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上半年三等奖 曾诚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1年上半年三等奖 曾诚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姓名:曾诚

学号:201911120110050

中华义理总坛:一、第540

中华民族经历了公元1840年以来的剧烈动荡,到现在终于逐渐恢复其社会秩序与应有的国际地位。重新梳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重新阐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确实适当其时。与此同时,也由衷地希望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拥有开放心灵的民族文化主体认同。“中华十大义理”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谓功莫大焉。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民间智慧、民间建言,来参与到国学复兴、价值重建的讨论当中。最后,仍然必须强调重建民族文化认同、启发民族文化自觉,不可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中华义理总坛:二、第271楼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较具建设性和概括性、同时也需要加以进一步的补充。总的来说,有关国学经典教育途径的论述,历来是汗牛充栋。陈先生的这八项原则,从“知”到“行”,较好地涵盖了国学修养的一般方法,颇有宋明儒的味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国学经典教育必须要能与现代科教、人文通识教育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否则便难以真正盘活传统国学的时代精神、时代活力。再有,“接着讲”的工作与“照着讲”的工作同样重要;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在复兴国学经典教育当中,同样也不能被忽视。希望广大国学工作者能够有更多关于此方面的自觉意识!

中华义理总坛:三、第444楼

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对其本民族的经典教育都还是比较重视的。更何况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其中所沉淀的智慧成果,确实有进一步研究学习的空间,无论是就普世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言、还是就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现实价值来讲,皆是如此。而接近智慧成果本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通读经典原文本身。但笔者觉得除此之外,是否有必要就国学经典教育的方法进行革新或者至少在这方面保持长期的问题意识呢?这确实也是个有趣的问题。留待后续诸君多加以思索!

中华义理总坛:四、第450楼

“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问题而言,讲的还是蛮不错、挺到位的(虽然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总的来说,经历了公元1840年以来的变故之后,中华经典当中的很多固有表述,受到了质疑;中华经典的教育方式,也随之而然地发生了变化(甚至一度被废除大部分内容)。但往前看,中华民族如果要进一步地发展并且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与支持。甚至可以说,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前沿,往后“摸着石头过河”很大程度上可能还需要返归中华文化来提供重要的思想创新源泉但与此同时,光“照着讲”还不行;即使再迫切,也仍然要注重“接着讲”或者说“发展新思想”,惟其如此,传统文化复兴、中华经典教育才能真正延续不断、生生不息!

智:四、第597楼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所谓学术或者哲学,其与宗教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理智论证。宗教往往通过迷思使人摆脱困惑(即使是有论证,其最终的归宿也往往是归因于某种神秘的力量),但学术或者哲学则相对强调理性逻辑。从这个角度出发,弘扬国学、重建斯文,首要的便是中华义理学的创新问题。怎么样才能摆脱百年以来西方哲学范式的重大冲击、同时确保中华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和传播,将是当代重建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任务。于此而言,“创新精神”有其非常重要的价值!

仁:一、第980楼

从先秦的孔孟、到两汉的经学家、再到宋明的理学家、最后到现当代以来的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学者,基本上都认可“仁”是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一。因而,如何定义“仁”,便成为儒学内部长期以来经久不衰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所带动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儒家也势必要“走出去”。如何结合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发展出新的“仁”学理论,无疑将是儒学研究所必须重视的课题。期待有志之士的勇敢尝试!

义:一、第562楼

总的来说,“义”是作为中华文化与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一,应该争议不大,而且历来也长期地为学者们所探讨。这里想补充一点,就是现当代探讨“义”的时候,我们无法抛开“justice”词语概念的影响。“justice”作为西方法理学的核心命题之一,长期地为法律相关学者与实务操作者所探讨。近世以来,西化浪潮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因而,于当代讨论“义理”、“义利观”等命题的时候,现代法律及其学科所代表的“正义justice)”理论与实践成果,无疑是不容忽视的。

礼:一、第661楼

总体而言,“礼”作为中华文化与儒家的基本价值之一,应该是争议不大。近世以来,从清末洋务运动“中西体用论战“、”礼法之争”,到五四时期西化派与守旧派之争,再到现当代的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争辩,可以说“礼”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三纲六纪”,是中华民族的大经大法。对“礼”的坚守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展望未来,如何发展出新时期背景下“礼”的新理论与实践成果(特别是关于“仁礼关系”的时代省思),无疑将是有趣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智:一、第308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理智求实的一面、也有浪漫飘渺的一面。在古代,对传统经典当中义理的求真倾向曾经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对文章风格的求实取向曾经引发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古文运动”。在现当代,拥抱科学(“赛先生”)与民主(“德先生”),更是不能少了求真求实的“自家本领”。于生活而言,也许偶尔的“罗曼蒂克”可以很好地调剂心灵;但于学术和社会重大事务而言,我们还是强调更多点“求实精神”为好!

信:一、第600楼

无论是民间社会还是官方或者学术机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或者其它国家地区,“信”作为社会与人生的基本价值之一,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在这里想就陈杰思先生的话语作一番简单的发挥,即,就学者修养而言,“信”可能更多的是遵循第一层含义(“真实”),就如所引用的朱熹格言那样,学习朱子对于学问真理的持之以恒的追求与坚守;作为日常生活来说,“信”则可能更多的是“不欺诈、不虚伪”,在平常与人相处时,以诚相待、以善相守!总之,“信”应该贯穿于人类的学术和日常生活当中!

忠:一、第545楼

总的来说,中西方还有其它国家地区的文化,普遍都推崇“忠”。“忠”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与价值基础。在这里想强调,“忠”与“义”的关系问题。“忠”只有与道义配合的好,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作用。中国古代的“愚忠”与日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愚昧的“效忠”,是不可取的,也是新时期下建构世界伦理、整合世界秩序所必须避免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仍应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所必需的“忠”,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情感基础。

孝:一、第694楼

总的来说,“孝”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显著标志。往大了说,“孝”是中华民族的大经大法,乃至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发展出了具有丰富中国文化特色的佛家“孝”文化;往小了说,“孝”是中国人自身修养的“必修课”,如果在这方面做的不好的话,往往会引发负面的社会评价与生活体验。因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即使个人的选择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其成员四散分布,“孝”依然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必须努力经营好的人生课题。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之一!

廉:一、第359楼

一方面,贪欲是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相比于世界其它地方,东亚文化圈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对贪欲的态度会显得相对节制一些(至少表面上)。往前看,中华民族要进一步地发展乃至于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未来可能性,“对贪欲之害的‘节制’”这一古老的东亚智慧与命题,无疑是新的思想资源——一方面,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学会“节制”贪欲之害;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正常的欲望与需求所能带来的社会进步效应。

毅:一、第324楼

总的来说,一方面,“毅”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并且认为是人生成就所必不可少的品质性格;另一方面,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文化中,也多有肯定性的表述。可见“毅”的地区性与普世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每个社区要实现整体向善与和谐发展、每个个人要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肯定都无法离开对“志向”的长期坚守。当然,“毅”的前提是要对自身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对的、正确的方向的指引下,“毅”才能真正地具有价值!

和:一、第371楼

一直有种说法,“和”才是中国文化的最终目标之一。张载所谓“仇必和而解”,即是此理。纵观近代史,现代化的出现也伴随着无数生灵涂炭。自然界和人类都曾饱经风霜。所谓中国的崛起,如果其背后隐藏的中国文化信息,能为这世界增添些许安宁、增加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那真是善莫大焉!只有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和平共识,人类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现在“人工智能”出现了,如何实现新的人类之间、人类与其它物质实体之间的和谐共存,将会是新的挑战!期待“和”文化的再次伟大复兴!

 

评价:作者多从学术的角度去探讨先生所提到的道德概念,从行文可以看出作者除具备良好的国学功底以外,同时对于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外,作者始终提到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可以看出作者是将国学经典文化内化于心,并用之于今的。表现出作者对于国学文化的理性学习。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