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上半年三等奖 陈丹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上半年三等奖 陈丹

字号:T|T

指导老师:任秀芹

参赛人姓名:陈丹

学校:云南财经大学

班级:新闻与传播学 专硕1905

联系电话:18700503617

QQ邮箱:1474378766@qq.com

学号:201902210699

一、仁坛:8践行仁道

我对仁道的理解即慈悲,因此,仁道于你我并不任何障碍。仁即是自心发起,故行仁之障唯在于己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这番道理了。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孔子的仁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潮流之下,之于当今社会的我们,孔子的“恭、宽、信、敏、惠”同样适用,一个态度恭敬、待人宽厚、为人诚信、做事勤勉、施以恩惠的人,总是能得到身边每个人的认可和恭敬。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从未离开过这五个字,只是我们从未刻意的去总结和关注过而已。我将以这五个字作为日常行为的准则,每日三省吾身,不断提升自己,为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二、仁坛:4仁的对象

孔子的仁爱对象并不只限于家人,是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所有“他者”,既可以是亲人,也可以是非亲人的外人;既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百姓,甚至奴隶;既可以是“中土人”,也可以是“夷狄”,因为孔子讲:“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所以孔子的仁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博爱主义思想,对此孔子明确解释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要求弟子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众人。这种超越了民族、种族、等级、身份的博爱主义精神,至今都可以被看作人类解决人际矛盾乃至国际争端的不二法宝。

三、廉坛:古代家训中的修身立志廉政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就一直强调君子应该修身与立志。在古代的家训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嵇康在《家诫》中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明代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也指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儿女们从小立志,这是父母的心愿。所立之志,有的强调勤学成才,有的强调忠信笃敬,有的强调守身自律。西晋时羊祜在《诫子书》中说:“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宋朝时吕本中认为修身立志是未来做一名清廉官员的基础,他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以省思慎独、克己自律,这是古代大多数人的共识,也是古代家训所强调的重要方面。

四、廉坛:惟俭可以助廉

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历代优良的家教往往都会提到勤俭持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明末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为开篇,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都体现出对子孙后代注重节俭、勤俭持家的要求和期望。

在古人看来,节俭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美德,而且可以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看待。唐太宗李世民在亲自撰写的《帝范》中说:“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清朝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教谕子孙应当“清心寡欲”,认为这是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

对于各级官员来说,养成节俭的生活作风还有助于廉洁从政。范仲淹以清廉为官著称,在他的教育下,儿子范纯仁也成为一名清廉的官员,范纯仁通过切身体会提出“惟俭可以助廉”。司马光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袁氏世范》提醒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因奢靡而不量财力,认为那些都是“妄费”。

五、廉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中国人崇尚重义轻利,具体到为官从政,强调必须首先做到公私分明,不能假公济私、因公废私。战国时田稷担任齐国相,曾“受下吏之货金百镒”,母亲得知后告诫他“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田稷“惭而出,反其金,自归罪于宣王”。公私分明才能拒腐防变,除此之外还要谨慎交友,这也是古代家训强调的重要方面。孔子教导学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何才是取之有道呢?我有以下四点看法:

1、非分之财不可贪。不属于自己的财产绝不行苟且之事得到,及时得到,也会引来无妄之灾。

2、分内之财不浪费。祖传的产业、所得的薪水,这都是分内的财产,可以自由利用,但是不能任意支出,不能浪费。

3、劳力之财不自卑。劳力工作虽然收入微薄,但是万千工作各行各业都是平等的,决不可自卑或是看不起他人凭劳力挣钱。

4、智慧之才不荒废。利用自己的智慧、能力、技术得到的财富即是智慧之财。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人,但是也要好好用在适当的地方,万不可用在无义之处。

六、礼坛:1礼的精神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儒家文化中,“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也包括内在的精神修养。孔子认为,“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最终还要靠外在形式来表达。精神是无形的,而礼是有形的,只有把无形的精神与有形的礼仪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礼的精神,成为可触可感,可以传承的精神,成为教育人民的守则。所以孔子不但认真学习这些礼节仪式,亲身践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

七、礼坛:礼的涵义应与时俱进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每个人必须按照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恰当的礼,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地便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当今社会,在日常礼仪中要注意,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要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应当先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把握“和为贵”的原则。

八、信坛:各职业中关于“信”的坚守

信者,诚实守信也!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定会得到领导或同事的信任,一定会被委以重任。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当今社会,没有人愿意与一个不讲信用、没有诚信的人交往,一个无诚信可言的人,更不可能得到领导的重用和同事的认可。所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诚信是兴业之基,无诚信之人难立于社会,无诚信之企业难立足于商品经济之大潮。于我们个人而言,就应该遵从事实不妄言,但凡言者,言必行行必果。

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我们,将来会走上职业记者的道路,这时候,诚信对于我们来说更为重要。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对新闻事件真实客观地呈现给受众,杜绝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九、和坛:1和谐原理

儒家的“和”文化或者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谐思想并非儒家所独创,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过和谐思想了,先秦时期的道家、墨家等也有这一思想的闪烁。但是儒家对社会和谐思想的贡献是最多的了,给中国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内容上,儒家的“和”文化观念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十、和坛:2社会和谐

儒家的和谐思想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最近些年,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正是遵循了儒家的这一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具体运用。中国的发展不能再以旧式的以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牺牲为代价了,必须要采取和谐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赢、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和坛:以和为贵,坚持中庸

实现和谐的方法就是坚持中庸。所谓中庸一是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从而实现人际和谐、社会和谐,认为天地万物,只有各得其中,才能相互依存。“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忠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中庸是天下之“大道”,和谐是天地万物存在发育的规律。第二是要求做人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方针做事。第三是通过求同存异,把看似矛盾的两件事调和以致统一起来。这对增强凝聚力,缓和紧张局势,以这种方式处理棘手矛盾,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十二、礼坛:谦谦君子的恭敬之礼

恭者,恭敬尊重也!一个从内心恭敬和尊重别人的人永远也不会受到欺负和侮辱。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蛮横无赖者有之,谦谦君子者有之,然而谁又见过蛮横无赖的人可以受人称道和得到尊敬?而只有发自内心的处处尊重别人的谦谦君子才会处处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拥戴。作为一名风华正茂的芊芊学子,更应该将“恭”放在做人做事的首位,对同学“恭”能够换来同学的真心帮助;对师长“恭”能够得到师长的认可和接纳;对嚣张跋扈者“恭”能够体现个人素养的超凡。“恭”不是懦弱,不是无能,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智慧,更是化解各种矛盾于无形的利器。

 

十三、仁坛:仁者爱人,宽容以待

一个对人宽厚能够包容别人的人,一定会得到众人的认可和拥护。宽厚包容是指与人相处宽厚友善,理解包容他人的个人特点,要有容人之量的气度和胸怀,不对他人的无心之过而耿耿于怀纠缠不休,而是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人宽容了,自己也就天宽地宽了,从恭敬到宽容,这是内心的一种成长,是一种人格的修炼,是让自我在“严律己、宽待人”这对矛盾体当中进行无数次的对碰和修炼后得到的一种升华。但是“宽”绝不是和稀泥,“宽”也绝不是无底线,任何对违背原则和制度的行为的认同不是“宽”,而是放纵,是对法律和制度的亵渎。

 

十四、孝坛:包容父母,是最好的孝顺

《礼记祭义篇》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顺的父母的人,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情,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必定和颜悦色。明代吕坤曾说“‘悦’之一字,乃事亲第一传心口诀”,最好的孝是包容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心情舒畅。父母因为过分操心儿女,在很多事情的决策上可能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是,如何在平日的生活当中对父母保持恭敬和顺,是每个做儿女的应该领会的智慧。莫待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境地。

 

十五、毅坛:人生成败在于毅

人生事业之成败,除了取决于各种各样客观条件之外,还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制约——那就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孔子披星戴月,餐风宿露,周游列国,传下三千弟子,造就了七十二贤人,在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匡衡家境贫寒,衣食无靠,然而他却凿壁偷光,凭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最终成就了一代学者。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拥有坚强的内心,凭着坚韧的毅力,迎难而上,自然能冲破重重阻碍,拨云见日。如果一个人缺乏毅力,凡事知难而退,半途而废,那么,所谓的事业对他来说,就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评价:从作者的理解来看,能发现作者认真研读经典文本并有自己的思考,说理有据,平时应该有较多的阅读积累。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