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义理 201909
和坛 七 106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人之外在言行与内在德行就犹如文辞与道德之关系,无艺则不美,不美则难传,道德不能为人所学焉;不知务道德,则徒美其艺。一般是行中已有其德,德外显在其言行之中,若是只重其言行而不重德行,则犹如“文不载道”,可以说是“空有其艺而无其实”;若是只重其德行而不重言行,则虽有其实但其德难以发挥作用。
和坛 三 102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观念里最为重要的并非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儒家主要是从效仿天地之道入手,将天地之道内化为人德,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求的是天道与人道之“和”。“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此一段话正是从天道与人道合一的角度出发,将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庸所提倡的“诚”结合而谈的。
和坛 十 363
追求富贵乃是人之常情,而颜回以富贵为小,以超越富贵的至贵至爱为大,见大而忘小,故而能心泰,心泰则于富贵贫贱处之一如,处之一则能大化而齐于圣,颜回在贫困生活中仍“不改其乐”就在于其能“见其大”、“心泰”、“处之一”,在于其能“见道”
、“悟道”且以道行之,体现的是一种去除私欲、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这里所谓的“道”即圣人之道,能体圣人之道的颜回故而被后世称为亚圣。身为求道而未见道的普通人应以圣人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克制自己的私欲,明白何为大、何为小。
和坛 十一 224
儒家谈“和”,尤其是《周易》,特别强调阴阳和谐、乾坤并建。乾,为健,为天,为男,为阳;坤,为顺,为地,为女,为阴。
和坛 二 750
儒家谈“和”,尤其是《周易》,特别强调阴阳和谐、乾坤并建。乾,为健,为天,为男,为阳;坤,为顺,为地,为女,为阴。从男女到一家,从一个家庭的和谐到一个国家的和谐,从一个国家和谐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人们彼此之间和谐共处,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发展。
和坛 二 751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求诸己而非求诸人,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人皆宽恕而非苛责。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儒家亦崇尚中庸之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为平常
不易之义,中庸应为执守正道、以此为定理。无论是过还是不及,皆不可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不偏不倚是为中,发而皆符合正道是为和。情未发性无所偏私,情已发要想达到中和,必须把握度。于过与不及,允持厥中,才能使天下万物皆各正性命、各安其位、和谐共处。
毅坛 九 137
大多数人皆贵生,当然有些圣贤之人为其所追寻的“道”可舍生而取义,这是君子杀身以成仁。庄子亦是贵生之人,其《养身主》一篇讲求全生保身关于如何让养生也有很多叙述,但是庄子将生死看作是自然之道,其中有一则故事就是讲庄子妻死,众人皆泣,庄子鼓盆而歌,众人不解其故。庄子认为人之生是气变而有形,人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行也,生生死死皆是顺化自然之道,明此理者方能超越生死,人死而嗷嗷然者是不通命之理之人。
毅坛 九 138
儒家的生死观与庄子的生死观有很大不同。儒家讲求仁,生死也是相应于仁来讲的,无求生以害仁,是教人如何实现仁,生有其生的意义所在,生而求仁而不违仁,并且讲求在不得已之时要杀身以成仁;而庄子的生死观是以“道”为依据的,讲求的是自然之道,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之生包含道之自然运行,人之死犹如四时变化,死是生的开端,是自然之道的循环往复,人应顺时应势。
毅坛 十一 17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所谓天阳地阴,阳气刚健,健者运行不息;阴气慈顺,顺者厚重博大,乾坤并举,阴阳合德,则刚柔并济。
中华义理坛 三 409
被误解的中华经典 每当与周边的人谈及中华经典著作,总能听到些极为负面的评价,以四书五经为最甚。一些人对中华经典的学习仅仅限于中学课本,对中华经典只有些许表面的了解,不免存在误
解,如同陈先生所说的,这还可能是由现代人对古文的隔阂和对网络文化的偏爱导致的。中 华义理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体现,一个民族不可无精神,亦不可无经典,精神是力量之魂,中华
经典是自信之源。要想凝聚中华力量,重建中华自信,学习真正的中华义理、让大众重新认识 中华义理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义理坛 三 410
学以成人.。这是中华义理的现代价值中极其突出的一点。中华传统经典之所以历经几千年仍具有现 代价值,在于其丰富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说,古圣贤所传义理,乃为何以成人之道。古人讲求
学义理以修其身,非求闻达于天下,非求功名利禄,乃是讲求内在的升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今社会有些人崇尚金钱至上,为求利益不顾中华传统之美德,对中华传统经典义理更是束之高阁,究其根本而言是不顾内在修养,只追求外在的“包装”。身为中华儿女,传承经典是一
种责任,保护传统文化更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可以从中华经典义理中寻求良方,立人先立己,修身以成人,然后推己及人。
仁坛 三 848
爱己到爱人。仁者必自尊自爱,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爱别人的,爱己不同于自私。充满仁爱之心的人,爱由己至人,是为爱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仁德之人爱敬其亲,儒家讲求亲亲而仁民,爱人从爱亲人开始,然后推广开来,这是仁爱之心的表现,亦是对礼的遵循。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不爱亲人先去爱护他人, 不符合德礼,不可能为常人所理解,也不能称之为仁爱。 备受推崇的圣王贤者皆为以仁者之心爱民之人。孔子提倡泛爱众;孟子提倡王道,他提出“ 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建议侯王爱民、宽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又如那些心系天下的圣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百姓,以民生疾苦为先,以百姓心 为心。孔孟之经典义理等,可以警醒当今文人志士等仍要以仁爱之心,宽以待民,心怀天下人,不以一人一家之乐为乐,以天下之乐为乐。仁爱之心推及万物可以算得上最高境界。心存仁爱,与万物为一体,人皆具仁爱之心,天地万物实为一也,爱人为爱己,爱万物亦为爱己。
仁坛 八 407
求仁于善性。孟子提倡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且不论人性之始究竟是善 还是恶,人皆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我是赞同的,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是人不
同于动物、禽兽的区别。从这一恻隐之心出发以求仁,借朱子之言就是因其情之发,其性可得而见,朱子将仁为性,恻隐为情,即可由恻隐之情发,寻仁端之现。当今社会人们不敢扶老人过马路,对危害他人的行为视而不见等。很多人把这些现象的
原因归结为人性冷漠,在我看来,皆为孟子所说的“自贼”,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心是为四
端,四端为人之所必有之者,有四端而说其不能以仁爱礼智行事,皆为自贼。自贼者皆以已之私欲为先,不知何为之仁爱。
义坛 十四 427
义者宜之。义者行为适宜公正、合于大道,此大道为君子、大人之道。春秋时期管仲曾提出仁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灭亡。在中国古代道德思想中义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儒家
思想中,义利之辨很是出名,朱子曾言义利之说为儒者第一义也,天下大事唯义利而已。君子、大人行为皆从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亦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义利之辨不仅涉及君子、小人之别,也与荣辱有关,“先义而后利荣,先利而后义辱”,义利先后是义利之辨的中心;先义后利大多数儒者的主张,有正其义不谋其利等。
礼坛 五 225
礼以敬为本。从字义上看,敬从苟,苟,慎言也,有自我告诫之义,敬者,肃也。 在现代敬常与恭合用,如恭敬有礼。古语有云“宾客主恭,祭祀主敬”,恭乃是就行为而言,敬乃是就心而已,心敬而行恭,即恭在外、敬在内,是谓有礼。现今人们谈及礼,大多想到繁琐的礼节,也就是一系列的仪式。中华义理之礼实非繁文缛节,礼以敬为本,敬主心,礼亦是如此,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这才是真正的恭敬而有礼。
云南大学于盼盼
评价:见解真切,有较好地引用经典,可见作者在平时生活中有一定的积累。说理有据,阐释内容较深刻且全面,有自己的想法。如在论述中华义理“和”的时候,作者讲到:“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讲出了中国哲学人之道与天之道的相和合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