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黄帝、黄帝文化和国学

黄帝、黄帝文化和国学

字号:T|T
黄帝、黄帝文化和国学
赵文浩
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凝聚着亿万华人的情结。这种文化,就是黄帝文化;这种学说,就是我们的国学。国学是文明的升华,文明是国学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知道了我们的来源,知道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地展示国学文化。
关键词:黄帝 黄帝文化 国学 文字文化 龙文化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199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一: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二: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按照这种解释,我国国学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多年了。就是说,中国的国学应该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因此,我的论文的题目就是“黄帝、黄帝文化与国学”。
关于黄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最尊崇的当然是炎帝、黄帝二位先祖了,当然,广义也包括蚩尤等始祖,因为涿鹿大战黄帝一统天下,蚩尤的部落也被融入到了炎黄集团。为什么说中国国学是从黄帝开始的呢?这要从黄帝的丰功伟绩说起了。
战国《庄子·盗跖》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汉戴德《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话说:“(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汉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说:“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我们知道,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开创者、奠基者、缔造者。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河南具茨山),因此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老城北关),故号轩辕氏,黄帝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有嫘祖、嫫母、彤魚氏等四位夫人。生有25个儿子,得姓者12人。战国时期,人们根据黄帝的功德,以黄帝之名,编写有《黄帝内经》传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本土“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迂徙往来无常处。”这里约略可见黄帝时代的疆域,所以,黄帝开创了大中华一统天下的版图,奠定了大中华今日之基础。
由于黄帝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所以,黄帝时期中国的国学已经产生了。譬如,黄帝时期已经有了文字,有了衣冠,有了居室,有了舟车,有了医术,有了音律,有了算数,有了法律,有了祭祀,人们已经实行了一夫一妻制等等。这些都是后来国学的物质基础。换言之,这也叫黄帝文化或者黄帝精神。
    黄帝文化和黄帝精神,在当今更有现实意义,我们常常说要弘扬黄帝文化,黄帝文化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黄帝坚忍不拔克服困难,创造了文字、音律、舟车等等。他身上的这种精神,可以称之为不断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精神,海纳百川包容精神等等。黄帝把人类从蒙昧带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这种精神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创新是需要勇气与坚韧不拔毅力的,而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无所畏惧、不断开拓的民族精神。
关于黄帝文化 黄帝文化,换言之,我认为就是国学,就是国学文化。当今最热门的国学有汉字文化和龙文化,这都是黄帝文化的重要内涵和重要组成部分,就此,我谈一下汉子文化和龙的文化。 
汉字文化。汉文字都知道是黄帝臣仓颉所发明创造。《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就是说:仓颉造字成功了,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当然,这是神话传说而已。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由于仓颉造字的贡献实在太大,所以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和遗迹遍布全国许多地方。正是因为有了汉字,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未曾中断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国学之精粹我认为要数文字学,东汉许慎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汉文字学家和经学家。他广泛地吸收了两汉古文经学有关文字训诂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古汉字的全面整理和阐释,创造性地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说解文字的经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草成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经修订,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献给朝廷,从而流传后世。
自《说文解字》问世以后的1800多年间,我国传统汉字学的研究,是以其《说文》为主要对象。人们把对许慎和《说文解字》的研究称之为“《说文》学”。历代研究古代汉字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皆承继许慎所开创的事业。 由此,许慎在中华文字学史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字学宗师”,中国的“字圣”。  
建光元年(121年),许慎《说文》书成。收单字9353个;重文1163个,分于540部。许慎病重之时,遣儿子许冲献书于皇帝。死后,葬漯河郾城县姬石乡许庄村东。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于文字,还有更深的话题。我们最早的汉字,大家知道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大家大概都知道,极有传奇色彩。那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就在19世纪末,或者说20世纪初的那一年,北京城一片混乱,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清政府无力抵抗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和光绪皇上都逃跑了,跑到了西安。北京城的守卫就落在了团练大臣王懿荣的身上,王懿荣是一个大学者,就在八国联军就要攻占北京的时候,王懿荣这个时候发现了甲骨文,这是不是冥冥之中黄帝祖先在告慰后人:中华民族最为紧迫的关头,决不能灭亡!因为中华民族有过世界上最伟大的辉煌!
据说,那一天,宣武门外菜市口的一家中药店,接到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龙骨就是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奇怪的古文字。使用这味甲骨的人就是北京城团练大臣王懿荣。王懿荣看到了药包里没有磨碎的“龙骨”上的文字,立即敏感起来,感到这是一个及其重大的发现,是中华上古古文字。于是,不仅收购了这家中药店里的全部龙骨,而且派人收购北京城所有中药店的龙骨,一下子就收集了1500多片。这一下,在京城内外,“龙骨”也就从一种不重要的药材,变成了很贵重的文物,不少人为了钱财也都纷纷加入寻找有字甲骨的队伍中……
1900年的8月,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在北京即将沦陷的时候,王懿荣感到案桌上的没有解读的甲骨文,不能够被八国联军抢走,自己也不能够成为八国联军的俘虏,成为八国联军胜利的道具,王懿荣惟一的选择就是在敌人到来之前自杀。王懿荣在选择吞金、服毒都没有死的情况下,最后在自家院子里投井自杀了。王懿荣是一个民族英雄,更重要的他是甲骨文的发现者。甲骨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商代,一个伟大的朝代在这个国家就要国破家亡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就要临近灭亡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子民们突然被文化的记忆提醒了——中华民族决不能够灭亡!
文化记忆让后人懂得,让后人记住: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我们曾经有过几千年的辉煌,我们是怎么被人欺负的,所以,甲骨文发现的时候带有一种杀气,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王懿荣自杀了,随后王懿荣的夫人和一个孩子也都投井自尽了。
王懿荣为官清廉,死后家境拮据,债台高筑。他的活着地一个儿子叫王翰甫,王翰甫为了偿还债务,只能够出售他父亲几个月辛辛苦苦搜集起来的甲骨。王翰甫也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甲骨藏在家里没有用,应该售给真正有志于甲骨研究的中国学者,他首选的是王懿荣生前的好友刘鹗。
刘鹗怀着对好友王懿荣的巨大悲痛,购买了王懿荣留下的甲骨,接过来了研究甲骨的重担。同时,刘鹗又四处搜集了好几千片甲骨。1903年,刘鹗的《铁云藏龟》一书问世了,使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秘藏变成了向民众公开的文物资料。
刘鹗是一位资深的金石学家,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币文字”,正确的划分了朝代,学术意义重大。殷,就是商王朝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地之后对商的别称,也就是殷商。商因为迁殷而达到了极盛,是中国早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是,似乎甲骨文还是杀气逼人,刘鹗也很快走向了灭亡。就在《铁云藏龟》出版的第五年,刘鹗突然被莫名其妙地罗织了罪名,流放新疆。1909年,刘鹗死于了新疆。
当时发现甲骨文的第一、第二号功臣都很快离开了人世,这里似乎隐藏着一种咒语和噩运。但是,这并没有吓到中国的学者。刘鹗家里的甲骨文拓本,被他的儿女亲家、另一位国学大师罗振玉看到了。罗振玉非常惊讶,断言这种古文字连汉代以来的古文学家许慎等也都没有见到过,立即觉得自己已经领受了一种由山川大地交给自己学人的历史责任。他写道: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罗振玉以深厚的学养,对甲骨文进行了释读。从此,他深入地研究了敦煌莫高窟的石屋文书、古代金石铭刻。罗振玉最为关心的是甲骨文出土地点,而不是就事论字,因为只有考定了出土地点,才能够弄清楚甲骨文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罗振玉深知现场勘察的重要,他的女婿,也就是刘鹗的儿子刘大坤曾经到河南汤阴寻找,结果没有找到。1908年,一位姓范的古董人酒后失言,使罗振玉知道了河南一个地名:河南安阳城西北五里处,洹(huan)河边的一个小村落——小屯。
这个小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制高点,也是提醒中国人不要走向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罗振玉根据已经掌握的甲骨文进行了仔细研究,很快得出结论,小屯就是商代晚期最稳定、最长久的都城遗址——殷墟所在地,而甲骨卜辞正是殷王室之物。
为什么殷墟被确定有这么重要呢?因为这不仅是从汉代以来一直被提及的“殷墟”这个顶级的历史地名被确定,而且是伟大朦胧的商代史迹被确定。从此,一直像神话般飘渺,而且一直被史学界“疑古派”频频摇头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从传说走向信史时代。
1915年3月,罗振玉终于亲自来到了安阳小屯,这年他49岁,这是中国最高层学者首次出现在殷墟现场。这也是中国考古学的起点,从此,田野考察、现场勘探、废墟释疑、实证立言的时代开始了。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出现了最不可思议的现象:现实社会被外国列强蹂躏的越来越混乱,古代文化被发掘的越来越辉煌,文化学者被淬炼得越来越通博。罗振玉已经够厉害的了,不久,他的身边又站起来一位更杰出的学者——王国维。罗振玉与王国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罗振玉对甲骨文的研究偏重于文字的释读,而到了王国维,则以甲骨文研究殷商的历史了。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实了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殷代世系,同时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错讹。此外,他还根据甲骨文研究了殷商的典章制度。王国维的研究,体现了到他为止甲骨文研究的最高峰。非常的遗憾,王国维最后也走上了自杀。难道甲骨文石破天惊的出土所夹带的杀气还没有消散?
我们知道,中国的甲骨文已经是非常系统的文字,记述了中国古代的真是的历史。文字的系统不是一年、二年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百年、两百年能够系统的,需要上千年年才能够完成和系统,这就是说,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的历史是可信的,黄帝文化、黄帝精神意义非常重大。甲骨文的文化提醒,让我们难以想象我们过去的一百年的时候,中华民族就要倒下的时候,他却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了。这是什么原因?不就是祖先在冥冥之中提醒他的后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世界的领先,怎么能够倒下呢?孙中山先生有诗曰: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文化记忆的及其重要,文化提醒及其重。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以后的中国,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一般的民族必定是要灭亡的。但是,中国却没有,因为中华民族有着黄帝祖先的灵光照耀和庇护,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魂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现在,我们需要对中国汉字进行重新认识。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曾经说过: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子的宏观价值;第二,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子的微观价值。
顾海兵教授首先对汉子的宏观价值做了这样一个总体判断:第一,在全世界所有的文字当中,能够沿袭传承3000-5000年以上而不变的只有我们汉子,而其他的文字要么消失,要么中断了,要么被彻底改造了。大家熟悉的英文,说长了1500年,说短了1200年的历史,而且今天在英国生活的人并不是英国本土的人,而是来之日耳曼民族的分支,所以,我们汉字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至少传承了5000年以上历史的文字。这是第一个判断。第二个判断是,在联合国的六、七种工作语言当中,同样的文本,最薄的那一本一定是我们汉字。它是最经济、最实用的,从这一点难得我们不应该为中国的汉子感到骄傲吗?第三个判断就是学习汉子的成本很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经公布过一个调查结论就是:如果你掌握了600个汉字,就可以看懂80%的一般读物;如果掌握了1000个汉字,就可以看懂90%的一般性读物;掌握了2500个汉字,就能够读懂99%的一般性读物。我们看英文,如果你没有5万-10万个单词,美国的一般性读物《时代周刊》根本没有办法读。所以学习中国汉字的成本很低。”
在讲到中国汉字的微观价值时,顾海兵教授说到和谐的“谐”字:“谐有‘言、比、白’三部分组成。左边的‘言’是文化上的言论自由,右上边的‘比’是经济上的市场竞争,右下边的‘白’是政治上的白色透明。大家想一想,一个社会,如果做到了文化上的言论自由,经济上的市场竞争,政治上的白色透明,还可能有谣言吗?”“现在很多官员进号了,也就是双规。大家一定会想到一个汉字就是‘贪’。‘贪’字很精彩,上面是今天的‘今’,下面是‘贝’,今天贪宝贝,明天还不就被双规吗?”“和‘贪’正好相反的‘廉’,有两部分组成,一个‘广’,一个‘兼’,就是广泛兼顾。你不仅需要看今天,还要光顾昨天,还得看到明天,而且还要看自己、家人、朋友、社会。你什么因素都考虑了,你还需要贪吗?你还敢贪吗?所以通过‘贪’和‘廉’两个字,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文明始祖黄帝、仓颉太厉害了。”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意味深长,我认为,中国的汉字文化是中国国学的精华,正是有了汉字,中华五千年虽然历经磨难,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最终还是走向了大同,一直延续了五千年而不间断!
龙的文化。中国人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的说法就是从黄帝说起的,从黄帝故里开始的。我们都知道5000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黄帝大战蚩尤,并非一战而定胜负,是经过了多次艰苦来回的鏊战。《鹖(he)冠子·世兵》书中云:“黄帝百战,蚩尤七十二”;《黄帝元女战法》中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杜佑著《通典·东典》中也说:“黄帝与蚩尤三年九战而城不下”。从史料分析,交战初期,黄帝在战势上并非处于优势,经过了长期多次的逐鹿中原,黄帝用谋由劣势转为优势,才战胜了蚩尤。正如《史记·五帝本纪》中云:“黄帝乃征师诸侯”,也就是黄帝后来联合调集了很多部落人马,形成了更大的作战兵团才打败了蚩尤。是因为蚩尤“不受帝命”而被打败的。 黄帝一统天下之后,为了有一个能够包容天下部落的图腾,黄帝大会诸侯在豫州有熊国西太山,要研究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新的图腾。
西太山者,黄帝大臣太山稽之名命名的一个地名。战国《山海经·中次七经·注》曰:“此太山在郑,非东岳之泰山也。”战国新郑人韩非《韩非子·十过》曰:“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宋《太平御览》引《黄帝玄女战法》曰:“黄帝与蚩尤九战,归息于西太山。”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曰:“此太山,其地望在河南新郑市境内。”黄帝这次会诸侯,商定了用九州众多部落图腾的特点,共同组成一个中华新图腾,就是用蛇的身,鳄鱼的鳞,狮子的头,马的耳,鹿的角,牛的鼻,兔的眼,凤的须,虎的掌,熊的腿,鹰的爪等九州部落图腾的某个部分,组成一个能够容纳天下部落意愿的新图腾——龙图腾。天下诸侯们都一致赞同“龙”做为大中华的新图腾。因为最后商定龙图腾的时间是二月初二,所以这一天叫“龙抬头”日。      
一个月后,即三月初三,这天是轩辕黄帝的出生日,也是大中华国庆大典日,现在的拜祖大典就是继承了上古的习俗,延续下来的。每次的拜祖活动,都安排有及其隆重的舞狮、舞龙等众多民俗表演。千万别小看了这些民俗表演,它们可是我们绵延了几千年的黄帝文化的集中体现。龙文化不仅存在于像拜祖大典这样的庄严活动中,也积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舞狮、舞龙,其实跟我们的方块字、书法、功夫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符号。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它们,就会让人想起中国,想起我们光辉灿烂的文明,对于推广民族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而深信。
远古时候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沼泽 人们生产力和武器都十分的落后人经常遭受到猛兽的攻击 所以就用猛兽来做自己的图腾以求神灵的保佑,那时候有用狼的、熊的、鳄鱼的等等。其中因为沼泽多鳄鱼经常伤害人所以用鳄鱼的部落就多些,当时最多的就是扬子鳄也就是龙最早的原形,你仔细观察它的牙齿和身上的样子是不是和现在的龙很象,还有眼睛。
直至今日,我们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龙图腾观念的传承。至于龙图腾神的观念,则更为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把龙视为保护神。龙文化从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历史的真实。多元一体的龙在人们心目中被神化了,成了龙神。后代人们尊崇的人文始祖,与龙神交融在一起,历代统治者和各个民族,都继承了龙神信仰的传统,形成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种龙文化现象。
  三皇五帝时代,龙不仅神化了,而且著名的领袖人物都龙神化了。例如:伏羲的祖族便是雷(龙)神,龙身人头。《路史·后纪》说伏羲“龙身牛首”。考古发现的画像石、壁画、帛画以及铜镜,多有伏羲、女娲图像,均为人首蛇(龙)身。神农氏炎帝,《诗含神雾》说他是“龙首,颜似龙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影响最大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鼻祖,都与龙神交织在一起,他们对后代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竹书纪年》说颛顼母曰女枢,与龙交而生颛顼。甲骨文中有”高祖夔”的记载,认为“高祖夔即帝喾”。《说文》说夔如龙。《竹书纪年》说:“尧母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竹书纪年》说:帝舜“龙颜、大口、黑色”。以黄帝为首的五帝都是龙神的化身。
龙文化在以后的帝王阶层中的反映更是非常突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人称始皇为“祖龙”。汉王朝开国君主刘邦,史书记载他是赤龙。东汉刘秀梦见骑龙上天,遂做了皇帝。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丕都搞过“黄龙见”的符瑞,表示上应天命。如此等等,有汉族的帝王,也有少数民族的帝王,有大一统的帝王,也有偏安的帝王,他们都用“龙”字作年号,自西汉至明清,两千多年中国帝王,都把龙作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把自己打扮成真龙天子,并且用法令形式规范龙文化在整个社会上的使用。
  龙文化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反酬也十分突出。《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就专讲龙。《诗经》中的《商颂》、《周颂》、《鲁颂》中都提到龙。王充《论衡》中《龙虚篇》专门谈龙。《淮南子》一书中提出了“龙生万物”的理论。白居易写过《祭龙文》和《黑龙潭赋》。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也大谈龙的故事。南宋陆游在他的《避暑录》中相信龙能下雨。儒释道各类书籍以及许多的野史中都有龙的故事。
龙文化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所垄断,但在民间仍有丰厚基础,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处都有舞龙灯的习俗。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许多地方举办龙舟比赛。全国各地都建有龙王庙,庙内的主神是龙神。龙的传说故事遍布民间,不仅是汉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龙的故事。带有龙字的地名更有万数以上。
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各个民族中,从帝王阶层到民间,从天象到地理,从正史到野史,从雕刻绘画到诗词歌赋,从各类建筑到器皿衣着,从语言词汇到传说故事,从祭祀到节庆,无不打着龙文化的烙印。可以说,古往今来,龙文化覆盖了神州大地,“龙的传人”是民族凝聚力心理的认同。“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民族心理的巨龙,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将昂首腾飞,翱翔于太空,向世人展示它雄伟壮丽的风采。
这充分说明:黄帝作为中华文明始祖的桂冠,一直戴了五千多年,而且是华夏族、非华夏族,汉族、非汉族所共同拥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除了血缘融合之外,最主要的是文化因素、地域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融合,把黄帝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凝聚着亿万华人的情结。这种文化,就是黄帝文化;这种学说,就是我们的国学。
  国学是文明的升华,文明是国学的物质基础。我们为什么要念念不忘黄帝?因为只有知道了我们的来源,知道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地展示国学文化。
                                    
作者:赵文浩
                                                    2013年5月26日
                                                           于河南黄帝故里
 作者简介:
    赵文浩,1951年12月7日生于河南新郑,1969年11月入伍,1976年4月复员,1984年6月考入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10月毕业。曾先后任新郑县志副主编、新郑县广电局总编室主任、新郑县广播电视台台长、新郑日报社总编。因故2000年8月退休后,一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现任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编审、香港《名家》出版社河南工作站站长,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岗文化暨郑韩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源》期刊执行主编,中国蚩尤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与人合著出版有《新郑县志》、《中国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与探索》;独著有《中原传媒》、《周恩来三救张钦礼》、《情系黄帝》、《寻根之旅》、《寻根黄帝故里》、《中华圣地新郑》、《魂牵梦绕是轩辕》等;编写有25集电视连续剧本《鼎相子产》、36集剧本《大唐诗国》,39集剧本《炎黄圣传》,22集剧本《战神蚩尤》等。2011年11月被中国国学院授予特邀国学研究员,荣获“百年中华国学杰出贡献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