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治河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 李莉莉
尧治河,文化优势独到、强大。在这里,随处看到有尧文化、创业文化、生态文化、廉政文化等,真可谓“地上地下处处是美景”、“地上地下处处是文化”。过去看精神,现在看发展,未来看文化,是尧治河的发展战略。视尧帝为始
祖的尧治河人,坚定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经营智慧,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头脑、转变观念、改变现状、推动发展。孙开林书记,带来村民,将尧文化、荆楚文化和当代文化完美结合,形成强大的文化力、精神力、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凝聚力。“尧治河经验”、“尧治河方案”,彰显了“尧治河智慧”。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指出:“从尧治河,我看见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一、尧帝溯源,美德延续
帝尧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尧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尧文化广义上是指帝尧、虞舜、夏禹(三代)上古先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政治、科学技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礼仪,文学艺术等。尧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古老的科学意识,二是拙朴的民主政治,三是可贵的创新精神,四是协和的统一思想。
(一)帝尧,尊重科学
在天文、水利、狩猎、农耕上功勋卓著。他身先士卒,刻苦钻研,有很多建树:
1、带领先民钦定历法,理顺了时序,造砖瓦建观象台,置闰月以改定历法,制定六十甲子的纪年方法,懂得掌握时令的发展定律,对生活方法加以改变。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时,钦顺昊天,敬守民时。
2、凿井引水,兴修水利,抵御了旱灾。
3、用结绳的方法制作网,用来捕鱼和狩猎。
通过对生产工具的创造使用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创新,从而推动生产并改善生活,有效推进了农耕文明,这可以视为最古老的科学运用。他领导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改造自然,摆正了天、地、人的关系,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天人合一实践。
(二)帝尧,政治清明
尧讲究民主,设立诽谤木,让平民畅所欲言,议论朝政,即使说错也赦免无罪。
尧将帝位传给舜,开启了禅让,而此之前,帝位更迭一直是在血亲中传续的,若是非血亲继位,断然少不了血雨腥风。尧舜禅让,任人唯贤,被视为千古美谈,它表现出的是一种无私的民主作风。
尧对舜进行了一系列的考验,如“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之类,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作贴身考察,是反腐败的有效对策。
90高龄始祖帝尧有一长子,名唤丹朱,“心既顽嚣,又好争讼”,被尧视为“不肖乃翁”,为防帝位禅让与舜时起争端,遂“放于丹渊”,并“封于房,为房侯”(今房县,尧治河一带——《竹书纪年》《山海经》载)。但骨肉之情难离难舍,对丹朱朝思暮想的帝尧思子心切,便在禅位之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子之旅。尧帝的父与子、家与国、爱与恨、公与私的故事,展现尧文化大美、大德、大和、大善的大公境界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作为华夏文明的根文化、源文化,帝尧善于治国安邦,影响着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观念与艺术,也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道德取向和处事精神。
(三)帝尧,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名言警句,显示了帝尧胸怀天下,奉行德政、心系百姓,公正无私、轻权爱贤,他善于调整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希望人类社会和和睦睦、和和美美。
(四)尧文化在尧治河的传承
尧治河深入挖掘尧文化内涵,将尧治河的创业史与尧帝“艰苦创业,大公、大爱”的精神相结合,大打尧文化金牌。尧文化,在这里通过可见的旅游景点和精神传播,加以发扬光大。
1、景点体验
尧治河景区,通过雕塑、建筑等,以尧帝治水传说为主线,以尧治河大坝为节点,投资打造尧文化画廊,并命名为“尧帝神峡”,将上古文化物化为乡村美景。尧治河文化,与尧帝密切相关。尧帝神峡的尧文化画廊里,演绎了历史,可以充分领略和体验飘逸在山水人间的“尧精神”、“尧文化”,感受“尧帝”的真实存在。
在寻子园景点里,人性的光芒和美好愿望总是不愿忽视每一个温暖的细节。4000多年前尧帝与丹朱,父子久别重逢,美妙瞬间,在此活灵活现,展示了亲情无限,透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朽佳话。
2、精神传播
这里,非常重视尧文化的精神传承。围绕让“尧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可感可触,并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精神引领作用,2012年村里建设了国内首家尧文化传播研究院,举办了多届“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通过组织文史专家、作家、美术家召开研讨会、笔会、出版物,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传承、当代传奇等多个层面,深挖尧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让村民、游客、社会各界都认识尧文化的魅力。
山西省临汾市尧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合心,在第二届“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上的研讨发言指出,“尧文化”在尧治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尧治河村的创业历程看出,其突出的时代特色之一就是坚持文化兴村,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尧文化”在创建中国的山区幸福村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这是尧治河在“尧文化”挖掘、研究、传承、传播及光大过程中的鲜明特色。
二、荆楚文化,筚路蓝缕
尧治河村,处于楚国发源地核心地带,荆楚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决心和气魄,在此活灵活现,历久弥新。
荆楚文化专家刘玉堂教授,归结出楚文化的六大精神内涵: “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
有的学者将荆楚精神,归结为五大方面: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二是博采众长、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眷恋故土、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有的学者将荆楚精神归纳为五大方面:筚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和谐诚信,即追求和谐、为政以德、重在承诺的守信精神。上述五种精神不仅是荆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学者将楚人精神归纳提炼出7种精神,即: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海纳百川、科学发展、爱国主义、重诺贵和与无为无不为精神。
无论从那些方面总结荆楚精神,都强调如下共同点,并且它们在尧治河村的发展中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一)披荆斩棘,艰苦奋斗
从词源上看,“荆”“楚”同义,“楚”,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作“荆”,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劲,可做杖。我们从《国风·周南·汉广》中可以找到“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的诗句,在《说文解字》里也可以看到“丛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的释义。
湖北地处荆山山脉,“楚”或者“荆”这种灌木,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用作薪柴,是古代人们常用的生活资源。早在商代,北方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殷武》中所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楚国,最初只是周王朝在歧视政策下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蕞尔小邦。熊绎的部众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周初楚君熊绎僻处荆山, “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昭公十二年) ;两周之际, 楚君“若敖 、 冒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筚路, 柴车;蓝缕, 破旧衣服。“以处草莽” 、“以启山林”, 意思相同, 都是讲楚君乘柴车, 穿破旧衣服行藉礼, 即举行春耕典礼仪式 。这与周天子“冕而朱 ”和中原诸侯“冕而青 ”, 穿着讲究的藉田典礼有别, 不仅具有号召全国人民勤于耕种意思, 更有号召人民艰苦奋斗的意蕴 。
“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既是先秦楚民族的精神, 也是荆楚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春秋中叶, 称霸中原的楚庄王, 常向国人“训之以若敖、 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 《左传》宣公十二年) 就是教育国人发扬艰苦创业的勤奋精神 。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然其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在这狭小的天地之中。
筚路蓝缕的精神,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楚国文化,博采众长,智力积累,出现了老子、庄子、屈原等伟大人物,楚人的爱国精神、包容观念,与日俱增。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影响下,君臣一德、上下一心,楚人精耕细作,崇尚武功,国富民强,能工巧匠的编钟、青铜器、漆器等产品,其精美神奇,常常令后人惊叹,荆楚大地,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二)博采众长,开放包容
荆楚文化具有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楚国从初始的偏狭落后部落,逐渐壮大起来离不开它的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和学习。在与周边其他王朝征伐对峙的武力征战中,楚国也善于学习对方的作战攻略以及文化内容,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原文化,逐渐摆脱愚昧,并逐渐称霸中原。
荆楚文化,非常包容。它主动吸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先进文化,海纳百川。开放融合是楚人的传统,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楚国建国后,就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表现了开放融合的思想,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都要超前。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
楚庄王的王后樊姬深知,庄王身边妃嫔的挑选至关重要,于是亲自去往各地挑选美貌、智慧与道德修养俱佳的女子入宫,这边从根本上杜绝了君王沉迷美色或者受到美色诱惑而荒废政事的情况发生。楚庄王得知樊姬如此,自然是深为感动,并对樊姬更是尊敬有加。樊姬无疑配得上“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赞美,正如张说:“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
(三)革故鼎新,一鸣惊人
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早在建国初期,楚人就发明了楚式鬲,还得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而兼之,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保康地区,位于楚文化中心地带,资源丰富,拥有许多早期神话、历史记载、民间传说、遗址文物、传统技艺等值得深入研究。
在长达28年的艰苦探索中,尧治河村里从“极贫村”到“首富村”,从“落后村”到“文明村”,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径,锻炼了一支苦干实干、团结奋进的干群队伍,他们招聘人才,任人唯贤,发挥各自才能,同时遵循了一条可溯源求真、继往开来的文化脉络,从尧的古老传说中汲取精神食粮,传承荆楚文化,发扬光大楚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风格,真实演绎出“当代尧舜”的故事,实现了从磷矿经济、水电经济,到文化旅游经济的转变,并自觉用文化充实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内涵,让村民共同享受高品质物质、精神生活。
三、当代精神,再谱新章
尧治河精神,被总结为:“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 我们可以做如下解读。
(一)艰苦岁月,自力更生
村里平均海拔1600多米,“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到1988年,全村仍然是“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平收入不足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电。
尧治河村人,穷则思变,不安于现状,用灵活的头脑、勤劳是双手,在深厚尧文化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激发了改变命运的强大精神动力、产业活力、塑造了山村采矿、工业、旅游特色产业、打造了核心竞争力。
(二)改革开放,团结奋斗
从1988年起,村党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挑战,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经过近30年的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终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创造了贫困、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
1998年跃居保康县“首富村”,跻身湖北省500强村。现已发展成为集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拥有村级企业24家。
201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税费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万元,全村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5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2.5亿元,100%的农户住上了别墅,基本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
(三)创造奇迹,一鸣惊人
尧治河村,是一个奇迹。
一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100多户、600多人,能达到今天的成就,是个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里,有一种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感觉。几千年的尧文化、荆楚文化,在此传承、发扬光大,与当代文明交相辉映。绿色与古色、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古典与现代,在此交汇;中国与西方,巧妙融合。
很多到此一游的人,非常感叹:根本感觉不到它是一个乡村,更感觉不到它是一个边缘封闭的小山村,这里的一切现代生活气息中,更重要的是文化元素的细节展现,叹为观止。
(四)齐心协力,开拓未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将带领全村群众,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吹响“二次创业”的口号,响亮地提出“实施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幸福发展,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税费20亿元、利润5亿元”的目标,把尧治河建设成为“中国山区幸福村”。
评价:作者围绕“过去看精神,现在看发展,未来看文化,是尧治河的发展战略”这句话展开论述,从尧治河的发展现状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复兴,这是从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中彰显文化的魅力。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