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二等奖 云南大学 金莉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下半年二等奖 云南大学 金莉

字号:T|T

帖子一:楼主陈杰思标题:中华义理总坛[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发表楼层:446

帖子内容:

谈到“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这显然是一个大家值得,并且必须要关注、关心的问题。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甚至还会出现某某中华传统文化被他国申遗这种荒诞事件。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是愤怒的,那光有愤怒又有什么用?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保护、继续传承我们的根。所幸,这几年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了一些影响重大的传统文化教育事件,掀起了一股国学潮。如“汉语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大型文化教育活动。除此之外,谈到个人,我们更应该在夯实自身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用我们的行动影响身边人,让大家一起参与到这场文化运动中来,慢慢让这些活动潜移默化为我们自发的行为行动。让中华民族重新以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践行仁道

发表楼层:443

帖子内容:

“仁”是儒家思想里面重要的核心概念。在孔子的论述中,有很多关于“仁”的体现。如:“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爱人”等等。而要怎样达到“仁”呢?其门人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他看来,孔子的道就是忠恕之道。“忠恕”是对仁最为普遍性,大众性的诠释。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来先生认为,恕道作为一种消极假定,是比忠道的积极假定更为可靠的实践方法,因为人们对于什么是“好”各有各的标准,而对于什么是“不好”,看法往往一致。因此,“忠道”难免以自我为中心。而“恕道”则是以他人为中心。朱子亦认为“尽己之谓中,推己之谓恕。”忠是“一以贯之”的“一”。是原则,是目标;恕是“一以贯之”的“贯”是实现忠的方法。在今天“仁”然是我们所共同追求并且要努力践行的。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义的定义

发表楼层:561

帖子内容:

“义”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概念中,孟子讲“养浩然之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诸语,对我们的民族性格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追求大义而牺牲自我,古有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不甘做他人臣子怒跳汩罗江,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视死如归的凛然大义,清朝史地学家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吁与担当;今有伟大战士邱少云为了祖国革命的大义在烈火中燃烧自己依然坚持不移动自己的身躯,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卓越贡献,直到死后他的事迹才被人们知晓,还有那些中国现代企业家们,辛辛苦苦创业,最后却将自己所得回馈社会。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正是因为他们,鼓舞了更多的中国人民,也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义”应该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的印记。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礼的价值

发表楼层:877

是我们身处于世所需要具备的道德规范。它不是万能的,但是有它却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规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轻松愉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即内要修己,外要能为社会服务。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不遵循礼,那与原始社会又有什么不同。人类文明应该是向更进步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后退。今天我们就可以看到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不会遵从,而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做法无非是在给自己的国家树立不良好形象,并不会得到他国人民尊重,从长远利益来看,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一个连都不具备的国家,那么它的人民内部又将遵守什么法则?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礼: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444

帖子内容: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礼”的概念从小就受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所影响。在儒家传统中,“礼”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事物层面的礼器、礼仪、礼制、礼俗,也包括学理层面的“礼义”,其核心则是如何维护伦理关系与道德规范,而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打个比方,佛家有“月印万川”之喻,“礼”就如这月,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都是随处可见的。正是因为“礼”的贯穿,社会秩序得以很好的维护。战国的荀子就讲:“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西汉时期,礼学家戴圣所编撰的《礼记》一书,就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天子以至于庶民所遵从的礼。至此,该书也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章制度选集,为后世所尊崇,是为“四书五经”中之一经。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创新精神

发表楼层:596

帖子内容:

古人有言“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思想在我教育领域应该尤其被重视。

而中国自古就有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影响着众人,如今现代社会仍然对于中国的应试教育趋之若鹜,信仰着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律令。不妨认真考察一下我们的世界,那些为祖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就一定都是当初读书好并且试卷答得好的人吗?我们说,读书本是修身养性,让我们增长知识,明白道理的一件美好的事情,怎么性质就变得那么极端片面呢?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能力的人才,并不是一台台考试厉害的机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国家也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祖国风风火火的社会主义事业,是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组成。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发现并培养自己的才能!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信的定义

发表楼层:599

帖子内容:

《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古人在通过对天地运行不变的规律的观察得出了“诚”之含义。天地的地位之所以被人视为最高,也是因为它“诚”的特性,这是天地自然的法则。诚信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依然重要。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不管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是与人交往,诚信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孔子也同时强调:“信则民任焉”。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统治者而言,诚信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法则。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诚则久,这是上古不变的道理。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忠:主题题解

发表楼层:218

帖子内容:

说文解字“忠”为: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中声。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朝则从君之命,在家则随父之制,然后君父两济,忠孝各序。”《晋书·庚纯传》,又有《管子·五铺》:“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即使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对于女子要求的“三从四德”也体现了“忠”的含义。“忠”字,上中下心,“中”指不偏不倚。可见,不偏不倚的用心可指“忠”。“忠”字在古代多指在下者对于在上者不二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不仅要忠于祖国,忠于党和人民,我们同样可以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感情,忠于自己。那要怎样做到忠呢?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忠”的对象,树立正确价值观,而不是盲目崇拜;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我建设,努力提高自己,必要的时候能做出实事,而不仅限于个人情感上。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尊敬父母

发表楼层:708

帖子内容: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孔子强调要对父亲察言观色的关心,要不违背父亲的意志。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所推崇的。这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言所行未必是全部正确的。就好比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就越来越暴露其弊端,这在民国的思想大觉醒时期由为明显。青年毛泽东也是未承父志最后依然闯出一片天地,带领人民走向了光明。有人这样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的时候尽量不走远,如果一定要走远,那就要告诉他们自己所去的方向。”对于这个解释我比较赞同,儿女可以有自己的志向,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做选择,但是在抉择做出来之前要告诉父母,让他们知道。可能有人会说父母不理解自己,那就尽力说服他们,解除他们的担忧,而不是一意孤行。我认为,这也是做到了孝。

 

帖子: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自尊自爱

发表楼层:472

帖子内容:

“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在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的当今中国,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偶尔,也会听到一些学生自杀的新闻。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都不是一个理智的决定。尤其是我们刚开始羽翼丰满,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带大之时。动物尚有跪乳之恩,反哺之情,何况人哉?李泽厚在其《论语今读》中写道:“孝’必须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是的,正确价值观的输入是首当其要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双亲都不爱,你又期待他能对别人宽容吗?“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双亲吧,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成为现实!

 

帖子十一: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谦逊

发表楼层:278

帖子内容:

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谦逊的民族性格。这在很多史料典籍、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道家哲学被现代人所推崇,其《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是为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同时,它也是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经典。《道德经》从老子时期流传至今,由于年代久远,其句读方面存在诸多版本,但关于谦虚品格的体现,仍然容易找寻的。如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依循规律自生,其长久不是因为向外求什么而来的。圣人也因为在众人中不冒头而保全自身。再如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诸语,都是在告诫人们应该谦逊才能有所得。这些劝说,放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为人处世所需要的大智慧。同时,它也铸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谦逊。

 

帖子十二: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十一改过

发表楼层:151

帖子内容:

伟人毛泽东曾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是的,这句经典被古今中外无数人检验过它的真理性。正如黑格尔的“真理即全体”。任何事物,任何结论都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这在我们中国古代同样被谈及。例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出自元代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都在告诉我们需要反省,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但是,光有这些是不行的。就像很多的科学大发现,同样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然后改正,失败再改正,如此循环得来的。反省、批判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之后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做出改变,不然依旧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的,更不会进步。个人不应该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甚。

 

帖子十三: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超越生死

发表楼层:153

帖子内容:

生命是世间最可贵的东西,可是能有什么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孟子看来,比生命更重要的是“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比生命更重要的是骨气;“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现代作家臧克家看来,比生命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生命固然重要,但是这世间有一种东西可以超越它。它是大义,是大爱,是民族利益大于个人自身利益时的取舍。

 

帖子十四: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天人合一(下)

发表楼层:110

帖子内容: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中最明显的体现。在《横渠易说·系辞下》中,张载就指出:“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若分则只是薄乎云尔。自然人谋合,盖一体也。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这里就指出,人谋莫非天理也;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多次将天与人合而言之,以阐明义理,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与万物,如圣人与百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更是无不与中国政治制度息息相关,这从我国古代的“君权神授”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

 

帖子十五:楼主陈杰思标题:[经典学习]孔颜之乐

发表楼层:383

帖子内容: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是孔颜之乐,直到宋明理学中,该命题仍然被儒家所追求。如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颢有言:“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二程集》)孔子与颜回是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的乐,北宋儒者的乐是追求天理、“反身而诚”之乐。可见,“内圣外王”仍然是儒家学者所尊崇的。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发掘的孔颜之乐又是什么呢?

 

 

评价: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关心现实,并能正确运用古代优秀经典文化塑造自身价值观。对于命题的论述方面,其论据丰富,逻辑清晰,有着独到的个人见解。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