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贴内容以儒家哲学为视角对中华十大义理展开讨论,发言内容充实,表达清晰,严肃认真,情真感实,能把儒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对十大义理的精神有较好的把握,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但对个别主题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述。
建议:一等奖
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中国哲学专业2008级
姓名:贾瑞祥
学号:08010102006
联系方式:13700650941
中华义理论坛、四、3
陈先生所论现在学校教育乃是“谋食”的教育,深有感触。对于一个想要被化的学子,即有谋道之心也难在体制内得到相应的指导,所以即使是兴趣式的典籍读诵也要在谋食功课之余自学,而且还会受到“难谋好出路”之类的指责。 在下于04年购进一套十三经注疏,至今也只点读完七部,而且大经居少,即便如此,受用之处还是很多的。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形成,儒家经典的影响至深且远。远离经典,也就远离了我们自己。
仁坛、十一、5
不同意楼上大哥所言仁“只是君子的德行,是一种施舍性的给与,而不是平等的互爱、兼爱”。 无论作为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孟子所论的四端之首,“仁”都有一个本来存在而非已经具备的意思。对于君子的要求是实践“仁”,即“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不是“只是君子的德行”。假如是这样,君子就失去了努力的意义。提醒许大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施舍性的给与”也是从前面的认识而来,君子所对者小人,小人便无仁之端吗?最后“互爱兼爱”这样的词并非儒学之义,当然在下不是抱什么门派之见,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儒学中的重要义理。互爱兼爱有一层意思是功利目的的要求,从属于现实目的的计执心。 一管之见,欢迎批评。
义坛、十四、5
“义”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治“利”,也即人们常说的“义利之辩”。董仲舒讲“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遭到南宋功利派思想家激烈的批判。假如没有义,利归于何处?感官?一个民族实在要有自己的宗教,否则在精神大本处盲目的自我松绑就会导致现实中归源时无地的彷徨。是不是没有功利,道义就成了无用之虚语?愚见以为不然。中国自晚清以降因为走得太快抛弃的东西太多而付出的代价还少吗?有时候走得太快,我们都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礼坛、一、8
拨开繁文缛节的“仪”而把握住礼的根本精神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一步。两年前读《礼记》用了一个半月,刚读完的两天做梦都是古人活着和死后的所用之物和所履之节,也因为学力不足,读得很昏。上学期做作业,就是从《论语》和《礼记》看礼的精神、实质、类别、功能,才把这方面问题梳理了一个大概。楼主所言甚是。
智坛、十一、4
“仁智统一”在《论语》中有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仁智相辅而行,归本于仁。只求知人而不知爱人,其知易流于巫。孔子发言施教都是有针对性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所论就偏向于政教文化。智所包含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确实需要我辈来学勇加开拓。
信坛、一、12
四楼同学所引《论语》二则很贴切。因信故能立,也就是陈先生所表诠的“真实义”;省身故养德,即先生所遮诠的对治欺伪义。 我们在面对身边一件件小事的时候,要将自己放入一个关于信的慎独之境,即使没有一双双尚信的眼睛盯着我,我自己也要面对着自己实践这一义理,而不是为了博好名而行小信。
忠坛、七、5
朱熹在其《论语章句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此“尽”也即认识自己所处的一层又一层直至无边的环境并在这一层层环境中不断地实现自己,并不是说要忠于某个特定对象。认识到哪一层就尽到哪一层,是为君子事,认识到无边而努力实现则是圣人事。故此“尽己之忠”还有一个将人的精神不断向上提撕的大方向,所谓“知至至之”。
孝坛、十一、4
周晓虹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对以家庭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可能转变做了描述,可以作为我们在现代践行孝道的一种参考。首先,传统孝道强调他律性道德原则,而现代孝道则偏向于自律性的道德取向。其次,传统孝道的内涵和家族延续密切相关,而现代孝道在这方面涵义较弱。最后,传统孝道偏重于“重孝轻慈”的单益性运作原则,现代孝道倾向于“父慈子孝”的互益性运作原则。诚如陈老师所言,在现代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孝的精神。
廉坛、五、3
我最近在这方面有些疑惑。理学中主敬涵养的修养论是否不存在对于世界的紧张而只是道德上的紧张感?那么面对现实的恶的力量如何贯通知与行?宋明理学对于儒学思想形而上方面的深化和改造是不是有些过正?似乎宗教性和意识形态性在儒学上很难结合,思想和现实之间的裂隙好像也越来越大。
毅坛、十一、7
有志之人立志长,无志之人常立志。想想身后抛下很多只读半本的书,还有一个个未果的决心,在毅字的镜中竟将自己照得丑陋无比。自己立不起来,就不算一个有为之身,遑论此中仁义二字!学习此主题,明白毅乃是大丈夫事,非斤斤于小道者所能立。
和坛、十一、4
“和”的精神在现时代更多的表现为协调性原则,在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之间会充当一些人的说辞,容易流于世故圆滑。如陈先生所言,和还应包含一种“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这种精神当是修养充足后的至高境界,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相当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在这层意思上,“和”不宜妄谈。义理上见得还需亲身证得,否则便是自说自话,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中华义理论坛 → [经典学习]一、6
中华十大义理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大义理是其中的精髓。十大义理与过去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稳定和大一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兴起于奴隶制度瓦解时期的思想,与农耕文明精密联系在一起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与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重义轻利的思想对于工商经济的发展潜在的和表面化的阻碍。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不仅要传承十大义理的精神,而更重要的是使其更具时代特点,形成儒学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仁坛 → [经典学习]十一4
“仁者爱人”、“吾欲仁则斯仁至矣”。仁主要是一种个人体悟,是一种道德判断和道德追求。仁是一种个人修养,在于主体主动地给与,不是被动的要求。但是儒家的“仁”也暗含只是君子的德行,是一种施舍性的给与,而不是平等的互爱、兼爱。在新时代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中华文华的伟大复兴。仁的这些内涵是不够的,应重新加以定义和扩充,强调平等。使之适合民主社会。
仁坛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10
仁孝是孔子的重要的思想,仁和孝在孔子那里不仅使人的外在行为,更是个体的感悟,仅仅是外在行为所体现的仁和孝那只能称之为外在的礼(节),是形式,而不是内涵。真正的孝是自己用真心去体悟内心的不安,是对自己父母的爱。仁则是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内心的仁孝才是真正的礼。这样的仁才是孔子所追求的。这样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会安居乐业。这是仁的终极价值。
→ 义坛 → [经典学习]七、爱护生命 8
“鱼我所欲也,兄长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设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二章)当道义与生存发生矛盾时,热爱自己的生命,就要也热爱别人的生命。就要取义。怎样取义不仅是一个良心判断。更是技术的取舍,救人无错,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案,不会水的旱鸭子硬去救落水者,起码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结果可能是中国多了一见义勇为的烈士。也需考虑别的方案会有更加的效果。从这一点上,正是“仁者乐,智者忧”。
礼坛 → [经典学习]三、4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是以道德为支撑的,没有道德的“礼”是形式的、是虚伪的,有时甚至是邪恶的。历史上的王莽未篡位时是谦谦君子。新时代“礼”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更注重内涵。这也是我们作为以文明古国的个别公民在大众面前喧哗等,不讲公德,只讲私德。为世人所诟病。引导世人控制自己的行为,构建新时代的新“礼”念。
智坛 →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12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儒家看来智是是非道德观念的产物,而没有认识到智更是人对待外物的方法和技巧,在现实中往往是“利令智昏”“人慌无智”。硬性把智当做道德价值后的产物是不恰当的,更是违反现实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老子在这一问题上是明智的。只是一种策略,不带有价值判断。既有君子之智,又有秦桧等奸佞之智。才会有杨修之死的智者之悲剧。智可以用来做价值判断,仅仅是判断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忠坛 → [经典学习] 七:3
忠是孝和义的发展,一个不孝不义之人,何谈忠?关键是忠于谁的问题。是某人的死党,像林彪死党的黄某,有“忠”吗?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才是忠。
忠是孝和义的发展,一个不孝不义之人,何谈忠?关键是忠于谁的问题。是某人的死党,像林彪死党的黄某,有“忠”吗?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才是忠。
廉坛* 贴[经典学习]一、贪欲之害 5子主题:[经典学习]一、贪欲之害
廉坛 → [经典学习]十五 3
廉是一种个人高尚的道德追求,可以提倡,但不要奢求。今天的社会应用制度管理人,制度约束人。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君子。制度显得有重要。关键要有好制度,只都要好好地执行。联要提倡但更要制度约束人。
[毅坛 → [经典学习]十一2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古之成大事者,不唯超人之智,便唯超人之志。毅是和人之志联系在一起的。曾国藩的人生告诉我们,超强的毅力可以弥补智力的缺陷。
和坛 → [经典学习]二6
社会和谐世人之追求,如何实现?几个圣人实现不了社会和谐,除非人人都是“安贫乐道”的孔颜圣人。但是这不是事实,即使人人能安贫乐道,那能不能安于少衣无食,实现社会和谐,未可知也。管子曰:“仓廪实,知礼仪”。当生存问题已解决,当“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教,鳏寡孤独皆有所终”社会问题之解决,社会和谐为日不远。这一切需要中国之高速的科学之发展,实现共同理想,诚信成为人内在追求和外在行为,社会就会和谐。而不再是人之追求,而是现实。
义坛 →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 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在义的实现上,现实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助人为乐为人诬陷如何,之后是否助人?这还没涉及生死,如不会水要救落水者,是逞一时之用,冒死为之,后果死之得一烈士之美名儿。亦或思对策,即使救人不成也不会白白送命。如成就美名的感动中国的河南小木匠就表现出大义,虽救人不成。舍生取义是除非不得已而为之之策。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值得采取的。
信坛 →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20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小时候,听过狼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甚至丢掉自己的生命。而对于国家,城门立信才使商鞅能取信于民,顺利推行变法图强,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否则烽火戏诸侯式的失信于人,丢掉身家性命是小,亡国灭种才是最大的后患。东周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是故,个人要讲诚信,社会要讲诚信,国家要讲诚信。现代社会,三鹿奶粉不讲诚信就倒闭了他这一家企业。社会不讲诚信,社会就会动荡。我国政府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要有一个公平、诚信的社会机制,中国才会社会和谐。
信坛 → [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3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古代社会诚信重要,在当今商业社会尤为重要,三鹿奶粉事件,以知名国企,瞬间崩塌,殷鉴不远。美国金融危机正生动地告诉我们: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讲诚信。
忠坛 → [经典学习] 七:忠: 主题题解 8
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古代社会,忠往往和君主联系在一起,有岳飞的“忠”而被冤死而不是取代君主,即使宋高宗不算明君。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是对社会而不是对君王愚忠。体现了历史进步性。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忠表现为对家庭成员的关照,对朋友的忠表现为支持,对事业的忠表现为热爱。对国家的忠就表现为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忠不是只有在国难当头才会显现,所谓“乱世现忠臣”只是极端情况下表现,而忠诚则始终是人的人生坐标。
廉坛 → [经典学习]十二、廉洁13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忠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廉耻,士君子之大节,罕能自守者,利欲胜之耳。([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廉耻说》) 自古以来,世人往往把廉当做一种内在的人生价值,而没有认识到廉洁更应该是一种制度使然。诚然,道德高尚者自能廉洁奉公,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当今香港、英国等法制健全的国家,公务员都能做到廉洁奉公不见得都是谦谦君子,何故?制度使然。高薪养廉怎么也填补饱人的私欲,只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惩罚体制。使贪者不敢贪,廉者自廉。这是防小人而不是防君子,本来君子是不用防的。所以,与其高调反腐倡廉,不如把监管体制和社会监督体制搞好。那样自然会出现廉洁奉公的局面出现。社会才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