有半点保留,也是从你出生开始,就为你牵挂一生,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慈”是母体天生的自然之爱,“孝”是子女自觉的反哺之情;中孝治企,一个连父母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能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人,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孝治国,祖国是什么?那是你身体和灵魂的栖息地,山河给你美食美景,人民给你帮助指导,悠久的历史打造你的灵魂,而国土就是一个国家的肌肤,是祖国的有形依托,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学校我等当德智兼修,心物并重,养成公忠弘毅之器识,负任重道远之能力。在社会服务,则应尽大孝于民族,尽大忠于祖国,尽大仁于同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可上足以对万代祖先,下足以对万代后人!
 
评语:
该帖子有一定的内容,与经典学习的内容也密切相关,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继续努力,尽快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