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国策》,交知心朋友
桂林学院语言文学学院 2019级汉语言文学
201913000044 韦佼皎(女)
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也是我们一生的伴侣。如李白与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与元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与杜少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朋友在困难时相互鼓励,高兴时一起庆祝。我最近交到一个朋友,他是《战国策》,这是一本宝藏国学,他带我认识几千年前的智者们,让我受益匪浅。我介绍几个吧!
从谏如流、思维活跃、心系国家的邹忌。其妻、妾、客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是因为“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他由这件事推及到国君身上,“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用自己的事例告诉齐威王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最终使齐国大治。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王之蔽甚矣”一句,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邹忌用自身事推及国家事,展现他灵活的头脑,教会我举一反三的做事习惯。
深谋远虑、有胆有识、心细如微的触龙。国家危难之际,赵太后不忍最疼爱的小儿子为质,并对劝谏的大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觐见,赵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触龙,但触龙绝口不提“为质”二字,他与赵太后闲聊,关心赵太后的身体,太后由“盛气而胥之”变为“色少解”。之后触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爱子”问题顺势将话题引向了“谁更爱自己的子女”的论争,并巧妙的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于是触龙摆出自己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以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时,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使太后深深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触龙接着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的危害。从而也解释了他认为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的理由。这样,就使赵太后陷入了既疼爱长安君,又不让他出使齐国,为他作长远打算的这种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明白自己对长安君的爱只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溺爱,这种溺子就等于杀子。触龙的说话艺术给口无遮拦的我好好地上了一课,学学大师级别的说话艺术。同时让我的浮躁渐渐沉静,认真想想接下来的生活。
重义轻生、助弱卸强、视死如归的荆轲。秦军兵临城下,应太子丹的请求,荆轲设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出使秦国,樊於期知恩图报,为荆轲之计而自刎,之后太子丹为荆轲寻得刺杀秦王的利器,配备秦武阳为助手。在太子丹因出发日迟怀疑荆轲变心时,荆轲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便显出他何等的破釜沉舟!易水诀别之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出他何等的奋不顾身!再到秦国后,勇士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依旧泰然自若,而且还转头安慰武阳,这是何等的从容不迫! 荆轲是一位侠士,他重情,所以答应太子丹;他重义,他愿意为了燕国的百姓献身。他的结局让人觉得惋惜,但他的精神会让人一直记得。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战国策》里还有很多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谢谢《战国策》带我认识许多的朋友。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3号桂林学院语言文学学院
邮编:541006
评价:作者首先提出《战国策》这部经典犹如朋友,其次再列举了这位朋友带他认识的邹忌、触龙、荆轲等更多历史人物的典故,作者歌颂了他们的身上所表现的高贵品格,赞美他们的英雄事迹,间接表现出作者对于这些渗透出的中国优秀品质的欣赏与追求。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