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 二等獎 陈雁雁

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 二等獎 陈雁雁

字号:T|T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10           
 
姓  名  陈雁雁           
 
注册名字  木格子           
 
       104020403             
 
联系方式    18788489233                   
 
 
 
 
一、仁坛   木格子   2012/11/1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幸福只在一念之间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谈起幸福,那么,我们怎样才算是幸福呢?在这个物欲膨胀的年代,人们所谓的幸福就是住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住着豪宅,开着名车,拥有金钱与权力,过着奢糜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然后,他们为了自己的这些个目的无止境的拼杀,到头来却也是欲壑难填,总是过得不称心。从未想过来享受一下生活,享受拼搏的过程,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生活就好比一杯水,可以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可以是一碗汤,可以有酸甜苦辣,但无论生活是什么,都在于你的调理与掌控。只有你摆正心态,用心生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体会到幸福,幸福很简单。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幸福就在一念之间,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高尚的,简单的幸福,而不是拘泥与物质的享受。山水都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所追求的,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这样,我们才能随时感受到幸福与我们同在。
二、木格子  义坛 2012/11/13
浅谈见利思义
      古人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言下之意是说看见利益便能想到正义,遇到危险而愿意付出生命。古人在几千年以前说的话,在今天仍然适用,并且应该大力提倡。今天的人们,对金钱、名利趋之如骛,很多人见利忘义,甚至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惜损害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的事例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正是因为各种利益存在着冲突,才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正是这种利益的冲突。
       正义指的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今天的我们总在说要建立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社会,然而,建设这样的社会就需要我们重拾“见利思义”,当今时代的见利思义是要重视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以见义勇为,见义智为为榜样,从我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顾全大局,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在不损害国家、民族、集体利益的情况下,合理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三、木格子  信坛 2012/11/13
为人之
  做人的成败,从一个人的言行及心态上完全可以反映出来,故要谨言慎行,调节好心态。做人处事之道,在于一个“信”字,古人曾说:“人无信不立”。做人如此,国家也不例外,一个国家,必须要取信于民,这样才能让百姓信赖和服从。所谓的“信”,最基本的就是要诚实守信。
   国家尚且要讲究信,做人也如此。现在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情层出不穷,那就是因为诚信缺失所导致的,又如现在的人人情冷淡,思想麻木,这很多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诚信缺失,道德沦丧所致的结果。诚信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建立一个诚信和谐的社会,首先必须从提高个人自身的道德素质做起。为人之信,在于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不要随意欺骗他人;说话不可太夸张,应实事求是,言过其实的人,最终会失去大家的信任;做事应按质按量完成,不可拖拖拉拉;与人有约要守时,这也是对人的最起码的尊重。
四、木格子  孝坛  2012/11/14
子欲养而亲不待——及时行孝
    孝道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首先直接来源于血缘亲情,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感情。。“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尊敬父母,这是人类自然的天性。古代的人对于孝顺父母做的很让人敬佩,无论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还是卖身葬父的董永,每每提起人们都是对此赞不绝口。
     现在的社会,人们在金钱与权力的奴役下,价值观发生了极大变化,“敬老,养老”等基本孝道观念在日渐淡薄,出现严重“孝危机”现象。有些人视父母为累赘,对父母冷言冷语,甚至态度粗暴;两代人之间没有亲情,只剩下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现代社会出现了“空巢老人”一说,大部分老人人格得不到尊重给老年人带来精神刺激;生活得不到照料使老年人肉体上遭受痛苦;物质得不到供养导致老年人失去起码的生存能力……
    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当代人的我们,更应该有强烈的孝顺感,要知道孝顺父母,尊重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给老人带来一丝慰藉。孝是不分年龄的,无论你年长年幼,无论你身在何地,无论你是贫是富,我们都要及时的行孝,不能说是等我们有钱了,事业成功了再来报答孝顺父母。每位父母并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给自己很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期盼的就只是孩子过得好,偶尔给他们一些带来一些欣慰就够了。因此,我们要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及时行孝,点点滴滴,从小事做起,即使不能给父母很好的物质生活,也要时常关心,理解,体贴父母,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五、木格子  仁坛  2012/11/15
关于的哲学
    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标,是人生命航程中的一座灯塔,是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从而烛照其通向生命辉煌的价值之源、理想之光。 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
   “仁”所倡导的人生哲学,便是一种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把人的生命过程看成为一种人格美的不断展示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美的一种样式。这与西方人把生命看成为一种不断获取幸福的过程相比,是显著不同的。因为幸福不过是人的主观需求的满足,而满足需求则是一种由本能所决定的生命意志的体现。事实上,这种生命哲学把生命的过程看成为一种生命原始本能的不断释放之过程,因为这种本能释放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所以这种生命哲学可以看成一种自然人生的哲学。这种生命哲学有其普适性,乃是一种适合于普罗大众的哲学。但由“仁”所提示,把生命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的生命哲学,并不具有这种普适性。她只可能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人的生命观,或者说她只可能成为社会精英的生命哲学,并且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社会的精英们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次美的历程,那他们将足以“化民成俗”,从而使整个社会都过上“合于美德的生活”。
六、木格子  毅坛  2012/11/15
何谓真正的
  “强”可以是强大,也可以是坚强、刚强。那么何谓真正的强呢?在我看来,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一种侧重于体力方面的强大,是一种宁死不屈,一往无前的力量。真正的君子所推崇的是心理的刚强,这种心理刚强看似柔弱,却有破壁透坚,摧古拉朽的力量,这种发自内心的刚强,可使人始终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立于不败之地。它还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第二种是以宽容柔和的态度去教育人,对于别人的蛮横无理也不加以报复。水随物成形,不偏不倚,不分不别的境界,所以能以柔克刚。第三种是“勇”,即勇敢,敢于拼搏,敢于斗争,这类人执着,有胆识,是内心强大的一种。无论是何种的强大,都值得我们敬仰,我们也应该学着做强大的人,不仅是体魄强健,更是心理的强大,才能面对更大更猛烈的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暴风雨。
七、木格子  毅坛  2012/11/15
 “刚毅坚卓校训给我们的启示
西南联大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为后来拯救国家、民族而培养了大批人才,它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制定了永垂不朽的“刚毅坚卓”的校训,这一校训是在特定时代与普遍大学精神相结合的产物,而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云南师范大学继承了西南联大的校训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名师大的学子,我们更应该深刻领悟其间的意义。
“刚毅”一语最早的完整诠释见于《札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至于“坚卓”一语,源于成语“艰苦卓绝”。其中“坚卓”一语,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环境条件的“艰苦”,而是人的精神修养的一种境界。
    刚毅坚卓”中的“刚毅”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对物质世界或其他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激励人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创造丰功伟业;“坚卓”则要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铁骨铮铮;不好为人师,不强为人师,而又谦恭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能移风易俗,成人之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续指引我们保持人类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尤其是作为西南联大继承者的我们,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不可被世俗的物欲填满了自己的内心,要继承西南联大的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奋斗,实现自己抱负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八、木格子 仁坛  2012/11/16
孔子式的旷达人生观
    旷达也是人生的境界。人生在世,风云变幻,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有时福星高照,事事顺心;有时阴风怒号,事事坎坷。现实,总是在人的不经意间猝不及防地予以一击,把我们伤的好深好痛,心痛得发麻的我们,也曾挣扎过,也曾奋战过,也曾想过挣脱这由不得人的事实。然而,经历越多,感触越多,也越明白,原来自己一直在努力追寻的那个可怜的目标,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虚无缥缈。于是,我们学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学着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人生。孔子的人生观总的来说就是“成德之教,为己之悦”。他主张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才有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旷达的人生观。孔子式的旷达就是要不怨天,不尤人。旷达人生是荒原大漠式的人生,因为它能接受八面来风,不拘泥小川,不徘徊窄巷,任狂风漫卷,沙走石飞,万事随生死,千虑归自然,活着就飘飘落落,天高地厚。人生旷达了,心智自然也就不会劳累,就不会活的那么拘谨和痛苦。。区区小事不能带来烦恼,不愉快的经历也不能使他怨天尤人。旷达的人体量他人,理解人生。欢乐的时候能放浪形骸,遇到挫折能顺其自然,做事的时候能专心致志,忘情的时候能忘乎所以。这种人活在世上不委屈自己,也不计较别人,因此受人敬佩。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孔子这样的旷达。
九、礼坛(回复“礼的原则”)  346  木格子
    礼的原则主要有真诚,简易,克己,适度,和谐。真诚就是与人交往要诚实,真心真意,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初衷;简易说的是崇尚节俭,忌讳铺张浪费;克己就是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说的是能够以博大宽容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每一个人,一视同仁,没有差别。“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抱有一种同情心去体贴他人的难处,懂得关心、爱护他人;适度指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等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度或不足;和谐是指与人相处和睦,人际关系良好。在今天的社会,这些礼的原则仍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要用到的,今天的我们仍需要时时懂礼仪,讲礼仪,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十、(实践精神  智坛)203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呆在井里的青蛙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丽;躲在窝里的母鸡永远不知道头顶的天空多么宽广;仅被一根麻绳拴住的大象永远不知道自己只需稍稍用力便能获得自由。小马要过河,松鼠说水深,会淹死;大象说水浅,放心过。小马经过尝试,不深不浅刚刚好。别人的言论并不能成为你做出选择的主导因素,有些事情只有亲自感受、亲自实践才能悟出真谛。实践不仅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是积累人生经验的最好过程。因此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应该多运用所学知识去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
十一、(求实精神   智坛)142
实事求是是几千几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古有商鞅“立木为信”,今有季羡林一诺千金,替人看包的事迹。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实事求是也发挥着它的魅力和作用。学习考试中我们倡导要诚实守信、不可作弊,靠自己的实力来反映自己的实际水平,具体的措施便是通报考试作弊的人并将其考试成绩作废。严重者则予以开除。交友中实事求是则体现为诚实待人、不虚假,俗话说“与人为善,以诚为本”具体的便是说到做到。善待别人,用心和别人交流,建立诚挚的友谊。我们应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做到实事求是,坚持求实精神,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十二、(尊重父母   孝坛)419
孝顺父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学会孝顺父母,首先就必须要学会尊重父母。父母将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抚养长大,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理所应当孝顺父母,尊重父母。怎样来尊重父母呢?首先,我们必须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总是对我们呵护有加,因此,我们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也是在尊重父母。其次,要关系体贴,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不可爱慕因虚荣而嫌弃父母,不管父母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父母是健康还是残疾,我们都不应该有所抱怨,父母始终是我们的骄傲,无论我们现在多么有出息,都不能忘记我们的今天是父母给的,要始终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他们敬爱有加。
十三、(赡养父母  孝坛)369
    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约有五样: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五是悦亲。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现在多数人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而他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他们不能体会父母的心意,更不懂得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对父母的健康不关心,对父母缺少礼貌,特别是不能尊重父母的意见,与家长产生意见之后,又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再长大成人后,出现了将父母随意送入养老院或随意丢弃,不赡养父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受到法律制裁,更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谴责。赡养父母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我为人子女应该做的。无论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怎样,他们总是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的,不管我们的物质条件怎样,我们都不应当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十四、(节制欲望  廉坛)198
人生在世,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人的欲望永远都是无止境的, 人们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总对名利趋之若鹜,但最后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留下。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名利的追逐,对金钱的渴望,已经到了无可理喻的地步,以至于总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抱怨,因而总是把自己的神经绷得很紧,总是在拼命的往前追赶别人,却从未想过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好好享受人生。这样的人却往往欲壑难填,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最后人生短短数十年过去,得到的不过是一些身外物,心灵仍旧是空虚的。相反的,我们对待人生做到知足常乐,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即使在物欲膨胀的今天,依然有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充实的,至少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富有的。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我们不是一直往前赶路,而是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多姿多彩的。
十五、(崇俭戒奢  廉坛)92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便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个道理:奢”能败国、败家、败自己。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精神。它不以物质是否丰富为前提。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勤俭节约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勤俭节约要从今天做起,古人的话仍值得我们借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评 语:
作者认真学习《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主题的相关经典,结合所学认真体会,用心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论述清楚、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有感而发。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