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论语》,重思父母情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18级 201810100232 黄海龄
谈起《论语》的经典名句,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也许是承载有宽恕之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是内涵着财义取舍之理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亦或是传递出求学之方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从不同方面讲述古人的深层智慧,给人启示。但若要说现阶段,于我而言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潜藏在《论语》中有关父母的温情之美,每每读起,都会触动心底的柔处,借以反思自己平日里对待父母的一言一行。
《论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仁”,而“仁”的根本在孝悌。小时候诵读的《弟子规》中就写道:“首孝悌,次谨信”。为人子女,侍奉父母,最为基本的就是孝,百善孝当先,心怀着“孝”,去奉养父母,让父母享受来自孩子的关爱。
孝,是感恩的一种表现。知孝者,必可体父母抚育之恩。乌鸦尚能反哺,若秋毫不察父母恩情,岂可谓人乎?受父母恩者,多矣;能察者,亦有。然时时和父母相处,语气都能保持和缓的,实属少也。我亦未达此境,甚愧。每回给父母脸色,过后冷静下来,便会十分懊悔,让他们为我动怒,心伤神乱。父母教训,偶有责怪于心,而多半受父母宽容,更感惭愧。待父母,需恭敬,养而不敬,与禽兽何异?少时曾和父母怄气,一瞬间想过,等我长大了,就只给父母钱财,不愿多放一丝情意,再也不要和他们说话了,现在回忆起来,实在是不孝念头。
孝顺父母,一定要趁早,要抓紧,不可企盼待之未来。自然本不可测,永远无法预知命运给我们多少时间奉养父母,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切勿想着日后积攒,经济足够强大,才开始体贴父母。自古多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惨痛教训,等到那日,才悔恨还有许多的事情未做,欲报父母恩情,只剩遗憾,那是可悲的,却是不值得同情的。每次读到这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的心里都会突然一颤,遇到的所有困难在这面前都不足以惧,会反思平日里对父母是否足够,总之,每次看到这句话,都会给我强烈的生命感受,是警醒,是动力,有着不可名状的体验。偶然一次,在网络上看见朋友写的话,在感叹父母老去太快。我看到了,第一反应不是惆怅,脑中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加倍努力,让自己成长的节奏远远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而不是无谓的慨叹,那样只会加重自己的愁绪,增添父母的忧虑。
当然,对于父母的孝顺不是愚孝,并非父母说的所有东西,没有客观判断就去盲从,这样绝非真孝。《论语》中就指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年岁比我们要大,总要经历得更多,说得对的就虚心听取,若违背真理的,应委婉劝说,替父母操劳,尽力避免错误产生,这才是孝的真谛,否则,将陷父母于不义。《孝经》里也提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足见古人的大智慧。及时替父母止损,为他们考虑没有看到的隐患,才算是对父母的真孝。
为人子女,暂且不提是否能名扬于世,以显父母,最为基础的,不可为恶,毁伤父母,使其蒙羞。古有连坐,如今无此酷刑,但若子女在外不善,别人要说没有“家教”,是要怪罪父母失职的。前段时间,某明星被揭发偷税之事,还有一些公众人物犯法吸毒,或是一些官员贪污腐败,这些不可不波及其父母,孩子犯错,父母是不可推脱责任的。故,做人为事,但求不辱父母。
品阅《论语》,总会让我们思考平日里对待父母的方式,重温父母恩情,是否足够体谅与关爱父母,可否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做一种习惯,又时常警醒我们,亦或是给我们不断拼搏的无懈力量,感受着古之圣贤孝奉父母的无穷智慧。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评价:作者从“孝”之角度来品阅《论语》,意在揭露要重父母恩情,既彰显了经典的思想,也展示出经典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全文逻辑清晰,有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