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一等奖 刘丽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一等奖 刘丽

字号:T|T

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哲学专业2012

姓名:刘丽

联系方式:18314437961

指导教师:娥满

 

1.仁坛:十一、157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是一个扭结,最后,是他提出的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2.仁坛:十一、158

仁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仁爱包含了三个大的层次: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这三个体系内的爱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论语》中的“仁”内涵丰富,究其根本乃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论语》提出“仁者爱人”,仁即是爱。“仁”是一种发自家庭又超越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的爱,“仁”体现的这种由里及外、由小及大的爱是适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道德准绳。

 

3.义坛 :七、527

    无论是汇报父母、社会还是报效国家,有个健康的身体,拥有宝贵的生命才是最根本的前提。我们不能拖着久病虚弱不堪的身躯还坚持呐喊着要汇报父母、社会,报效国家。

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论你是有多么大的才华,还是有处事不惊的心态,还是拥有一身令人叫绝的手艺,只要生命结束,所有的一切都化为零。不要总忙着工作、急着打拼,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同时也不要忘了关心他人。与生命比起来,所有的一切也都是身外之物。深刻记得大洪水、非典病毒、地震等等的天灾人祸,哪怕是房屋倒塌,失去所有的财产,没了最挚爱的家园,但只要还有人在,就还有希望。

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炽热的心,想要回报父母、社会,报效祖国,但前提是我们要先学会爱护自己,珍爱生命,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鲜活的生命,我们才有时间去实现所有未实现的梦想,才有能力去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4.礼坛:五、268

孔子“礼”的思想

一、在道德修养方面。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礼”都是一个根本条件。“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是立人之本,没有""则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又说:“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有学问的人若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不在礼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同样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礼”不仅是自立的基础,在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而回归到“礼”所规定的范围中去,“立于礼、约于礼、 归于礼”,这些都是个人道德修养时所应该首先做到的,只有在这些“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在社会交往方面。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恶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以恭敬的态度施行“礼”,上下级应该互相体谅,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孔子认为""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家常喜欢用的一个词"和为贵"就出自这里。“和”是和谐之意,中和两个人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两人或更多的人能和睦相处, 均衡发展,这种社会秩序约束作用就是“以礼节之”的意思,没有“礼”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就容易发生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精神是求得理想人格,用“爱人”,“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来调试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这种以"和为贵"为准则的""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

三、在治理人民、处理国家大事方面。

自周公创设“周礼”以来,“礼”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政治统治服务。“周礼”的作用就是划分人们的上下尊卑贵,严格规范人们的等级制度。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以“礼”来教化引导民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刑法等法治手段来惩罚不道德的人或事,人们虽犯法而受到惩罚,可心里却没有悔改之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礼”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觳觫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孔子在这里以对比的方法指出了“法治”与“礼治”的不同,“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这种精神在孔子思想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孔子还认为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论述表明“礼乐”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体现,也表明了孔子对“礼乐”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视程度。

四、以“礼”治天下还体现为“孝悌”原则。

孔子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道德修为的重要部分,“不知礼,无以立”,这是孔子对人的最起码要求。“礼”作为孔子实现理想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

“礼”与“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相互补充,相互发明,二者之间一为体,一为用;一强调内在修为,一强调外在约束;只有“仁”的想法而没有“礼”的体现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之路;只有“礼”的行为而没有“仁”的境界也不可能实现完整的理想人格。所以孔子强调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不只是普通的礼貌,不只是外在的规范,“礼”还体现着一种悠久的文化精神,一种传统的深刻的历史力量。 可以这么说,“礼”这一思想从产生到孔子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礼”与“仁”一样,已经成为孔子理想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从政治制度到个人道德修养,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的内涵。

“仁”、“礼”结构在孔子思想中的结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5.智坛:四、376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上,确实缺少创新精神,好多学者还是没有什么新意,所谓的创作,可能也只是对过去相关人士著作的重新整理和整合。对学术界日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在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关怀下,更应该努力专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投身于实地调研,切身实际的感受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有助于开阔视野。

其实我们都清楚,“创新精神”不仅是学术界所欠缺的,整个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有太多的“中国制造”,却很少见到“中国创造”。很小的时候就听老师教导我们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却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6.智坛:六、270

    有好多学生,饱读各类著作及文献,到最后却有些被大家称为“书呆子”,可能他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是可以被肯定的,但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很明显,他们只注重吸收,却忽视了将所学的知识合理开发与运用。在学习的同时,又淡化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大家共享和完善,从而造成了“读死书”的悲剧。

在学习前,我们都应该认识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少走弯路,在学习的道路上才能畅通无阻。

 

7.智坛:九、138

所谓“知行统一”,在我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是读死书,而是应该懂得学以致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读万卷书是指应该全面吸收书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素养;行万里路是指不能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并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综合这两句话的整体内涵,就是既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或者说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实这也是对“知行统一”的完美诠释。

我们不能饱读诗书,却发现无从施展,那就是文人的悲哀了。所以,绝对不能只躲在图书馆里,阅读大量文献,却脱离了实践,最后成了“书呆子”。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发展,在强大,我们应该做到知行统一,才能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8.信坛:五、168

    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在老师和家长的谆谆教导下健康成长。我们都知道,讲诚信,懂礼貌这是做一个好孩子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不要说谎,不要欺骗。到现在,我们都已经是青年人,才越加发现,讲诚信是如此的重要。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乃至各个范畴,诚信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是衡量一个人的人品的首要条件。

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各方面的压力也都非常之大。人们为了生活,维持生计,有的人也开始走上与诚信背离的道路,在商业范畴,比如出现的地沟油、假奶粉、假种子等等。这是都是令人发指的行为,但是还是这样赤裸裸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因为他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就忍心让别人受伤害,这同样也是人性的缺失。

    由此可见,讲诚信,是演奏和谐社会的最美音符,我们应该严谨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只有这样,从我做起,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9.忠坛:一 352

为人谋而不忠乎?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忠、信、好学,这三样末学只能说好偶然才能作到一次半次,而绝大多数的时候是根本沾不上边儿的。其实这章句中所说的,只要真作到,就能是一个能安心于现实世界的人了。与人谋而尽忠,则能无愧于同事、顾主,客户,甚至公司机构、社团、社会、而至于国家。与朋友交往而能信守承诺,则能无愧于人,则能立身于世。老师教导而能不断努力学习,让生命不断成长,则不止无愧于老师,也能无愧于生命,无愧于赐予我们一切机会的天地。能无愧于世人,无愧于天地,那不管现实环境再怎么改变,我们都能心安地度过每一天。

 

10.忠坛:六、142

   “互尽忠诚”——让我联想到了,西式婚礼上神父宣读的誓词,也是夫妻间的承诺——“无论顺境或是逆境,富有或是贫穷,健康或是疾病,你愿意和她终生相伴,永远不离不弃,爱她.珍惜她,直到天长地久吗?”确实如此,两个有情人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那以后的生活以及日后的所有幸福与忧伤都应该共同分担,哪怕期间有人有富人变得贫穷落寞,哪怕得了难以治愈的疾病,都应记住那一刻的承诺,都要互尽忠诚,携子之手,就应与子偕老。

    当然,“互尽忠诚”——不仅体现在爱情上,也体现在亲情、友情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让我们大家坦诚相待,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11.孝坛:一、414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养儿为防老”,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当自己行动缓慢,做任何事情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儿女的给予关怀和爱护。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无论拥有怎样美丽、俊朗的外表,终究不能抵挡光阴的流逝,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发现自己老了。经常在新闻、电视或者网络上看到,有些子女不孝敬父母,有些明明有能力赡养却还是要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举动。回想我们从呱呱落地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快乐成长,他们省吃俭用为我们增添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切用品,却还是觉得对我们有亏欠。可是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成长换来了他们的满头白发,他们不能像从前那样给你安然的保护,那一刻,请不要嫌弃他们动作缓慢和所有看上去笨拙的行为。因为在我们最需要爱护的时段,他们给予了我们超出一切的爱。所以,如果有天我们的父母老了,那就让我们牵着他们的手就像当年他们教我们学走路一样,慢慢的陪他们走完人生最后的路……

 

12.孝坛:四、286

    年少轻狂时的我们都傻傻的以为,将来自己赚好多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买上大大的房子,顿顿都吃着美食,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但懂事后的我们清楚的知道,做到这些固然是极佳的。但是我们的父母内心最希望可能却不是这些,他们爱我们远远胜过了自己,他们只希望我们可以一切都好,所以想要尽到孝心,也不光是单单为父母做到了哪些,也应该学会自尊自爱,好好爱护自己。只有我们健健康康,一切安好,才是他们最大的安慰与心愿。

 

 

13.孝坛:五、55

在我们心中,父母是我们的天,如果是他们犯下了小小的错误,我们的确没有足够的勇气直言相劝。所以,为父母指出错误,适当的劝说也是一种学问,我们不能过于直接,因为在他们心中,我们永远是孩子,要考虑他们在我们心中的威严。但如果发现他们出现了错误,我们不能碍于他们的面子,就置之不理,还是应该找到合适的机会,语气要平和,不能过于严肃,让他们能发自内心的接受,同时又不会感到尴尬。

“遵循正道”——是我们孝敬的父母的行为准则,我们应时刻铭记。

 

14.孝坛:九、112

 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远离家乡,在外求学或者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陪同友人、同事和爱人,却常常忽略了最在意我们的双亲。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整句话虽然看上去有点夸张了些,但也道出了一个事实。父母的爱远远大于我们对他们的爱。

    其实他们不奢望我们可以怎样的回报,也许只是偶尔简单的问候,也能让他们空荡的心灵倍感温暖。所以无论在外学习还是工作的我们,都要抽出时间关心他们的生活。一人在外我们如果生病,就大多不愿对父母说出实情,怕他们担心与不必要的忧虑,所以好好照顾自己,让自己平安健康,才能让他们更安心的工作与生活。

     尽量做到关心到他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在保证自己健康的前提下,努力工作、学习,将来才有资本让他们颐养天年。这样也为自己的下一代做出了优秀的榜样。

 

15.孝坛:八、303

   “真诚孝亲”,这个词语令我深思,确实是这样的,在当前的社会,好多人为了争取“孝子”的美名,做一些表面的功夫,让众人觉得他是多么的孝顺父母,是众人的榜样,值得大家学习。可是他们的父母,却没有感受到他的孝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桃姐”,虽然不是讲诉孝敬父母,但却反映了一种社会风气,好多公司单位拿着礼品送给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家开心的合影留念,然后这些工作人员,就迅速拿回送来的礼品,准备赶往下一个养老院,为的只是做做样子,让社会觉得他们是多么的爱心。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感到心酸,我们应该做到真诚孝亲,不能只是为了做样子,要时刻叩问自己的良心。

 

16.孝坛:十一、274

“二十四孝之扇枕温衾”

    扇枕温衾是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小孝子,名叫黄香,在他刚九岁时,他的母亲就不幸去世了。黄香从小便与母亲感情深厚,母亲去世后,他日日夜夜思念母亲。在白天他甚至因思母心切而将别人的背影当成自己的母亲;夜里则会在梦中呼唤母亲。左邻右舍以至全乡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是孝子。        母亲死而不能复生,黄香便将全部的孝心都用在了生父的身上,一心一意地侍奉父亲。他学会了以前由母亲料理的所有家务活,积极主动地做,非常勤劳,从不叫苦叫累。不仅如此,他对父亲生活上的照料更是无微不至。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他就拿一把扇子,预先扇凉父亲要睡的枕头和席子;而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就先睡在父亲的床上,将原来冷冰冰的被窝睡暖和了,留给父亲,再回到自己的床上去睡。        他的举动感动了乡人,孝名传到了当时江夏的太守刘护那里。太守见他小小年纪,已懂得如此孝亲,便向朝廷表奏,赞扬他的孝行,称他身处逆境,从小自立自强,以秩嫩的双肩帮助父亲撑起了一个。长大后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时,黄香倾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被人们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看过二十四孝故事,这一部分尤为令我感动,一个九岁的孩童就知道如何孝敬父母,并在母亲去逝之后懂得为父亲分忧解难。现在好多人会质疑二十四孝故事的真实性,我却认为无论真实与否,它留给后人的教育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尽孝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只是理论上继承与学习,而是应将其付诸于行动上,让整个社会洋溢着和谐与美好。

 

17.廉坛:三、144

   “克制情绪”——我理解为就是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记得在小品里听到那样一句话冲动是魔鬼,确实如此,如果你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失去理智,那最后可能酿成大错。

    有些犯罪案例显示,好多犯下滔天大罪的人,都可能是当时的一时冲动,没能克制情绪。我曾看过一篇文章,上面写着——“当你想对对方发火,请在内心从1数到100”,现在想想,其实这也就从另一面告诉我们,请克制情绪,不能冲动,对待事情要理智。

     学会克制情绪,不仅是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我们的生活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18.廉坛:十一、88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孰能无过?有了过错,不能忽视,更不能怠慢,应该尽快整理情绪想出对策及时修正。

在我们有了记忆开始,就清晰的记着老师和家长经常说的那句“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看上去简单无华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犯下错误后,不能只单纯认识错误本身,应该想出相应的对策,及时改过。

“改过”不仅是对自己犯下错误的及时纠正,更是自我修为的绝佳方略,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智慧。

 

19.毅坛:十一、134

毅力是长久的坚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曾经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拥有像他那样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就跟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个人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着说,这么简单的事,谁都会。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上次我要求同学们每人每天做300下最简单的动作,哪些同学坚持做了?请举手。这一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不知不觉间,一年过去了,苏格拉底又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甩手运动?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另一位哲学大师的柏拉图,这也有力的证明了苏格拉底的要求——毅力是长久的坚持。

 

20.和坛:一、259

 “和气生财,和谐生福

和气生财,和谐生福。和于物,则诸事顺;和于人,则得多助;和于心,则处之泰然;和于行,可左右逢源。看过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的确如此,在日常生活、社会和一个国家中都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是给众人演绎出来的和谐状态,而是一种自我的修为,对待万事万物,都能已一颗平常心态,不躁动,不功利。虽然说起来,看似轻松,但如果将其诸于行动,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才要在注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把握好每一个节奏。

    对万物和善,做起事来也就得心应手。对众人和善,能得到大家的真切支持,在自己遇到危难之时,必定会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能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遇到各种事情,也都能冷静明智的对待。在行为上不浮躁,不过于功利,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能应付自如,事事顺利。

 

21.和坛:十一、156

   “和”,这个字我们随处可见,但有没有平下心来想过它的真正内涵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和气生财”、“和谐生福”、“家和万事兴”、“共建和谐社会”等等,这些词语里都有“和”字的出现,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的。在商业往来中,只有讲和气,“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经商的一种手段,一定要贯彻在生意的全过程中,让买卖双方以愉快的情绪完成交易,何乐而不为呢?再谈到一个家庭,如果每天都是打打闹闹,不仅成为街坊四邻的笑柄,也不能给下一代做出良好的榜样,而自己也不会开心的过日子,反之,如果一家人和谐相处,相互忍让,互相帮忙,气氛融洽,那这样的家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面对,也就万事皆兴。

从一个小小的家庭,到商业领域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处处都是和谐的画面,才能生福,才能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相反,有些地方则论述有点乱。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