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委员会主席: 冯燊均
编审委员会副主席:鲍俊萍
主编:陈杰思 毛勇
题解: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尚书·大禹谟》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物质欲望的膨胀是当代社会的顽症,贪污腐败是政治生活的大敌,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廉”的精神。欲望不必完全断除,但需要合理节制。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行为均不符合中国国情。倡导“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节俭、朴素、廉洁奉公的民族品格。
目 录
第一课 贪欲之害
第二课 节制欲望
第三课 克制情绪
第四课 崇俭戒奢
第五课 持敬
第六课 专注善念
第七课 克除恶念
第八课 谦逊
第九课 知耻
第十课 反省
第十一课 改过
第十二课 廉洁
第十三课 培养正觉
第十四课 驱除误觉
”
第一课 贪欲之害
【经典】
超出自然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满足的欲望,超出自己的合法收入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满足自己而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欲望,均可视为贪欲。
1、贪欲害人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管子·八观》)
译:国家奢侈,费用就多;费用多,百姓就贫困;百姓贫困,就会产生奸诈;产生奸诈,就会产生邪恶。
有欲甚,则邪心胜。(《韩非子·解老》)
译:人欲望太多,邪恶之心就很难抑制。
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之器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译:有限的东西,不能供给无休止的消耗;江河的水流,不能装满无底的容器。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明]王廷相《慎言?见闻》)
译: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寡欲,是一切善事的基础。
古来贪酷二字连缀而言,贪则鲜有不酷,酷则鲜有不贪者,盖酷正所以济其贪也。([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二)
译:自古以来贪婪和残酷是连在一起说的,贪婪的人少有不残酷的,残酷的人少有不贪婪的,原因在于残酷可以成就贪婪。
2、贪欲害己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
译:过分吝啬必定招致大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必定招致严重的损失。(爱:吝啬。)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解老》)
译:祸害灾难由邪恶之心产生,邪恶之心是由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诱导出来的。
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汉]王粲《安身论》)
译:自私的人不能使他的私心得逞,贪欲的人不能满足他的贪欲。
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三国?魏]嵇康《嵇康集·答难养生论》)
译:欲望和嗜好虽然出自于人,但并不属于正道,就像树木中有蝎子,虽然是由树木产生的,但并非是树木所需要的。所以蝎子太多,树木就要朽烂,欲望太多,身体就会枯竭。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法句经》卷二十四)
译:贪欲产生忧愁,贪欲产生恐惧。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译:快乐不可过度,过度快乐就会产生悲哀;欲望不可放纵,放纵欲望就会有灾难。
如飞蛾之赴烛。([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诸葛武侯》)
译:贪求名誉爱好私利,就像飞蛾扑上烛火一样。
迷于利欲者,如醉酒之人,人不堪其丑,而己不觉也。([明]薛瑄《读书录》)
译:着迷于利益欲望的人,就像醉酒之人,人们不堪忍受他的丑态,但他自己却不觉察。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
译:人的心胸,欲望多了就会狭隘,欲望少了就会宽阔。人的心境,欲望多了就会忙碌,欲望少了就会清闲。人的心术,欲望多了就会阴险,欲望少了就会平和。人的心事,欲望多了就会忧愁,欲望少了就会快乐。人的心气,欲望多了就会疲软,欲望少了就会刚强。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摄生》录林和靖语)
译:饮食无节制,是致病的原因;心术不正,是杀身的祸根。
3、贪欲丧德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译:戏弄人就会丧失良好的德行,玩赏物品就会丧失志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
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繁杂的音乐,使人耳聋;美味佳肴,使人的口味受到损伤;驰骋打猎,使人的心发狂;难得稀有的货物,使人的行为失常。(爽:伤。畋:打猎。妨:妨害。)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译:嗜好欲望很多的人,天生的灵性就很浅。(耆:同“嗜”。)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汉]刘向《说苑·谈丛》)
译:君子以道德行为来保全自身,小人以贪婪行为来使自己灭亡。
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唐]吴兢《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译:力行俭朴,节省费用,是弘扬大道的基础;崇尚奢侈,放纵情欲,就是败坏德行的根本。(克:能。)
【例证】
因贪误国的吴国太宰伯嚭
许多人都知道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以及夫差和勾践的故事。但不一定知道吴国的贪官太宰伯嚭(pǐ)竞成了成就勾践大业的关键人物。
伯嚭,出身于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后因家难逃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而一度挣扎在亡国边缘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中东山再起,一举灭吴。
在吴王夫差兴兵灭越时,勾践在危亡之际派人以8个美女和一批宝器贿赂吴国重臣伯嚭,在他暗助下得以求和。在勾践“入臣于吴”,做夫差仆隶之臣时,又赖伯嚭保护免于被杀。勾践听从范蠡、文种的复国之计,卑词贱行,伪装恭顺,3年后被放回越国。勾践并利用伯嚭离间吴国君臣。伍子胥洞察其奸,屡屡谏阻吴王。夫差却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猜疑伍子胥居功自傲,把伍子胥的一片忠心当成了驴肝肺,反而以属镂之剑逼迫伍子胥自尽。
越王勾践在十多年励精图治、秣马厉兵之后,一举灭吴。吴国亡后,越王勾践以“不忠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的罪名诛杀了贪贿卖国的伯嚭。如果没有吴国太宰伯嚭的贪贿卖国,就不会有越王勾践十多年励精图治、秣马厉兵的机会,更不会东山再起兴兵灭吴,吴国太宰伯嚭被越王勾践所诛杀,真是罪有应得。
贪心的狐狸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葡萄树上结满了诱人的果子。狐狸垂涎欲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又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生活就要简单点,少点贪心,无知的贪欲,最后仍旧是围墙外原来那只狐狸。
生活就要简单点,少点贪心,无知的贪欲,最后仍旧是围墙外原来那只狐狸。
【问题】
1、勾践曾被伯嚭保护而免于被杀,他应该是越国当之无愧的“恩人”,为什么勾践灭吴后还要诛杀伯嚭?
1、勾践曾被伯嚭保护而免于被杀,他应该是越国当之无愧的“恩人”,为什么勾践灭吴后还要诛杀伯嚭?
2、现在社会上讲究奢靡和豪华的现象比较严重,已经或多或少地侵蚀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有一个孩子,父亲开计程车送他到幼儿园,孩子遇到他的同学,同学便问道:“那个开车的人是谁?”孩子说:“是我们家的司机。”还有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你明天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别的同学父亲开的都是名牌轿车。”这些事例给我们哪些警示?你向家长提出过过分的要求吗?以后应该怎样做?
【体会】
1、据冯梦龙的《古今笑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国的胡太后有一次巡视国库,见库内布绢富足充盈,心中高兴,便告诉随从官员每人可随意搬取。于是,这些官员或选一二块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花式之绢留作纪念,或取做一二件衣物的绢量满意而去。唯有章武王元融与陈留侯李崇两人贪心不足,不自量力地想把整个国库里的布绢都搬回家去,结果这两人被沉重的布绢压得趴倒在地上。元融伤了脚,李崇扭伤了腰。而这位胡太后为了惩罚这两人的贪婪之心,让侍者将他俩的绢匹全部收回。这件事在当时曾传为笑谈。
2、子思(人名)居住在卫国,有个卫国人在河里钓鱼,钓到一条鳏(guān)鱼,那鱼大得可以装满一辆车。子思问他道:“鳏鱼,是鱼中难以得到的鱼啊。您是怎么钓到的呢?”回答说:“我开始下钓时,垂下一条鲂鱼做诱饵,它经过时看都不看;再换上半只猪的身体,它就吞下去啊。”
2、子思(人名)居住在卫国,有个卫国人在河里钓鱼,钓到一条鳏(guān)鱼,那鱼大得可以装满一辆车。子思问他道:“鳏鱼,是鱼中难以得到的鱼啊。您是怎么钓到的呢?”回答说:“我开始下钓时,垂下一条鲂鱼做诱饵,它经过时看都不看;再换上半只猪的身体,它就吞下去啊。”
子思喟然叹息道:“鳏鱼虽然难得,因为贪心死在诱饵上;学士虽然懂得道理,死在贪心俸禄上啊。”
3、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他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绑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之前,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是猴子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其实,只需将手中食物放开就能缩回来。
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着,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了。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谈谈你对贪欲之害的理解?
【指导】
贪婪是人生的天敌,贪欲是万恶之源,心有贪念不但害人也害己。为民者贪婪就会六亲不认,自私自利,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为商者贪婪就会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弄虚作假;为官者贪婪就会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贪赃枉法,没有原则,无所不为。因此,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了贪婪之心,就会失去人生的天平,就会产生自私自利的心理,就会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就会不计后果巧取豪夺,丧失人格和社会道德,使社会失去公平正义,并最终害了他自己。
经常听老人教育年轻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一句很贴切的比喻。意思是说人不可以太贪心,要懂得知足,千万不要学蛇一样,否则只会害了自己。
其实一个人一生消耗的财富是有限的,即使能食,一日不过三餐,睡觉也就一张床,所以,挣的钱够花就行。如果贪得无厌地放纵欲望,挖空心思地猎取不义之财,轻者劳心费体,重者触犯刑律,甚至身败名裂。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课 节制欲望
【经典】
1、以德制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警戒: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微,要警戒贪得无厌。”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东汉]荀悦《申鉴·杂合下》)
译:在道德方面应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在欲望方面要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道德方面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就会知道廉耻;欲望方面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会知道满足。
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译:有私欲的人不刚毅,刚毅的人不屈从于私欲。
有所自乐则不为外物所移。([清]李惺《冰言》)
译:心中自得其乐,就不会被外物所牵引。
2、知足常乐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
译:巧妇鸟在深林中做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罢了;鼹鼠在河中饮水,不过喝满肚子罢了。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译:有自信心的人不能因诽谤和赞誉而改变,知道满足的人不能因权势和利益而被诱惑。
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五)
译:心里知足,常感财物有余;心里贪婪,常感财物不足。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
译:常常在有财物的日子里,想着没有的时候怎么办;不要等到没有财物的时候,才想着有财物的时候如何风光。
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增广贤文》)
译: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不过吃几升;有千间大厦,每天夜里只在八尺宽的地方睡觉。
3、以勤制欲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
译:能为国而辛劳,能为家而节俭,不自满,不虚伪。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怀海禅师”)
译:哪一天不劳动,哪一天就不吃饭。
4、顺应自然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译:所以,圣人把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追求,不稀罕难得的货物;学习众人所学不到的东西,弥补众人的过错,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复:弥补。)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
译:欲求没有尺度,没有界线,就不能不产生争夺,产生争夺就会导致混乱,混乱就会导致贫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译:索取有限度,使用有节制,就能常感富足;索取没有限度,使用没有节制,就会常感不足。
5、欲望适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业,三十岁时就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就不被迷惑,五十岁时就知道天命,六十岁时就能心领神会,七十岁时就能够随心所欲,不会破坏规矩。(有:又。)
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贫与淫,罪矣。不贫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宋]李觏《李觏集》卷二十九《原文》)
译:欲望是人之常情,为何不可以谈?不按礼仪去谈论,就会造成贫困和淫乱,罪孽啊!如果欲望不导致贫困,也不导致淫乱,却说不可以谈论,岂不是残害人的生命,违背人之常情。世俗中的人不喜欢俗儒,原因就在于此。(无乃:岂不是。)
【例证】
“苦”官陈瑸
康熙五十四年,时任湖南巡抚的陈瑸进京,已经当了五十四年皇帝,阅官无数的康熙皇帝接见陈瑸,眼前的这位来自南方的官吏:身量不高,精神矍烁,简朴衣着,面容清瘦,目光坚定。朝堂奏对中,陈瑸用雷州方言改成的北方官话款款而谈,官话不算标准,但通得七种外语的康熙语言理解接受能力比较强,听得清楚。康熙说:“天下人哪个不知陈瑸是个清官,恐怕你做得过于清刻了,做清官是好事、也很难得,但恐清而刻人,便不能相安,不能做得些事,徒说清官,亦有何益!”陈瑸听了,恭敬地奏道:“做官清正,亦是自己守本分;与他人何干?臣做过小官的人,深知做小官苦情;臣不敢刻薄待人。如今有皇上训旨,越发凛遵就是”。原来,陈瑸之“刻”,主要是对自己的。
陈瑸任知县、府宰以至巡抚,府储万金,却自俸甚薄。衙仆给他买菜,只购瓜果蔬菜,坊间至今流传着“陈瑸公孙吃薯叶”,“陈瑸与仆共食一咸蛋下饭”的故事,平常生活“食无兼味”,饭桌上两种以上的菜都少见。“草具蔬粝,日啖老姜少许”。
那么陈瑸的生活乐趣何在?熊赐履在给陈瑸《拟墨稿》所作的序中这样描述陈瑸在北京的生活:“其居京师,一价相随;图书数卷外,无长物。萧然环堵,常累日不能举火,而呫哔弗辍;同辈或颇迂之,而陈生弗顾也”。陈瑸执意过这种清苦生活,同僚以为迂腐,陈瑸恬然处之。经常援笔写诗,执书吟哦,“呫哔”为读书之声,一生不停乐在其中。从七品县令到一品大员,陈瑸从未请幕僚聘秘书,所有复杂文案皆亲自处理,康熙问及陈瑸功名,陈瑸自豪地奏对:“康熙四十七年考放天下试官,蒙钦取现任江南学院余正健第一名、臣第二名”。
康熙又问:“汝做官带有多少人口”?陈瑸奏:“止带有仆一、两人,妻室在家不能搬动”。问:“汝儿子呢”?奏:“臣儿子不相见十多年了;因为无盘缠,不能来往相看。臣今年由台湾到福建便少盘费了,蒙抚臣给臣盘缠赴任。臣得总督给的盘缠,方能来京”。康熙听了,叹息久之,对身边的大臣说:“此苦行老僧也”。
陈瑸不是富不了,而是不想富,不是不能“乐”,而是甘于苦。或者说,他是以苦为乐。早年他就在诗中写道:平生赋性不由人,料想居官依旧贫。为什么呢?这是由他通过学习与思考,历练与锤磨所获得的精英价值观决定的。精英价值观有三个特点:一是利他;二是重道德操守而轻实利;三是重视精神报酬。如论语中所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相反,不能理解他的人只不过持有平民的价值观而已,这种价值观亦有三种特点:一是利己的。二是重实际利益;三是追求物质上而不是精神上的满足。
陈瑸任知县、府宰以至巡抚,府储万金,却自俸甚薄。衙仆给他买菜,只购瓜果蔬菜,坊间至今流传着“陈瑸公孙吃薯叶”,“陈瑸与仆共食一咸蛋下饭”的故事,平常生活“食无兼味”,饭桌上两种以上的菜都少见。“草具蔬粝,日啖老姜少许”。
那么陈瑸的生活乐趣何在?熊赐履在给陈瑸《拟墨稿》所作的序中这样描述陈瑸在北京的生活:“其居京师,一价相随;图书数卷外,无长物。萧然环堵,常累日不能举火,而呫哔弗辍;同辈或颇迂之,而陈生弗顾也”。陈瑸执意过这种清苦生活,同僚以为迂腐,陈瑸恬然处之。经常援笔写诗,执书吟哦,“呫哔”为读书之声,一生不停乐在其中。从七品县令到一品大员,陈瑸从未请幕僚聘秘书,所有复杂文案皆亲自处理,康熙问及陈瑸功名,陈瑸自豪地奏对:“康熙四十七年考放天下试官,蒙钦取现任江南学院余正健第一名、臣第二名”。
康熙又问:“汝做官带有多少人口”?陈瑸奏:“止带有仆一、两人,妻室在家不能搬动”。问:“汝儿子呢”?奏:“臣儿子不相见十多年了;因为无盘缠,不能来往相看。臣今年由台湾到福建便少盘费了,蒙抚臣给臣盘缠赴任。臣得总督给的盘缠,方能来京”。康熙听了,叹息久之,对身边的大臣说:“此苦行老僧也”。
陈瑸不是富不了,而是不想富,不是不能“乐”,而是甘于苦。或者说,他是以苦为乐。早年他就在诗中写道:平生赋性不由人,料想居官依旧贫。为什么呢?这是由他通过学习与思考,历练与锤磨所获得的精英价值观决定的。精英价值观有三个特点:一是利他;二是重道德操守而轻实利;三是重视精神报酬。如论语中所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相反,不能理解他的人只不过持有平民的价值观而已,这种价值观亦有三种特点:一是利己的。二是重实际利益;三是追求物质上而不是精神上的满足。
楚庄王罢宴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个能主动隔绝欲望对象的典型例子。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他爽快地答应了。子佩在京台将宴会准备就绪,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询问不来赴宴的原因。楚庄王对他说:“我听说你在京台摆下盛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性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由于楚庄王能注意与欲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
【问题】
1、陈瑸不想富,是不是很傻,为什么?如果你是陈瑸,你会怎么做,谈谈你对陈瑸价值观的理解?
2、佳佳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聪明,活泼又漂亮。可是佳佳一上街,父母就遭殃,吃要挑好的,穿要挑贵的。小不点一个人,比这还比那,告诉妈妈:“君君有漂亮的芭比娃娃,我没有,快给我买。”“洁洁有好吃的瑞士巧克力,我只尝了一点点,我要买大块的。”天哪!无休止的高消费,父母两人的工资全给她用也不够花。你如何看待佳佳的行为,你有什么办法克制佳佳的欲望?
【体会】
莫让欲望成为脱缰的野马
贪官落马,总免不了忏悔一番。或悔拒绝监督,或悔放弃学习,更多的则是悔恨自己做了欲望的奴隶。
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的安徽省宣城市原常务副市长赵增军,总结了这样的公式:非分欲望十放纵态度=失去理智。
因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的四川省简阳市中医院原院长蔡先全,身陷囹圄终于明白:人啊,要控制自己的欲望。
胡长清是建国以来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副部级领导干部。被执行死刑前,胡长清痛哭忏悔:“我在思想上成了脱缰的野马。”
这样的“经典忏悔”还有很多。贪官将堕落的罪魁推向欲望,在理论上显然无法成立。荀子曾说过,人生而有欲。心理学家也认为,拥有欲望是一种本能,但凡本能必有其存在的正面功能。因此,没有欲望的人跟死鱼没分别,但纵欲的人却与禽兽同类。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除欲望,而是找一个平衡点,感知它,接受它,转换它,关键在内心。欲望其实犹如内心的一匹马,驾驭有度可以鞭策前行,一旦放纵脱缰,便必然人仰马翻,贪权、贪财、贪色、贪杯、贪名、贪食……无一不是如此。
很多案例证明,贪官敛财,并非因为贫困,而是因为内心不满足,从收受千元红包到拿百万元回扣,欲望因贪婪而脱缰,自己终被葬送。“从最初接受他人礼物觉得理亏、心虚,到一次收受10万美元觉得心安理得;从一个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到工厂接受再教育的穷工人,到现在受贿千万元的腐败分子。”在看守所中,辽宁省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曾发出这样的呼喊,“私心和贪欲是万恶之源!”但愿,这样的呼喊能够惊醒那些内心尚被野马操纵的人们。
唐代张说的《钱本草》有这样的定义:“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遗憾的是,许多人都是站在被告人席上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曾经的“渝东第一贪”———重庆海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向道成慨叹,人生还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深能源原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劳德容醒悟:“人的贪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人一定要知足。”
日食三餐,夜眠八尺,能否就此满足?尤其是手握公权者,能否遏制非分之想,不让内心的马匹脱缰?不妨“每日三省吾身”,这不仅是个人和家庭之福,也是为官之本分。
曾有一位纵欲者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难道你没有欲望吗?”苏格拉底回答说:“有,可我是欲望的主宰,而你是欲望的奴隶。”
做欲望的主宰,还是欲望的奴隶?每个人都在回答。
【指导】
一般人进入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总叹息自己的收入太少;看到别人花天酒地,豪车洋房,名牌服装,文凭官位……总是心中不爽。芸芸众生,不少人得寸进尺,有了两居想三居,有了三居想别墅,有了小官想大官,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十万想百万,为钱为官伤了身体或性命…….
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不要攀比,要有自知之明,一切事情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节欲,否则要出偏差犯错误,或贻误终身。知足常乐,或者把欲望转移到精神性的领域方面去,比如;文学智慧,修身养性,关注社会,真理,慈善,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天伦之乐,关爱大自然……等等。
总之节制欲望,知足常乐,要自己找乐才远离烦恼,才会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父母恩情有多重
活动目的
“许多时候,我们已经很幸福,却不知道……”,孩子之所以不体谅自己的父母,那是因为父母许多时候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深入到父母的生活中去,了解父母在干什么,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了解父母在担忧着什么,最后让孩子从自身体会中发现父母恩情的重量。
活动准备:
数码照相机、问卷调查的问题试卷、旗帜、音乐《把根留住》、《学费》、摄像机、访问记载本、慰问品、面纸。
活动步骤:
(一)参观访问准备阶段:
1、准备工作: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访问组、摄像组、拍照组、问卷调查组以及管理组,然后给他们配置相关的器具,在这之前,确定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让人感动的父母》。
2、学生小组安排具体事务
各小组分别设计自己的问卷调查题目,确定拍摄主题以及拍照对象,同时设计相关的采访问题,由管理组(班委)统一管理检查。
3、教师公布、总结
教师在各小组交上的准备材料上进行修改,然后让各小组上台分别介绍自己准备工作相关材料的具体内容,并让所有学生知道。教师总结材料。
4、父母资料调查:
在学生中间进行调查,让学生具体填写自己父母工作的单位、部门、地址以及找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汇总大部分父母所在的单位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几个采访调查点。
5、确定具体调查采访事宜
主要是教师根据小组情况,合理分工,检查所需物品。
(二)参观访问阶段
1、时间选择:
本次实践活动最好安排在周末,就是暗示学生,当自己周末看电视、玩耍的是时候,我们的父母却在辛勤劳动。最好是在一个天气相对比较热,因为这样拍摄出的父母工作情景更能让人感动。
2、组对实践:
带领学生来到父母工作的场所,包括纺织厂、铁路部门、菜市场等,然后到之后让各小组分开行动,小组中间要设计安全员,规定时间以及聚集地点,然后根据相关同学父母的工作地点开展调研。
3、汇总材料:
在调查结束后,安排各小组整理访问、调查的资料,然后统一汇总,最后交给教师,为上课做准备。
4、邀请一些代表性的父母到学校听课
(三)授课阶段:
1、播放音乐《把根留住》导入课题
同学们,当你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提问数个同学后,然后切入主题,“许多时候,我们拥有了却不珍惜;很长时间,我们很幸福,却不知道”,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父母给我们的恩情有多重。
2、下面让我们一起算算父母为我们直接付出的:
(1)教师根据吃、穿、衣、食、住、行和学费等来计算,从每天父母需要花消的到每月花消的,最后算出一个学生每月可能花消的费用,最终算出每年需要花消的费用。
(2)通过举手表决,找出学生父母双方每月工资总和,最后用这些工资扣除各种费用,然后得出每年剩余的钱。
(3)让学生计算:
根据前面算出的一个家庭剩余的钱,让学生根据初中毕业后上高中、大专、中专可能需要的学费,让学生计算一下,如果将来父母送自己上学,那么需要积累多少年。
(4)学生感悟:
学生计算出之后,让学生根据计算的情况以及这个结果(大致要8~10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在喊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要配以相关的鼓励和同感语言。要求每个学生都需要喊到,尤其是那些和父母发生矛盾以及学生态度不是太好的学生。
(5)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感想,我和大家一样感动,父母为我们如此付出,然而我们却不知道。其实,我们的父母除了给我们所需要的金钱,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有个停息的港湾,在他们劳累的时候,还要给我们精神支持,安慰我们、关心我们,为我们的学习担忧。
1、展示调研的相关资料:
刚才,我们算了算,现在让我们看一看,看看我们的父母为了给我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做些什么?下面由各小组上前展示:
(1)拍摄组:展示已经经过剪辑的相关录象资料。让小组成员依次谈感想。
(2)拍照组:展示父母在工作场所辛勤工作的照片,同时小组在旁边做介绍。让小组成员依次谈感想。
(3)采访组:根据采访设计的问题,得出父母最关心的事、最担忧的事、最高兴的事,在这些事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孩子”。让小组成员依次谈感想
(4)问卷调查组:通过对在工地工作的人员的调查,得出他们所思所想的内容。让小组成员依次谈感想。
2、 播放音乐《学费》:
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播放《学费》,让学生跟自己一起唱两遍,要注意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唱出来。
3、 被邀请的父母说“心理话”:
让被邀请的父母说说心理话,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面对面说说自己的心理话,最后在父母与孩子的拥抱中,让掌声为之祝福。
4、 鞠躬敬礼:
最后让被邀请的父母站在前面,教师和学生把他们作为所有学生父母的代表,请他们接受我们深深的敬意,说一声“爸妈,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同时鞠一躬。最后在《学费》的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第三课 克制情绪
【经典】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三国志·魏志·后妃传》)
译:愤怒时能不变样,高兴时能不失分寸,这是最难做的事。
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家庭生活有两句话,即只有宽恕才能心情平和,只有勤俭才能用物充足。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译:嗜好欲望正是浓烈的时候,能够斩断;怒气正是旺盛的时候,能够平息,这都是学问用力之处。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增广贤文》)
译:忍住一时怒气,免除百日的忧患。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
译:你忍住一句话,就能平息一场愤怒;饶人一次,就退让了一步。
【例证】
唾面自干
娄师德,唐朝高宗年间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应诏从军,参加对吐蕃的战争。武则天欣赏他的才能,委以重任,管理朝政。这时,他已经六十三岁,待人接物都很宽宏大量,因此很得武则天的信任。
有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宠,待遇十分优厚。这是很容易招惹别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们的过错。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将怎样应对呢?”
他弟弟想了想,说:“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绝不和他计较,揩干净就是了。”没想到娄师德却说:“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到你脸上,表示心中在怨恨你,揩干净一定会增加他的怒意。所以,你应该让口水自己干掉,含笑承受,这样他的怒气才会消失。”(﹝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娄师德传》)
钉钉子的启示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男孩,每天都要发脾气。
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三十七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
爸爸带儿子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你看看,篱笆上这些钉子洞永远也不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即使你再怎么道歉,伤口也是难以愈合的。”
【问题】
1、有位同学这样描述自己:“情绪高涨起来像火山爆发,情绪低落下来像泄了气的皮球”“上午还兴高采烈,下午却闷闷不乐。”这反映出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有何特点?这种特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不利影响?
2、在某市的公共汽车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名青年乘客在买票时,故意将钞票丢在地上。售票员虽然对这种不尊重人格的挑衅行为十分厌恶和反感,但她并未动怒,而是弯腰捡起钞票,微笑着递给那位青年一张车票,使那位青年羞愧万分。事后,那位青年乘客写信到公共汽车车队表扬女售票员,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女售票员在服务岗位上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防止冲动行为的发生,这表明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1)女售票员在服务岗位上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防止冲动行为的发生,这表明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你在日常行为中,应如何做到这一点?
3、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形容人应该具有的心胸:“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体会】
生平等心 呈喜悦相
有一只狗跑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四面都是镜子,它一进去就看到正对面的镜子里有一只狗很凶,就马上对着它狂吠。结果四面镜子里所有的狗都对它狂吠,当它发现四面的狗都这样对它时,更不甘示弱,在那里对每一只狗死命地狂吠,最后它累死了,直到死它也不知道镜子里的狗原来就是自己,于是就这样死掉了。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反思,当周围的人对我们都很不好,常常对我们发脾气,其实我们要反观回来,所有面对的事物很可能都是自己心境的反射,所以我们常常以恶脸对人,就像镜子回照一样,绝对都是恶脸向你;当我们时时以笑脸迎人,也将赢得别人的笑脸。
谈谈你对上面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指导】
在人的各种情绪中,愤怒、伤心、失望等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害的,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办法控制这种不良情绪的发生。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愤怒的边缘,你可以尝试下列的一些方法:
1、躲避刺激:如果你遇到一件使你生气的事,要尽量躲开,或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使矛盾激化,这是一种消极的制怒方法。
2、转移刺激:发怒时,在大脑皮层有一个较强烈的兴奋中心,如果这时我们转移一下目标,即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中心,以便减弱或抵消原发兴奋中心。比如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报纸、到野外走走等,往往怒气就会烟消云散。这是一种积极的制怒办法。
3、释放法: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或意见,这很容易使人发怒。如果我们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即可泄怒。
4、意识控制法:人在发怒时是很容易失去理智的。这个方法就是要我们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尽量杜绝或减低发怒时的情绪反应。它的表现形式是以内部语言或文字来协助。如有的人在自己的床头或工作岗位上写上“息怒”的字样,当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看到“息怒”二字便会冷静下来。这种办法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5、升华法:这是把怒气转化成为人生、事业、未来的奋斗力量。
1、躲避刺激:如果你遇到一件使你生气的事,要尽量躲开,或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使矛盾激化,这是一种消极的制怒方法。
2、转移刺激:发怒时,在大脑皮层有一个较强烈的兴奋中心,如果这时我们转移一下目标,即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个兴奋中心,以便减弱或抵消原发兴奋中心。比如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报纸、到野外走走等,往往怒气就会烟消云散。这是一种积极的制怒办法。
3、释放法: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或意见,这很容易使人发怒。如果我们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即可泄怒。
4、意识控制法:人在发怒时是很容易失去理智的。这个方法就是要我们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尽量杜绝或减低发怒时的情绪反应。它的表现形式是以内部语言或文字来协助。如有的人在自己的床头或工作岗位上写上“息怒”的字样,当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看到“息怒”二字便会冷静下来。这种办法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5、升华法:这是把怒气转化成为人生、事业、未来的奋斗力量。
请记住:我们无法左右世事的发生和发展,也无法把握别人的心态和情绪;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心态,左右自己的言行。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四课 崇俭戒奢
【经典】
1、俭与吝
啬于己,不啬于人,谓之俭;啬于人,不啬于己,谓之吝。([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俭》)
译:对自己吝啬,对别人慷慨,叫做俭朴;对别人吝啬,对自己慷慨,就是真正的吝啬。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俭朴是美德,但是过分了就成吝啬,成为猥琐的吝啬,反而有损正道;谦让是良好行为,但是过分了就是恭敬过度,成为扭曲的谨慎,多出于智巧诈变的心机。
2、俭与奢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译:奢侈就会不谦让,节俭就显得寒伧。与其不谦让,宁可寒伧点。(孙:通“逊”。固:简陋,寒伧。)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节俭,欲望就减少,君子欲望少,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就能遵守正道行事;小人欲望少,就能谨慎处世,节省费用,远离罪恶,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一切有德行的人所共有的。”奢侈,欲望就多,君子欲望多了就贪求富贵,背离正道而招致祸患;小人欲望多了就多方营求,恣意浪费,导致家破人亡。所以奢侈的人当官必定受贿,做百姓就必定偷盗。所以说:“奢侈是极大的罪恶。”
俭则约,约则有善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译:节俭就能约束自己,约束自己就有善行出现;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就会产生种种恶行。
3、俭之利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第六十七章)
译:仁慈,就能勇敢;俭朴,就能宽广。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译:谦恭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君子的品德,以虚静的方式养生,以节俭的方式培养品德,只有在淡泊之中才能够明确志向,只有在宁静之中才能达到高远的境界。
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气也。([清]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四《留心集》)
译:俭朴有四种益处:凡是贪婪淫乱的过错没有不是从奢侈中产生的,俭朴就不贪婪不淫乱,所以,俭朴可以培养品德;人享用自然有一定的限度,节约、淡泊是使自己长寿的原则,所以俭朴可以养寿命;醉于浓酒,饱于美味,能使人的神志昏沉,如果是蔬菜和粗茶淡饭,就能使肠胃干净,没有渣滓污秽,这是俭朴可以养神;奢侈者妄为求取,意气卑贱,一旦俭朴起来,就会对他人无所求,对自己问心无愧,这是俭朴又可以养气。
俭则无贪淫之累,故能成其廉。([清]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译:俭朴就没有贪婪淫乱的牵累,所以能保全自己的廉洁。
勤能补拙,俭养以廉。([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译:辛勤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俭朴可以滋养廉洁的品质。
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清]魏裔介《琼琚佩语?勤俭》录谭子语)
译:听得少可以养心,看得少可以养神,少说话可以养气。
4、奢之害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称道他人的长处为快乐,以多结交贤明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奢淫乐为快乐,以游玩无度为快乐,以吃吃喝喝为快乐,则是有害的。”
大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可以养德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俭约》)
译:大凡贪婪淫荡的过失,没有不是从奢侈中产生出来的,俭朴就会不贪婪不淫荡,是可以用来培养德性的。
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俭约》)
译:一旦奢侈就会非分地取名求利,志向气节低下卑贱;一旦俭朴节约,对别人就会无所求,对自己就会无愧怍,这可用来培养气节。
【例证】
公父文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下朝回来向母亲敬姜请安。母亲正在纺麻。文伯说:“象我们这样的人家,主母还在织布,别人不讲我不孝顺您吗?”
敬姜叹了口气:“哎,鲁国恐怕要完了?怎么让你这样不懂事的人在朝廷做官。你给我听好了,从前圣明的君主安置人民,总是要他们到贫瘠的土地去生息,让他们辛勤劳作,然后再加以使用,所以才能够长久统治天下。为什么呢?因为民众经历过劳苦就会想到节俭,想到节俭就会产生善心;而安逸就容易放纵,放纵就会忘记善良,忘记善良就会产生坏心思。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人很少成材,是因为安逸的缘故;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大多向往仁义,是因为劳苦的缘故。”
敬姜又说:“有地位的人用心力操劳,没有地位的人有体力操劳,这是先王留下来的训诫。我是一个寡妇,你又担任下大夫,我们不勤劳,反而要自求安逸,那怎样去避免处分?”
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所谓“忧患兴邦”,教导的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孔子听到后赞道:“季氏家的媳妇可算是一个勤劳而又高尚的人!”
孔子听到后赞道:“季氏家的媳妇可算是一个勤劳而又高尚的人!”
珍惜一草一木的陶侃
陶侃(公元259-334年),字士行,东晋庐江浔阳(现在江西九江)人。陶侃在东晋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但他戎马生涯四十余年,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还经常勉励部下珍惜一草一木,为国为民多做贡献。
有一年,陶侃在荆州刺史的任上,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他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觉得很可惜,就下令将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收起来,不准弃掉。没几天,木屑和竹头就堆成了小山,大家都很纳闷儿。到了春节前两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化得衙门前到处是水,按照惯例,初一这天大家要集会,共贺新年,到时候人、车、马来来往往,必定会将门前弄得脏乱不堪。下属们正不知如何是好,陶侃却胸有成竹地说:“去把木屑拉来垫上不就成了”?大家对陶侃的细心非常佩服,新春盛会如期圆满地结束了。
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组织伐蜀,发现缺少许多装船用的竹钉,于是将陶侃生前下令保存的竹头全派上了用场。陶侃不但提倡节俭,而且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财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区,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青稻穗,就问他为什么这样,那人说没什么,随手采的。陶侃很生气,训斥道:“自己不种庄稼,还去糟蹋别人的!”在他的节俭治奢、率先垂范的影响下,荆州地区形成了勤俭的好风尚,农业也发展很快,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
在交友和饮酒上陶侃也严格要求自己,订下限量。但总让别人觉得不能尽兴,就劝他再喝一点。他说:“我年轻时大醉过一次,母亲很难过,劝我定量饮酒,所以有了这个酒约。现在老人已过世,我怎么忍心违约,让她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不安呢?”在他的带动下,部下都很节制,士兵也勤于训练,这无形中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当时即两晋时期,以豪饮烂醉为风流潇洒,而文人更以清谈高论、不务实践为追求目标,以不肯务实兴国为己任。像陶侃这样节俭律己,同时约束部下共守以图将来报效国家,可说是目光远大,值得称赞。在当时的末世风气中,弥显珍贵。
【问题】
1、现在年轻的独生子女群落,大多从未体验过“饥饿”与“贫穷”是什么滋味,从来都是家庭的重心,而不懂得什么叫勤俭为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了“啃老族”——即便工作了以后,每月仍然需要家庭的补贴,成了侵蚀父母养老金的“大蛀虫”。而信用卡的盛行又让他们早早成了“卡奴”,每个月发到工资第一件事情是还信用卡欠款。“月光族”概念流行以后,“年清族”(每年清空无结余)又成了一种典型症状。
谈谈你对年轻人中啃老月光现象的看法?
2、过年了小明得了很多压岁钱,他说“平常爸妈很少给我钱,可是我很想去肯德基。大年初一,我二舅来了,给了我200元压岁钱。这回,我当大款了。过两天,我就去肯德基,痛痛快快吃一回!”“有了钱想咋花就咋花,随自己高兴……”
小明做的对吗,为什么?并说说你的压岁钱计划怎么花?
3、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富裕了,还需要谈勤俭吗,为什么?
【体会】
不啃老不月光的夏思尧
年轻人里也不乏注重理财的典范。夏思尧,一个出生于20世纪的上海小姑娘,就是一个勤俭节约、懂得巧妙安排生活支出、善于理财的“巧手”。
夏思尧虽然是上海人,工作之后却没有继续寻求父母的庇护,反而帮助父母偿还房贷。她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却懂得在这个繁华都市中控制自己的物欲。她用好每一分收入,巧妙选择住处、合理购置大宗物品,在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仍然能有一笔可观的积蓄。
她工作时间不过一年半,第一个月工资1500元,第三个月2200元,如今每月工资加奖金接近3000元。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总免不了添置时尚的电子产品。在外独立租房得更是要交房租、水电煤,甚至添置家具用品和生活电器等。同学聚会、美容购物更是少不了。但是,小小年纪的她,收入水平不高的她,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不仅购买了电脑、手机、电冰箱、微波炉等生活用品7000多元,存折里居然还有1万多元的余额。对于很多同龄人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夏思尧虽然节约,但却懂得“省钱不是抠门,省钱不是省生活”。她懂得参加单位组织的免费旅游,会选择外服系统的优惠价旅行,习惯利用网络听歌看电影,用这些方式提高自己的业余生活质量。虽然她不是高材生,但是却在工作之余勤奋进修外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虽然她在工作之余没有什么开源渠道,但仍笔耕不辍,还在报刊杂志上投稿,参加一些征文比赛,满足自己爱好的同时,也赚取些稿费。
凡此种种。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向上冲劲,看到了她的健康、她的乐观与活力,看到了勤俭、贤惠等传统美德在她身上闪闪发光。对于准备学习理财的人们来说,这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正是最重要的。因为理财的目的并不在理财本身,而是要通过理财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给自己的幸福加分。
夏思尧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民一样可以理财,可以理好财。合理规划、节俭生活、积累储蓄是第一步,善于总结借鉴别人好的方法,是第二步。
结合身边的人与事,说说夏思尧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并说说你以后的打算。
【指导】
自古以来,节俭与奢华形成两种相互对立的生活作风:前者表示爱惜财物,减少消耗,尽力节省;后者表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
孔子曾断然表示:“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之所以受到世人敬重,主要在于他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孔子对于节俭道德价值的肯定,无疑对中华民族崇俭戒奢的道德传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俭于私可以获富,俭于公可以保贵”,“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后代很多思想家从修身、齐家、治国的角度反复论述崇俭戒奢的意义,同时他们也严于律己,为世人做出了榜样:诸葛亮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后人;王安石身为宰相,生活一直过得很俭朴。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致力于中国的独立富强,为之奋斗四十余年,身居高位,但生活简朴,一生清廉,他的遗产只有一些衣服和几千册图书,孙中山称得上“俭以养德’”的革命先辈。毛泽东同志一条毛巾被打了54个补丁,送给儿子结婚的礼物也仅仅是一件棉大衣。周恩来同志的住宅多年失修,他不让修。他的衣服破了,就把领口、袖口补一补再穿。“俭,德之共也。”从古至今,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不断改善的日子里都能崇俭戒奢,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光大,代代相传。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体谅父母、合理消费
活动目的:
1、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消费管理技能——记帐。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日消费观念。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消费习惯。
活动准备:
1、提前两周要求学生对这段时间的消费行为作一记录。
2、准备一份一周的收入和消费记录表。
3、准备几份小奖品。
4、了解学生生日消费的一些情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两周前老师要求你们真实地记录半个月中的消费情况,你们完成了吗?好,今天,我们就举行一次汇报会“学做小会计”。
(二)活动与训练
1、“合格的小会计”评选活动:
⑴每人针对自己的帐目表统计:
①总收入是多少?总支出是多少?余额是多少?
②用于学习、娱乐、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费用各是多少?
⑵小组评议:
①看一看哪位同学的帐目记得最清楚、准确?(支出+余额=收入)
②每组评选出一名“合格小会计”进行全班交流。
③给“合格小会计”发奖。
⑶教师小结:刚才,几位参加交流的小会计帐记得很好,很清楚,也很准确。那么这些钱用得是否合理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
2、“最佳消费者”评选活动:
⑴根据每人统计出来的数据。小组讨论:哪些项目的开支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
⑵全班交流:选出一名最佳消费者。给予奖励。
3、评一评《他是合格的小会计吗》:
⑴出示一张一周的收入和消费记录表:
日期 收入 来源 支出项目 金额 余额 备注
5.2 5.00 爸爸给的 打游戏机 5.00 0.00
6.1 50.00 爸爸奖的 买书包 30.00 20.00
6.4 / / 买饮料 5.00 15.00
6.6 2.00 借的 买零食 7.00 欠5.00
6.7 5.00 向妈妈借的 还钱 5.00 0
6.8 / / 买书 2.50 0.50
其他:
①这帐目记得清楚、准确吗?
②这位同学哪些开支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
③你对这位同学的消费有什么看法?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掌握了记帐的方法,目的是要你们运用这种方法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这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起到监督、帮助、改进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合理用钱,节约用钱。
第五课 持敬
【经典】
1、收敛身心
朱子曰: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庶于圣贤之教,渐有默相契处,则自然见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三)
译:朱子说:平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操持自己的心念,不要让心念放纵、流失。而且在这当中,随应事物,观察其中道理,探索、思考,反复多次,对于圣贤的教导,渐渐地就有默契之处,这自然就能看到天道、性命,真的不存在于自身之外。
2、恭敬庄重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礼记·祭义》)
译:用礼来调节自身,就庄严恭敬,庄严恭敬就能产生威严。心中有片刻不处于中和悦乐之中,卑鄙狡诈之心就会进入。外貌上有片刻不庄严恭敬,怠慢之心就会进入。
3、虚静空明
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六《大科训规》)
译:端正自己的心,使自己心气平和,正如用镜子来照见万物,而镜子本身却不被改变。心中常常是一片光明,当我看书时,才能达到我与书合一的境界。
4、意识清醒
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只此便是敬。(《朱子语类》卷十七)
译:心中清醒,这是心灵不昏昧,这便是敬。
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朱子语类》卷十二)
译:人心常常清醒光明,那么,肢体不需要外在束缚,也能自然进入规范之中。只是因为人心有散乱怠慢之时,所以建立许多规范来维护人心。如果常常提醒自己,让自己的行为进入规范之中,那么,自己的心念就不会放纵、飘荡,而是保持着光明清醒。心地常常光明清醒,又用规范来校正,这就是内心与外部行为互相滋养之道。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耳目见闻是外部的贼,情欲意识是内部的贼。当主人翁清醒不昏昧,独坐在中堂,内外之贼都会转化为自己家中的人。
5、操存义理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坤》)
译:君子用持敬来使内心正直,处事合宜以使外部行为正当,确立了持敬和正义,道德就不会孤独。
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宋]程颢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敬,只是持守自身的方法,义,就是知道有是有非。遵行道理去做,这就是义。如果只是守着一个“敬”字,不懂得遵循正义,就做不成什么事。
6、敬畏生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道德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故不知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狎:音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例证】
不欺暗室
一天夜里,卫灵公忽然听到一阵车马行驶的声音,到了宫门口却无声无息了。过了一会儿,车马声又响了起来,渐渐消失了。
卫灵公感到奇怪,就问他的夫人:“你知道这是什么人?”
夫人笑了,很自信地回答说:“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您的大夫蘧伯玉。”
“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卫灵公很奇怪,“莫非你会占卜?”
夫人说:“按照朝中的礼节,臣子路过王宫门前都要下车致敬。忠臣和孝子不会在没人的地方疏忽自己的行为。蘧伯玉是卫国最有贤德的人,刚才一定是他经过宫门,停下来表示敬意。虽然在夜里,无人看到,他仍旧那么遵守礼仪,不是他还能有谁呢?”
卫灵公派人去调查此事,夜里行车的人果然是蘧伯玉。但他想与夫人开个玩笑,故意对她说:“哈哈,夫人猜错了,那人不是蘧伯玉!”
夫人恭敬地说:“祝贺大王!”
“祝贺我什么呢?”卫灵公莫名其妙。
“原来我只知道卫国有一个大贤人蘧伯玉,现在看来还有一位同他一样的贤大夫。贤人越多,国家越兴旺,所以我才祝贺大王呀!”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著名的学者,读书时,经常向别人请教问题,名气越来越大。程颐、程颢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者,杨时十分敬仰他们的学问,就经常到洛阳去拜访求教。
一天,大雪纷飞,杨时读书碰到了疑难问题,便冒着大雪去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时,见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就在门前站着等候。当老师醒来时,杨时脚下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了。
杨时的这种做法虽没有善巧方便,但没有人家允许不进门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
1、晚上,又没有人看见,蘧伯玉有必要遵守礼节吗,谈谈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蘧伯玉是什么样的人?
2、蘧伯玉和杨时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
3、如果你是杨时,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
【体会】
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北京有个外企公司招聘员工,去应聘的人都是很优秀的,而且要经过很多关口的考试,要考专业、外语,考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进入面试。到了会议室,主考官说我现在刚好有点急事,要出去一下,10分钟后我们继续面试。结果在主考官走出去的 10分钟之内,这些年轻人站起来,摸东摸西,将桌上文件看一看,顺手还拿给其他人看。10分钟后,主考官进来了,说:“对不起,你们统统都没有被录取,你们连最小的、最基本的礼节都没有做到。”因为会议室里有摄像头,他们的所作所为被主考官一览无余。“事虽小,勿擅为”,所以,纵使他们的能力很好,学历很高,但是这些细微地方的礼仪都没有顾虑到,小事办不好,不可能办成大事。一个很好的就业良机就在这样一瞬间丧失掉了。
还有一个博士生,经过严格的筛选,终于被深圳一家很有名的大企业录用为高级职员。但是,在上班后不久的一天早上,他走到办公楼的走廊里,遇到了一把笤帚在地上横着,就毫不犹豫地从笤帚上跨了过去。这时董事长正走在他的后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到了办公室后通知人事部,将这位职员立刻开除。
因此,一个公司录用员工,考察的不仅仅是你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你的德行。如果平时一个小小的事情都不做,或者都看不到,这不是说小事你不爱做,而是你缺乏恭敬心,也是你在德行上面有缺失。所以成就我们的是德行,障碍我们的是习气,一定要改变我们的不良习气,对任何人、事、物都有恭敬心、平等心,那你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会高帆远航。
思考: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会应聘失败,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指导】
1、朱熹的持敬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这些规矩在今天的年轻一代“新新人类”看来,似乎过于迂腐、过于苛刻,其实不然。按照朱熹的逻辑,如果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良好习惯都难以养成,那么就谈不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更不要谈治国平天下了。
这些规矩在今天的年轻一代“新新人类”看来,似乎过于迂腐、过于苛刻,其实不然。按照朱熹的逻辑,如果连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良好习惯都难以养成,那么就谈不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更不要谈治国平天下了。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朱熹为什么要强调“持敬”、“涵养”工夫了。他所说的“持敬”,首先要使自身外貌风度得到整肃,要排除杂念,外貌与内心做到表里如一、整齐严肃,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他有一句名言:“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说,待人接物必须恭恭敬敬、畏畏谨谨、收敛身心,不要放纵自己。如果人人都如此讲究“修身”,那么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就距离不远了。
2、敬畏生命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六课 专注善念
【经典】
主一,则是将心念收敛,将心念集中,专注于一点,由多头意识转为独头意识,使各种纷乱的意识渐渐止息。然后,将此心念专注于自己的善念上,把守住善念,勿使走失,勿使泯灭。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虑片时,即名烦恼罗刹。([宋]延寿《宗镜录》卷三十八)
译:收摄心念于一处,便产生种种功德;心念散乱片刻,就会堕入烦恼火坑、罗刹魔境。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好色,就一心扑在好色上;好财物,就一心扑在好财物上,这可以叫做主一吗?这是追逐万物,并不是主一。主一,是专注于天理。
【例证】
艾森豪威尔一念躲过暗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疾驰。
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的瑟瑟发抖。
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停车,让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其实连参谋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托辞。
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下车去问,他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尔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特地先将老夫妇送到巴黎儿子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此时的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俯视被救援者的傲气,他命令停车的霎间,也没有复杂的思考过程,只是出于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然而,事后得到的情报却让所有的随行人员震撼不已,尤其是那位阻止艾森豪威尔雪中送炭的参谋。
原来,那天德国纳粹的阻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希特勒那天认定盟军最高统帅死定了,但阻击却流产,事后他怀疑情报不准确。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威尔为救那对老夫妇于危难之中而改变了行车路线。
历史学家评论道:艾森豪威尔的一个善念躲过了暗杀,否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改写。
善念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那是要时时处处去积累、去储存,才能在关键的时刻不加思考的使用。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和普通银行里支出金钱不一样,在“善”的银行里,人越有善念,越有善良的行动,银行里的“善”的资本反倒越用越雄厚。
善良是生命中用之不竭的黄金,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古人云:“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以上这个真实故事可为例证。
【问题】
1、 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能躲过暗杀,是单单因为一个善念吗?
2、 王守仁说“专注于天理”,谈谈你的理解?
3、 善恶的标准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体会】
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 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纯真的心
有一个小镇很久没有下雨了,令当地农作物损失惨重,于是牧师把大家集合起来,准备在教堂里开一个祈求降雨的祷告会。
众人中有一个小女孩, 因个子太小,几乎没有人看得到她,但她也来参加祈雨祷告会。 就在这时侯,牧师注意到小女孩所带来的东西,激动地在台上指着她说:“那位小妹妹很让我感动!”于是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牧师接着说:“我们今天来祷告祈求上帝降雨,可是整个会堂中,只有她一个人今天带着雨伞!”大家仔细一看,果然,她的座位旁挂了一把红色的小雨伞;这时大家沉静了一下,紧接而来的,是一阵掌声与泪水交织的美景。
有时我们不得不说:小孩子其实一点都不“小”,他 (她)们其实很“大”!他(她)们的爱心很大!他 (她)们的信心很大!
读了上面两则故事,谈谈你的体会。
【指导】
心存善念,乐善好施,常怀善意之心,常行乐善之举,提升我们的境界,升华我们的人格,为我们留下一片心灵的净土!
所谓贪多必失,太多的欲望,只会让我们堕落!收敛心念,专注一念,我们才能发现真善美,启发我们内心的善念!
专注于善念,不要太计较于太多的得与失,这样我们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充满了阳光,生活让我们充满了快乐!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节俭小窍门交流会
让学生调查一下,父母在工作单位,以及在家里是怎样节俭的,如何省水、电、纸、米等物品,回家调查后让学生来比一比,看谁的小窍门最多最好,并把这些小窍门收集起来再带给自己的父母,一起学会节约。
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把自己节俭的小窍门告诉学生,并且贯彻在平常的行动中。
第七课 克除恶念
【经典】
对恶念,以何克之?以自己的良知克之。若没有培养出自己的道德良知,则所谓的“克”,乃是以自己的此一念攻击自己的彼一念,以自己的此一欲克制自己的彼一欲,即是在欲念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译: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才是刚强。
知人欲之所以害仁者在是,于是乎有以拔其本,塞其源,克之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尽而理纯,则其胸中之所存者,岂不粹然天地生物之心,而蔼然其若春阳之温哉。([宋]朱熹《朱子文集》卷七十七《有克斋记》)
译:知道人的恶欲之所以损害仁德,于是就要拔除恶欲的根子,阻塞恶的源头,克制它,克制它而又再克制它,以致于有朝一日豁然开朗,恶欲除尽,心中全是天理,那么,他心中所存留的,无不是纯粹的天地生育万物之心,其和气就像春天的太阳一样温暖。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善念萌生,知道并加以扩充。恶念萌生,知道并加以节制。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传习录》上)
译:无事之时,将好色、好财、好名等各种私欲,一一追查、搜寻出来,一定要拔出心灵上的病根,使之永远不再发作,才感到痛快。就像猫捕捉老鼠一样,一边是眼睛看着,一边是耳朵听着。刚刚有一个邪念萌生出来,就立即克除它。斩钉截铁,不能姑息纵容,给邪念提供方便。不可窝藏邪念,也不可将邪念放出来害人,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与杨仕德薛尚谦》)
译:破除山中贼寇是容易的,破除心中贼寇则是困难的。剪除区区鼠辈,不足为怪。若像众圣贤那样扫荡除掉心中的贼寇,产生心灵廓清安宁的功效,这真是大丈夫超凡的伟大业绩。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传习录》上)
译:克除自己的杂念,务必彻底干净,一点杂念都没有,才可以。有一点杂念存在,众多的邪恶就会接踵而至。
自己要对自己的内心活动保持清醒的意识,随时觉察自己恶念之萌芽,克己功夫即可由此入手。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在恶念尚未萌动之前防备,在恶念正在萌生之时克除。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译:才感觉到私欲产生,便克除,这是大勇。
【例证】
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从前有个人,在旅途中又饥又渴,走到了一片桃李树下休息,桃李都已经成熟,鲜艳欲滴,这个人休息后,没有去摘桃李来解除饥渴,只是继续赶路。别人看见他这样,迷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傻。他回答说:“桃李无主,我心有主。”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是我去偷吃,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只要管住了自己的心,一切犯罪行为都可以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
地狱与天堂
一位武士疑惑于天堂地狱之说,特向白隐禅师请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禅师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武士颇为自豪地回答。
“你是一名武士!”白隐禅师叫道,“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门客?看你的面孔!犹如乞丐。”
武士听了非常愤怒,按住剑柄,作势欲拔。
“哦!你有一把剑,但是你的武器也太钝了,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白隐禅师毫不在意地说。
武士被激得当真拔出剑来。
“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禅师缓缓地说。
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心有所悟,感佩之余,收剑入鞘,向白隐禅师深深鞠了一躬。
【问题】
1、“桃李无主,我心有主”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结合经典语句谈一谈?
2、你如何理解天堂和地狱在一念之间?
3、清除自己的不良意识是是慎独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请举例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清除恶念,把思想打扫干净?
【体会】
1、洪家乐,今年64岁,黑龙江省粮食厅仓储处原处长,因利用职务之便受贿29.82万元,2003年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现在哈尔滨监狱服刑改造。“每当深夜从梦中惊醒,我都深深悔恨当初的所作所为,一念之差毁了一生。人生的失败,悲惨的结局,沉重的代价,就是我今天的写照”。这是洪家乐在今年4月哈尔滨市检察院和市委党校组织的警示教育活动中所作的现身说法。
洪家乐也曾有过辉煌。早在1983年就被提拔为处级干部。开始时还能严格要求自己,不用说拒收礼金贿赂,就是连吃吃喝喝都非常反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都曾是他头上的光环,还被国家粮食储备局表彰为全国粮食系统先进个人。但是,随着职务的升迁,他终究没能经受住金钱的诱惑,多次收受基层企业的礼金贿赂,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尽管已经退休四年,但还是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看守所接过判决书,我的感觉就是,一念之差,我的太阳永远落下了。这不能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与不幸。
洪家乐说“一念之差毁了一生,”你如何评价?结合经典语句谈谈怎样克除恶念?
2、黑龙江新闻网讯 黑河市两名十四五岁的少年辍学在家后天天泡网吧但无经济来源,便萌生恶念,专抢中小学生,连续作案10起。9月13日,黑河警方赶赴五大连池市将犯罪嫌疑人于某和赵某抓获。
9月7日22时10分许,黑河市公安局爱辉分局刑警一中队接到一名青年男子报案,称他在宏运加油站附近被抢。报案人小明(化名)今年17岁,回家路过宏运加油站附近时被两名少年抢走了50元钱和一部手机。截止到9月10日,黑河市区内共发生10起针对中小学生的抢劫案,作案手法基本一致。根据报案人提供的线索,侦查员认为可能为同一伙人所为。经群众提供线索,9月13日,侦查员在五大连池市某二手手机店内将犯罪嫌疑人于某和赵某抓获。
经审讯得知,于某,今年15岁,赵某,今年14岁,均是北安市人。两名少年因无经济来源便萌生恶念去抢劫。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请分析黑河市两名十四五岁的少年从辍学到抢劫的原因(从他们的自身思想的角度)?
【指导】
明朝吕坤《呻吟语·存心》中说:“千古圣贤只是治心,更不说别个。”“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清·周希陶《重订增广》)这便是人们的“心中贼”。有的人一旦富裕起来,便起淫邪之念;还有的人经不起贫寒的煎熬,便去违纪违法。都是心中贼作怪。作为个人修养,首先要下决心破掉自己心中之贼,能在心中树立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说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那么,“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尽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心中之贼破矣。
常观察自己心中当下的一念是善还是恶,叫做“观心法门”,是禅宗“参禅”常用的方法,其下手之处就是要像曾子一样管住自己的心。管住了自己的心就能培养我们的意志力,意志力就是定力,有了定力,对于人生一切大小事务自然就应付自如。
要克服自己心中各种不良的思想、进行严格的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纠正自己各种缺点错误,以使自己心正。
心中的恶念就象瓶子里装了脏东西,倒掉不久又填满。最好是向里面不断装清净的东西,逐步把脏东西清除。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八课 谦逊
【经典】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
译: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获得益处,这就是天道。(时: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译: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于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大道。(几:接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
译:不固执己见,所以才看得分明。不自认为正确,所以才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
译:因为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伟大。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君子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坦然。(泰:安详。)
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汉]扬雄《法言·寡见》)
译:自己靠后,别人把你推在前;自己谦恭,别人越会高看你。
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晋]习凿齿《曹操不存录张松》)
译:功劳大,要保持谦让,地位高,要保持谦卑。
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唐]魏征《群书治要·尚书》)
译:骄傲自满的人,人们贬损他;谦虚谨慎的人,人们帮助他。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译:学习者不长进,原因在于骄傲自满。
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吴士》篇后自注)
译:喜欢欺骗的人,因欺骗而死;喜欢夸耀的人,因夸耀而死。(诞:欺骗。)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明]李贽《焚书·高洁说》)
译:能居于人之下,所以他就内心谦虚;内心谦虚,所以他就能广泛猎取;广泛猎取,所以他就愈加高明。
自以为有余,必无孜孜求进之心,以一善自满,而他善无可入之隙,终亦必亡而已矣。([清]杨爵《明儒学案》卷九《漫录》)
译:自以为自己的才能多多有余,必然没有孜孜不倦的进取之心,因为有了一点善就感到自满,那么其他的善就没有来到他身上的机会,最终也必定是要消失的。
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如我者则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译:骄傲与谄媚同为一个人所为,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就表现为谄媚;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表现为骄傲。
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清]魏源《默觚·治篇》)
译:只有彻底了解自己的短处,然后才能去掉别人的短处;只有不依恃自己的长处,然后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例证】
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中国西南方有一个很小的县,叫作桐梓县。在桐梓县往东二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夜郎国。夜郎国虽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它的国土却小得非常可怜,和中国的一个小县一样大。可是夜郎国的国王却十分的自大骄傲!以为自己的国家很大很大,不晓得临近的国家有多大!有一次,汉朝派人去拜访夜郎国的国王,他一脸骄傲地问:“你们汉朝和我们夜郎,究竟是那一个国家大呢?”汉朝的人一听,都忍不住想笑呢!
以后,大家就用“夜郎自大”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见识浅薄,自大骄傲的人。
满招损,谦受益
孔子读《易经》,读到损卦和益卦时,不觉掩卷长叹,子夏在一旁,赶快起身问道:“老师,您怎么忽然叹起气来呢?”
孔子说:“肯自我减损的人反而会增加,想自我增加的人反而会减损,所以我想着不觉叹起气来。”
子夏问:“难道说我们认真修行学问道德,不就为的自我增加吗?”
孔子说:“我说的自我增加,不是指道德学问上的增加,而是道德学问越高,人越谦卑低下,这才是我所说的增加和减损的意思。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断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虚心地面对一切,所以好的东西才能进入心中,学问道德也才能充满起来。天地间的道理也是一样,万事万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一定开始变动,没有能一直停留在满溢的状态。”
孔子接着说:“一个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什么样有用的话就再也听不到了。以前,尧贵为天子,治理整个天下,总是抱着恭敬谦虚的态度,来对待所有的人和事物,所以到现在都一千多年了还盛名不衰;相反,夏桀和昆吾自认为了不起,全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们,屠杀人民就像割草一样,最后整个天下都反叛了,弄得自己身死国亡,到了现在有近千年了还恶名不去。从这层意义来看,礼法教人走路让长者先行,不争先恐后,遇到熟人要鞠躬致意,都是不自满要谦虚的意思。”
子夏听了孔子的一番话感触很深,他对孔子说:“我一定把老师这些话永远记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实践。”
【问题】
1、“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请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佐证这句话。
2、礼让是一种风度还是一种软弱? 为什么?
3、毛泽东说:“过分谦虚等于骄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体会】
成功来自谦逊
人们在实践中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成功来自谦逊。
为什么成功来自谦逊呢?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尤其不能骄傲,格言曰:“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
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我们要学习周恩来,那么谦逊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学习的方面。
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逊。(佚名)
【指导】
谦虚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当一个人“虚怀若谷”的时候,他就将有所收益,而一个人自认为了不起,比谁都强都行都伟大,那他将四处碰壁,甚至一败涂地。我们讲“谦虚使人进步”之类的话已经很多了,这里之所以要再重复一遍,是因为有益的道理就像人们每天都吃的粮食一样,即使是每天重复也是有益而无害的。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小品表演
1、小品表演《过生日》:
小品简介:
时间:某一天
地点:小玲家
人物:小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同学
内容:这天是小玲的生日,正巧又是双休日。小玲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休息在家,忙着为小玲准丰盛的生日菜肴。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可小玲却只顾看电视。过一会儿,小玲的同学小英、小明、小刚来了,他们都给小玲带来了上百元的生日礼物,祝贺小玲的生日。
⑴讨论交流:
①小玲的生日到来时,小玲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玲和她的同学各是怎么做的?
②是不是只有花很多钱过生日,才算是生日过得快乐?
③快乐的标准是什么?
④学生应该怎样过生日?为什么?
⑵教师小结:小玲的生日确实过得很热闹,有长辈的厚爱,有同学的厚礼。但是,长辈们为了小玲的生日,花去了很多钱和精力;同学们也为小玲的生日花了一大笔钱,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其实,过生日最重要的是给生活增添意义,而不在于过生日的形式。
2、训练:
⑴教师例举班内学生过生日的一些典型情况。
⑵学生讨论:
①×××同学这样过生日好吗?为什么?
②你以前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其中哪一次过得最有意义、最快乐?为什么?
③假如你的生日就要到了,你将打算怎样过?
④如果你打算勤俭节约过生日,那你准备把省下的钱派什么用?(教师引导学生把节省下来的钱支援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小伙伴们上学,让自己的生日过得更有意义。)
3、总结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生日。老师很高兴看到同学们在“怎样过生日”这个问题上作了认真的思考。相信大家一定会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日,能自觉地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让自己的生日过得愉快而有意义。让学生自己落实到行动,并从中体会,最后内化成学生的人格,真正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
第九课 知耻
【经典】
行己有耻。(《论语·子路》)
译: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羞耻之心是道义的起点。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宋]周敦颐《通书·幸》)
译:人的一生,没有听取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是不幸的,更不幸的是没有羞耻。人一定要有羞耻才可以教育;听取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知耻是由内心以生。……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子语类》卷九十七)
译:羞耻心是在内心中产生的。……人一定要知道羞耻,这样才能勇于改正错误。
不善之不可为,非有所甚难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至于甘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无耻也。(《陆象山集》卷三十二《拾遗?人不可以无耻》)
译:坏事不能做,这一点并不难明白。人们知道不可做坏事,却还要做坏事并且不思改过,这就是无耻。
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宋]陆九渊《陆象山集》卷三十二《拾遗·人不可以无耻》)
译:人最大的毛病便是“无耻”。如果人是无耻的,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可以成为人?(果:究竟。)
【例证】
人人都有知耻良知。明朝提出“致良知”学说的王阳明先生就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此点。他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该头目平时明火执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在受审时,他很爽快地对王阳明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任你处置,只请你不要和我谈道德良知。像我这种人是从来不谈这个的,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王阳明当即说:“好的,今天我不和你谈道德良知。不过,天气这么热,我看在审案前我们还是把外衣脱了吧。”强盗头目原来是被捆绑着的,脱外衣意味着松绑。于是,他赶紧说:“好!好!脱。” 脱去外衣后,王阳明又说:“还是热,再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当然不会在乎赤膊,于是就脱了内衣。
这时,王阳明再说:“还是热得不行,我们再把外裤也脱了吧。” 强盗头目也说好……庭上庭下两人身上只剩下一件裤头儿。而此时王阳明更进一步,说道:“干脆我们把裤头儿也脱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一听说连裤头儿也要脱,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面对此情此景,王阳明当即来了一番水到渠成的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儿羞耻感。而这点儿羞耻感又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某种表现。一个新生儿是决不会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见就是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
为此,强盗头目口服心服,在王阳明所标举的“道德良知”感召下,全盘将自己的罪行一一如实供出
王阳明当即说:“好的,今天我不和你谈道德良知。不过,天气这么热,我看在审案前我们还是把外衣脱了吧。”强盗头目原来是被捆绑着的,脱外衣意味着松绑。于是,他赶紧说:“好!好!脱。” 脱去外衣后,王阳明又说:“还是热,再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当然不会在乎赤膊,于是就脱了内衣。
这时,王阳明再说:“还是热得不行,我们再把外裤也脱了吧。” 强盗头目也说好……庭上庭下两人身上只剩下一件裤头儿。而此时王阳明更进一步,说道:“干脆我们把裤头儿也脱了吧,全身赤裸更自在……”一听说连裤头儿也要脱,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面对此情此景,王阳明当即来了一番水到渠成的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儿羞耻感。而这点儿羞耻感又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某种表现。一个新生儿是决不会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见就是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
为此,强盗头目口服心服,在王阳明所标举的“道德良知”感召下,全盘将自己的罪行一一如实供出
石敬瑭认贼作父
石敬瑭,即后晋高祖,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后唐时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石敬瑭早就梦想当皇帝,史书称其“怀不轨之心久矣,故托梦以惑众也”,他编造梦中被推上皇帝宝座的谎言,大造自己将要当皇帝的舆论。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移授郓州节度使,晋封赵国公。当诏书催促他去赴任时,他疑心朝廷对他的不轨之心有所觉察,便和亲信密谋,拒不遵行。朝廷以他不奉诏,降旨削夺他的官爵,派晋州刺史、北面副招讨史张敬达等讨伐石敬瑭。石敬瑭见晋阳孤城难守,便不惜引狼入室,派部下桑维翰到契丹搬兵求援。当时契丹在北方建立辽国之后,屡屡进犯中原。大肆骚扰掠夺。听到石敬瑭求援,正中下怀。当年9月,契丹主便率大军自雁门南下,“旌旗不绝五十里余”。兵临城下之时,契丹主使人报信给石敬瑭:“吾欲今日便破城可乎?”石敬瑭密派人回答说;“皇帝赴难,必要成功,贼势至厚。可明旦稳审议战,未为晚也。”由于信没传到,契丹主便率兵与张敬达、杨志远展开了激战。结果张敬达步兵大败,死者万人。
当天夜晚,石敬瑭便迫不及待地出城北门与契丹主相见。契丹主执着石敬瑭的手说:“恨会面之晚。”石敬瑭万分感激,“因论父子之义”,石敬瑭竟不顾廉耻地称契丹主为父。 契丹主也就把他当作儿子对待,欲立他为傀儡皇帝。石敬瑭假意推让一番之后,便命筑坛于晋阳城南,被契丹主册立为“大晋皇帝”,契丹主“自解衣冠授焉”。册封礼毕,石敬瑭还命人打鼓吹号,随在契丹主身后归城。为了表示对契丹主的孝心,契丹主到石敬瑭府里时。石敬瑭同妻子李氏率其亲属“捧觞上寿”,一派媚颜卑色。
石敬瑭为了当“儿皇帝”,还把雁门以北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一“寿礼”,并每年献帛30万匹。石敬瑭认贼作父,并没有好下场,他死后不久,后晋就被契丹所灭。
【问题】
1、列举我们身边耻的几种表现形式,并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现象?
2、有的同学有缺点,别人给他指出来,他却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你对这种同学有何看法?
3、加拿大工学院的毕业生都佩带着一枚与众不同的戒指——“耻辱戒指”。原来毕业于该校的一名工程师由于设计错误,使得一座大型桥梁在交付使用不久就倒塌了。为汲取这个惨痛教训,学院买下这座桥梁的钢材加工成戒指。长期以来,学院的毕业生手戴“耻辱戒指”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认真仔细,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请回答:
1)加拿大工学院在事故发生后,有没有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为什么?
2)从加拿大工学院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体会】
知耻之心金不换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人带着100两黄金来到一位判官家里,为他犯罪的儿子求情。判官摇摇头说:“不行,我会感到可耻的。”这人以为判官嫌钱少,第二次又带了500两黄金去求情,没想到判官还是摇摇头:“不行,我会感到可耻的。”第三次,这人带上了1000两黄金,迎来的却是判官的淡然一笑:“你知道我那颗知耻之心的价值吗﹖”行贿者以为判官是贪得无厌,急了:“这1000两黄金买你那颗什么心,足够了吧,再想多要,我也不给了。”判官拍案而起:“我的这颗知耻之心是无价之宝,你买得起吗﹖”最后,犯人被依法判决。“知耻之心金不换”故事中的判官用他的人格诠释了一颗知耻之心的价值。
读了上面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
《五代史·冯道传论》里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认为,礼义廉耻这四项当中,知耻尤为重要。“盖廉乃立身之一节,而耻乃根心之大德,故廉尚可矫,而耻不容伪”。所以当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作为“士”的标准的时候,孔子说“行己有耻”(自己行为保持羞耻之心)。所以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又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也”(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干机谋巧诈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的)。顾炎武总结说“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十课 反省
【经典】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内心自我省察。” (自省:自我反省。省音醒。)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译:木料经过准绳的矫正就平直,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君子博学而且每天反省自己,那就明智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砺:磨刀石。)
朱子曰:……故皆有自恕之心,而不能痛去其病,故其病常随在,依旧逐事物流转。([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一)
译:朱子说:……都有自我宽恕之心,而不能下决心除去自己的毛病,所以他的毛病就时常存在,依旧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流转。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论语集注》)
译:每天都反省自己,有过则改过,无过则加以勉励。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悔恨是除去心中毛病的药物,但是,能改过才可贵。如果把悔恨留滞在心中,那又会因为药物而生病。
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明]钱琦《钱子测语·巽语篇》)
译:人能够改正过错,善性就会日益增长,恶性就会日益消减。
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译:只责备自己的人,同时可以培养别人的善德;只责备别人的人,恰好用来助长自己的恶行。
【例证】
曾子自省
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总是对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这一天到底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做了什么没有意义的事情,做错事情了吗?给人做事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要学习的东西是不是都掌握了?他的这种勤于反思、时时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在《礼记•檀弓上》记载一则曾参临终换席的故事:曾子临终前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意识到这席子在没病时可以睡,而如果一旦病了,按当时的礼节,本人不是大夫,便不能睡,所以很惊恐地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曾子说:“你还不如那童仆懂得爱我呀,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期的人,名瑗,字伯玉, 他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始行反省的工夫了,天天反省,天天检讨,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所以说“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反省,天天检点,他才知道每天都有做错事情,事情不怕做错,怕的是不知道,知道就能改过自新。蘧伯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伯玉的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反省改过的人。就连孔子都赞叹他。
有一次,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问题】
1、曾子和蘧伯玉相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你计划怎样去做?
2、为什么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3、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 请把你的反省写下来,并思考如何弥补不足。
【体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那些足迹印证着我们的成长。然而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如果做不到反省,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愈陷愈深。因此,反省是成功的基石。
反省,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古代的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为难,但蔺相如有不与计较的宽大胸怀。当廉颇听到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好友,这一文一武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将相和”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让他在自我的大海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这种反省使人自然轻松,放弃错误的锁链,从而走向成功。
反省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高尔基说:“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错误,将会成为你与他人关系的调和剂。”有些人害怕承认错误,于是自欺欺人,从不反省自己,坚持自己才是对的,因为他害怕丢面子,使人际关系僵化,甚至到你至亲的朋友也会弃你而去。韩愈年轻时曾到朋友家作诗会友,在创作时因情绪激动打翻了朋友的一只碗,回到家后反省自己:虽然打破了一个碗事小,但如果办公也意气用事,岂不会坏了大事?于是他登门谢罪,削掉了一束头发以作誓证。朋友被他这种精神感动,更加信任韩愈,成为至亲至信之人。
由此看来,反省能让你在他人眼中成为至诚之人,若人人如此,我们的世界岂不美好?
反省,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古代的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为难,但蔺相如有不与计较的宽大胸怀。当廉颇听到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好友,这一文一武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将相和”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让他在自我的大海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这种反省使人自然轻松,放弃错误的锁链,从而走向成功。
反省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高尔基说:“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错误,将会成为你与他人关系的调和剂。”有些人害怕承认错误,于是自欺欺人,从不反省自己,坚持自己才是对的,因为他害怕丢面子,使人际关系僵化,甚至到你至亲的朋友也会弃你而去。韩愈年轻时曾到朋友家作诗会友,在创作时因情绪激动打翻了朋友的一只碗,回到家后反省自己:虽然打破了一个碗事小,但如果办公也意气用事,岂不会坏了大事?于是他登门谢罪,削掉了一束头发以作誓证。朋友被他这种精神感动,更加信任韩愈,成为至亲至信之人。
由此看来,反省能让你在他人眼中成为至诚之人,若人人如此,我们的世界岂不美好?
结合经典语句、上文及自己的情况谈谈反省的重要性。
【指导】
海涅曾经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却不回身反省自己的人,终将归于失败。经过裁剪的园林才能体现出和谐圆润的美,经过磨砺的宝石才能射出诱人的光芒。时时修身正己,君子人格便能融汇在你的举止行动中。
【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小纸条活动
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让别人当面说自己缺点和毛病,然而能让你进步的就是能勇敢的承认自己的毛病,那我们进行下面的小纸条活动。
1.给你身边的好朋友写一张小纸条,写出他什么的缺点和劝慰的话以及改进的方法等等。看看你的错误中,有多少是你明明知道的还去犯的。把感想写道日记中去。
2.给你自己写一个小纸条,写出犯的错误,把它贴到床头。看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多少你改正了,又有多少放纵了自己。
第十一课 改过
【经典】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
译:君子看到善行,就向它看齐,有了过错,就要改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译:孔子说:“罢了!我未曾见到能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已矣:罢了。讼:责备。)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译:不迁怒于人,不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毛氏传·大序》)
译: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话的人应引起足够的警戒。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译:听到诽谤,不要悲伤;听到称赞,不要高兴。要看看自己的行为怎么样,毁谤和称赞哪里值得放在心上呢?
人誉己,果有善,但当持其善,不可有自喜之心;无善则增修焉可也。人毁己,果有恶,即当去其恶,不可有恶闻之意;无恶则加勉焉可也。([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译:别人称赞自己,果真有善德,只应当保持善德,不可内心沾沾自喜;如果没有善德,就增进品德修养。别人诋毁自己,果真有恶行,就应当除去恶行,不能有厌恶听别人意见之意,没有恶行,就应当加以勉励,就可以了。
责我以过,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译:当别人责备我的过错时,应当虚心体会观察,不必管提意见的人怎样。局外人的话,往往说得中肯。
【例证】
晏子到晋国的时候,看见一个穿得非常破烂的人在路旁休息,晏子从外表感觉他像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于是派人前去问道:“先生是干什么的?”对方回答道:“我是越石父。”晏子听说是越石父,就问他:“为什么搞到这个地步?”越石父说:“我在中牟给别人当仆人。”晏子问:“你为什么要给人当仆人?”越石父说:“还不是为了度过困境!”晏子又问:“你当仆人有几年了?”越石父说:“大概有三年了!”晏子接着问道:“可以赎身吗?”越石父说:“可以。”晏子立即把一匹驾车的良马解下来,赎回越石父,并把他带到齐国。
晏子回家的时候,对越石父连个招呼也没打,就走了。越石父非常生气,要求与晏子断绝来往。晏子派人去告诉他说:“我并没有与先生交往,你当奴仆时我看你可怜,所以才把你赎回来,你应该知足才对,先生为什么如此绝情呢?”
越石父说:“有句话说,君子最大的痛苦是找不到知己。我为人奴仆三年,没有人能了解我。当您把我赎回来的时候,我以为遇到知己了。上车的时候,您不打招呼,我想您大概是忘记了。现在回到齐国,您又不辞而别,这和雇我当仆人的有何区别呢?我还不如继续去当我的仆人!”
晏子听到越石父的这番话后,赶快去见他,说:“前两天只见到先生的相貌,今天才了解先生的才气!有句话说,君子不会因小误会而绝情,您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吧!”于是晏子马上设宴,以尊贵的朋友之礼招待他。越石父说:“您这样做,我反而愧不敢当。”
后来,有人评论这件事说:“俗人有德于人,便露出骄矜之色。晏子把一个奴仆从卑贱中救出,又如此恭敬地对待他,这才叫不世俗。”
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
孔子的学生子贡每次做错了事总是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
有人不赞成他的做法,说:“你这样做不觉得太过分了吗?做错了一点事情,自己改了就行了,为什么总要公开认错呢?”
【问题】
1、 当你做错了事,有了愧疚之意,有勇气承认吗?
2、如果承认了并没有得到谅解和宽恕,甚至受到惩罚,你下次还会承认吗?
3、有的同学在校不守纪律,甚至严重违纪,当老师批评教育他或同学们帮助他时,他不仅不接受,反而百般辩解,反唇相讥。谈谈你的看法?
【体会】
破碎的窗户
乔治的新年礼物是一枚闪亮的银币。他想用它买许多自己想买的好东西。
早晨,地面上覆盖着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所有的东西都显得非常美丽。于是,乔治戴上帽子,跑到大街上。
在雪地滑行时,他看到一群男孩在打雪仗,于是,便马上加入到这个活动中。
向詹姆掷了一个雪球,但没有击中,却打中了街边上的一扇窗户!
乔治害怕有人会从房子里跑出来找他,于是便以最快的速度跑开了。但当他跑到另一个角落时,就停下来,因为他为自己刚才所做的事内疚。
他自言自语道:“现在我可没权利去花自己的银币了。我应该回去,用它来赔偿我刚才拿雪球打破的那块玻璃。”他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着,内心感到非常难过,一方面很想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一方面又想到要去赔偿那块打破的玻璃。
最后他说:“我打碎玻璃是不对的,尽管纯属无意。即使用光我所有的钱,我也要去赔偿。只有这样做了,我才不会再感到不安。假如我为自己的过失做出赔偿的话,我想那座房子的主人是不会伤害我的。”
乔治着手做正确的事情了。他也为自己下定决心去做正确的事情而感到由衷的快乐。
他按动了门铃。当那家主人出来时,乔治说:“先生,我扔雪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窗。但我不是故意的,我非常抱歉,并想赔偿您。这枚银币是我父亲送给我的新年礼物,我想拿它来赔偿您。”
那位先生接过银币,并问乔治身上是否还有钱。乔治说他没有了。“好,”那位先生说,“你会有更多钱的。”那位先生在问了乔治的姓名和住址后,还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吃饭的时候,乔治回到了家。他的脸像红苹果一样,眼睛十分明亮,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挺好的。
爸爸问他用那枚银币买了什么。乔治非常诚实地告诉爸爸自己打碎玻璃的事,并表白说:虽然自己现在没什么钱花,但却感到非常开心。
饭后,爸爸示意乔治去看看他的帽子。他去一看,发现帽子里放着两枚银币。那位玻璃窗被打碎的先生已经来过这儿了。临走前,他不仅退回了乔治的那枚银币,还多送了一枚给他。
事过不久,那位先生又到了乔治家,他想找个好孩子去他的商店里帮忙──原来那位先生是一名非常富有的商人。
从那以后,乔治每天一放学便去那位先生的商店帮忙。几年后,乔治非常幸运地成了他的合伙人。(﹝美﹞麦加菲《美德读本》)
读了上面的故事,谈谈你的体会。
【指导】
改过的方法有三种:
1、要发耻心-知耻近乎勇。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羞愧之心,当我们做错事情,做不好的事情,一般我们会感到良心不安,会有良心的谴责。孟子也说过,知耻给人的影响太大了。能作到知耻则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必是禽兽无疑。改过的关键就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异于禽兽,也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有过失,而不肯改是羞耻的事。)
2、要发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我们就会感到,人是何其渺小。天地是欺骗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点点过失,天地也知道得很清楚,绝对不能做愧对天地的事。人生无常,肉体易逝,若等到呼吸停止了,就是灵魂想改过也不可能,有人从此遗臭万年,使得孝子贤孙想洗也洗不掉。清夜深思怎能不怕?做错事要肯悔改,不怕犯错只怕不改。
3、要发勇心-人之不肯改过多是拖延、退缩,所以要振作奋发,马上就改。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速与拔除,犯上了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与断指,不犹豫不等待,则如易经所言:‘风雷增益’之象,风起雷动干脆利落,则改过迁善必可成功。
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三个阶段,作法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
假如我们的过失多是属于事上,那么我们从事上就要调整,应该要怎样做,我们不犯这样的毛病。
比较理想的改过方法,应该从理上改。从我们的见解、我们的知见、我们的观念上来改,因为假如一个人观念不改正,自己明明错了,但是这个观念没有办法随时地纠正,来警惕自己,很可能一不小心又犯了。所以只用随时提醒自己,那么就很容易从理上来改。
因为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上修改,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叶叶去摘。从我们的起心动念来改正。一旦这个念头起来,赶快制止,那么有很多事情就能防范它的发生。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十二课 廉洁
【经典】
廉洁,是指为官者不以不合理的手段贪求公共财物。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忠廉》)
译:面临着巨大利益而不动心,仍然按道义来做事,就可以称作“廉洁”了。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汉]刘向《说苑·谈丛》)
译:正义的人不会欺骗自己的良心,廉洁的人不会无原则地乱拿财物。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隋]王通《中说·王道》)
译:廉洁的人能知足常乐,没有过多的欲求;贪婪的人则总是不知足,所以常常忧戚。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译:当君主的贪婪,必定会失去国家;当臣子的贪婪,必定会断送性命。
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曲法则害民。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
译:天下的官员不廉洁就会破坏法律,破坏法律就会坑害百姓。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
译:廉洁者,是人民的表率;贪婪者,是人民的祸害。
廉耻,士君子之大节,罕能自守者,利欲胜之耳。([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廉耻说》)
译:廉耻,是君子的大节操,很少有人能守住廉耻,是利益和欲望战胜了自己。
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明]周顺昌《第后柬德升诸兄弟》)
译:只有淡泊才可以节俭,只有节俭才可以培养清廉。
俭则无贪淫之累,故能成其廉。([清]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译:一个节俭的人就不会有贪婪之心所带来的苦累,所以能成就自己廉洁的品德。
公生明,廉生威。([清]李煜《西沤外集·冰言》)
译:公正产生英明,廉洁产生威信。
【例证】
两袖清风
明朝的于谦是大家皆知的清官。他不仅为政清廉,而且文才出众,作诗闻名。于谦在任时,朝纲混乱,政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当时,地方官员进京会见皇上都要带重礼,一给皇上,二给朝廷重臣,以建立密切关系。
于谦为人坦诚,刚直不阿,清正亷洁,从不收受贿赂,生活勤俭。他在地方担任巡抚时,政绩显着,兢兢业业,为一方百姓造福,深受群众爱戴。有一次,他要到京城办事,手下的人提醒他,说:你要多带礼品,孝敬皇上和一些高官,以便打通关节。你即便不送金银财宝,也要多送咱们地方上的土特产。于谦说:有什么土特产呢?下人说:咱这里不是产绢帕、蘑菇、线香吗?你送上这些东西就可以套近乎,拉关系,好办事。
于谦听了后哈哈大笑,把两只胳膊举起来,说道:我什么东西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于谦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了,进京时一切从简,除了生活用品什么也不带。
于谦特意作诗一首,叫《进京》,诗曰: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属民资不可抢。
清风两袖朝京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告诫手下办事的人,这些土特产都是老百姓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能与群众争夺,你白用人家的土产品就是抢,就是与民争利。我们不能以势压人,去搜刮民脂民膏,鱼肉人民。只有带两袖清风去见皇上,才能对得起老百姓,免除他们的不满。
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于谦的敬仰,就用两袖清风来比喻当官者要廉政,不要贪污腐化。另一则意思是日子过得穷寒清贫,一无所有。
【问题】
1、李茵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负责大队部图书室的借阅管理。这个星期天,她遇到一件麻烦的事情:她的表妹琳琳要完成一期手抄报,妈妈请她去一趟学校,把一批资料带回家参考。可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图书室的资料是不允许带出去的。这时候有关的管理老师已经不在学校了,又不知道他们的电话。李茵拒绝了妈妈的要求,妈妈很生气。如果你是李茵,该怎么做呢?
2、于谦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请谈一谈。
3、当你在无人处拾到钱物时,是想方设法找到失主呢,还是把它据为己有?
【体会】
罢宴三总理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下基层视察工作或进行慰问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吃饭是免不掉的一件事。尤其是如何防止基层的领导同志设盛宴,避免大吃大喝问题,恐怕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然而,我们其中的几位总理,都以其不同的方式有效地进行了“罢宴”,不但用其实际行动教育和感动了基层的领导同志,而且还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同平凡的反响。
周恩来总理“罢宴”——由个人掏腰包,减轻别人的负担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要说温家宝总理到基层检查工作与他人一起吃饭的事也有,那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一次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在矿井下与工人一起吃饺子;一次是白天,他去煤矿检查安全工作,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包子。
【指导】
人生一世应当如何做人,应当如何做事,这是人的一生最大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哲理,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就是劝告人们:为人要正直、清白、公正,要自省、自制、持节。这些内容概括起采,就体现为廉洁自律的美德。分开来说,正直、清白、公正,就表现为廉洁;自省、自制、持节,就表现为自律。
廉洁自律不仅是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且也是青少年学生应当自觉培养的美德。一个人能够在青少年时代就自觉培养廉洁自律的美德,他在成人的过程中就能够健康向上、德才兼备,就能够担当起治家、立业的重担,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个人如果做了官,当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就更重要了,因为做官、当干部的人是否能廉洁自律,不仅体现着他个人的品德和人格,而且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利益、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安危。
廉洁自律不仅是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且也是青少年学生应当自觉培养的美德。一个人能够在青少年时代就自觉培养廉洁自律的美德,他在成人的过程中就能够健康向上、德才兼备,就能够担当起治家、立业的重担,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个人如果做了官,当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就更重要了,因为做官、当干部的人是否能廉洁自律,不仅体现着他个人的品德和人格,而且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利益、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安危。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讲廉洁故事,学廉官榜样
活动背景:从小做一个堂堂正正、明明白白的人,是社会对新一代少年的基本要求;本次活动旨在启发学生们自主搜集敬廉崇洁的故事,自发创作敬廉崇洁的故事,自觉宣传讲述敬廉崇洁的故事,重在创设一个敬廉崇洁的舆论氛围,鼓励养成敬廉崇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预期效果:设想通过本次活动,启发学生们在自主搜集敬廉崇洁的故事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并宣讲敬廉崇洁的故事,在班集体中创设一个敬廉崇洁的舆论氛围,鼓励学生从小养成敬廉崇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聆听、创作、宣讲敬廉崇洁故事;
2、倡导学生在生活中敬仰重名节、轻名节的人,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活动准备:
1、请全体学生搜集古今中外的廉洁故事,并练习讲故事;
2、各小组分别推选三个故事长,一个评选员;确定小组名称和参赛口号;
3、设计好主持词并确定评选要求;准备廉洁故事宣讲计划表和记录表;
4、事先准备好故事接龙的开头素材,在学生中做好写故事的宣传和准备;
活动建议:
1、在活动期间应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展示工作,建议编辑制作“廉洁故事小目录”、“廉洁故事接龙精粹集”、“廉洁故事大赛实况录音”等。
2、老师在活动前期准备时间应该发动学生大量搜集故事,在活动后期应鼓励学生们把准备和创作的故事在家庭、社区中宣讲,扩大宣传效果。同时做好廉洁故事宣讲计划表和记录表的搜集工作。
3、故事接龙素材:
人物:于谦、孔繁森、毛泽东、林则徐、陶渊明……
第十三课 培养正觉
【经典】
正觉是心灵的健康状态,误觉是心灵的病态。判断心灵是否处于正觉状态的标准是:心灵的活动是否符合义理,是否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当心灵处于正觉之中,就会形成正觉需要。如果一个人缺乏正觉需要,那么,他就无法体证良知、内疚、羞耻、爱、同情、忏悔等,甚至认为这一切是虚伪的、不真实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最浩大最刚强,用正道去培养而不伤害,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同义和道相配合;没有道与义,气便不够盈满。这种气,是聚集了正义才产生的,不是凭偶尔的正义之举所能获取。行为于心有愧,气便不够盈满。
所参之正念,操之既精,守之既密,则其意根不待净而自净,妄想不待离而自离。([明]苍雪《中峰广录》)
译:对所参究的正觉,修习得精妙,坚定守护,那么意念不须着意去净化而自会清净,妄想不须着意去消除而自会消除。
骏马之奔逸而不敢肆足者,衔辔之御也;……意识之流浪而不敢攀缘者,觉照之力也。(《禅林宝训》卷四“佛智裕”)
译:骏马奔驰而不敢狂乱举足,是由于有衔辔的制约;……意识活动而不被外物所牵引,是靠觉悟观照之力。
【例证】
爱憎分明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问题】
1、结合海瑞的故事谈谈你对浩然之气的理解?
2、请问当你在帮助别人时,要不要求回报?很多人都会想我对你这么好,你当然也要对我好,结果当对方不对你好时,你就生气不高兴,这样好吗?
【体会】
一百多岁的许哲,有爱不老
许哲女士1900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现为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八所老人院创办人,并正在筹备第九所家庭式老人院-为不适应一般老人院的独居老人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大家尊为现代特里萨。
穷苦的人,是许哲心中最重要的人,她健康快乐的秘诀,只是‘给’。本人日食一餐生果蔬菜或一杯鲜奶,衣服都从垃圾堆捡的,自奉甚俭,却把身边所有金钱财物捐助给最需要的人,四处闻声济苦,比特里萨还特里萨,简直是现代活菩萨,她却谦称她的宗教信仰就是爱人-无条件的爱。她每天必做的事,就是静坐、布施、阅读、运动,她八十五岁时才学会瑜珈术,却灵动有劲不输十八岁青年,而她每天不做的事却是不恶口、不生烦恼心、不猛火煮食、不吃肉、不沾咖啡、茶、酒。
许哲长寿健康的秘诀,就是今天起来今天做工,不停的做工,做人间义工,她的时间与精神,却给了人间苦难,常常忘我忘身,忘了今夕是何年。许哲认为:“我并非单独来此世界,我有许多同伴,帮助他们是我的职责。”
许哲女士一直到廿七岁才上小学一年级,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惨状况,四十五岁时写信感动了英国护校校长,获准入学研习护理课程八年-从生至死、从幼至老、从身至心,使她拥有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把全部生命奉献给需要的病人、老人,不论香港、重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以至南美洲的巴拉圭,都有她医护救人的足迹。
许哲常常自嘲:她是一个只会扫地的善女子,一百年来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她小小的身体,彷佛接通了宇宙虚空的慈悲能量,源源不绝的传递给每一位贫病困苦。
穷苦的人,是许哲心中最重要的人,她健康快乐的秘诀,只是‘给’。本人日食一餐生果蔬菜或一杯鲜奶,衣服都从垃圾堆捡的,自奉甚俭,却把身边所有金钱财物捐助给最需要的人,四处闻声济苦,比特里萨还特里萨,简直是现代活菩萨,她却谦称她的宗教信仰就是爱人-无条件的爱。她每天必做的事,就是静坐、布施、阅读、运动,她八十五岁时才学会瑜珈术,却灵动有劲不输十八岁青年,而她每天不做的事却是不恶口、不生烦恼心、不猛火煮食、不吃肉、不沾咖啡、茶、酒。
许哲长寿健康的秘诀,就是今天起来今天做工,不停的做工,做人间义工,她的时间与精神,却给了人间苦难,常常忘我忘身,忘了今夕是何年。许哲认为:“我并非单独来此世界,我有许多同伴,帮助他们是我的职责。”
许哲女士一直到廿七岁才上小学一年级,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惨状况,四十五岁时写信感动了英国护校校长,获准入学研习护理课程八年-从生至死、从幼至老、从身至心,使她拥有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把全部生命奉献给需要的病人、老人,不论香港、重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以至南美洲的巴拉圭,都有她医护救人的足迹。
许哲常常自嘲:她是一个只会扫地的善女子,一百年来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她小小的身体,彷佛接通了宇宙虚空的慈悲能量,源源不绝的传递给每一位贫病困苦。
许哲健康快乐的秘诀是什么?我们要学习许哲的什么精神?
【指导】
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所说的“气”,是一种个人修养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是长期坚持道义而形成的道德状态,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浩然之气是由内心之道义迸发出来的,是一种广大、刚强、正义凛然的精神,它赋予道德主体以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是这种浩然之气,使得儒家在面临生死、义利考验的时候,能够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十四课 驱除误觉
【经典】
人的心灵是向外敞开的,来自于外的精神营养和精神毒素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人的心灵之中。在自然状态之下,人没有拒斥和排出精神毒素的能力,精神毒素在心中不断积累,最终形成误觉。误觉是指心灵经过长期的精神毒素的浸染而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包括人格扭曲、心理变态、品质低劣、情趣低俗、精神失常等,其内涵远比医学上认定的精神病广泛。驱逐黑暗的惟一途径便是光明降临。同样,驱逐误觉的办法就是培养正觉。
嫉先创己,而后创人。(《出曜经》卷十五)
译:嫉妒,首先损伤自己,然后损害别人。
贪财为爱欲,害人亦自缚。(《法集要颂经·爱欲品第二》)
译:贪图财物便是贪欲,损害他人,束缚了自己。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译:人的心中有误觉,应当剥除,剥除一番,便有一番清明。接着,又剥除,又是一番清明,应该是剥除干净了才行。
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殊不知私欲天天滋生,就如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扫除,就会又多一层。
心有真心妄心,真心照境而无生,妄心则因境牵起者也。([明]真可《紫柏老人集》卷九)
译:心有真心、妄心两种,真心观照外境而不为外境所污染。妄心则是由外境牵引而产生的。
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并不是鬼迷惑了人,是人自己的心处于迷惑之中。例如,人好色,就是色鬼迷;贪财,就是财鬼迷;不该怒时而发怒,就是怒鬼迷;不该怕时而害怕,就是惧鬼迷。
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好比某人患了疟疾,虽有时不发病,但病根没有拔除,也就不能说他是健康之人。必须把平素好色、贪利、好名等一切私欲,扫除干净,不再有丝毫遗留,自己的心灵彻底纯洁空明,完全符合天理,才可以叫做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才是天下太平的根本。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降服魔怪,应当首先降伏自己的心灵,心灵被降服了,那么群魔自然就听命而退;驾驭横暴,先驾驭自己的心气,心气平和,那么外面的横暴就不会侵害到自己了。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骄矜傲慢,无非是来自外界的血气冲动,如果能把这种血气制服住,正气就会得到伸张。情欲和杂芜意识,都属于虚妄之心,只有消除这些虚妄之心,自己的本性才会显现。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天气中的寒暑,容易躲避,人世中的冷暖,难以消除;(即便)人情的冷暖容易排除,我们自己心灵上的冰块和炭火(却)难以清除。能把心灵上冰块和炭火清除,那么满腔充满了温和之气,随时随地都感到春风吹拂。
【例证】
乐羊子妻
汉朝乐羊子的妻子。他的姓名已经不可查考了。他的为人很有操守。
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了人家遗下了的银子。就拿回家来给妻子。他的妻子说。我听到古时候的人。有志气的不肯饮盗泉里的水。就是因为那个泉的名字生得不好。廉洁的人不肯吃嗟来的食。就是因为他呼唤得太没有礼貌了。现在你为什么去拾了人家遗失了的东西。拿来污辱自己呢。乐羊子听了他妻子的话。觉得很惭愧。就把拾来的银子。去丢在田野里才回来。
有一天。邻舍人家的鸡。走到他的园里来。他的婆婆就把这只鸡杀了吃着。乐羊子的妻子对着鸡肉流着眼泪。不肯吃。他的婆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他是什么缘故。乐羊子的妻子回答道。我自己悲伤家里贫苦。不能够办了好的菜来供养婆婆。以致婆婆吃着别人家的东西。他的婆婆听了很是惭愧。就把这只鸡肉丢掉了。
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朝叶存仁,做了三十余年的官。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问题】
1、乐羊子妻批评丈夫什么错误?她是如何说服丈夫的?
2、乐羊子妻所说的道理,对我们的有什么启示?
3、为什么叶存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
【体会】
坏心眼的青蛙
一只青蛙和一只老鼠当朋友,青蛙是一个居心不良的家伙,一次青蛙邀老鼠一道出门,青蛙用绳子把老鼠和自己的脚绑在一起,说这样才不会走散,其实是心存歹念。他们在草地上玩了一会儿,青蛙觉得口渴就噗通一声跳下水,老鼠在后面喊救命,青蛙也不管他。不久老鼠淹死尸体浮在水面上,青蛙毫不在意的继续往前游,这时出现一只老鹰俯冲而下把老鼠的尸体一攫而起,因为绳子的关系,青蛙也一起进了老鹰的肚子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存歹念,蓄意加害于人,最后往往害了自己”。
布施的心
从前,有一个女子来到寺院,想要布施供养,却又家境贫困,身上只有两文钱,她就布施了这两文钱。寺院主持亲自替他祈福。
后来,这个女子选进王宫,成为王妃,她就带了几千两银子回来还愿。老主持却只派了他的徒弟代为祈福。
王妃甚为不解,就问老主持:“我以前只布施了两文钱,师父亲自替我祈福,今天我布施几千两银子,师父倒不替我祈福了,这是什么缘故?”
读了上面的故事,谈谈你的体会。
【指导】
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讲,外在的邪恶容易看到、克服,内在的缺点会成为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必须先制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坦途。《六祖坛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强调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做人必须在自我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想控制外来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因为外力毕竟要通过内心的作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陷于迷惑,就容易受到外来邪念的干扰。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应当说,强调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升华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