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三等奖 杨霖维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下半年三等奖 杨霖维

字号:T|T

评语:说理简洁有力,典籍史料完善,语言潇洒但不做作,能在阅读经典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希望能够坚持学习经典,并在生活中践行悟出的道理。

 

学校:云南财经大学

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班级:新闻21-1

姓名:杨霖维

指导教师:任秀芹

学号:202105004077

联系方式:15287539894

QQ2990716387

 

 

 

(毅坛,一,338

毅者,何也?立志坚定,滴水渐积成海,砾石频移成山。老子《道德经》中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诚如斯语,人之行事,最难的并非是开始,而是坚守,是秉承初心,是坚持到底的勇气和毅力。勾践卧薪尝胆、车胤囊萤映雪是毅之恒者的不懈努力,是立志不移的坚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是毅之大者的无畏与坚守,是敢于坚持到底的魄力。如今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渴望急速成为潮流,少有人沉下心去做一件事,而对人对事“三分钟热度”,终究难以成事,如若人们能够做到慎终如慎始,立志坚定,何愁事不为?

 

 

(毅坛,八,85

你可知晓范仲淹,三贬三复,矢志不移。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建功立业、济世报国成了他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然而,你可知在求学过程中,范翁曾“划粥断齑”,却仍坚持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入京后范翁的仕途也是命运多舛,三贬三复,却始终忠于自己的理想,“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实乃,毅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依,顺其自然,时也,命也。然《淮南子》中言,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其意是福祸皆由自身所造成。命运不过是无力改变时的自我安慰,知天命而以力抗命,不是否定一切,而是不轻言放弃,在低谷中仍有对抗天命的勇气,不服输,敢尝试。一如范仲淹的矢志不移,苏轼的“逆旅人生”,能在峰顶俯瞰山河,也能在低谷逆风而行。

 

 

(毅坛,四,482

江湖有行者,行者皆跋涉,古今如是。东坡先生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世间有少年得志,更有大器晚成,不经一番暗夜行舟,怎得拨云见月。“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晚达者非是不达,耐得住孤独,历经磨砺,终将抵达彼岸。

在未成功前,总该经受些风风雨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断地修炼自我,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潜心积蓄,终有一日乘风而起,直上青云九霄。

 

 

(毅坛,十,201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坚守自己的底线,不为外物所改变。苏武吞毡饮雪十九载,胸中仍是汉臣魂,从未动摇一分一毫;“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不愿同流合污,屈原选择以死明志;陶渊明始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谭嗣同“横刀向天笑”,舍生取义,血荐轩辕……正如关羽面对劝降时所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万物有灵,人亦有魂,“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无论是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还是面对暴力和压迫,应有自己的坚守,不能舍弃之“魂”,心如磐石不动如山,宁可舍生取义,也绝不失了心中之“魂”。而如今社会,大多情况下,不需要我们“舍生”,但心中的道义却万不可缺失。时代繁荣昌盛,灯红酒绿的世界不免令人迷花了眼,惟愿人人心中有义,不失底线。

 

 

(毅坛,五,639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俯仰之间,我们所见世界已不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这世界唯变不变。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不息”是世界前进的态势,而“日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行于旅途,唯有自强不息,方能造就鲜花满地。

方仲永的泯然众人,令人心生悲切,而天才夭折,自满自足、不求上进当为其祸。不自满,知进取,才能生生不息。自强不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知难为而为之;自强不息,要有乐观豁达的心境,于黑暗中提灯前行;自强不息,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水滴石穿不惧岁月悠长。

 

 

(毅坛,九,165

人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渺小在于,寰宇之中,芸芸众生,人不过是其中一员而已;伟大在于,人与万物同生活在这世界上,同呼吸,共命运,而人之思想可超越死生。《庄子》中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泰山鸿毛,如何面对人生,如何看待生死,还在心间。

死生亦大矣。但总有比生死更值得的事与物,像文天祥“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生死面前,有人选择生,亦有人选择“向死而生”,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心中的坚守。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三次死亡,一是心跳停止,呼吸消逝,生物学上宣告死亡;二是葬礼,向社会宣告你已不复存在;三是当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忘记,这宇宙将再与你无关。有人虽死犹生,有人活着却毫无意义,泰山鸿毛,心中之秤而已。

 

 

(毅坛,二,319

不自尊者,必无人尊之。贫贱不能移,自尊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抛弃。膝下有黄金者,又岂止男儿?“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不自信者,必无人信之。肯定自己是人生实现自我突破的开始,自信者,能化冷眼与嘲笑为动力,敢与众人背道相驰的坚定。“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自尊是个人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是为人处世不可动摇的基石;自信我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锋利的武器、坚固的铠甲。“满招损,谦受益”,我们自尊自信却万不可自负。沧海横流,提灯砥砺前行。

 

 

 

(智坛,十一,208

智,上为知,下为曰,乃“知”的后起字,本意“聪明、智力”。《说文解字》中释“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

然而,何为智?儒教所谓“智”,不是佛教能证悟“五蕴皆空”的般若智慧,也不是能解开自然之谜的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孔子论“智”,一则说“敬鬼神而远之”,再则说“知人”,还有“知命”、“知德”、“知礼”等说法。《礼记·大学》中讲“格物致知”;《韩非子》中说“智,性也”;《淮南子》中讲“智者,心之府也”。简单来说,智也可理解为明辨是非、批判思维、求真、创新等。

 

 

(智坛,九,344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生在大学期间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而取名“知行”,中年时期发表《行知行》后才改名为陶行知。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在古老的原理也是出自观察与实验,“行”决定着我们的“知”,“知”不断反馈于“行”,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

张栻在《论语解·序》中写到,“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增长我们的知识,增进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知识的加深也进一步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知行合一,才能获得长足的进益。

蟪蛄不知一年有四季,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永远有局限,“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学识往往都会限制我们的眼界。要去不断充实自身,不断开拓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看更广阔的人生风景。

 

 

(智坛,二,443

《荀子·儒效》中有言,“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做一项研究,见而不知,难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知而不行,则容易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正如朱熹所言:“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在观察和理解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最终落实于实践,检验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便如束己于空中楼阁;只有实践,则似驰骋于洪荒之地。实践出真知,体验需力行。手执地图脚行路,明眸相道更识图。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著《本草纲目》;司马迁撰《史记》,为证魏史,大量实地调查。一如孔子所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智坛,三,333

从来都如此的,便对么?人们信奉神明,可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世间并无神明;我们称赞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高义,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尝不是另一个思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并无绝对的黑白对错,不同角度、立场、经历等,都会是人们看法不同。《资治通鉴》中讲“兼听侧明,偏信则暗。”正如是。

《世说新语》中谈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我却认为不知全貌,勿轻易下定论。如今网络发达,海量信息充斥,人们又皆可自由发表见解,或许只是无意的言语,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也许不经意间就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也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批判思维,明辨、慎行。

 

 

(智坛,四,620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精神是一种不囿常规、敢于探索的态度,要我们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发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我们改变不了规律,但可以发现规律,推陈出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古有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今有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拥有“终日乾坤,与时偕行。”的创新意识,方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智坛,五,318

自汉代至唐宋,社会上的文人雅士们无不在追求华美的辞藻,专事铺陈,文章华美之风盛行。然而韩愈、柳宗元却并未亦步亦趋,他们猛烈鞭挞内容空洞的骈文, 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 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直斥文学的弊端, 他们坚信文学需要改革才能重生,即便遭受攻计,却也坚持真理。他们最终成功,而中国文学也重焕生机。正如《论语》有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理绝不会因为一次的偶然或某人的推论而得到肯定。亿万次尝试千万次实践,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智坛,十,431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书籍使我们开拓视野、心灵丰富。求学需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索;“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态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无捷径,岁月厚积成书,日月琢磨为笔。学者,谦逊、善思、专注、好问;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材施教。

 

 

(中华义理总坛,三,471)

陈杰思先生曾指出中华经典教育的六大核心意义。但同时中华经典教育还肩负着文德教化,即推动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的使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诸子百家,儒家讲求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家讲求无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墨家讲求兼爱非攻,“天下兼相爱而治,相交恶则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流传至今无一不蕴含大义。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这些中华传统义理在今日的学习不能一味灌输和背诵,要回归社会与现实,在生活中学习,切身感受和体验其中的真谛。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