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 三等獎 徐国强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 三等獎 徐国强

字号:T|T
  院校:山西传媒学院
  
  专业:影视动画专业   
  
  姓名:徐国强  
  
  学号:2012751125
  
  联系方式:18335185349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提到赡养父母,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意思是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我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很深。个人认为自己是个懂得孝敬父母,绝对会赡养父母的人,所以也想告诉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好好的对待你们的父母,不要拒绝义务和责任而不赡养父母,他们是你最最亲的人啊!更不要上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把我们看做生命和爱的延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换位想下有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假如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你会怎样,也许你会找很多借口理由说你要丁克或者不婚,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人的选择也是会改变的,即便你做到了,那也是极个别,你生长中国这样的一个被传统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历史大国,你保证了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所向的,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赡养父母是义不容辞的。
  孝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多指:顺从父母的意志。从小就听过董永卖身葬父、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 、子路百里负米等等的故事,自小就知道了赡养父母。
  每位父母都会变老,父母养你小,你养父母老。人类社会几千年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虐待父母(老人),不赡养父母的行为,一贯被人们所不齿和唾弃,是不孝。道德的底线就是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朝代的执政者,都制定相应的法规条款,制约、惩处这种不赡养父母(老人)的劣性。
  现在有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 父母并不缺乏养老的钱,他们自己有退休金,或者有子女每月提供的养老金,可是却缺乏子女的关心。只有物质的赡养远远不够得,还必须对父母保持尊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么赡养父母就与饲养家畜没有什么分别。
  孝,这种情感是无法用多么精美的文字来褒奖的。它就是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把孝视做儿女们对父母亲的爱所做出的回报行动。它可以是两代人之间没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认为儿女们对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的回报。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卷四《曾子大孝》)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
([汉]郑玄《纂图互注礼记》卷十五《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清]李毓秀《弟子规》)
 
  "大孝尊亲"是啊,我们要孝敬父母,更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物质,精神上都得到满足.不要让他们有种"受施舍,成为累赘的感觉"本来人老了,自信心没了,感情也变得比较脆弱!所以我们在照顾父母的时候,不仅要处理好他们的衣,食,住,行,到他们的感情.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
虽然不必"每早应向父母问好;傍晚要向父母问安"但至少要"外出时要告诉父母,回家以后要面见父母"还有就是在聆听父母教导的时候,必须恭敬听取,不要心不在焉,因为毕竟那是他们有青春换下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再者就是父母责备时,一定要谦虚冷静,即使他们的一些话有点过分,他们都是为了我们!
再者就是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延续,我们就代表他们,不要让他们因为我们的"品格缺陷"受辱!
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父母.才能叫"孝顺".
  卧冰求鲤,闻雷泣墓,这些感动着我们每个人的以孝为主题的故事把尊敬父母阐述得再清楚不过了,尊敬父母是孝的基本前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也,尊重父母的意见,尊重父母的言行,尊重父母的安排,在父母面前自己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父母的指导父母的教育,感受父母的感受,想到父母想到或想不到的,曾经父母是我们的保护伞,现在我们是父母的避风港,孝这个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最基本的基准,而尊敬父母又是孝的基石。
  “孝”是一种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不乏关于“孝”的典故与文章,有“杨香打虎救父”“黄香扇枕温床”“庭坚涤秽事亲”等等。它已深深扎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孝”是一种责任,孝不是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他需要的是我们的行动,而行动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没了责任“孝”就之是一种在乎于表面的做作。只有有了责任感行动才会细腻深入,才会是发自内心。只有这样才配称之为孝!
  “孝”是一种感恩,母亲怀胎十月,历尽艰辛与孕育了我们,父母耗其一身,只为养育我们成人。每一个细节父母是那么的入微,在《论语》中“父母唯其疾之忧”提到了父母的无微不至,说的是父母最都有的是子女患疾病。“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情感在我们身边又何不是时时发生。父母付出的是心血我们怎能不感激呢?
  “孝”是尊敬与听取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所爱亦爱,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等需多名句所说的多是孝敬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不为背其志愿,尽心尽力给其所好,使其顺心顺耳。
  现在许多我们这一代都不知怎么孝敬父母,好多时候即使是好意也会弄的很糟糕。好多人会有路还很长孝敬父母可以慢慢来的心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多东西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到那是所谓的孝最多也就是无意义的呼喊,所有的一切都无意义。所以在我们平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些细节,抓住每一次机会!一声问候,在父母劳累是与他们的闲谈,和一杯温水等等。
  不要让我们的父母感到孤单!
 
 
[经典学习]九、为亲解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在不远游”作为子女的我们,要为已经逐渐变老的父母着想,不要让他们担心。孝是什么,孝就是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挂在口头上的那一句句。父母不要我们物质上的给予,而是仅仅希望我们能够多陪陪他们,希望我们有个好一点的生活,平平安安的,作为儿女的我们,要懂得为父母解除烦忧,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孝顺的孩子。只要让父母不担心,经常回家陪陪爸妈,和爸妈聊聊天,就可以啦。这不需要很多时间,但是很多人就是连着一点点时间都很吝啬。直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那么,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放下手中的事情,好好陪陪爸爸妈妈吧!好好珍惜给了我们生命的人吧!
  大爱无形,始于生命之初;这爱一直伴随与我们左右,无论我们身处何方…
  切之肌肤,贯于骨髓;母爱缘于肌肤,父爱深入骨髓…
  无私,无欲,无求,持之以恒;这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
  咱们无偿的接受了这么多,难道不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吗?难道还没有发现家是咱们的避风港么?难道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咱的父母么?为亲解忧,是我们应当也必须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请从现在起好好珍惜身边的陪伴——父母。
  别留任何遗憾!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
 
  祭祀祖先,是我们体现孝的一个方面,许多乡村都保留了过年清明时去坟地祭祀祖先,但是有很多人把祭祀的真正意义忘却了,祭祀是为了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祭礼?檀弓》中说到: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说的是在祭祀时要恭敬,假如只图形式而没有恭敬之心,这样的祭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回忆过去往往是怀着情感,谈论现在或将来往往是一种欲望在内。只要每年都去祭祀祖先的人都能感觉到,不论现在处于何种状态,当你站在祖先的坟头前,所有的悲喜都会忘却,留下的只是静谧。尤其看到那依次排列的坟头,让你感觉到没有他们任何一位都不会有你的存在,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和爱。同时你也有种深深的历史感,生命是绵延不息的,你也是这生命链条的一环。
  “清明时节雨纷飞,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到这时出门在外的亲人总会回来祭祀祖先,目的就是不忘本,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同时寄托美好的心愿。有些人单纯的认为那是迷信,其实不然,这只是我们表达孝心的表现。但是我发觉现在清明节的气息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浓了,人们集中到一起主要就是图开心,大家快快乐乐的吃一顿,打打麻将,然后各奔东西,基本上没有一点伤心的气氛。我觉得我们应该加强感恩教育,不忘先辈们的辛苦付出,更重要的是勉励自己,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拼搏,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孝道思想中对祖先的祭祀是中国人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人类亡而不死的生命意识,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是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是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起点,故曰“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也”(《吕氏春秋·孝行览》)。孝字是一个会意字,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孝”字,孝字结构具有双重特征。从象形角度看,该字上半部是“老”字,表示祖宗、先辈的意思;下半部是“子”字,表示子女、晚辈的意思。从会意角度看,孝字则是“老”字与“子”字的组合,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义:“老”扶“子”头,“子”承“老”身,这一结构既可理解为“子”是“老”的拐杖,有责任、义务对“老”的生命进行赡养和照顾;又可看作“老”用饱经生活沧桑的手掌抚摸着“子”的头,向晚辈托付生命传承的责任,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蕴,故《尔雅·释训》解释道:“善父母为孝”;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孝”的文字结构向我们展示了“孝”所具有的最原始、最质朴的意蕴,尽管这只是一种萌芽状态,但构成了整个孝文化的生长点。正是通过对“老”和“子”这种原发性的生命关系的延伸和提升,才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孝文化。?
  人类与其他一切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能够自觉用意识的力量去维护生命,在人类早期,人就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和生命本源问题,从而产生了对生命本源重视的意识,这种观念则体现在人们对祖先崇拜以及祭祀的活动中。?
  西周金文中的孝观念大多数表现在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其崇拜对象并非健在的父母,而是先祖。当时出现的孝字,也多与祖先祭祀活动有关,如《追簋》中有“用享孝于前文人”(《三代吉金文存》),《酒诰》中有“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文侯之命》中有“追孝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等,句中无不包含此种意义。祖先崇拜的出现固然是由多方面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感念生命的由来、感激祖先赋予生命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他们知道:“先祖者,类之本也”(《荀子·礼论》),“无先祖焉出?”(《大戴札记·礼三本》),“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效特性》)。由于生命是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的,我们先人所拥有的生命来之不易,所以人不能忘祖,“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礼记·祭义》)。人们祭祀祖先,就是要表达对祖先赋予我们生命的崇敬、感激和追思之情。“我们从思想的观念来看,人的最高生活目标就是生命,尤其在古代社会,举凡一切人能赖以生存的都被人视为最高价值所在,而当人智对自我主体有更深刻认识时,对生命之源,生命所从出之所,必生敬慕感念之情而加以祀之。”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先祭祀与崇拜的行为,是孝道思想一种追本溯源的情结,核心是对生命来源的追思。
  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不仅是在敬宗祭祖的活动中去体悟生命、感念生命,去追思生命来源,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珍惜和爱护正在存有的生命,把对先人生命的幽思化为一种现实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终极关怀也相应地转化在现实的伦理生活中,在现实中以爱心对待父母、以养心敬重父母,甚至在此基础上善待自己。
  作为一个生命体,自己的身体肯定是过去生命的承载者,生命是通过这一有形物质而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人对自我存在、自我生命的重视,正表现人对生命的崇高敬意。因为人的生命源于父母,父母的生命无限地往上追溯则来自天地,故人对自我生命的敬意就好比对父母、对天地的敬意一样。”。在当时家族观念流行的社会背景下,强调对自身的珍视、爱惜,体现出对家族生命传承的责任和意识。?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围绕经典中二十四孝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能把经典的学习与现实相联系。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自己的思考还可以深入和展开,在形式上也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