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班级:哲学10
姓名:汪姝含
学号:104020431
联系方式:15559608989 15025195010
1、仁坛 回复《一、仁的定义 》539楼
“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仁者爱人,博爱之心,仁者,首先要有悲悯天下的宏大胸怀,爱世人,能力卓越者应该发挥所长,救济苍生。资质平庸者,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更有杀身成仁,力挽狂澜于危亡,荡气回肠。仁爱是一种震撼的力量,如果将仁根植于每个人心中,那现实将是另一番景象。
2、仁坛 回复《七、仁智统一》127楼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提倡“德智并重”,并以此来培养一种健全的理想人格,而君子人格就是孔子理想中可以实现的完美人格,孔子认为要实现君子人格就需要通过教育,使其先拥有道德知识。
孔子将“君子”描绘成仪表端庄、崇德向善、谨言慎行、学以致道、善于交际、爱才惠民、安贫乐道的人。“仁”是君子一生追求的事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由此观之,要成为君子就要学习和实践,人生来时相差无几的,道德水平的差异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智慧的提高促进仁,仁也对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仁智统一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智不能离开人,否则就会与仁背道而驰,此时,智越高,与仁也就相去越远,如果这种智是不道德的,那就会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孔子才提出“仁智合一”
3、义坛 回复《一、义的定义》331楼
这里所说孔子的义是正义,是行为的标准,是做事的维度适宜,不违背道德。义是一种高于自我超越自我的善,一种必须服从的善。这倒是和以往脑海里关于“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一般理解的义,就是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按照此处的标准,这恰恰是“非义”了。不违背道德,不违背正义的标准而行动才是义,那这个道和义本身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就算是圣人给出的定义也未必就是真理,所以,此时对“义”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是极为模糊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仁爱要通过义来表现,那么义就成为了一种形式。义是形式,仁是内容,形式是有很多种的,义也就有很多种,不同身份的人行为标准本就不同,义也就不同,至于如何不同,这是个很大的学问。
4、义坛 回复《六、义利相依》123楼
这里说到的是孔子的义利观。义利相依,与从小被课本宣扬的舍身取义似乎有些矛盾。义利观是孔子的经济思想,有以利生义和见利忘义两个方面对义。利的获取要以义为准则,两者关系最终归结为贵义贱利论。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实现真正的义。但是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他提出了“礼义以为纪”来抑制人们的欲望,达到义和利的和谐统一,社会相对安宁。但是由于阶级矛盾,贵族阶级不劳而获,广大劳动人民徒劳无获,富贵和贫贱的尖锐对立,这样的社会有什么义利可言呢,因而有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把义和天命结合起来,让广大人名安于被奴役的现状,维护贵族统治。孔子的“仁”也是有阶级性的。孔子的义利观影响深远,形成了宿命论。其消极作用也很明显。孔子重义轻利,这确实符合现代社会的义利观,市场经济使得道德和金钱之间关系明突出,孔子的见利思义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5、礼坛 回复《五、礼:主题理解》228楼
有人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有人说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两者密不可分,有“以仁释礼” 。孔子认为礼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孔子认为礼是行为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标杆。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纲纪。孔子对礼的社会功用的阐释构成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框架和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了落实礼由人伦到纲纪的规范,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要先修生养性。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仁爱、孝悌、信义,才能推广到个人家庭国家。当然这就造成了人治国家的思维弊端。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礼治,孔子向往大同世界,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并未被当时的历史发展所接受。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孔子礼制的一个很好的实践。最终造就了中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也对中国人的思维行为方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成了一种国民性格,渗透到中华民族血液里。但是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中国两千年的保守和停滞儒家也难辞其咎。
6、礼坛 回复《二、礼的原则》356楼
礼的本义包含了氏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套习俗规范,随着阶级划分,里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分离,矛盾日益尖锐,其原始的人道精神单薄了消失了,礼变成了礼仪,变成了礼制宗法,封建礼制。提到礼就不得不涉及“仁”。仁礼结合。礼为仁之体,仁为礼之义。孔子主张仁与礼的统一,二者不能分离。在其思想体中,仁与礼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浑然一体。孔子维护“克己复礼为仁”的旧观念,“亲亲”和“尊尊”宗法等级原则就不能不渗入爱人之仁中,这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有等差,有等级的。缺乏了仁的礼,就是僵化的仪式。所以要将礼化为一种个人的道德自觉,赋予礼以新的价值和内涵。
7、智坛 回复《十一:智: 主题题解 》131楼
“智”论在先秦颇具争议,古文献中“智”写作“知”。孔子十分重视智。“君而子有三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所以在孔子眼中仁和智是并重的。也就是说,不惑就是智。要达到“不惑”就要学,学六经六艺核心在于礼乐。在人际关系中,知言,知人,再到智。此外还有谦逊真诚也是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之“智”亦成为人伦之智、道德之智、君子之智、礼乐之智的融汇。“智”论,既是政治论,又是伦理观,亦为道德观,还是修身论。后世儒学对孔子“智”论的承续和发挥,大致都没有超脱此域。孔子的智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对我们恰当把我为人处世原则和技巧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对于修身养性也是大有裨益。
8、智坛 回复《八、仁智统一》130楼
孔子“仁”学的提出,使得“礼”事实上依附于“仁”的存在,这样,“仁”原本是为释“礼”,却使得“手段高于目的”,“仁”才是成为孔子学说的“本根”之“道” (借用张岱年语)。
照此来说,在孔子思想中,“智者”对外在“礼乐”的学习,亦是对内在之“仁”的体认。孔子诉求的“智者”,是对“仁”、“礼”的体认、践履的儒家士人。
孔子之“智”的理路 表现为:一方面注重个人内在修身和道德感的提升,并且将个人时时刻刻措置于血缘伦理之中;另方面,亟求因个人素质的提高而带来天下之“大治”,并试图以血缘伦理来涵摄政治原则。
要发挥“智“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摄智归仁,以仁率智,让智者内养仁德,外学礼仪,以期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倘若仁不能秉道而行,不能“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在孔子看来就不能算真正的智者。离智之仁最多不过是“小慧”而已。
9、信坛 回复《一、信的定义》332楼
“信”拆字为解,人和言,信和说话有关。“人言不欺”是为信。说话算话就是讲信用,世人皆知的道理。诚信,是人行走于世的基本条件,是人之所以为文明人的基础,和“忠”并列成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从大处看,政府说话算话,取信于民,则是国家存在下去的道德基础,是比军队,粮食更重要的立国之本。后世大儒都推崇信为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孔子的观点。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孔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信,造福社会的是“大信”,君王行为只是“小信”,守小信而失大信,是无知的匹夫。放眼历史,成功者大多是不“信”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10、信坛 回复《二、信的价值》505楼
孔子认为,讲信誉是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诚,信也,诚就是真诚、城市、诚恳。信就是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诚信就是说话算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只要言语忠实可信,行为厚道恭敬,几时走遍天下也行得通。如果欺诈无信,刻薄轻浮,即使在本土,也行不通。 人言而无信,就会寸步难行。这个道理,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无论古今中外,都不能例外。
11、孝坛 回复《十一:孝: 主题题解》228楼
孝是儒家反复提及的核心伦理之一。对于孝的理解:
一是“无违为孝”,无违于礼,能以礼来奉事父母,这就是孝。我们常说“孝顺”,“顺”即是“无违”,所以说只有先顺从了父母,行的孝才会让父母感到满意。
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在外,父母常常忧虑,子女现在到了哪里,生活在外地习不习惯,工作学习顺不顺利之类的。所以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是在赡养父母、照顾父母的同时还要敬爱父母。赡养父母、照顾父母,是孝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孝的全部。孝顺是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所以孝文化的存在与弘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12、孝坛 回复《二、尊敬父母 》407楼
孔子的孝道,第一是”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事生”,还应该使兄弟之间互爱互助。弟妹尊敬兄长,兄长要友爱弟妹,这种兄友弟恭的场面,才能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
第二是”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孔子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四件大事之一,祭祀十分重要的。祭祀要按照”礼”的规定。如果自己不能亲自进行祭祀,不能让别人代替。
“慎终”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即装殓.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后悔。
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
13、毅坛 回复《八、以力抗命》25楼
这里涉及的是孔子的天命观。在孔子看来,“在他的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事情是他的力量所能支配的,有一部分事情是他的力量所不能支配的。就这后一部分说,好像有一个是个人所不能控制的力量,在那儿支配着。这种力量好像是有意志的,又好像是没意志的;好像是可以理解的,又好像是不可以理解的。这个力量就叫做‘天命’。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并说“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因此,知天命成为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知天命就是领悟到自己富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论语》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追求真理,弘扬道德,这种敢当大德的精神鼓舞着后人。
14、忠坛 回复《六、互尽忠诚 》121楼
“忠”和恕出自孔子与其弟子语录结集《论语》,孔子思想中。忠恕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里仁》。
忠,《说文解字》解释为 敬。朱熹:尽己之谓忠,“中心为忠”即心中有人(人民、君主、朋友、父母)
《论语》中的忠为公平正义、公正之心、忠心耿耿、真诚情感。忠。是内敛的。
恕,仁也。“推己之谓恕”“如心如恕”,宽容,体谅,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外显的。
孔子认为忠的原则是恕,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恕道行忠。无忠,则恕不行;无恕,则忠不成。忠恕合一,才是仁道。忠恕是互相配合,由里到外的。“忠因恕见,恕由忠出”
(注:不记得自何处摘录,觉得此解甚好,故分享之。吾师见谅。)
15、廉坛 回复《九、知耻 》98楼
看到“知耻“一题,就想到了孔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仅要了解自身的优点,还要了解自身的耻辱所在。这对个人至关重要,对国家和民族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知耻近乎勇”“ 知耻”是前提。只有“知耻”,才能唤起洗刷耻辱、捍卫尊严的勇气,激发出改造自我与社会的巨大力量,从而战胜脆弱、委琐与渺小,为自我、群体乃至国家、民族赢得伟大与光荣。
评 语:
作者认真学习《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主题的相关经典,结合所学认真体会,用心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论述清楚、观点明确、有感而发。但在形式上还可以再做好些,而有些则在内容上还可进一步思考。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