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专业:中国哲学专业2015级
姓名:武慧婷
联系方式:152-4469-2317
指导教师:李煌明
1、仁坛:(仁与爱) 回复:qshgm
“譬之仁,发出来便是恻隐之心,便是显诸仁。仁便是藏之用,仁便藏在侧影之心里面,仁便是那骨子。到得成就得数件事了,一件事上自是一个人”(《朱子语类》,[宋]黎靖德,中华书局,1986,第七十四章,以下引该书只注章节)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及其代表人物,他对“仁”主要从爱人、孝悌、忠恕这些方面要求,孔子在《论语》中用“仁“规范了人们的在生活中各种行为,就像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提到:“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饶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在这里孔子解释什么是“仁”,仁乃是自己要在一个地方站得住,也希望别人同样站的住;自己要各个事情上通达,别人也如此。能够从眼前的事实中一件事踏踏实实的去完成,这就是在实行仁德的方法了。这是孔子是以事论仁的典型代表成为了一切道德的根本标准。
朱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学说,对“仁”见解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其内容上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刻。
“问:仁者心之德,义礼智亦可为心之德否?曰:皆是心之德,只是仁专此心之德。”(二十)
“恻隐,爱也,仁之端也。仁是体,爱是用。又曰爱之理,爱自仁出也。然亦不可离了爱说仁”(二十)
观此自知朱子仁与爱不能分离来讨论,仁与爱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能弃仁说爱,也不能弃爱说,这都是不全面的。朱子,仁与爱是体与用的关系,这个观点提出,标志着朱子的仁说思想体系基本确立。既然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物之生又是以天地之心为心,则仁之道就是天地生物之心。人心之德,无所不备,体而存之,即成为一切美好正义的源头,也是坚持公道真理的根本。朱子回顾往圣贤之言,感慨万千。显然,在朱子的人学思想中,“仁”的第一个重要含义为善,或者说立意取向要善良,绝不损害他们和社会的利益。这个与孟子的性善论极为相似,也是“仁”的一种善解释爱,要有爱天地生物之心。
朱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仁”:
1、从天地之心来谈,天与人,心与理,皆从仁字上合一,心之仁,即天德之元,即太阳之动。靠人与天所具有的这个“心”来实现“仁”的这种品德;
“如恻隐之端,从此推上,是此心之仁,仁即天德之元,元即太阳之阳动。”
2、从人之四德来说,朱子从孟子之言四端四德推之于天之元、亨、利、真,以见天地万物生机一片,而此心之仁与融为一体。
“得此生意以有生,然后有礼智义信。此先后言之,则仁为先,一大小言之,则仁为大。”(六)
3、从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来说,人心之德,无所不备,体而存之,即成为一切美好正义的源头,也是坚持公道真理的根本。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二十)
4、从仁与智来说,仁者必兼成物,天地之生万物,一切化机,若不见其用智。但智都已藏在里面了。
“仁字须兼义礼智看,又曰:仁为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而成终。”
5、从朱子言仁,即兼言智,又兼言义,必以尽得此仁之全体大用为主,义其深广。
“既不知义,则夫所谓仁者,亦岂能尽得其全体大用之实哉”
朱子对“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他的“仁爱”与“天理”方面,在“仁爱”这一观念中,他能够以爱言仁,通过对性、情的诠释来体现出“仁”是充满恻隐之心的,是一种真正的“爱”,是用心去爱的东西。在“天理”这方面,朱子把“仁”更进一步抽象化,把它称之为“理”,认为“仁”是由天地之心而化生出来的“理”,是属于道德的事物,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是能控制人欲的根本性事物。
2、和坛(社会和谐) 回复:mawhc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符合规矩,还恰到好处,这样称为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基础,“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努力达到中和,天地就安其所,万物就发育成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在中国最时髦的词就是“中国梦”,在构建中国梦的特色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就是和谐中国。中国人有理可依,有法可寻,万事以“和”为核心的相处办事,这样我们的社会是文明民主的和谐的特色主义国家,万众一心去为“中国梦”做一份努力。
3、礼坛(礼的精神) 回复:mfkba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礼”文化一直伴随着古中国历朝的变化和文化的冲刷,一直保留到现在,它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古中国社会的生活各个方面的制度和规范,还包容了这些制度的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它要求人们依循“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文明的和谐社会国家。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现在的中国面向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上世界各国离得很远,现在通过互联网把经济带动非常紧密,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把现在世界构成了一个地球村的经济体。我们更加注重“和为贵”,它是“礼”的根本精神。我们把中国的“礼”传到世界各地,把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像蒲公英一样遍地开花,做到“彬彬有礼”,构建世界的“礼”的核心价值观。
4、孝坛(赡养父母) 回复:r59g3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传统孝道指的是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内容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因而孝道观念的本初含义具有二重:一是生命的繁衍;二是祀祖祭先的尊祖意识和敬老意识。从孝道观念的发展来看,“善事父母”是孝道的后起之义,是孝道的狭义化。
春秋时期,以“善事父母”为核心的孝道观念日渐成为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核心内容。孔子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孝道观念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孝生”的孝道观念,认为“孝生”是出于血缘亲情之爱的道德义务,并把“孝生”的孝道观念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孔子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传统孝道思想的内涵,而旦论证了孝道思想的哲学依据;因而确立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基本内容。
曾子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忠实地实践了儒家的孝道,而且在思想理论方面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孝道思想体系。
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长大,从不要任何的回报,他们只希望我们快快乐乐的长大、健健康康的成长,在外面受到任何的委屈,回家后父母用最耐心最温暖的话语开导我们,我们一天一天的长大,父母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是我们这辈子中最可爱的人!
5、智坛(学习目的) 回复:k3q3t
从小父母、老师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让我们多读书,多看书,把学到的东西将来运用到生活中,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只是读书不思考就容易被小人蛊惑,还有冥思苦想,却不都市,只能越来越糊涂,要把边读书边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加以联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从儒家孔子为代表的人物在《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学而篇》说明孔子对学习,教育是如此的重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论语·为政篇》
我们遇到了良好的教育,正确的思想,把我们学到的知识交给别人,让他们也说艺解惑也。这就是知识的传播,学习的传承,这才把从孔子的文学和思想慢慢的传承下来,让我们学到很多的宝贵的知识和阅读许多的书籍。
6、信坛(信的行为) 回复:x92m1
信用是我们人与人交流的保障,是我们心与心的连接重要的桥梁,“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篇》君子对于事业,以道义为做事基础,以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态度、语言对待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这才是君子。我们对人、物、自然生灵都要摸着我们的本心去真诚的对待他们,只有这样他们也会真诚的态度回馈过来的,这也是人与人的最基本的尊重,我们诚心诚意的不含一点假意的去交朋友,去谈生意,慢慢我们的朋友圈会变大,生意规模也会蓬荜生辉,在别人的眼里我们是可信的朋友,也继续合作的生意伙伴;假如我们虚心假意的交朋友去谈生意,嘴里说的话,自己的行为一点也没礼数,我们会没有朋友,要是有也是假心假意没有信用的朋友,可以说书狐朋狗友,生意越来越难做,可能会导致破产,信用一去不复返,这个世界也会有大的动荡,所有信用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让我们用信为前提与他人交往,建起和谐的桥梁。
7、义坛(爱护生命) 回复:1p6ac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优良道德传统,而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都应该珍惜我们自己的宝贵生命,使我们每个人的一次生命让它更有更有意义,活着更加精彩。
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或漠视自己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引起了社会、高校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关注,从而使得对大学生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拉扯大,最后因为我们在学校的不开心、社会的压力大导致我们觉得生活是灰色的我们要轻生,这样是不对的,一时的失足,一时的失意那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免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些磕磕绊绊才会成长才会成才,生命就像一个活泼的精灵,它让我们得意也会让我们失意,但是我们不好好保护这个生命的精灵,去选择不理智的选择,那太不遵命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从而引导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爱护我们自己,爱护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是那么新鲜,每天过的那么充实,让每天的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空气贯穿我们每一滴血液,让生活没有很有活力的面对任何困难,跨越每个难关,让它成为生命中最有价、最有意义的元素,使我们每个人的一次生命让它更有更有意义,活着更加精彩,让我们每个人为祖国的“中国梦”献一份力量。
评价意见:本帖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所要探讨的主题,还主要从朱熹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关的解释,除此外也结合了一些自身的体会和连接一些现实情况。但解读略显浅显,还需加深理解。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