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坛:六、220
义利之辨,古已有之。这个伦理学中道德评价标准问题,由孔夫子最先提出。《论语·宪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更加推重“义”。他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了中华帝国的主流思想。自此,大致奠定了中国古代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围绕“义与利”展开如此之多的讨论呢?主要是因为义利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义代表着长期效益,是永恒的保值;利代表着当下的收获和短期的享受。有些人秉持“利在先”,认为重利便会快速发财,这就导致人们精神的羸弱与空虚,缺乏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如果文化地位低下,人民信仰缺失,这就意味着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必将时代淘汰。
那么在当今中国,可以实现义利并举吗?我认为可以,有两个条件:
第一,历史条件。《淮南子·齐俗训》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孔子并不是种义轻利的。他认为,判断事情好坏的标准是行为带来的影响和价值,而不是单纯的义利之分。如果事情做得事宜,符合义,那么取利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值得传播的。所以孔子对待义利的态度可以用两个词概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第二,现实条件。按照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中国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大力发展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环境问题逐渐涌现出来。所以,在当今中国实现义利并举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习总书记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中国共产党正接续奋斗,可持续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今天,义利之辨该终结了,如何实现“义利并举”才是我们每一代中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做到“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真正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廉坛:七、51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自古以来,好色、好财、好名等私欲乃性恶之本源,人们难以秉良知而克之,仅仅是以自己的此一念攻击自己的彼一念,以自己的此一欲克制自己的彼一欲,这就会在欲念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古人对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各有见解。如;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这些哲学家们主张规范外在行为,以达内心纯净,但在这里我想介绍阳明心学之去欲智慧。
王阳明的心学承传孟子一脉,以求本心、去私、无欲、尽性为通向“天人合一”的方法,而具体途径是“格物致知”,“存欲去心”,“致良知”。
“格物致知”乃人生态度。即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进入一个专注、宁静、高效的状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认识事物规律。“格物”的过程也是锻炼心灵的过程,使心灵摆脱杂念纷扰,恢复到“心如止水”的本原状态,以领悟良知。“去欲存心”指的是去掉那些在修养中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杂念,用意志调整自己的心态。《传习录》中写道:“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内心,磨炼自己的诚意,至诚无息,超越自我,认识心灵本来的状态,这就达到了“致良知”。
明悟良知,内心无私欲所蔽,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方可克服恶欲,实现大智慧。正如《传习录》所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和坛:二、787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出自《礼记·礼运》的一段话,描述的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反观今天,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一战略就是对上文提到的“大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大同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利权均等。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贫富差距等现象依然严重。所以,必须首先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既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和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第二,规范干部群体。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构建和谐社会,统治者必须名正气清,必须由公众选出愿意忠诚服务并且具有能力的人民公仆。这就对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标准。
第三,以人为本。苏洵的《安乐铭》中有一段话,“兄弟同胞一体,弟敬兄爱殷勤。须要同心竭力,毋分尔我才真”。要实现大同社会,关键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同思想中的人本色彩着重表现为人们以真正的“博爱”来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所以,人们要注重对身边人的关怀,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诚实无欺,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综上所述,要实现古之大同社会,今之和谐社会,利权均等、干部规范、以人为本是治本之策。但无论如何,都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但愿能早日看到一个物质财富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
孝坛:四、46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圣人教导我们,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毁坏,这是孝行的开端。《弟子规》中也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从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圣人眼中的“孝”比较极端,它将父母和子女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子女出生就好像是父母的附属品,只有言听计从、从不抗命才是孝顺。甚至子女的生活都与父母紧密相关。父母过世了,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不能做官,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甚至不能安心睡觉,这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所以,我今天要讲述的,就是传统孝道文化中的净化与糟粕。
首先来讲讲孝道文化的精华部分。古人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便要在双方有限的生命中发挥最大的效益,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同样的,“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不要让父母感到羞耻,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这就是孝。这种孝道文化有助于实现社会安定和谐,这是孝道文化精华的一面。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也有糟粕部分。第一,中国传统的孝道,并非是孝敬父母,真正孝道的含义就是皇权思维的延续,是维护“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呢?因为他们的逻辑是,如果连你的父母都不爱,你还会爱谁呢?所以儒家讲“推己及人”,只有先爱父母双亲,才能顾及到身边他人,才能爱社会,实现家族观念和社会观念并举。所以孝道最终落脚点是君王加强统治的需要。
第二,正如我上面所说,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认为,子女就是父母的附属品,甚至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这一点也是不对的。因为当代社会强调自由与个性,任何一个人都拥有法律和道德准许范围内的权利,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并没有建立“郭巨埋儿”那种极端联系。这也是传统文化在今天需要改进的地方。
毅坛:九、149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万物都有生有灭,了解生死的规律或能帮助人们安然存活于世,无需思考太多,,也不必浑噩度过。
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曾说:“神不足忧,死不足惧,苦祸易忍,福乐易求。欧阳修也曾说:“生死,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从上述名人名言我们可以得出,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潜能和贡献却是无限的;面对崇高的自然规律,我们看似无能为力,但无法改变世界,那就请改变我们自己。
最美扶贫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她才30岁,她用生命照亮了扶贫之路,她用无限的激情,饱满的热情,向我们演绎了生命的价值,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新冠疫情,多少人倒在了抗疫前线。疫情吹哨人、抗疫烈士李文亮医生,是第一批发布疫情的八位壮士之一,他吹响的是抗击疫情的第一枪,可是武汉市公安局的“训诫书”显得格外刺眼。李文亮医生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数次提及,等自己病好了还要上一线,“不想做城市的逃兵”。可是,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20年2月7日凌晨2:58分。咖叔曾在《史记·李文亮列传》中评论这个现象说:“文亮,虽精医术,然亦凡人也,天下苍生何以念之?有三:一为其揭瘟疫将染之盖,二为其受有司训诫之屈,三为其英年早逝之痛。人间事,大抵如此。奈何?奈何!”李文亮医生是共和国的英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三国志》中有句话:“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一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时代的悲剧造就了英雄的壮美,所有为国家、为人民付出辛勤汗水,甚至生命的人,他们的精神不息、浩气长存!
智坛:八、219
关于仁智、德才之争古已有之,《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淮南子·本经》中有一句话:“能愈多而德愈薄。”可见,古人多将“仁智、德才”放在对立之面上,喜欢探讨何者为先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一场朱熹和陆九渊二人关于“德与才”的争论,即赫赫有名的鹅湖之会。朱熹认为:“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认为教人应从“道学问”为起点,上达“尊德性”;而陆九渊则认为教人以“尊德性”为先,所谓“先立乎其大”,然后读书穷理。
以上是朱熹和陆九渊二人关于“教人之法”上有关德与才的分歧,但是在今天,我们要实现“仁智统一,德才兼备”。《资治通鉴》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董仲舒说:“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将以其材能以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恶耳。”所以,仁智统一与德才兼备有着实现可能性和重要现实意义。
今天中国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以一家之长为标准来评判教育之成功与否,唯有全面发展,实现仁智统一,才有助于培养出“君子之才”,可谓“君子以挟才以为善,小人以挟才以为恶”啊。
忠坛:二、711
何为“忠”,何为“祖国”,如何“忠于祖国”呢?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热爱祖国的土地并加以保护,热爱祖国的人民并为之奉献,热爱祖国的文化并努力弘扬。而我们可以从很多古文典籍中汲取到“忠于祖国”智慧。
“临患不忘国,忠也”。忠,引申为忠厚,可指帮助贤能之人,辅佐仁德之人,表彰忠诚之人,起用善良之人。它可以是陆游心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可以是文天祥心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可以是林则徐心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于祖国,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赴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是屈原长剑配腰,纵横中原,问天索地,踌躇满志;爱国,是勾践忍辱负重,蓄势待发,十年卧薪尝胆只为三千越可吞吴;爱国,是林则徐体恤百姓,意志坚定,只身前往虎门,只为消灭荼毒四万万人之鸦片;爱国,更是抵御外侵,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斗士。
正是由于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忠诚,爱国志士们开拓了辽阔的疆土,创造了广阔的文明。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肩负起爱党爱民,忠于祖国的大任,习总书记曾对广大青年提出“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的要求。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牢记总书记嘱托,将爱国和奋斗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做意志坚定的爱国者和永不停歇的奋斗者!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处在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时期,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难得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所以,中国青年更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信坛:四、666
信,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为信用。“仁义礼智信”,信乃无常之末,是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那么何种行为才算是有“信”?在当代社会,“信”的行为又体现在哪里呢?接下来我将从这两个层面来阐述。
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以下六种行为都可称为“有信”。《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此乃诚信待人。《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此乃言必真实。《传习录》:“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此乃真心实意。《庄子·渔夫》:“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此乃行与心应。《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此乃言行一致。《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乃慎独。人们遵守以上六种道德准则,才算是行之有信。
当今中国, “诚信”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被写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另外三点“爱国”、“敬业”和“友善”都成为了个人行为层面的核心道德要求,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诚信要求人们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当今社会更加强调信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诚信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一些人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长久的发展,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没有信用就没有经济的秩序。著名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说:" 一个人如果常常和别人有生意上的来往,他就不盼望从一次交易契约来图非分的利得而宁可在各次交易中诚实守约。一个懂得自己真正利益所在的商人,宁愿牺牲一点应得的权利,而不愿启人疑窦。
目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加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协调、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的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建设诚信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廉坛:二、376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一句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意为: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千上百条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挺拔。看似短短四句,实则意蕴丰富。这句话也与古人所讲的“节制欲望”的经典思想不谋而合。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坎坷,内心的欲望更是层出不穷,欲望有好有坏,如何克制欲望,古人教导我们要行德,“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没有受到意欲的驱动时会变得无聊和乏味,一旦受到情欲的驱动,很快就会变得痛苦不堪。所以,克制私欲很有必要。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年轻人抵挡不住欲望的诱惑,走上歧途。同时,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很多党员干部政治水平低、思想觉悟差,出现了贪婪腐败、公权私用等问题,所以加强党员廉政自律水平极为重要。
那么如何克制欲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足常乐。正所谓“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叔本华曾提到:“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人生在世,匆匆几十年,幸福之关键在于知足常乐,不要老想着自己没啥,多想想自己有啥,只有这样,才不会因得失而感到悲哀,不会因后悔而感到被伤害,想想自己所拥有的,这才是永恒不变的快乐。
正所谓:依山傍水房树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一头耕牛半顷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和坛:十、378
《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孔门弟子——颜回的故事,孔子在这里称赞颜回生活条件如此低劣,但他却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惟有乐道,才能安贫。这不仅让我想到孔孟、颜回之乐,还让我想到了庄子所说的——逍遥。
提到庄子,我们会想起他那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的逍遥游是人的精神、心灵的翱翔,其无待逍遥是自己创造出的一种主观的意境。庄子认为能够达到无待逍遥的人,就是实现了与道合一的人,这就是至人、真人、神人、圣人。这些人的精神生活与普通人不一样,无思无虑、无情无欲、不悦生、不恶死。由于与道为一,道的功能就是自己的所能,他们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肌肤若冰雪”的神人“其神凝”便能使庄稼年年丰收,自己也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与道合一的自我是绝对虚无的,也是绝对自由的。
所以庄子作为先秦隐士的代表,一个永远流浪在社会边缘的歌手,他拒绝入仕做官,拒绝追逐名利,他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却又衣衫褴褛,衣食无着,他承载着理想,从贪欲中脱身,又能从穷尽虚幻中寻乐,这或许就是老庄的人生志趣吧。
讲完了老庄,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哲学史上类似的快乐观。
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因此,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所以我们应该多加注意保持和改善这一类的好处,而不是一门心思只想着占有那些身外的财产、荣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同样认为精神快乐比物质快乐更加重要,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综合上文提到的两位哲学家,他们都用各自的人生经历践行着清苦之乐,或许只有快乐才成为永恒,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到:“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义坛:七、808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一句话概括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敬重一切生命,爱护一切生命,儒者对人的生命有着浓厚的敬重意识,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运用到民生领域,提出了很多惠民轻君的思想,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于此。
既然提到珍爱生命,那就必须解决百姓温饱问题。所以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孟子的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所保障。其次,孟子要求统治者要“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若过此限度就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薄税收。第三,救济社会鳏寡孤独者,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还要加强百姓的德化教育,使民去恶行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
上述提到了孟子轻君重民的思想,其实珍爱百姓生命除了推行民生政策之外,还要使百姓有事可做,感到满足。明代李贽曾说:“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如耕田者,秋天有所收获,然后管理田地才卖力;居家者,私自有仓库中的积蓄,然后管理家庭才尽力;读书人,自己可以获得功名,然后事业上才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要让百姓做好自己的事情,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就算是对生命最大的珍重了。
综上所述,加强民生和满足于民,是统治者爱护百姓生命的举措。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
义坛:十三、126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写道:“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人教导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如果舍小家之利,能换来天下之利,以一己之害,能释天下之害,这种事情无论如何也是要去做的。由此可见古人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心怀天下的壮志情怀。
与此相关的事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大禹,三治水过家门而不入;屈原,浩然正气怀恨身投汨罗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国情怀是古代文人士子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当我们回望历史时不难发现,正是在古代诗书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下,众多仁人志士特别是青年一代才厚植起家国情怀,这在以“救亡与启蒙”为时代主题的近代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清代金缨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古人胸怀天下,宁肯放弃自己的蝇头小利,也要为了国家和百姓奉献一切。
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如此大变局,家国情怀这一精神力量对于中国更有实际益处。在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时,家国情怀能使个人才能最大程度地应用于国家需求;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家国情怀能积聚起整个国家的力量与之抗衡;在中国走向世界时,家国情怀能够赋予中国更具特色的民族品格、文化自信与独特魅力。应当明白,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情感,经过岁月的积淀与历史的检验,应该更加历久弥新,也应该发挥出这一精神力量的国际竞争优势,使其现实力量最大化、最佳化。
总书记还指出,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我们谨遵总书记教导,书写绵长醇厚,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
毅坛:五、60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何为君子,为何自强,今天我便谈谈对二者的看法。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我们一般将君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将其等同于德性,历代文人儒客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在《论语·述而》中记载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里就表现出,君子在学习上就是要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古代文人向我们提出了中华儿女应自立自强的殷切希望,如《中庸》第十章中写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最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习总书记曾教导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天中国的成就不是凭空幻想而来的,是靠所有中华人们共同奋斗而来的。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国的未来都掌握在我们新时代青年手中,努力奋斗吧,用饱满昂扬的斗志去迎接中国崭新的明天!
孝坛:十、226
在中国有句俗话:“自古忠孝难能两全。”但实际上,新时代要有新观念,忠孝两全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的真谛就是良善之德,感恩大爱之心,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此乃忠孝一体。
自古就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事例就很好地诠释了忠孝两全。从新中国的成立历程来看,无数忠魂英烈倒在了抵抗外敌侵略,保卫民族尊严的斗争之中,红军长征,数年抗日,抗美援朝……,这些保卫祖国的英烈,谁又能说他们不孝呢?他们在护国的同时也在护家,他们护的是国家的尊严,民族的自由,也护的是家中的双亲,小家的和谐。
新中国建设初期,那些为了祖国尖端科技建设的科研人员隐姓埋名,长期不能与家人团聚,无法为父母表达感恩之情。正因为有他们的奉献,中国的科技才有突破性的飞跃。如今,嫦娥五号航天器满载月壤回家,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万米,中国自主研发航母山东号荣登世界五大强力航母……,这些科技成就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为了事业,为了祖国,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回家看看呢?可是他们的心总是系在父母殷切的希望上,又何言尽忠不能尽孝呢?
社会发展到今天,忠孝不能两全早已不是一对矛盾了,双方必然可以结为一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国才有家,有大孝方存小孝。为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也作为父母的孩子,要立正身,走正道,创正业,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样才可做到忠孝一体,这样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忠坛:四、241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是我们行为之基,立身之本;忠于正道,便是要求我们坚守心中的正义,存留心中的理想信念。子曰:“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况且“忠邪不可以并立,善恶不可以同道”,正道诚心,方可行事皆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自古以来,中国正道之人士数不胜数。屈原在江边高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慨然跳进江中自尽,印证了他那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李白在厌恶和鄙视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时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天祥在奋力抗元、杀身成仁时高喊:“以身殉道不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谭嗣同在与清腐败势力英勇斗争,慷慨就义时高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穷且益坚,不坠青山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坚守正道之人,中华文明才得以灿烂辉煌。
可如今,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本该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在善恶难辨的荒诞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走得太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可是,青年一代不该是这样子,正如林逋在《省心录》中写道:“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生死如鸿毛。”我们赞颂时代楷模黄文秀,我们敬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们心疼抗疫斗士张定远,我们盼望无双国士终南山……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去铭记和感谢的人,有了他们的坚守,中国的正道才有希望。
如总书记所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是啊,我们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无论如何都肩负着实现中国梦之重任,国与家,正与道,何者不需要青年一代去守候?奋进吧青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坚守心中的正道吧!
评价:作者以慷慨激昂的文字感叹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凭借深厚的国学底蕴抒发对古今仁人志士的敬佩与推崇,结合历史,又不忘记现实,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运用了自身专业知识解读华夏儿女身上的美好品德,表现出作者不凡的当代知识青年气质。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