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委员会主席: 冯燊均
编审委员会副主席:鲍俊萍
主编:陈杰思 毛勇
和
题解:“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目 录
第一单元:和谐原理
第一课:兼容并包
第二课 中庸之道
第三课 和实生物
第四课 阴阳和谐
第二单元:社会和谐
第五课 为政以德
第六课 大道之行
第三单元:天人合一
第七课 万物一体
第八课 天道人道
第九课 生态伦理
第十课 人与自然
第四单元:心灵和谐
第十一课善美合一
第十二课 文以载道
第十三课 心灵清静
第十四课 孔颜之乐
第一单元:和谐原理
第一课:兼容并包
【经典】
1、宽恕包容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论语·尧曰》)
译:不经过教育,(犯了罪)就诛杀,这就是虐;不先告诫,只等着最后的结果,这就是暴;命令下得很迟,却要人按期完成,这就是贼。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严格要求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躬自:自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
以己量人之谓恕。([汉]贾谊《新书·道术》)
译:从自己的所喜所恶去推度别人的所喜所恶,这就是恕。
则己所欲,必当施诸人。([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颜渊第十二》)
译:自己所需要的,就应当给予他人。
2、仇必和解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宋]张载《正蒙·太和》)
译:任何现象都有对立的方面,有对立的方面必定产生相反的作用,产生相反的作用就造成仇恨,有了仇恨最终要和解。
相反相仇则恶,和而解则爱。([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译:相互对立,互相仇恨,就会产生恶;和谐相处,互相谅解,就会产生爱。
【例证】
楚庄王
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这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扯下了这个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的人。”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谁不扯断冠缨,谁就要受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攻楚。这时,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攻楚。这时,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拿破仑的心胸
拿破仑称得上是一位伟人,但是正是因为他心胸狭窄,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以失败而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两个世纪前的某一天,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他刚发明了蒸汽机铁甲战船,正兴致勃勃地向拿破仑建议,用之取代当时法国的木制舰船。毫无疑问,蒸汽机铁甲战船比木制战船要先进得多,威力也不可同日而语。眼看拿破仑就要被富尔顿说动,准备采纳富尔顿的建议时,拿破仑脸色陡变,两眼放射出难以抑制的怒火,眼睛直逼向富尔顿。合作告吹了,而莫名其妙的富尔顿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失败的原因完全在于他毫不在意地顺口恭维了拿破仑一句:“伟大的陛下,您将成为世界上真正最高大的人!”在这里,富尔顿想表达的是“高贵”、“崇高”的意思,但他一不留神把法语的“高贵”、“崇高”一词说成了“高大”,恰恰富尔顿自己身材高大,这一下正好击中了拿破仑最自卑、最害怕被别人嘲笑的生理短处——个子很矮。
拿破仑又自卑又嫉恨,他对高个子的富尔顿咆哮道:“滚吧!先生!我不认为你是个骗子,但认为你是十足的蠢货!”这之后,富尔顿的发明专利被英国购买,自此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确立了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法国却远远落在了后面。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末,爱因斯坦在建议美国总统罗斯福迅速研制原子弹的信里,才又一次重提旧事:“总统先生,如果1803年拿破仑接受了你们的富尔顿关于建造蒸汽机军舰的建议,今天的世界格局将不会是这样!”
拿破仑仅仅因为容忍不了别人无意间使用的“高大”一词,就拒绝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也失去了一个称霸世界的绝好机会。因为他心胸狭窄,所以他失去了一个时代。
两个世纪前的某一天,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他刚发明了蒸汽机铁甲战船,正兴致勃勃地向拿破仑建议,用之取代当时法国的木制舰船。毫无疑问,蒸汽机铁甲战船比木制战船要先进得多,威力也不可同日而语。眼看拿破仑就要被富尔顿说动,准备采纳富尔顿的建议时,拿破仑脸色陡变,两眼放射出难以抑制的怒火,眼睛直逼向富尔顿。合作告吹了,而莫名其妙的富尔顿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他失败的原因完全在于他毫不在意地顺口恭维了拿破仑一句:“伟大的陛下,您将成为世界上真正最高大的人!”在这里,富尔顿想表达的是“高贵”、“崇高”的意思,但他一不留神把法语的“高贵”、“崇高”一词说成了“高大”,恰恰富尔顿自己身材高大,这一下正好击中了拿破仑最自卑、最害怕被别人嘲笑的生理短处——个子很矮。
拿破仑又自卑又嫉恨,他对高个子的富尔顿咆哮道:“滚吧!先生!我不认为你是个骗子,但认为你是十足的蠢货!”这之后,富尔顿的发明专利被英国购买,自此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确立了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法国却远远落在了后面。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末,爱因斯坦在建议美国总统罗斯福迅速研制原子弹的信里,才又一次重提旧事:“总统先生,如果1803年拿破仑接受了你们的富尔顿关于建造蒸汽机军舰的建议,今天的世界格局将不会是这样!”
拿破仑仅仅因为容忍不了别人无意间使用的“高大”一词,就拒绝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也失去了一个称霸世界的绝好机会。因为他心胸狭窄,所以他失去了一个时代。
【问题】
1、小红的妈妈个性倔,邻居王阿姨脾气倔,两人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闹得邻居不合,而且最近越闹越凶,甚至不让小红与邻居王阿姨家的小鹃来往,小红十分苦恼,怎么办?
2、如果别人偷看了你的日记,你该怎么办?
3、除了宽容以外,你觉得与人相处还应该有什么美德?
4、有些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就互相对骂,甚至动手动脚, 请阐述一下宽容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体会】
丢下那袋死老鼠
一个22岁的年轻人在订婚那天遭到了巨大的羞耻,当年轻人沉浸在亲戚朋友的祝福声中时他的女朋友却牵着另一位年轻小伙儿的手对他说:“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正沉浸在幸福中的他呆若木鸡,在亲戚朋友诧异的目光中他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整个小镇都知道了他的事,在订婚的良辰吉日却被心爱的姑娘抛弃。这是何等的羞辱。年轻人决定逃离这个让他觉得生活在羞辱中的小镇。于是,在一个黑夜,年轻人离开了小镇,开始流浪生涯,从家乡瑞士到德国,又从德国到了法国。他发誓将来一定要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找回自己丢失的尊严。
再回到家乡已经是30年后的事情,当年负气出走的年轻人已经鬓角发白。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了。他的著作《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名字——卢梭,享誉欧洲。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有位老朋友问他:“你还记得艾丽尔吗?”卢梭笑着说:“当然记得,她差一点儿做了我的新娘。”满是轻松,没有丝毫的怨恨。“当初她带给了你莫大的羞辱,自己也没有好下场,这些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靠着亲戚们的救济艰难度日。上帝惩罚了她对你的背叛。”朋友对卢梭说。朋友本以为卢梭听到当初背叛自己的人落个悲惨下场后会感到高兴,然而卢梭却对他说:“我很难过,上帝不应该惩罚她。我这里有一些钱,请你转交给她,不要告诉她是我给的,以免她以为我在羞辱她的拒绝。”
“你真的对艾丽尔没有丝毫的怨恨吗?当初,她可是让你丢尽了脸。”朋友用质疑的语气问。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30年以前的事,如果这些年我一直对她怀有怨恨,那我自己岂不是在怨恨中生活了30年,那对我有什麽好处呢?就像我提着一袋死老鼠去见你,那一路上闻着臭味的岂不是我。怨恨就是一袋死老鼠,最好把它丢得远远的。”卢梭说完从口袋里拿出一些钱来,递给朋友。然后说:“希望这些钱能帮助她摆脱困境,生活的好一点儿。”
对待曾经带给自己奇耻大辱的人,卢梭选择了宽容,而不是怨恨,怨恨就是一袋死老鼠,提着它只能使自己闻到臭味。背负怨恨是相当沉重的,怀恨在心,可能伤害别人,但积聚在心中的怨恨,一定会先伤害自己。不妨去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丢掉怨恨那一袋死老鼠,澄清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愉悦的芬芳。
一个22岁的年轻人在订婚那天遭到了巨大的羞耻,当年轻人沉浸在亲戚朋友的祝福声中时他的女朋友却牵着另一位年轻小伙儿的手对他说:“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正沉浸在幸福中的他呆若木鸡,在亲戚朋友诧异的目光中他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整个小镇都知道了他的事,在订婚的良辰吉日却被心爱的姑娘抛弃。这是何等的羞辱。年轻人决定逃离这个让他觉得生活在羞辱中的小镇。于是,在一个黑夜,年轻人离开了小镇,开始流浪生涯,从家乡瑞士到德国,又从德国到了法国。他发誓将来一定要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找回自己丢失的尊严。
再回到家乡已经是30年后的事情,当年负气出走的年轻人已经鬓角发白。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了。他的著作《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名字——卢梭,享誉欧洲。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有位老朋友问他:“你还记得艾丽尔吗?”卢梭笑着说:“当然记得,她差一点儿做了我的新娘。”满是轻松,没有丝毫的怨恨。“当初她带给了你莫大的羞辱,自己也没有好下场,这些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靠着亲戚们的救济艰难度日。上帝惩罚了她对你的背叛。”朋友对卢梭说。朋友本以为卢梭听到当初背叛自己的人落个悲惨下场后会感到高兴,然而卢梭却对他说:“我很难过,上帝不应该惩罚她。我这里有一些钱,请你转交给她,不要告诉她是我给的,以免她以为我在羞辱她的拒绝。”
“你真的对艾丽尔没有丝毫的怨恨吗?当初,她可是让你丢尽了脸。”朋友用质疑的语气问。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30年以前的事,如果这些年我一直对她怀有怨恨,那我自己岂不是在怨恨中生活了30年,那对我有什麽好处呢?就像我提着一袋死老鼠去见你,那一路上闻着臭味的岂不是我。怨恨就是一袋死老鼠,最好把它丢得远远的。”卢梭说完从口袋里拿出一些钱来,递给朋友。然后说:“希望这些钱能帮助她摆脱困境,生活的好一点儿。”
对待曾经带给自己奇耻大辱的人,卢梭选择了宽容,而不是怨恨,怨恨就是一袋死老鼠,提着它只能使自己闻到臭味。背负怨恨是相当沉重的,怀恨在心,可能伤害别人,但积聚在心中的怨恨,一定会先伤害自己。不妨去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丢掉怨恨那一袋死老鼠,澄清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愉悦的芬芳。
【指导】
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等于在心里搁了一块土坷垃,自己总是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痛苦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还自己平和与快乐,等于把土坷垃弄碎,在上面种了花;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解开对方的心结,等于是摘下花朵赠给对头。能做到第三种,就与圣人的境界差不远了。
圣人不是没有仇恨,而是善于化解仇恨。圣人不仅只是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对头的仇恨。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话题作文《学会宽容》
不管是基于人的天性,还是由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我们人类总是不够宽容,于人、于己、于自然都是这样。然而,我们又是多么渴望人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我们总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多多少少地会怀有一些偏见,我们总难免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行……学会宽容,救赎的不仅仅是他人,还能善待自己。
预期目标:期待学生通过“宽容”这一话题的思索、研究和写作,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前期准备:
1、班级讨论“宽容”这一话题。
2、通过上网和阅读书籍,查阅与“宽容”相关的资料、文章。
写作与交流:
写作:一课时。
交流:一课时。选读部分文段,师生评议。
第二课 中庸之道
【经典】
1、中庸之道
“中”有不偏不倚之意,也就具有遵守而不偏离之意,故中庸之道的完整意义应该是:执守正道。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荀子·儒效》)
译:凡做事,有益于道理的,就确立;无益于道理的,就废弃:这就是正道之事。凡是知识学说,有益于道理的,就信守;无益于道理的,就舍弃:这就叫中说。做事失去了正道就叫奸事,知识学问失去了正道,就叫奸道。奸事、奸道,被治世所抛弃,被乱世所推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译: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这是“中”;喜怒哀乐已发之时,能够都符合正道,这叫“和”。中,是天下通行的根本法则;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达到“中”与“和”,天与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生长。
2、适度存在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度之内存在。我们要保持某事物的存在,就必须使它存在于上限度和下限度之间,这叫“中”。如果某一事物达不到该类事物的下限度,就叫做“不及”;如果某一事物超过了该类事物的上限度,就叫做“过”。存在着“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去除这两个极端,才能使事物存在于恰当的度之中。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译:“过”与“不及”都是一样(错误的)。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译:冉有做事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仲由盛气逼人,所以我要让他谦让。(兼人:胜过人。)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译:《关雎》,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过度伤身。(淫:过分。)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译:君子施恩惠但不浪费,(使百姓)劳累但不(因过度而)产生怨恨,有欲望但不贪婪,庄重但不骄傲,威严但不凶猛。
按照物极必反的规律,当事物的存在超出了上限度之后,就走向毁灭、变异,或走向反面。懂得物极必反的规律,若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就要避免走向极端。
亢龙有悔。(《周易·乾上九》)
译:升腾到极高之处的龙,就会有灾祸。(亢:极。)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
译:所以,圣人不去走极端,杜绝奢侈,不过分。
3、和而不同
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有时是相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由此而构成多样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必和别人完全相同;小人讲求同别人完全相同,但不追求和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译: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侵害;各种道理共存而不互相冲突。
4、抑强扶弱
仅仅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则形成强者愈强之势,必然走向极端而死亡;弱者越弱,必不能自保。因而必须有抑强扶弱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
译:天道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人间世道就不是这样,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
【例证】
皇帝的中庸
唐朝时候郭子仪的儿媳与儿子在闺房吵架,郭的儿媳是当朝公主,平时骄横跋扈,郭的儿子一怒之下冲老婆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是我爹爹不愿意做皇帝,你才成今天的公主的!公主一听,立即把这作为一条天大的欺君罪状告诉了皇帝。但皇帝只一笑,说,确实如此,没有郭子仪我今天做不了皇帝,他说点私房话并没有欺君妄上。
皇帝的话说的轻中有重!我为君、你为臣,我在主动地位执掌着天下苍生的性命,你的被动地位臣服于我,任你私下说什么闺房气话,也不可能动摇我的君主地位。因此,皇帝一面承认郭子仪的功劳,一面强调了自己的君王地位,皇帝的话让郭子仪诚惶诚恐连声谢罪。作为一个君王,没有众人的辅助不可能坐稳帝王的位置,但是,如果因为一点细小的风吹草动就以为臣子欺君妄上,那帝王的位置恐怕更加不牢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势人群的中庸之道关键在于充足的自信!你有足够的自信维护自己的强势状态,那么那些无伤大雅的窃窃私语便大可一笑置之。在不违反根本原则的情况下,给处在弱势状态的人一点发泄的空间,不仅不会动摇自己的强势地位,反而会因为以德服众而让人加倍服从。换个方向来说,如果因为一点瑕疵而采用强制手段压制弱势,被逼到山穷水尽的人可能会为了生存而最后一搏,产生更大的冲突。
皇帝的话说的轻中有重!我为君、你为臣,我在主动地位执掌着天下苍生的性命,你的被动地位臣服于我,任你私下说什么闺房气话,也不可能动摇我的君主地位。因此,皇帝一面承认郭子仪的功劳,一面强调了自己的君王地位,皇帝的话让郭子仪诚惶诚恐连声谢罪。作为一个君王,没有众人的辅助不可能坐稳帝王的位置,但是,如果因为一点细小的风吹草动就以为臣子欺君妄上,那帝王的位置恐怕更加不牢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势人群的中庸之道关键在于充足的自信!你有足够的自信维护自己的强势状态,那么那些无伤大雅的窃窃私语便大可一笑置之。在不违反根本原则的情况下,给处在弱势状态的人一点发泄的空间,不仅不会动摇自己的强势地位,反而会因为以德服众而让人加倍服从。换个方向来说,如果因为一点瑕疵而采用强制手段压制弱势,被逼到山穷水尽的人可能会为了生存而最后一搏,产生更大的冲突。
晏子论“和与同”
公元前522年冬的一天,在晏子的陪同下,齐景公打猎归来。这时,齐景公平时看着顺眼的一个小官梁丘据骑马赶来进见。齐景公很高兴的对晏子说:“你看,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啊!”晏子听了当然不高兴,就说:“梁丘据也只不过是相同罢了,哪里说得上‘和’?”齐景公诧异的看着晏子说:“相同和和有差别吗?”
晏子说:“当然有了。‘和’就如做羹汤一样,用水、火及各种佐料来烹调鱼和肉,厨工烧煮后,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太淡就加调料,味浓便加水冲淡。这样调好后,君子食用适中的羹汤,内心平静。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也是这样,对于任何一项方案,领导者认为它可行但是其中有不可行的地方,下属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不可行的部分而使这个方案更加完备;而领导者认为它不可行但是其中有可行之处的,下属也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可行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帮助领导者在做决策的时候尽量少犯错误。这样的团队才是真正和谐的团队。”
齐景公深以为然地点着头。晏子话锋一转,“而您刚才说的梁丘据却不是这个样子。领导者认为这件事可以做,梁丘据就也说可以做;领导者说这件事不可以做,他赶快也改口说不可以做。就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愿喝它?不应该”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和晏子同时代的孔子,把晏子的“和”、“同”之说加以继承和发展,就变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晏子说:“当然有了。‘和’就如做羹汤一样,用水、火及各种佐料来烹调鱼和肉,厨工烧煮后,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太淡就加调料,味浓便加水冲淡。这样调好后,君子食用适中的羹汤,内心平静。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也是这样,对于任何一项方案,领导者认为它可行但是其中有不可行的地方,下属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不可行的部分而使这个方案更加完备;而领导者认为它不可行但是其中有可行之处的,下属也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可行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帮助领导者在做决策的时候尽量少犯错误。这样的团队才是真正和谐的团队。”
齐景公深以为然地点着头。晏子话锋一转,“而您刚才说的梁丘据却不是这个样子。领导者认为这件事可以做,梁丘据就也说可以做;领导者说这件事不可以做,他赶快也改口说不可以做。就如同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愿喝它?不应该”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和晏子同时代的孔子,把晏子的“和”、“同”之说加以继承和发展,就变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问题】
1、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2、如何做到在出现任何分歧时,我们都要本着友谊和仁爱的精神妥善解决?
3、奥运圣火的传递,实质上就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可以说,奥运圣火是促进世界变“平”的引子——只有和平友好的交流,才能让世界真正大同。要实现这种大同世界的梦想,就应当立足于世界不同民族和种族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为什么?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4、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守礼节,行着坐卧各方面无一漏失。有一天,他外出买东西,他按照往常一样谦恭地、慢慢地行走,没想到,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落。那个人本能地快步跑了起来,跑了约一里路左右,他忽然后悔起来说:“刚才我走路的姿态一定有些失态,还好被我及时发现,正所谓‘过则勿惮改’,我现在从头还来得及……”
于是,他冒着雨,回到刚才起跑的地方,以一贯的缓步姿态在大雨滂沱中行走,路人对他的行径则投以异样的眼光。谈谈你这个故事寓意的理解?
【体会】
盲从的山雀
在一片尚未被人踏过的深山老林里,栖息着无数只爱唱歌的山雀。它们每天成群结队,活跃在茫茫林海。它们渴饮甘露,饥食害虫,然后飞落枝头,引颈抖翅,放开歌喉。它们的歌声出自天然,如悦耳的泉流,似动听的虫鸣,若清风吹拂枝叶的畅响,象林涛激荡峡谷的和声……
山中的树木花草为它们美妙的歌声倾倒,迎风婆娑起舞;奔鹿飞獐被它们欢快的争鸣陶醉,停脚随声和鸣。
日出日落,星转斗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山雀们生活的自由安宁,快乐轻松。
忽然有一天,不知从何处飞来两只碧眼长嘴的灰色大鸟,自称是异域来的歌王巨星。它们听了山雀们欢快的歌唱,转着眼珠连连摇头,说道:“你们的歌声不赶时髦,若到山外唱,没人爱听!”
说罢,一只大鸟浑身抖动,扯着高嗓鸣叫了几声,另一只大鸟使劲拍打双翅连声喝彩,对山雀们夸耀:“这是当今世界上新流行的唱法,最受欢迎!你们要想唱出山外,走向世界,只有效仿这种唱法才行!”
山雀们听了肃然起敬,齐拜两只外来的大鸟为师,跟着学起赶时髦的高雅发声。学了很多时日,不但外来大鸟的唱法没有学会,而且,也唱不出原来那天赖之声!
读了上面的寓言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呢?
【指导】
为人处世要超越小技巧,寻找大智慧,即中庸处世哲理。何谓中庸?感觉大概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红不紫、不黑不白、恰如其分。这个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一以贯之推崇的。
中庸处世,不是不讲原则立场,也不是墙头草随风倒,更不是“和稀泥”,它的核心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之亦无不及”。这才是为人处世最高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体现大智慧的最佳状态。
中庸处世之道是一套很高明的处世哲学,认真学习并实践,必能受益匪浅。
中庸处世,不是不讲原则立场,也不是墙头草随风倒,更不是“和稀泥”,它的核心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之亦无不及”。这才是为人处世最高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体现大智慧的最佳状态。
中庸处世之道是一套很高明的处世哲学,认真学习并实践,必能受益匪浅。
实行“和而不同”,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独立思考,独立自主,不当别人的奴隶;二是平等待人,不强迫别人做自己的奴隶,不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作风;三是善于与别人合作共事,做好有益于大家的事情。这个原则,对于个人、团体、国家,都是适用的。
我们国家所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强者来说,要承认差别,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尊重弱者。对于弱者来说,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原则。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三课 和实生物
【经典】
和实生物
事物处于开放状态,不断接受来自外部的因素,事物内部新的因素也不断出现。当新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事物产生变化时,就产生了新的事物。对立双方结合在一起,发生交感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事物。当事物处于困境之中,可以通过变革,增加新的要素,使其发生变化,通过调整而摆脱困境,由此而获得长久的存在。变化之中才有创新,事物才能获得新生。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
译:太阳落之时,月亮就升起,月亮落之时,太阳就升起,太阳和月亮相互交替,光明就产生了。寒冷消退,暑热来临;暑热消退,寒冷来临。寒暑交替,年岁就形成了。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译:《周易》之道是,处于困境中就要变通,变通了就可以顺达,顺达了就可以长久。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
译:拥有万物,这是伟大的事业。天天进步,就是崇高品德;生生不息,就是《易》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
译:万物各自得到它的和谐状态,就能不断生长。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译:(不同因素)和谐相处,就能产生新的事物;相同因素的累积,事物不会得到发展。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宋]张载《正蒙·太和》)
译:互相感应才会有贯通,没有对立的双方,就没有统一体。所以,圣人以刚强和柔弱作为根本之道,天地阴阳毁灭了,就不会有变化。
【例证】
朱熹与陆九渊“论敌”相亲
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当时一对“论敌”。朱熹是婺(wù)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为孔子以后我国著名的大儒、哲学家。他的学问很渊博,著作很多。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理”。他认为“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他说:“有理而后有气。”陆九渊是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也是一个大哲学家。他提出“心即理也”的理论,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朱熹和陆九渊这两位当时颇有影响的学者,学术观点针锋相对,常常发生争论,唇枪舌剑,据理争论,互不相让,各持已见,争论了十几年没有个结果。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今上饶)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大辩论,这就是我国哲学史上有名“鹅湖之会”。朱熹把伦理纲常说成是人所固有的本心,但他们的争论根本目的都要人民安于现状而不要起来反抗。
在教育学生上二人也是见解不同。朱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多读书。”陆九渊针锋相对地提出:“道理存在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朱熹不同意这种观点,拍案而起:“学习不破万卷书,怎能有出息?”陆九渊简直怒发冲冠了,他坚持说“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
这场争论,两人都声高颜厉,面红耳赤,争吵得不可开交,但是朱熹和陆九渊哲学思想和治学思想上的分歧,无数次的争论,并没有妨碍他们之间的友情,反而在争论中加深了友谊,成了论敌相亲的好朋友,他们两人互拜为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完全没有门户之见。
后来。朱熹在庐山脚下办起了“白鹿洞书院”,他不但自己亲自讲学,还热情邀请陆九渊前来为学生讲学,而“论敌”陆九渊便欣然前去讲学,他深刻细致地剖析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使许多身受其害的学生很受教育,有的竟痛哭流涕,悔恨莫及。而朱熹对他的讲课非常赞赏,还将陆九渊的治学警句镌刻在石碑上,立于“白鹿洞书院”门口。
朱熹与陆九渊“论敌”相亲,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佳话。
在教育学生上二人也是见解不同。朱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多读书。”陆九渊针锋相对地提出:“道理存在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朱熹不同意这种观点,拍案而起:“学习不破万卷书,怎能有出息?”陆九渊简直怒发冲冠了,他坚持说“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
这场争论,两人都声高颜厉,面红耳赤,争吵得不可开交,但是朱熹和陆九渊哲学思想和治学思想上的分歧,无数次的争论,并没有妨碍他们之间的友情,反而在争论中加深了友谊,成了论敌相亲的好朋友,他们两人互拜为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完全没有门户之见。
后来。朱熹在庐山脚下办起了“白鹿洞书院”,他不但自己亲自讲学,还热情邀请陆九渊前来为学生讲学,而“论敌”陆九渊便欣然前去讲学,他深刻细致地剖析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使许多身受其害的学生很受教育,有的竟痛哭流涕,悔恨莫及。而朱熹对他的讲课非常赞赏,还将陆九渊的治学警句镌刻在石碑上,立于“白鹿洞书院”门口。
朱熹与陆九渊“论敌”相亲,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佳话。
和为贵——文成公主入藏和蕃
中国古代有许多“和亲”的故事,朝廷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以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的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藏嫁松赞干布,就是古代“和亲”的典范之一。
唐太宗深谋远虑
唐太宗深谋远虑
唐代的吐番,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吐番和内地没有来往,非常闭塞落后。唐太宗贞观12年,吐番王松赞干布率军攻打大唐边城松州,即现在的四川松潘县,杀人抢劫,犯下罪行。唐太宗治理下的中国,正值大唐盛世,国富兵强。唐军大败吐番于松州城下,擒获不少作恶歹徒。松赞干布俯首称臣,并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深谋远虑,以攻心为上,赦免其罪行,释放被俘人员,答应其求婚请求。唐太宗选定一位远亲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积极准备着送她入藏和蕃。
庞大的送亲队伍——俨然“文化农业访问团”
贞观15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番,松赞干布时年25岁。这支庞大的送亲队伍里,有文成公主的陪嫁侍婢,还有一批文人和乐师以及农技人员,几乎就是一个“文化农业访问团”。他们携带着大量的书籍,乐器,粮食种子等。他们是去干什么的呢?原来,此时吐番已击败了吐谷浑(今青海一带),成了西南的霸主。唐太宗认为,只有对吐番加强笼络,搞好关系,才能保证大唐边陲的稳定,因此要从经济和文化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使吐番归顺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任务而远嫁的,这支队伍就是协助她去完成这项使命的。
藏汉和睦相处30年
松赞干布欢天喜地与文成公主成亲,夫妻恩爱,并在拉萨布达拉山为她修建宫殿。松赞干布下令臣民拜汉族的文士为师,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农技,种植谷物,学习演奏乐器,还派了一批又一批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学习。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推行改革,吐番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整整30年,边疆无事,藏汉和睦相处。
唐高宗决策失误
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太子嗣位为高宗。松赞干布去世后,吐番与吐谷浑关系恶化,双方均上书唐朝请求裁决,可唐高宗迟迟不予办理。吐番起兵击溃吐谷浑,不料触怒唐高宗。唐朝派薛仁贵督师讨伐,被吐番打得一败涂地,损兵折将,从此,吐番不服大唐,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永无宁日。文成公主和蕃,不仅巩固了西南边防,更把汉民族文化传布到西域,促进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友谊,这是唐太宗的英雄业绩。唐高宗不能善加利用,决策错误,轻易挑起战争,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毁之一旦,岂不可惜!
民族关系和为贵
古代的“和亲”又岂止文成公主,公元前54年,汉元帝送宫女王昭君远嫁蒙古呼韩邪单于的故事。古之匈奴,即今之蒙古族,这个骑马的民族,进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历史上曾长期为汉族人的大患,筑万里长城挡也挡不住。可是,昭君出塞和亲,换来了汉蒙两族人民60多年的和睦相处。内蒙许多地方修建有昭君墓,王昭君永远活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同样,文成公主死后,吐番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至今藏族人仍把她视为神。这些祠庙和坟墓,成了汉蒙汉藏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对古代的和亲政策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今虽不搞“和亲”,但“和为贵”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对拉萨极少数作恶分子是需要依法惩处的,但对绝大多数藏民要以攻心为上,以教育为主,以宽大为怀,消除民族仇恨,促成民族和解,以维系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万古长存,西南边陲安定无事。
庞大的送亲队伍——俨然“文化农业访问团”
贞观15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番,松赞干布时年25岁。这支庞大的送亲队伍里,有文成公主的陪嫁侍婢,还有一批文人和乐师以及农技人员,几乎就是一个“文化农业访问团”。他们携带着大量的书籍,乐器,粮食种子等。他们是去干什么的呢?原来,此时吐番已击败了吐谷浑(今青海一带),成了西南的霸主。唐太宗认为,只有对吐番加强笼络,搞好关系,才能保证大唐边陲的稳定,因此要从经济和文化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使吐番归顺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任务而远嫁的,这支队伍就是协助她去完成这项使命的。
藏汉和睦相处30年
松赞干布欢天喜地与文成公主成亲,夫妻恩爱,并在拉萨布达拉山为她修建宫殿。松赞干布下令臣民拜汉族的文士为师,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农技,种植谷物,学习演奏乐器,还派了一批又一批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学习。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推行改革,吐番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整整30年,边疆无事,藏汉和睦相处。
唐高宗决策失误
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太子嗣位为高宗。松赞干布去世后,吐番与吐谷浑关系恶化,双方均上书唐朝请求裁决,可唐高宗迟迟不予办理。吐番起兵击溃吐谷浑,不料触怒唐高宗。唐朝派薛仁贵督师讨伐,被吐番打得一败涂地,损兵折将,从此,吐番不服大唐,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永无宁日。文成公主和蕃,不仅巩固了西南边防,更把汉民族文化传布到西域,促进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友谊,这是唐太宗的英雄业绩。唐高宗不能善加利用,决策错误,轻易挑起战争,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毁之一旦,岂不可惜!
民族关系和为贵
古代的“和亲”又岂止文成公主,公元前54年,汉元帝送宫女王昭君远嫁蒙古呼韩邪单于的故事。古之匈奴,即今之蒙古族,这个骑马的民族,进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历史上曾长期为汉族人的大患,筑万里长城挡也挡不住。可是,昭君出塞和亲,换来了汉蒙两族人民60多年的和睦相处。内蒙许多地方修建有昭君墓,王昭君永远活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同样,文成公主死后,吐番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至今藏族人仍把她视为神。这些祠庙和坟墓,成了汉蒙汉藏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对古代的和亲政策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今虽不搞“和亲”,但“和为贵”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对拉萨极少数作恶分子是需要依法惩处的,但对绝大多数藏民要以攻心为上,以教育为主,以宽大为怀,消除民族仇恨,促成民族和解,以维系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万古长存,西南边陲安定无事。
【问题】
1、文成公主为什么进藏?请你叙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历史作用。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和亲的故事?
2、有人说文成公主是可怜的政治牺牲品,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来自中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贵宾聚集一堂,各国来宾纷纷夸耀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争着用本国的国粹——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古香的茅台;俄罗斯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香槟,意大利人拿出葡萄酒,德国人拿出威士忌。这时,惟有美国人两手空空。但是,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来,把各国的名酒倒在一起,举杯相敬,说:“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酒——鸡尾酒,它代表着美国的文化精神。”
“鸡尾酒”的诞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体会】
大唐盛世: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西长近万米,南北长8000多米,全城面积84平方公里。城内有东西向大街14条,南北向大街11条,其中最宽的大街叫朱雀街,当时又叫天街,宽达155米。长安城内有百万以上居民,比当时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世界上第二大城)的人口还多出20万。
由于大唐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与包容,当时长安成了一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从世界各地来的外交使节、商人和留学生挤满了长安。长安的鸿胪寺接待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而且这些使节大多率领着庞大的外交使团,出现了“万国衣冠拜冕旒(miǎn liú)”的盛世景象。来唐使节最多的是日本、新罗(今朝鲜)和大食(今叙利亚、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等国)。日本曾先后向唐朝派遣十多次“遣唐使”,包括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各种类型的专业人士和工匠,每次人数有数百人,最多达到七八百人。新罗常年居住在唐朝的留学生达到了一二百人。据《旧唐书》记载,开成二年(837)在唐朝的新罗留学生达到216人。
唐代老百姓和上层贵族大量引进外来的服饰、饮食和各种习俗,当时的长安城中“胡服”盛行,胡风弥漫。所谓胡服,主要是来自西域少数民族和波斯、康国、安国等国的服饰,其特征是短衣窄袖,以方便骑马出游狩猎。唐代女子喜欢披肩巾,是从中印度传入的。当时来自中亚、西亚的商人在长安等地开了许多酒店、珠宝店、杂器店。胡商经营的酒肆多在长安西市和春明门至曲江池一带。酒肆中有西域名酒(如高昌产的葡萄酒、波斯产的三勒浆以及龙膏酒等),还有富有异国情调的胡姬当垆。胡姬是来自中亚、西亚的女子,能歌善舞。到胡姬酒肆中饮酒聚会成了一时风尚。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常有这一类的记载,如:“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这种胡风、胡俗的盛行,显示一种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正是学者们盛赞的盛唐气象的一个特色。
谈谈你认为大唐盛世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指导】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意思是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和实生物”首先表达了矛盾对立的思想。矛盾双方共存才能生长出万物。
和并不等于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也就是说,“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以此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这就离灭亡不远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进一步区分了“和”与“同”,认为“和与同异”,只有杂多和对立的事物才是相济相成的。孔子则从做人的角度区分了“和”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才盲从附和而不讲和谐。这些都说明,在对和谐的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和并不等于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也就是说,“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去和取同”,那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以此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这就离灭亡不远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进一步区分了“和”与“同”,认为“和与同异”,只有杂多和对立的事物才是相济相成的。孔子则从做人的角度区分了“和”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才盲从附和而不讲和谐。这些都说明,在对和谐的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课堂也可以是舞台——“文成公主入藏”短剧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短剧的编演,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加深对汉藏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并深刻体验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发展;
3、通过短剧的编演,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4、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分享表现的乐趣。
活动内容
搜集相关素材,自编、自导、自演和评价这一历史短剧。
活动要求
1、历史短剧是今天人演过去的事,表演中应尽量再现历史。
2、编、导、演等活动,均应由小组合作完成。
3、可在的背景知识与主要情节符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部分情节作符合历史的发挥,力求演出流畅和生动。
活动形式
历史短剧;点评。
活动准备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出演三幕;
2、每组推选两名评委;
3、各组推选一名监制,其他同学承担编剧、导演和道具等工作;
4、教师提供有关资料;
5、写出剧本初稿后,教师审查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与同学共同讨论、修改和彩排。
活动过程
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背景,并致开场词,如下。
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的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的少数民族交往十分频繁。其中,唐蕃友好交往尤为突出,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通过和亲,促进了唐蕃友谊。
同学们自编、自导和自演这一历史剧,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情景再现在大家面前。今天的活动课,就让我们回到1300多年前的情景吧!
主持人宣布演出开始。
评委宣布评分细则。
第四课 阴阳和谐
【经典】
1、阴阳和谐
相反或相对的双方,设定其中一方为阳,另一方则为阴,二者可以和谐共存。事物常常包含着与其本质相对立的因素在其中。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译:所以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和低相互依存,声和音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
译:圆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它的功能没有弊病;最充实的东西好像有虚空,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正直的好像有弯曲,很高妙的好像笨拙,很能辩的好像口钝。
2、均衡互制
任何事物或者是事物中的任一因素,均是存在于一定度之内,为了避免该事物恶性膨胀,超过上限度而走向毁灭,就必须要有制约的力量。让两种不同的事物互相制约,使某一事物不会无限度地膨胀起来,走向极端,才能维护其存在的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质朴胜过文饰,就显得粗野;文饰胜过质朴,就显得虚伪轻浮。质朴与文饰相得益彰,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3、各安其位
万象万物之所以和谐共处,就是因为万象万物都置于恰当的位置上,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万物万象遵照预定的轨道开展活动,才能建立宇宙的秩序。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周易·乾彖》)
译:天道变化,万物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质作用。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系辞上》)
译:天是处于上位,地是处于下位,乾坤秩序由此而确立。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语)
译:天地之间的气,秩序不乱,如果秩序乱了,人民就会混乱。
【例证】
三月茵陈四月蒿
华佗最初对黄痨病(黄疸)治疗无方,后来一个病人回家后痊愈了。经过询问,才知对方吃了一种叫青蒿的草。华佗就采来青蒿,为黄痨病人治疗,没想到毫无效果。华佗再次询问,得知那人吃的是三月的青蒿。华佗明白了:春三月百草生长发芽,正是药力的峰值期。来年春天,华佗用三月青蒿治好了许多黄痨病人。 三月过后,青蒿又失去药效。到了第三年,华佗把青蒿的根、茎、叶分别进行实验,发现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就取名“茵陈”。他还编了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如果你眼里出现的是茵陈,它就是有用的;如果看见的是青蒿,它就是没有价值的。可问题是茵陈与青蒿是同一个东西。而且,即使你将它看成是药物,你的认识仍然不能“绝对化”。它在你的眼里会不停的“转化”:同一种植物在三月就是药,到了四月就是草。“有效”与“无效”集于一身。 对这个世界或他人,你怎么能下一个绝对化的定义?
这大概就是大自然“有无相生”特性的一种显现吧?
曾国藩慧眼识人
李鸿章(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带来3个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为三人分派职务,不巧的是,曾老先生饭后散步去了,于是,李鸿章安排三人在厅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归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他面试一下厅外的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面谈了,站在最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谨慎,让人放心,可委派其负责后勤供给一类的工作;中间的那位,是个阴奉阳违的家伙,不值得信任,只宜分配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最右边的,可以委以重任”。李鸿章很奇怪:“您还没有考察他们,是如何下此决断的呢?”
曾老先生笑答:“刚才我散步回来,从三人面前经过,左边那个恭恭敬敬,低头不敢仰视(估计有些“文胜质”),可见他是一个老实谨慎的人,因而适合作些后勤供给一类只需踏实无需多少开创精神的事情。中间的那个,表面上毕恭毕敬,可等我经过之后就左顾右盼,有失斯文,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家伙,不可重用。右边这位,文质彬彬,始终提拔而立,有大将之势。” 后来,右边这位为曾先生称道的老兄,就是后来的淮军名将、台湾巡抚、大名鼎鼎的刘铭传将军。
可见,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问题】
1、什么是文质彬彬呢?曾国藩是如何利用这个道理来识人的,在当今现实社会中,如何克服“质胜文则野”?
2、中国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深知“有无相生”的奥秘,依据“人无我有,人有我创,人赶我转”的治厂方针,不断地试制新产品,将“无”转化为“有”,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1980年4月,步厂长在上海看到一种新设计的黑底红花的针织涤沦面料很受女青年欢迎,他们立即赶制出被称为“黑牡丹”的女衬衣投入市场,很快就流行到全国各大城市,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化。这时,他清醒地认识到:依据“物极必反”的道理,销售高潮的出现正是生产低潮的开始,他果断地在1983年6月停止了“黑牡丹”的生产,完成了由“有”向“无”的转化。停止“黑牡丹”生产后,该厂主动转向设计与生产软立领花边女衫衣等新产品,结果这种产品又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又一次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换。海盐衬衫厂正是在企业经营中成功地运用了“无者有之、有者无之”的经营方法,使该厂立于不败之地。
步鑫生的例子给我们那些启示,请你举例说说你的理解?
【体会】
让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
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弱点的新着,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怀。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能让那条已经定格的长线变短呢?他思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什么办法,不得不再次向师父请教。
没想到师父却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来的那条线,看起来确实显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要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们无法让对手变弱,但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叔孙通制礼
叔孙通,西汉儒者,薛(今山东滕县)人。秦朝时,为七卜博士之一,曾投奔项羽,后率弟子百余人归顺汉王刘邦。刘邦拜他为博士,号稷嗣君。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即皇帝位。当时制度草创,仪法简约,群臣在未央宫里经常开会讨论时政,武将们饮酒争功,酣醉妄呼,拔剑击柱,刘邦在旁边觉得很不对劲。叔孙通知道刘邦有厌烦之心,趁机上言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及臣之弟子共起朝仪。”我愿意带学生策划一套礼仪方案。刘邦问:礼仪这个东西很难吧,你要知道我们没什么文化。叔孙通说礼仪其实不是为了约束而是沟通的桥梁,是人情的一种规范化和仪式化,它本质上就是人之常情,并不复杂。刘邦说那你就试试。于是叔孙通就带着自己的学生采古礼,参考秦仪,制定了一套礼仪,演习了一个月,然后请刘邦观赏。刘邦一看这个还简单,我们这些粗人也能学会,就这样吧。
汉七年长乐宫成,这一次就不像上次未央宫那个时候那样乱七八糟的了。首先有司仪官喊趋,武将一排,文官一列。这个时候皇帝才坐上御辇缓缓地推进来,坐在当中。无论讨论国政,还是饮酒宴乐,群臣们整整齐齐,进退有序,文明礼貌。刘邦很高兴,感慨道:原来当皇上这么过瘾!翻译成刘邦的原话就是:“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结合经典内容谈谈上面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指导】
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简而言之,这个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于阴阳两种矛盾对立的东西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而发生和存在的,孤阴或孤阳时都是万物消亡的时刻,但是阴阳有外在的表现形式,简单可称为刚柔之区别,放到人类社会中,强势和弱势群体,或者称为精英和草根也是个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哪一方面都不要希望消灭对方,因为消灭了对方,你这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古代提倡知命,也就是“不知命不以为君子”,要求人们安分守己,不做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奢想,这大体是为底层设计的理念,同时古人又提倡“君为轻,民为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为精英阶层设计的,这是要求他们要时刻关注底层的利益需求,不要视底层为奴隶。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单元:社会和谐
第五课 为政以德
【经典】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按道德的标准从政,就像是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多的星辰环绕着。”(北辰:北极星。共:同“拱”,拱卫、环绕。)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译: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民众顺服?”孔子说:“将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民众就顺服;将邪恶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服从。”(错:通“措”,放置。)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之人,而去亲近道德品质好的人,如何呢?”孔子回答说:“您主持政务,怎么还用杀人呢?您要是一心向善,百姓也会善良起来。君子的道德就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像是草,草上刮起了风,草必然倒下。”(偃(yǎn):倒伏。)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孔子说:“为官者自身端正,不强行命令就能推行各项举措;为官者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服从。”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子路》)
译: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团结众人而不结党营私。(矜:音jīn,庄重。党:结党营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并不孤单,必定会有人与他相伴。”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边远的人不归服,就以施仁政、兴礼乐来招徕他们,他们来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天下之害也。(《墨子·兼爱中》)
译:君臣之间不讲恩惠与忠诚,父子之间不讲仁慈与孝敬,兄弟之间不讲和谐与协调,这就是天下共有的祸害。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咸卦·彖传》)
译:天地交感,万物生长;圣人感受人民的心愿,而达致天下和平
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
译:用道德来使别人信服。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君子心中保存着仁道,保存着礼仪。仁就是爱人,有礼貌,就是尊敬人。爱护他人,他人总是会爱护自己;尊敬他人,他人总是会尊敬自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天时有利不如地理有利,地理有利不如人与人和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译:父子之间相亲相爱,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差别,长幼之间有秩序,朋友之间有信义。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译:以正义的原则相区分并且能达到和谐,和谐则保持统一,保持统一则力量多,力量多则强大,强大则能战胜一切。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荀子·王制》)
译:平民百姓安于政治,然后官员才能安于权位。传言说:“君王,是船;平民,是水。水可以载负船,也可以颠覆船。”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王要平安,最好是公平执政,爱护人民。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
译:上天生养人民,并不是为了君王;上天设立君王,则是为了人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译:在古代,要在普天之下弘扬光明道德,必定是先治理国家;要治理国家,必定是先治家;要治家,就必须先修身养性;要修身养性,必须先有知识;要有知识,就必须探究事物。
【例证】
魏国之宝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与魏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魏武侯回过头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魏武侯以为山河险固是国宝,吴起认为过去许多有险固山河的国家(如三苗氏、夏桀、殷纣等)都由于不施行德政而亡国,真正的国宝应该是德政。如果不修德政,那么,乘坐这一船上的人,都成了敌国。意思是说,自己身边的人都是敌人,外面有再险固的山河又有什么用呢?
晋国苦盗
晋国从前有很多小偷.有一个名叫郄雄的人,很会辨认小偷.他只要定睛一看,小偷便无所遁形.因此,晋侯就聘请他,专门去辨认小偷。
郄雄上任后,百无一失.晋侯非常高兴,对老臣赵文子说:“我只用一个人的力量,就可杜绝全国的小偷了.根本不需要用那么多人!”
赵文子不同意晋侯的说法,便道:“如果您只是一个人的眼睛去捕捉小偷,小偷是不会绝迹的.我恐怕郄雄也不得好死。”
果然,小偷们很快就聚在一起商议说:“郄雄是我们的大敌,我们一定要铲除他.”于是,他们设下陷阱把郄雄杀掉。
晋侯知悉后,大为震惊,马上召赵文子说:“果然不出你所料, 郄雄被小偷们杀了.我该怎么办能杜绝小偷呢 ?”
赵文子回答说:“周朝有句名谚:能透视深渊的鱼的人,是不吉利的.同样,能窥悉他人秘密的本领,也只会带来不幸.大王如果真的想杜绝小偷,就要任用以身作则的贤士.只要人民有羞耻之心,他们就不会去偷窃.
晋候听从赵文子的忠告,任用贤能.不久,所有小偷都逃到邻国去了。
郄雄上任后,百无一失.晋侯非常高兴,对老臣赵文子说:“我只用一个人的力量,就可杜绝全国的小偷了.根本不需要用那么多人!”
赵文子不同意晋侯的说法,便道:“如果您只是一个人的眼睛去捕捉小偷,小偷是不会绝迹的.我恐怕郄雄也不得好死。”
果然,小偷们很快就聚在一起商议说:“郄雄是我们的大敌,我们一定要铲除他.”于是,他们设下陷阱把郄雄杀掉。
晋侯知悉后,大为震惊,马上召赵文子说:“果然不出你所料, 郄雄被小偷们杀了.我该怎么办能杜绝小偷呢 ?”
赵文子回答说:“周朝有句名谚:能透视深渊的鱼的人,是不吉利的.同样,能窥悉他人秘密的本领,也只会带来不幸.大王如果真的想杜绝小偷,就要任用以身作则的贤士.只要人民有羞耻之心,他们就不会去偷窃.
晋候听从赵文子的忠告,任用贤能.不久,所有小偷都逃到邻国去了。
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问题】
1、 “为政以德”包括了哪些内涵,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 晋侯对待小偷的方法先后有两种,为什么结果不同?
3、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体会】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善了。君子的德好比风,小人的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首先这里的“小人”应解释成百姓,君子的德行像风那样有力,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样柔顺,草受风吹拂,就一定顺风倒伏。所以孔子对季康子说,用杀人来做手段是不对的,应该以自己的德行来影响百姓。你自己用善心来行事,下面的百姓自然跟着你善化了。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后羿善于射,奡(áo)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禹、后稷(jì)亲身从事耕作,却都得到天下。”夫子不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德行啊!”
后羿、奡均是传说中的氏族部落的著名首领和英雄。后羿凭他射箭技术和武勇,为有穷国君,想称王而最后不得好死,被他的臣子寒浞杀掉了。奡又是寒浞的儿子,力气很大。所谓荡舟,就是可以把在江海里航行的船,一手抓起来在陆上拖着走。后来也不得好死,为少康所诛。南容说这两个人,一个射箭技术那么好,一个力气那么大,而后来都不得好死。这两个例子,说明靠自己的武力去侵略别人,而想有好结果,反而都不得好死。禹和后稷,没有羿、奡那么大的雄心和本事,自己规规矩矩去种田,很平凡老实的人,最后都得到了天下。禹是自己得天下,后谡是他的子孙得了周朝天下。孔子听了他的问题后没有回答,就说:“这个人思想这样正确纯正,真是了不起的君子,这个人真尊重德行。” 这里的德行指有德之人的行为,而“德治”正是通过领导者、管理者的言行来影响、引导百姓。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讲到治理国家的道理,始终认为个人的修养非常重要,任何一种制度,到底还是人为的。领导人本身端正就是一个良好政治的开端,用不着严厉的法令,社会风气自然会随着转化而归于端正。如果本身不正,仅以下达命令来要求别人,结果是没有用的。
政者正也,如果每个为政者都能够行得正,那么从政又有什么难的呢?
【指导】
不管属于什么行业,都要有职业道德,当官的也不例外,在义与利交叉的十字路口,究竟走哪一条呢?有人拽着财神爷的衣尾,不顾一切地向利字奔去,毫不回头。但也有的人却为政以德,一生正直,两袖清风,即使不利于己,也要义字当头。他们做官讲究德操,多为人民做好事,就得到群众的拥护,社会就会长治久安。如贪求无已,即使你能蒙骗一时,但终究逃不脱历史的审判!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官风不正,必然影响到社会风气,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提倡“为政以德”,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是十分必要的。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六课 大道之行
【经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
译:大道的推行,达到天下公平。选择贤者,推举能者,讲信用,建立和睦关系,所以人们不只亲爱自己的亲人,不只将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有善终,壮年人有所作为,幼儿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鳏夫、寡妇、孤儿、孤老、残废者、疾病者,都有安养的地方。男人有职责,女人有归属。钱财让人厌恶,被丢弃在地上,不会是藏于自己;出力,担心的是力不出于自身,也不会是只为自己。所以,计谋被放置起来,不拿出来用,盗窃作乱者没有出现,从家中外出不必关门,这就叫做大同。
夫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译:福善之门中没有比和睦更美好的,祸患魁首没有比内部分离更大的了。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清]朱伯庐《朱子治家格言》)
译:家门和睦相处,即使上顿不接下顿,也有很多欢乐。(饔飧:早饭和晚饭。)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子治家格言》)
译:在家里要戒除争吵,争吵最终都是祸害;为人处世要戒除话多,话多了必定会有闪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朱子治家格言》)
译:不要依仗势力欺压孤儿寡母,不要贪嘴而肆意杀害牲畜家禽。(恣:随意。)
兄弟同胞一体,弟敬兄爱殷勤;须是同心竭力,毋分尔我才真。([清]石成金《传家宝》初集卷五《安乐铭》)
译:兄弟同胞浑然一体,弟要恭敬兄要慈爱、殷勤;必须是同心尽力,不分你我,才是真正的兄弟。
【例证】
天下为公
帝尧的名字叫放勋,他处理政务,明察秋毫,思虑通达,宽厚温和,诚信恭谨,能够让贤,他的德行照耀四方,充盈于天地之间。百姓在他的英明治理下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尧眼看着老了,想到了接班问题。一天,他问:“谁是顺应天时而能够重用的人呢?”
一个叫放齐的人建议:“您的儿子丹朱,聪明能干,是个人才。”
尧叹了口气,摇摇头,“像他那样没有修养又不讲信用的人,怎能担当如此重任?”
过了一段时间,尧对众人说:“诸位首领,我在君主的位置上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我就把君位让给他。”
大家互相看看,然后说:“我们无才无德,不敢接任。”
尧说:“既然如此,就请你们推荐能够胜任这个位置的人吧。”
有人举荐舜。舜的名字叫重华,他是乐官瞽的儿子,当时他的处境很难,父亲愚昧顽固,继母诡诈偏心,弟弟蛮横不讲理,但舜仍坚守着孝悌之道,上敬父母,下爱幼弟,跟他们和睦相处,勤勤恳恳地做事。
尧也听说过舜,决定考验一下他,便授给他官职。尧让他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美德来教育民众,大家都被感化了;又让他处理政务,管理百官,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官员都听从他的命令;又让他接待四方来朝见的诸侯,各路诸侯也都恭敬而顺从。最后,尧命令舜去守护山林,舜做得也很好,即使遇到狂风暴雨也不会迷失方向。
于是,尧对舜说:“好了,考察已满三年,你可以登上君位了。”
舜认为自己还不够完美,配不上这个位置。正月初一那天举行了禅让典礼,尧把君位让给了舜。
楚人失弓
楚国有个猎人上山打猎,发现弓丢失了,但他并不去寻找。
同行的人很奇怪:“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如果晚了可找不着了。”
那个猎人笑了笑,悠然地说:“怕什么,反正会被楚人拾到,又何必去寻找呢?”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 ‘楚’字就合适了!
【问题】
1、《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请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你的笔描绘出两千年后的社会风貌。
2、孔子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尧为什么不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让给贤良的舜,这体现了什么精神?
4、楚人失弓的故事里楚人、孔子、老子的说法不同,体现了哪三种思想境界?
【体会】
一个没有小偷的城市
济州,是韩国西南海上最大的岛屿,1955年建市,是一座有, 30万人口的港口城市。人称济州“无乞丐、无小偷、无大门”。
一天晚上,我们来到了济州闹市,在一个拐弯的路边角上,发现了一个水果摊。我本想买点水果带回宾馆,可是,售货主人却怎么也找不着。问了韩国朋友,他告诉我们,这里每个水果都标了价,如果售货摊主人不在,你拿多少就把钱算好,放在一个固定的铁桶里。我问,拿了水果不付钱的有没有?他摇摇头。这个水果摊我们先后转了两遍,的确,没有发现水果被人偷的现象。
联想起白天,我们在公路边看到树上垂下的许多鲜红的桔子,举手可摘,济州的桔子味道极其鲜美,却没有发现有人去动它。
在济州民俗村,我发现此地的农户院有门框,而无大门,门框内有三根活动的横木栏杆。据介绍,三个栏杆都横置放着,表示主人已出远门,暂时不会回来,来客就不必等了;如果两根栏杆横着,放下一根木棍,说明主人出去办事,稍晚才能回来;如果横着一根栏杆,放下了两根,说明主人就在附近串门,一刻就会回来;如果三根栏杆都斜着放下,说明主人在家,来客可以进去了。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济州人虽有贫富差异,但却以盗用为耻,以劳动守法为荣。这可能就是“无小偷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天晚上,我们来到了济州闹市,在一个拐弯的路边角上,发现了一个水果摊。我本想买点水果带回宾馆,可是,售货主人却怎么也找不着。问了韩国朋友,他告诉我们,这里每个水果都标了价,如果售货摊主人不在,你拿多少就把钱算好,放在一个固定的铁桶里。我问,拿了水果不付钱的有没有?他摇摇头。这个水果摊我们先后转了两遍,的确,没有发现水果被人偷的现象。
联想起白天,我们在公路边看到树上垂下的许多鲜红的桔子,举手可摘,济州的桔子味道极其鲜美,却没有发现有人去动它。
在济州民俗村,我发现此地的农户院有门框,而无大门,门框内有三根活动的横木栏杆。据介绍,三个栏杆都横置放着,表示主人已出远门,暂时不会回来,来客就不必等了;如果两根栏杆横着,放下一根木棍,说明主人出去办事,稍晚才能回来;如果横着一根栏杆,放下了两根,说明主人就在附近串门,一刻就会回来;如果三根栏杆都斜着放下,说明主人在家,来客可以进去了。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济州人虽有贫富差异,但却以盗用为耻,以劳动守法为荣。这可能就是“无小偷文化”的历史渊源。
读了上面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指导】
孔子的大同世界,就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它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的,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这个“公”,包括财物公有和权力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唐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说:天下为公,是指天子之位,尧不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而以揖让的方式传授给具有圣德的舜;舜也不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商均,同样以揖让的方式传授给具有圣德的禹。这样的权力公有,是财物公有的保证。
二是“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是“天下为公”的大道得以通行的具体措施。管理社会事务的人员,是被民众选举出来的具备贤德和才能的人。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
三是“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在“天下为公”的社会里,讲诚信、修和睦是人与人融洽相处的突出体现,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世间的和谐。
四是“各得其所”的社会保障。正因为人与人之间亲融和谐,人们都能出以公心去待人处事,敬老爱幼,老年人、壮年人、幼小的儿童以及“矜寡孤独废疾”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和保障。男有所事,女有所归,人人安居乐业。
五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人们都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象,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人们尽其所力为社会劳动,把劳动中不能尽其力和只为自己劳动看作是可耻的事。社会秩序良好,人们有安全感,路不失遗,夜不闭户。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以“假如我是市长”为题在全班开展一次演讲比赛活动,主要阐述自己的为政理念。
第三单元:天人合一
第七课 万物一体
【经典】
万物一体
消除我同万象万物之间的界限,泯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让万象万物作为心象出没于我的心灵中,充养着我的心灵生命;让自己的精神流注到万象万物中,感受万物的生命律动,让自己的生命精神同万象万物的生命精神交融在一起,互相贯通,这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
译:天被称为父亲,地被称为母亲。我们这些渺小的人,居于混沌的天地之中。所以天地万物,即是我的身体;天地的主宰,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宋]张载《正蒙·诚明》)
译:世人的心灵,为他的见闻经验所局限。圣人则能穷尽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心灵不被耳目见闻所束缚。他们看待天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属于大我的。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保己是私未忘。([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仁者与万物为一体。不能与万物为一体,只因没有忘掉私欲。
眼将山共青,心与月俱白。([明] 楚石和《寒山诗》)
译:眼中视野与山同为青色,心中感觉与月一样洁白。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鸟鸣虫叫的声音,显现着以心传心的奥秘。红花绿草,无不是表现大道的形态。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树林间松树的风声,石块上泉水的响声,在宁静的环境里去听,领会到自然界的美妙音乐。野草上升腾的烟雾,闪烁的光辉,水潭中映现的云影,在悠闲的时候去看,就可以看到了天地间最上等的色彩花纹。(文章:交错的色彩花纹。)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花栽在花盆里,就丧失了生机。鸟关在笼子里,就减少了天然的情趣。不如让山里的鲜花和鸟自然交错,成为美丽的图景,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人就会悠然自得地领会到自然的情趣。
【例证】
郑板桥的一封家书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一封家书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郑板桥在信中说,天地生物,一蚁一虫,都心心爱念。这就是天之心。人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所以他说他最反对“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就是豺狼虎豹,人也没有权利杀戮。人与万物一体,因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不能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宰。这就是儒家的大仁爱观。儒家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郑板桥接下去又说,真正爱鸟就要多种树。使之成为鸟国鸟家。早上起来,一片鸟叫声,鸟很快乐,人也很快乐,这就叫“各适其天”。所谓“各适其天”,就是万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这样,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得到最大的美感(“大快”)。这也就是《乐记》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
郑板桥的这封家书,不仅包含了生态伦理学的观念,而且包含了生态美学的观念。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
郑板桥的这封家书,不仅包含了生态伦理学的观念,而且包含了生态美学的观念。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
香玉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美。《聊斋志异》的诗意,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诗意。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与人产生爱情。如《香玉》篇中两位女郎,是崂山下清宫的牡丹和耐冬幻化而成,一名香玉,一名绛雪。她们成为在下清宫读书的黄生的爱人和朋友。牡丹和耐冬先后遭到灾祸,都得到黄生的救助。黄生死后,在白牡丹旁边长出一棵肥芽,有五个叶子,长到几尺高。但不开花。这是黄生的化身。后来老道士死了,他弟子不知爱惜,看它不开花,就把它砍掉了。结果,白牡丹和耐冬也跟着憔悴而死。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问题】
1、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火仪式是“夸父追日李宁点火”:高举火炬的李宁腾空而起,在“鸟巢”体育场上空的“空中跑道”上奔跑起来。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祥云”背景的画卷上呈现出奥运圣火在各地传递的动态影像。画卷完全展开之时,高高的火炬塔出现了。体操王子李宁点燃了巨型“祥云”主火炬塔下的“灯芯”。
圣火象征什么?2008奥运会点火仪式是怎么体现“天人合一”的? 现代人应当如何理解天人合一思想?
2、你从郑板桥的家书中得到了那些启示?有什么现实意义?
3、“某自然保护区, 一只小豹中了偷猎者下的带有钢刺的爪套, 偷猎者开了枪, 小豹为了逃生, 舍去了一只爪子从套子上逃出; 疼痛和慌忙中小豹摔下了山崖, 但挂在了半山腰的小树上, 护林员闻声赶来救起了遍体鳞伤的小豹, 在场的人们都掉下了眼泪,因为它已经失去了野生能力……”
请谈谈你对上面这个事例的看法。
【体会】
【体会】
学学郑板桥的“善良教育”
以杰出的书画艺术闻名于世的郑板桥,不但他的诗书画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和重视,他一生充满亲民思想的“善良教育”,同样是中华美德教育的典范。三百多年过去了,郑板桥唾弃暴力、热爱和平的“善良教育”故事仍然源远流长。
热爱大自然
郑板桥把关爱孩子的成长与关爱大自然看得同样重要。他52岁得一子,爱子之心,可想而知。然而他说:“爱儿必以其道。”他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首先让孩子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投身大自然经受各种熏陶,培养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心态。孩子出生断奶不久,郑板桥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机关,直接托付“舍弟”让孩子在农村有个家,安顿在“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老家,托付勤劳朴实的“郭嫂、饶嫂”管束调教,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环境中“抽心田、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
郑板桥把关爱孩子的成长与关爱大自然看得同样重要。他52岁得一子,爱子之心,可想而知。然而他说:“爱儿必以其道。”他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首先让孩子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投身大自然经受各种熏陶,培养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心态。孩子出生断奶不久,郑板桥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机关,直接托付“舍弟”让孩子在农村有个家,安顿在“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老家,托付勤劳朴实的“郭嫂、饶嫂”管束调教,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环境中“抽心田、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
爱护小动物
对孩子善良教育,郑板桥以童心塑童心。孩子爱玩小动物,是童趣童心最真切之情。在小动物被孩子玩耍时,他及时寓教于乐。本来“发系蜻蜒,线缚螃蟹”,笼中养鸟让孩子乐一乐,无可非议,但郑板桥以此为契机教育:“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至于发系蜻蜒,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拽拉而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心爱念,为的是小动物的生死存亡,为的是与小动物“一起欢喜跳跃”。为了小鸟,他不许笼中养鸟,引导孩子“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以此塑造善良的童心。
对孩子善良教育,郑板桥以童心塑童心。孩子爱玩小动物,是童趣童心最真切之情。在小动物被孩子玩耍时,他及时寓教于乐。本来“发系蜻蜒,线缚螃蟹”,笼中养鸟让孩子乐一乐,无可非议,但郑板桥以此为契机教育:“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至于发系蜻蜒,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拽拉而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心爱念,为的是小动物的生死存亡,为的是与小动物“一起欢喜跳跃”。为了小鸟,他不许笼中养鸟,引导孩子“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以此塑造善良的童心。
同情贫弱者
郑板桥家教始终贯穿“善良教育”,这同他诗画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一脉相承的,他关注孩子善良教育,让孩子从小善待疾苦弱势群体。对于身边的“贫家子弟,寡妇之儿”及周边家人儿女,都要一视同仁。凡是自己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应该分给大家共享,这样人人欢喜跳跃。对于弱势群体疾苦者,要倾注一份爱心,善待他们,周济贫苦学生纸墨笔砚时 “当察其无意中与之”,而不是倨傲施舍,让人难堪。如此善良教育是奠定善良美德的坚实基础。
郑板桥家教始终贯穿“善良教育”,这同他诗画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一脉相承的,他关注孩子善良教育,让孩子从小善待疾苦弱势群体。对于身边的“贫家子弟,寡妇之儿”及周边家人儿女,都要一视同仁。凡是自己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应该分给大家共享,这样人人欢喜跳跃。对于弱势群体疾苦者,要倾注一份爱心,善待他们,周济贫苦学生纸墨笔砚时 “当察其无意中与之”,而不是倨傲施舍,让人难堪。如此善良教育是奠定善良美德的坚实基础。
宽厚以待人
善待别人,宽大为怀,是郑板桥善良教育的重要方面,他怕孩子有优越感,指出:“我虽然官不大,我儿也算是富贵子弟了。”尊重老师,善待同学。对待比自己大的同学称先生,小一点称其兄,“不得直呼其名”。在从善如流的教育中,让孩子“多一些忠厚之情,少一些残忍之性”,唾弃暴力。郑板桥的“善良教育”已成为中华家教的光辉典范。
善待别人,宽大为怀,是郑板桥善良教育的重要方面,他怕孩子有优越感,指出:“我虽然官不大,我儿也算是富贵子弟了。”尊重老师,善待同学。对待比自己大的同学称先生,小一点称其兄,“不得直呼其名”。在从善如流的教育中,让孩子“多一些忠厚之情,少一些残忍之性”,唾弃暴力。郑板桥的“善良教育”已成为中华家教的光辉典范。
结合身边一些现象,谈谈郑板桥的“善良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附:
郑板桥《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侧,毋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情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
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唯驱之使远,避之使不伤害而已。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以此残物之命,何乎哉?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在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指导】
天及天道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万物与其生成根源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自然界。故对天及天道的敬畏,也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张载把乾坤天道视作“父母”,这与今天“地球母亲”的说法有某些类似之处。对天、天道、自然怀有敬畏和感激之心,是儒家的重要传统之一,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理深处的信念基础。长久以来,这种敬畏天、天道、自然的心理越来越淡漠。因此,当务之急是恢复这种优秀的民族心理,克服人们在自然面前的傲慢自大和人类中心主义,使敬畏自然成为以科学态度善待自然环境的普遍前提。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主要表明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融为一体,人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而生活,自然不是人类的敌人,不是人类的征服对象,而是人类的亲人与朋友,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热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维护自然就是维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八课 天道人道
【经典】
1、 天道人道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
译: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
译:从前圣人创作《易》,将用来顺从性命之理,因此确立天的道叫阴与阳,确立地的道叫柔与刚,确立人的道叫仁与义。
大抵道无天人之别,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其分虽殊,其理则一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一)
译:大概道没有天和人的差别,道在天就为天道,在人就为人道。虽然有所区别,它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2、天、地、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译: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但总是扶助着善良的人们。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庄子·在宥》)
译:我与日月争辉,与天地相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
译: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因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荒淫)而消亡。用治理来对应天道就会吉利,用混乱来对应天道就有凶险。注重农业生产而且节省费用,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调养得当而且活动适时,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天道而不违背,天就不能使他遭受灾难……天有时令,地有财富,人能够治理,这就叫做人能够与天地相配合。
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
译:什么是根本?答:天地人,是万物的根本。天生长了人,地抚育了人,人成就了自己。天赋予了人孝悌的品质,地提供给人衣食,人用礼乐成就了自己,这三者相互依存,合成一体,缺一不可。
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译:人对下掌管万物,对上参入天地之中。
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南朝?宋]何承天《达性论》)
译:没有天地,人也就不会产生;没有人,天地就不会充满灵气。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宋]朱熹《中庸章句》)
译:天地万物与我本来是浑然一体的,我的心端正了,天地之心也就端正了。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宋]张载《经学理窟·气质》)
译:心地宽广,万物通畅;心地狭小,万物都有弊病。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为天地万物之主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答季》)
译:人是天地万物的心灵,心灵即为天地万物的主宰。
【例证】
伏羲八卦图
传说,伏羲周游各地,教人们制造农具,开垦荒地,种植五谷。当伏羲在洛阳东北孟津老城教会了人民耕作后,便到别处去教其他人耕作。
伏羲走后不久,图河里出现了一只头似龙,身似马,满身鬃毛卷成无数个漩涡的妖怪,人们按它的形状称之为龙马。相传龙马是水中蛟龙变成的,凶猛无比,它跑到那里,那里就平地生水。转瞬间,便令到方圆七里的范围出现了雷河、孟河、位河、陈河、西里河、东里河、郑河及图河等八条河,使得洪水横流,冲坏了无数田地,淹死了无数人民,而不少人更被龙马吞食了。正当人民处于生死边缘的时候,伏羲乘坐着六龙,身披胡叶,飘然而至。他听见人民的哭声,看见被损毁的田地,心里非常难受。伏羲来到图河边,冒着被龙马吞食的危险,赤手空拳与龙马搏斗。说也奇怪,那匹凶残的龙马见了伏羲却一反常态,顿时变得温驯善良,驯服地依偎在伏羲的腋下。伏羲见龙马归顺,便把龙马养在两块围了篱笆的高地上。伏羲降服了龙马,发现龙马身上鬃毛的漩涡十分奇怪,认为其中必有玄机,于是他筑了一个高台,把龙马牵上去细心观察。伏羲足足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终于根据龙马身上的漩涡形状,研究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套八卦图,人称伏羲八卦。八卦互相配搭,又可变成六十四卦,正象征了伏羲用了六十四天研究八卦。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龙马归顺以后,在伏羲的感召下,悔恨以往的过错,便利用自己深谙水性的特长,替人民疏通河道,消灭害人的狼虫虎豹。后人为了纪念伏羲的恩德和将功补过的龙马,便在当年伏羲降伏龙马的图河故道上,修建了一座负图寺,寺前高竖两座大碑,一座刻上“图河故道”,一座刻上“龙马负图”。而当年伏羲拴龙马的地方称为马庄;当年伏羲研究八卦的高台称为八卦台;先后圈养龙马的那两个地方,则叫做前圈和后圈。
人无弃人
公孙龙子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如果一无所长,我不会与他交往。”
一天,一个人穿着粗布衣服,扎着麻绳腰带,前来求见公孙龙子,要求成为他的弟子。
公孙龙子说:“你知不知道,我收弟子有一个要求?”
那人说:“有什么要求?愿闻其详。”
公孙龙子说:“我收弟子只有一个要求:必须有一技之长。请问,你有什么特长吗?”
那人回答说:“我擅长喊叫,声音可以传达几里之外。”
公孙龙子回头问他的弟子们:“你们中间,有没有人擅长呼喊?”
弟子们回答说:“没有。”
公孙龙子对那人说:“好!你可以成为我的弟子。”
那人走后,一个弟子问公孙龙子:“先生为什么要收下他呢?”
公孙龙子说:“他擅长呼喊。”
弟子问:“呼喊也可以算是一种技能吗?”
公孙龙子说:“你们都不具有,只有他擅长,难道能者不是技能吗?”
后来,公孙龙子到燕国去游说燕王,经过黄河的时候,赌船却停在对岸,公孙龙子叫那个擅长呼喊的弟子大声呼喊,渡船上的人听到了,把船从对岸划过来。
一个弟子说:“好啊!呼喊果然是一大特长。”
公孙龙子说:“古人说过,天下没有绝对无用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物,这就叫做顺应天道。”
【问题】
1、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易传·系辞》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为什么说八卦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2、有人说,“你一个人的力量对于整个地球简直是微乎其微,何必倡导什么环保低碳呢?”对此你怎么看?
【体会】
盘古开天辟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这则民间故事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寓意。
首先,是 “天人合一”观。在那里,天人互变,人就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人,人与自然融成为一个大我,密不可分。
其次,体现着人与万物、万物与万物之间的平等意识。既然人与大自然血肉一体,那么,自然界便没有尊卑等级的差别。其一,构成人的肉体的各个器官没有高下之分,因而,由这个肉体变化而来的各类物种自然也没有优劣之别,物种与物种之间是平等的。其二,天地万物是由人变来的,人是可贵的,天地万物自然也是可贵的。因而,人与万物之间是平等的。
首先,是 “天人合一”观。在那里,天人互变,人就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人,人与自然融成为一个大我,密不可分。
其次,体现着人与万物、万物与万物之间的平等意识。既然人与大自然血肉一体,那么,自然界便没有尊卑等级的差别。其一,构成人的肉体的各个器官没有高下之分,因而,由这个肉体变化而来的各类物种自然也没有优劣之别,物种与物种之间是平等的。其二,天地万物是由人变来的,人是可贵的,天地万物自然也是可贵的。因而,人与万物之间是平等的。
再次,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的生命。既然大自然的万类万物是人的肉体变成的,那么尊重大自然,就是尊重人类的生命。应该像爱护人的每个器官一样去爱护大自然:像爱护眼睛、肺、肠子、四肢等一样来爱护太阳、大海、河流、山川。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类破坏大自然,就是残害人的自身:你乱伐树木,就是乱刮自己的头发;你污染湖泊,就是污染自己的肝脏;你滥杀飞禽走兽,就是割杀自己的手指脚趾;你残踏青草,就是拔去自己的体毛。
【指导】
天人关系,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
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在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总的来讲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主张顺应自然。二是师法自然。三是神权天授思想。
在现今,尊重自然的存在权利,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既是一种对天道的感悟,也是一种理想境界,这是“天人合一”中最具现代意义的因素。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以“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或“感恩自然”为主题在全班开展一次演讲、讲故事比赛活动。
第九课 生态伦理
【经典】
1、生态伦理
(1)仁爱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译:君子对于家禽野兽,看见它活着,就不忍心看见它死去;听见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宋]程颢 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译:有仁德的人,把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天地万物无不是“大我”的组成部分。既然认作是自己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关爱不到之处呢?如果自己没有拥有它们,它们自然与自己不相干。譬如,手和脚丧失了知觉,身体之气已经不能贯通,它们已不属于自己了。
(2)正义
宇宙万象万物各自具有自己的价值,都是宇宙生命中平等的成员。而人类中心主义,则从人类的利益出发,将人类树立为价值主体,而将宇宙中的其他一切生命都视为价值客体,并运用价值规律,把万象万物区别为许多不同的等级,使之有贵贱之分,这就妨碍了在宇宙间建立公正。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就可以看到,宇宙万物平等地存在着,各自具有自足的生命价值。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
译:所以能够以珍重自身生命去珍重天下人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惜自身生命去爱惜天下人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
译:从大道的立场上来看,万物无贵贱之分。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
译:苍天覆盖万物,不偏私;大地载负万物,不偏私;日月普照万物,不偏私。敬奉这三者来为天下辛劳,这就叫做“三无私”。
(3)节制
人的能力的无限发展,已远远突破了自然的限制,极大地改变了环境阻力,打破了人类同其他动物种类之间的平衡,成为地球的异化者。必须通过节制,使每一个人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
译: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译:表现单纯,存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周易·节彖》)
译:天地有节制,四季才形成,节制确立了限度,不伤害财物,不伤害民众。
(4)和谐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礼记·乐记》)
译:恢弘的音乐,与天地一样和谐;盛大的礼仪,与天地一样有节制。和谐,所以万物不丧失;有节制,所以才祭祀天地。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译:音乐表现了天地的和谐精神。礼仪表现了天地的秩序。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变化。有秩序所以万物都有分别。
【例证】
里革断罟
一年夏天,鲁宣公兴致勃勃地把鱼网浸在潭里准备捕鱼。正在这时,里革刚好从谭边路过,见到后立即把鲁宣公的鱼网的纲绳剪断了,并且把网拉上来扔掉。鲁宣公正不知何意,里革却说:“古时候,大寒降下,土中的蛰虫开始动起来,渔师在这时候讲习如何用渔笱网,渔笱捕取大鱼、鳖、蜃等,把最先捕得的鱼鳖陈列在宗庙里祭祀祖先,在全国实行,帮助疏通阳气。这时候,鸟兽怀子,水中的动物成熟,兽虞下令禁止用兔网、鸟网捕捉鸟兽,而用矛等刺取鱼鳖,将它作成干鱼干,以备夏天食用,这样做促使鸟兽生长。到夏天鸟兽长成,水中动物孕育,渔师在这时下令禁止使用大小鱼网捕鱼,只是设陷阱,在陷阱中装设捕兽的装置,捕取禽兽,来充实宗庙中的祭品和厨房里的食物,使鱼鳖生长,为了积蓄物力,补足国家的财用。在山上不砍伐树木所生的新芽;在沼泽里,不割取未长成材的草木;对鱼,禁止捕捞有卵的鱼和小鱼;对兽,要使那些幼鹿麋子等小兽长大;对鸟,要使那些鸟卵孵出,小鸟长成;对可食的虫,要留下卵和未生翅的幼虫,使各种植物、动物生息繁衍,是古人的遗训。现在鱼正在怀孕,不使鱼生长,又用网捕,是贪婪无尽头啊!”
鲁宣公听了说:“我有过错,而里革纠正我,不也是很好吗?这是一张好网啊!他使我懂得了使鱼虫鸟兽等繁衍的规矩,叫有关官员把它收藏起来,让我不忘里革的告诫。”乐师中有一个叫存的在旁边侍候,听到鲁宣的公话后说:“收藏网,不如把里革放在身边不忘他的话。”
鲁宣公听了说:“我有过错,而里革纠正我,不也是很好吗?这是一张好网啊!他使我懂得了使鱼虫鸟兽等繁衍的规矩,叫有关官员把它收藏起来,让我不忘里革的告诫。”乐师中有一个叫存的在旁边侍候,听到鲁宣的公话后说:“收藏网,不如把里革放在身边不忘他的话。”
和谐万物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外面散步,走着走着飞来了几只山上的野鸡。一看到孔子抬脸,这些野鸡扑楞一下就飞起来了。后来野鸡发现孔子神色也没有什么恶意,又都集合起来,渐渐又落下来了。孔子看着它们就跟学生说了一句话:“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无非兴也”。
你看山上这些野鸡野鸟,它们多么得其所哉,天地欢欣。这就是一个春风浩荡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这么蓬勃,时哉时哉,得其时也啊。这多好啊。学生子路就对它们作了作揖,然后坐下。这些鸟跟人其乐融融,哗啦哗啦又都飞起来了。你看,这是个多么令人感动的、人跟自然之间和谐的一幅图画。
【问题】
1、“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道旁杨柳枝,青青不可攀。回看攀折处,伤痕如泪潸。古人爱生物,仁德至今传。草木未摇落,斧斤不入山”。
上面的两首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请举例说明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里革为什么剪断鲁宣公的鱼网的纲绳,他是怎样说服鲁宣公的?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3、今年元旦,小胡的爸爸动起吃野味念头,要驾车去买麻雀,小胡听说不想让爸爸去,可是不知怎样说服爸爸,请你帮助一下小胡吧。
【体会】
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
德国是个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说到奔驰、BMW、西门子……没有人不知道,世界上用于核子反应炉中最好的核心泵就是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生产的。
在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一定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吧。
去德国考察前,我们在描绘着、揣摩着这个国度。到达港口城市汉堡之时,我们习惯先去餐馆,已在驻地的同事免不了要为我们接风洗尘。
走进餐馆,我们一行穿过桌多人少的中餐馆大厅,心里犯疑惑:这样冷清清的场面,饭店能开下去吗?更可笑的是一对用餐情侣的桌子上,只摆有一个碟子,里面只放着两种菜,两罐啤酒,如此简单,是否影响他们的甜蜜聚会? 如果是男士买单,是否太小气,他不怕女友跑掉?
另外一桌是几位白人老太太在悠闲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后,服务生很快的帮她们分配好,然后就被她们吃光光了。
我们不再过多地注意她们,而是盼着自己的大餐快点上来。驻地的同事看到大家饥饿的样子,就多点了些菜,大家也不推让,大有“宰”驻地同事的意思。
餐馆客人不多,上菜很快,我们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满,看来,今天我们是这里的大富豪了。狼吞虎咽之后,想到后面还有活动,就不再贪恋酒菜,这一餐很快就结束了,结果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吃掉,剩在桌面上。
结完账,个个剔着牙,歪歪扭扭地出了餐馆大门。出门没走几步,餐馆里有人在叫我们,不知是怎么回事,是否谁的东西忘记了?我们都好奇,回头去看看。原来是那几个白人老太太,在和饭店老板叽哩呱啦说着什么,好像是针对我们的。看到我们都围来了,老太太改说英文,我们就都能听懂了,她在说我们剩的菜太多,太浪费了。我们觉得好笑,这老太太多管闲事!
“我们花钱吃饭买单,剩多少关你老太太什么事?”同事阿桂当时站出来,想和老太太练练口语。听到阿桂这样一说,老太太更生气了,为首的老太太立马掏出手机,拨打着什么电话。
一会儿,一个穿制服的人开车来了,称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问完情况,这位工作人员居然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的罚款 。这下我们都不吭气了,阿桂的脸不知道扭到哪里去了,也不敢再练口语了。
驻地的同事只好拿出50马克,并一再说:“对不起!”
这位工作人员收下马克,郑重地对我们说:“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
我们脸都红了。但我们在心里却都认同这句话。
这个富有的国家里,人们还有这种意识,我们得好好反思。
我们是个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国家,而且人口众多。平时请客吃饭,剩下的总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丢面子,担心被客人看成小气鬼,就点很多的菜,反正都有剩,你不会怪我不大方吧。
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改变我们的一些习惯了,并且还要树立“大社会”的意识,再也不能“穷大方”了。
那天,驻地的同事把罚单复印后,给每人一张做纪念,我们都愿意接受并决心保存着。阿桂说,回去后,他会再复印一些送给别人,自己的一张就贴在家里的墙壁上,以便时常提醒自己。
读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指导】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所倡导的这种人生宗旨与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是针锋相对的。
有些人为了金钱和享受,可以不顾一切,只要有利可图,便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哪怕是濒临绝灭的珍贵的动植物,也要大肆屠捕和砍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无所不用其极;许多商品生产者唯利是图,从片面追求利润出发,只要有钱可赚,便不管生产的商品是否会造成环境极大的污染和对人民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乃至制造一些毒害人民的屠杀生灵的违禁物品,以谋取暴利。其结果,终于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歪风邪气蔓延滋长,人的本质发生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恶化,使人类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相反,如果人人都能信守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所倡导的“归真返朴”、“知足常乐”的人生宗旨办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整个社会风气就可以大大好转,人们的思想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并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恢复人类原有的素朴无欲的自然本质, 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十课 人与自然
【经典】
1、辅佑自然
人担负着“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使命,推动自然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发展。
大人者,有容物,无去物,有爱物,无徇物,天之道然。天以直养万物。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尽道矣。([宋]张载《正蒙·至当》)
译:大人,能够容纳万物而不抛弃万物,能够珍惜万物而不屈从世俗,天道也是这样。上天公正地抚育万物。代表上天来治理万物的人,以各种方法获得成功,不损害这种公正,这就是坚持正道了。(直:公正。徇:顺从。)
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唐]吴競《贞观政要·纳谏》)
译:弄干湖塘来捕鱼,不是捕不到鱼,而是第二年就没鱼可捕了。焚毁树林来打猎,不是得不到禽兽,而是明年就没有禽兽可得了。(畋:打猎。)
2、顺应自然
维护自然的原有形态,遵循自然规律,顺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人对生存环境的肆意改变和破坏,使得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产生变化,从适应于人生存的形态向不适应于人生存的形态转变,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扭转,终将形成一个完全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求人们戒除违反自然万物的天然本性、破坏自然状态的行为。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译: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不敢妄为。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
译:万物无不是尊崇“道”而且推崇“德”。“道”被尊崇,“德”被推崇,没有谁来命令万物,万物保持着自然状态。
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知北游》)
译:是天地给你以形体。生命并不属你所有,是天地给了你和谐之气才使你有了生命;性命并不属你所有,是天地给你顺畅之气才产生的;子孙并不属你所有,是天地蜕变出来的。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骈拇》)
译:鸭腿虽短,如果给它续上一截,它就会忧愁;鹤腿虽长,如果给它砍掉一段,它就会悲伤。所以,天然是长的不去截短它,天然是短的不去续长它,哪里用得着替它们担忧呢。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庄子·列御寇》)
译:圣人安于自然状态,而不安于非自然状态;众人安于非自然状态,而不安于自然状态。
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
译:农夫集中力量耕作,少有其他技能,就能够对上不丧失天时,对下不丧失地利,中间得到人和,众多农事就不会荒废。
自然之道不可违。(《阴符经》)
译:自然之道不可违背。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三国?魏]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
译:万物以自然作为自己的本性,所以,可以遵循而不可妄为,可以疏导而不能阻塞。
无事在身,并无事在心,水边林下,悠然忘我。诗从此境中流出,哪得不佳。([清]徐增《而庵诗话》)
译:自身没有事情,心中无事牵挂,在水边林木之下,悠然自得,忘却了自己。诗情从这种境界中产生,怎么会不好。
3、效法自然
遵守万象万物固有的规律,而不妄加改变;尊重万象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改变;维护万象万物的自然存在形态,而不妄加破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译:人以大地为法则,大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庄子·天地》)
译:没有欲望,天下富足;不妄为,万物自然生长。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译:圣人崇尚天地之美,通达万物之理。所以,至德之人不妄为,大圣人不造作,这是法取天地。
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庄子·徐无鬼》)
译:以自然待人事,不以人为的方式干预自然。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违也。([三国·魏]王弼《老子》第二十五章注)
译:道不违背自然,才得到自己的真性,这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说,自然之物是方的,就效法它的方;自然之物是圆的,就效法它的圆,对于自然是不能违背的。
4、返朴归真
(1)自然而然
宇宙万象万物,都是按其自身的性质而存在着,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运动着。外在强加给它的东西,只会扰乱它的存在状态。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译:我购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带病的,没有一盆是好的。我为此哭了三天,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顺从它们。毁掉花盆,把梅花全部栽在地上,解开束缚着它的棕绳。以五年为期限,必定使之康复,使之完好。
(2)顺应自然
如果人背离自然,违背万象万物自身的特性,把人为的东西强加给自然,强加给人类,使得自然处于混乱状态,社会处于异化状态。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
译:牛马四只脚,是天然的;给马套上马笼头,给牛的鼻孔穿进缰绳,是人为的。所以说:不要用人为毁灭天然。
(3)去伪存真
要戒除虚伪,撕下人格面具,消除客观世界中人的妄为因素,恢复客观世界的自然本性。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明]李贽《童心说》)
译:由此而用假话说给虚伪的人听,虚伪的人就会高兴;用假事说给虚伪的人,虚伪的人就会高兴;用假文章去同虚伪的人谈论,虚伪的人就会高兴。
(4)回归自然
尊重并维护自然万物原本的存在形态,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遵循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
译:又雕刻又琢磨,恢复它本来的样子。
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三国?魏]王弼《老子》第六十五章注)
译:小聪明是指见多识广、乖巧狡诈,掩盖了他那纯朴的本性;愚朴是指无知无识,保守纯真,顺应自然。
(5)率性而行
即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展开活动,尊重并维护自己的自然本性。感性是自然本性,德性和理性也是自然本性。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译:有道德的人,是没有失掉那种天真纯洁赤子之心的人。、
【例证】
抱瓮老人的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旅游。他在返回晋国经过汉水南边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给菜园里的蔬菜浇水。那位老人挖了一条渠道,一直通到井边。老人抱着一个大水罐,从井里汲水。水沿着渠道一直流到菜园子里。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他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工效却很低。
于是,子贡走过去对老人说:“老人家,现在有一种机械,用它来浇地,一天可以浇一百畦呢,用不着费很大的力气但工效却很高,您不想使用它吗?”
浇水的老人抬起头,看了看子贡说:“你说的是什么东西?”
子贡十分认真地对老人说:“将木头砍凿加工,做成一种机械,让它的后面重,前面轻,用它来提水,就像把水从井里连续不断地抽吸出来一样,水流得很快,哗哗地卷起的浪花简直像开水翻滚一样。这种机械名字叫做橰(gāo)。”
浇水的老人听了子贡的话却愤愤然变了脸色。他不以为然地讥笑说:“我听师傅说过,世上如果有取巧的机械,就一定会有投机取巧的事情;有投机取巧的事情,就一定会有投机取巧的思想。一个人一旦有了投机取巧的思想,就会丧失纯洁的做人的美德;丧失了纯洁的美德,人就会性情反常;而一个人要是性情反常的话,他就会和社会、自然不合拍,成为一个与天地自然社会不相容的人。你所说的那一种机械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我觉得使用它,就是在于投机取巧的事,而做投机取巧的事是很可耻的。”
子贡听了这个老人的一番话,像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一样,难为情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于是,子贡走过去对老人说:“老人家,现在有一种机械,用它来浇地,一天可以浇一百畦呢,用不着费很大的力气但工效却很高,您不想使用它吗?”
浇水的老人抬起头,看了看子贡说:“你说的是什么东西?”
子贡十分认真地对老人说:“将木头砍凿加工,做成一种机械,让它的后面重,前面轻,用它来提水,就像把水从井里连续不断地抽吸出来一样,水流得很快,哗哗地卷起的浪花简直像开水翻滚一样。这种机械名字叫做橰(gāo)。”
浇水的老人听了子贡的话却愤愤然变了脸色。他不以为然地讥笑说:“我听师傅说过,世上如果有取巧的机械,就一定会有投机取巧的事情;有投机取巧的事情,就一定会有投机取巧的思想。一个人一旦有了投机取巧的思想,就会丧失纯洁的做人的美德;丧失了纯洁的美德,人就会性情反常;而一个人要是性情反常的话,他就会和社会、自然不合拍,成为一个与天地自然社会不相容的人。你所说的那一种机械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我觉得使用它,就是在于投机取巧的事,而做投机取巧的事是很可耻的。”
子贡听了这个老人的一番话,像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一样,难为情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故事
除狼的后果
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其原因是狼被人消灭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致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群传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鹿群退化。 哎!都是人类惹的祸啊!
违背自然盲目引进,水葫芦危害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饲养生猪饲料不足,从国外引进了一种繁殖力极强的水上浮生植物——水浮莲(学名水葫芦)。如今这种浮生植物已经泛滥成灾,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水浮莲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至今几乎没有昆虫病毒和其他天敌能控制它的生长,水浮莲的繁殖速度极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滋生。据监测了解,一株水浮莲以每8个月繁殖6万新株的速度泛滥成灾。
从20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想当初人们满怀希望的把水葫芦引进到我国以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时候,没有想到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要花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防止水葫芦疯狂的生长。一个小小的水葫芦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小的教训。
从20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想当初人们满怀希望的把水葫芦引进到我国以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时候,没有想到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要花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防止水葫芦疯狂的生长。一个小小的水葫芦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小的教训。
消失的玛雅文明
盛及一时的“玛雅文明”,便是被恶化的生态系统无情吞噬的。距今2000年左右,生存在墨西哥南部恰巴斯州、尤卡坦半岛以及中美洲危地马拉等沃野上的玛雅人,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已经有了精确的历法,计算出一年的时间为365.242天,“他们的玛雅历一直推算到4亿年之后,他们留下的天文历法可沿用6400万年”;曾经建造了太阳神金字塔等一些古文明。但玛雅人数量急剧膨胀,为了生存,他们毁林造田,结果是水土流失,玛雅人终于毁了自己的家乡。
【问题】
1、你怎样理解抱瓮老人说的“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请你谈谈如何让科技发展与保护环境不相矛盾,请你想象一下科技技术的非理性应用的后果?
2、谈谈你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落实低碳生活依靠科技创新还是依靠观念革新?
3、6月25日晚,云南省马龙县遭特大暴雨袭击,穿城而过的横山河全线漫坝,上游水库也向外溢水1.5米,导致马龙县城被淹。马龙县一缪姓人士称,县城从来没有被淹过,而这次大雨前20天,横山河下游的安厦房地产小区开始在河边填土施工,原本18米宽的河道被挤占成5米。(6月28日新京报)
分析河道填土与县城被淹的因果关系,并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
4、你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并请你设计一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地球,与其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如说是子孙借给我们的;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天堂和地狱大门的钥匙就捏在人类自己的手中,保护环境,地球就是人类的天堂,破坏环境,地球就是人类的地狱。
【体会】
一个12岁女孩在联合国的演讲让世界沉默了五分钟
铃木瑟玟(Severn Suzuki)是1992年里约世界高峰会上,对全世界环境部长发出警语的12岁女孩,她自己筹钱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的峰会上,她做了5分钟的发言“世界因你而改变”。她的演说简单扼要却直指人心,要求“大人们”对于环保要说到做到,否则就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一开始大家觉得这只是漫长会议中的另一场发言而已,随着她大声说出的每一句话,会场开始变得非常安静。坐在听众席上的高官、重要人物、各国领导、科学家们,有的表情尴尬,有的似乎被什么击中,有的开始擦眼泪。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低下了头,好象不知道该怎么和这个小孩对视。 这是她说的话:
大家好,我是瑟玟·铃木,代表儿童环保团体发言。我们是一群十二岁到十三岁的加拿大儿童团体,为了改变世界的现状而努力。
我们自筹旅费,从加拿大来到巴西,经历一万公里的旅程,只为了告诉各位大人们,必须改变现在的世界。
今天我来到这里,没有任何动机。我从事环保运动,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失去自己的未来,跟选举落败和股票惨跌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我在此要说的内容,是为了所有活在未来的孩子,也为了世界上那些饱受饥饿之苦却无人关心的孩子们,以及无路可走而死亡殆尽的无数动物。
我现在很怕站在太阳底下,因为臭氧层有破洞。就连呼吸都会感到害怕,因为空气中可能会有毒。我跟爸爸常去温哥华钓鱼。直到几年前,发现了得癌症的鱼为止。而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听到动植物绝种的消息。它们永远不会再活过来了。
我这一生当中有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一片丛林,里头有各种野生动物和许多飞舞的鸟儿、蝴蝶。
可是,到了我们的下一代,是不是再也无法拥有这样的梦想?你们在我这个年纪时,是否曾经担心过这样的问题呢?
这么重要的事情,并且事态如此严重,我们人类却仍然用不以为意的轻松态度来面对。我只是个小孩,坦白说,不知道该如何挽救这个危机。可是,希望你们大人能够明白,即使是你们也无法解决!
你们不知道,该如何填补臭氧层的破洞吧?
你们不知道,该如何让鲑鱼重回变成干涸的河川吧?
你们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让绝种的动物复活吧?
还有,现在已经变成沙漠的地方,你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再造成森林吧?
如果你们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那么求你们,就请别再继续破坏下去吧!
在座当中除了政府、企业和团体人士的代表,也许还有媒体人士和政治家吧?你们是别人的母亲、父亲、姐妹、兄弟、叔叔伯伯、阿姨婶婶,而你们每个人同样也都是为人子女吧!
我还是个孩子,但我知道在场的每个人,都是同一个大家庭的一员。
我们是个拥有五十亿以上人口的大家庭。不,其实,是由三千万种生物所构成的家庭。无论国境与各国政府如何将我们区隔,这一点仍然不会改变。虽然我是个孩子,但是我明白,大家身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就必须为单一的目标团结行动。
我很愤怒,却没有迷失自己。
我很害怕,可是,要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全世界,我却不害怕。在我的国家,我们浪费了许多东西。买了就丢,然后再买过再丢。这样浪费物资的北方国家,根本无法将资源分享给贫困的国家。即使物资充裕,我们却害怕施舍、害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资产。
在加拿大的我们,享有充分的饮食与居家生活。时钟、脚踏车、电脑、电视……要数遍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大概要花上好几天吧!
两天前,我在巴西这里遇到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我们很惊讶,因为其中有个孩子跟我们说:“我真想变有钱。如果我有钱的话,我要给所有无家可归的孩子们,食物、衣服、药品、房子,以及爱与温暖。”
一个失去一切的流浪儿,都会想到互相分享,那么拥有一切的我们,又为什么要这么贪婪?这些不幸的孩子们,年纪都和我相仿,令我无法忘怀。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却过着如此天差地别的人生。
我可能也会是住在里约贫民窟的孩子之一,或是索马利亚的饥饿儿童、中东战争的牺牲者,又或许是在印度当乞丐。
我虽然还是孩子,却很清楚,如果把花在战争上的钱,全部用来解决贫穷与环境问题,地球将会变成多么美好的地方!
在学校……不,即使是在幼儿园,你们都在告诉我们,该如何在这世界上遵守规范。
比如说:不要互相争执,要以沟通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他人,弄乱的东西要自己整理,不随便伤害其他生物,相互分享,及不能贪得无厌。
那么,你们又为什么做出这些不要我们去做的事呢?
请不要忘记,你们为什么要来参加这场会议,还有,是为了谁而这么做的。
是为了你们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各位正通过这样的会议,决定我们要在什么样的世界里成长。
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时候应该能说:“一切都会好的”、“我们正在尽力”和“这不是世界末日”。但是我想你们再也说不出这些话了。你们真的还把我们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吗?我爸爸总是说:“你所做的才代表了你,而不是你所说的。”
你们所做的事情,让我在夜晚哭泣。你们大人总说是你们爱我们。我恳请你们,言行一致。 谢谢!
你们所做的事情,让我在夜晚哭泣。你们大人总说是你们爱我们。我恳请你们,言行一致。 谢谢!
【指导】
自然之道是不可违的,谁违反自然规律,最终将会危及自身。仅靠主观臆想和极大的工作的热忱来搞科研、搞开发、搞规划或实施某一项“战略工程”都有可能“顾此失彼”,乃至于还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有时,看似一种善意的帮助,其实对别人可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活动天地】
低碳环保行动
一、活动目的:
通过低碳环保活动,帮助全体学生树立和巩固绿色环保意识,进一步督促自己的环保行为,并且通过学生带动家庭、社区,争创环保教室、绿色校园,绿色家庭。
二、活动主题:
传播低碳文明,参与环保行动。
三、活动时间:至少一个月
四、活动安排:
1、师生共同设计低碳环保宣传标语:要求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2、结合团队活动,参加低碳环保宣传活动。
3、加强垃圾的分类管理。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在卫生角设置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桶,并在垃圾桶旁张贴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方便学生在扔垃圾前看一看,清清楚楚、准确无误地分类扔垃圾。教务处将在每个星期派学生干部检查垃圾的分类情况,对表现好的班级马上进行表扬。
4创建班级“绿色角”。
5、举行环保知识讲座。
6、成立“护绿”环保小组。水管员一名,负责对班级学生在洗手、洗饭盒等用水时进行监督,杜绝浪费现象。纸管员一名,负责监督班级学生一张纸两面用,不乱撕作业本,不用白纸叠飞机等,每星期抽查一次学生的作业本,一查页数,二查纸是否两面用。电管员一名,负责及时开关灯。环保小组成员每天把监督检查情况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再对有浪费现象的学生进行教育。
五、活动建议:
1、 多运动,少看电视机,少上网,多与家人和朋友聚聚,多出去散散步。
2、尽量吃绿色食品,多喝水,少喝酒和碳酸类饮料,高脂肪高糖等垃圾食品尽量避免
3、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瓦数(功率)尽量低点,照明够了就行,而且房间亮度低点更浪漫更有情趣。
4、近距离外出,尽量使用非机动车(步行或自行车)
5、不乱丢垃圾,进行垃圾分类。
6、没人或没必要的时候,不开灯、不使用空调。
7、多开窗多通风,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关紧煤气灶关电视,关空调,关电脑,
8、洗菜,洗水果的水在家中预备一个大桶盛起来,可以浇花,冲厕所,做到生活废水再利用。
9、烧饭可以先把米在水里泡段时间再烧,做绿豆汤不用高压锅,晚上把绿豆泡在热水瓶的开水里,早上就可以美美的喝了。
10、手机晚上最好关上,一个省电,一个有利于休息,当然有要紧事情除外。
11、有些包装纸,广告纸反面是空白的可以用来做便签或草稿纸。
12、合理使用冰箱,定期除霜。电脑,电视机,音响,人临时离开时,进入待机状态,以节省能源,不用时直接关机。
13、选购商品不要一味追求高档,实用,性价比高就是好商品,避免浪费。
14、能不开空调就不开空调,尽量扇电风扇,或是扇扇子,能手洗衣服,尽量不用洗衣机洗,
15、抽水马桶贮水桶中放一个装满水的大号可乐瓶,减少贮水量。最好能设计两个开关,一个用来冲大便,另一个冲小便。
6、能不用电梯就尽量走楼梯,可以省电又能锻炼身体。
六、评比总结:
利用班会活动评选“环保之星”。
第四单元:心灵和谐
第十一课 善美合一
【经典】
1、 情景相生
中国艺术家发现万象万物背后所蕴藏的生命精神。艺术家应致力于表现万象万物所蕴藏的生命精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应包含丰富的生命精神。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九势》)
译:书法来自于自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译:情感是因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是抒发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译:作文的思绪,想象极远。所以寂静地集中精神,思绪远至千年;面容悄悄地变化,视野通达万里……所以,构思的精妙之处,即是精神随物的变化而推移。
物在灵府,不在耳目。([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
译:万物之美是由心灵感知,而不存在于耳目上。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即颠仆……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译:在书写之前,应当收敛视听,杜绝思虑,集中精神,端正心态,心气平和,契合于微妙之处。心神不正,字就歪斜;志气不和,字即颠倒……所以,书法的玄妙之处,必须依靠精神去感触,而不可用力去追求;必须由心灵去领悟,而不可用眼睛去获得。(欹:倾斜。资:依靠。)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
译:你果真想学习写诗的话,那就要在诗外下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中洗去尘埃污浊;自然在心内营造了丘岭沟壑,构建城市风貌,随手画出,都能为山水传递出精神。(鄄鄂:鄄在山东省,鄂是湖北省的别称。)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有成形。([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译:天下万物,本来就是由气所造成的。就如大自然中重叠的山岭、奔腾的水流,以至于一木一石,都有生气流贯于其中,所以,它们众多但不混乱,稀少但不枯萎,合起来互相统属,分开又各自有自己的形态。
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籁而毕传其妙,则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并与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合矣。([清]朱庭珍《筱园诗话》)
译:必须使山水性情,因为绘声绘色的描写而真实再现,务必使天地灵巧,借助人为的表现而完整地传达它的微妙,就用人的性情与山水性情相贯通,用人的精神同山水的精神相融合,并且同天地的性情、天地的精神相贯通、相融合。
2、 善美合一
美,既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指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愉悦、悲壮、自由的状态。中华文化中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健康的精神。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译:孔子评论《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评价《武》,说:“美极了,但不够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译:在《诗经》中感兴,在礼仪中立身,在音乐中完成修养。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译: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心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孟子·离娄上》)
译:仁的实际内容是孝敬父母,义的实际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实际内容是知道这二者不能违背;礼的实际内容是,节制并且文饰这二者;乐的实际内容是,为这二者而乐,快乐就产生了;产生的快乐岂可止息?不可止息,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译:内心经过修养而充实,这就是美。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译:所以,推行乐教,精神清净;奉行礼教,行为就能养成,耳聪目明,心平气和,移风易俗,天下太平,善与美相辅相成。
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南朝·宋]宗炳《山水画序》)
译:圣人以自己的精神效法大道,贤者能领略;山水以自己的形态表现大道,仁者由此而欢乐,两者不是很接近吗?
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译: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阻碍,心中安宁,哪有不快乐的!
善者,美之实也。([宋]朱熹《四书集注》)
译:善,是美的内涵。
【例证】
伯牙学琴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