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上半年一等奖 邓昭鹏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上半年一等奖 邓昭鹏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中文教育2018级一班

姓名: 邓昭鹏

学号:2018201910

联系方式:1785283293

1、仁坛 627

何为仁?孟子曰:“仁者爱人”。这句是说要成为一个仁者,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爱人。因为仁者便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那么他必然要做到爱人。如何才算爱人?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是真正博爱的体现。

而仁的价值,我认为起码有三点:

第一个是对于社会的安乐和人的精神需求。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意思是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水与火是我们离不开的东西,我们喝水以存活,用火煮饭,但水与火也是可以造成危害的,而仁德却不仅是超越物质的需求,更不会有任何危害,只会给人民带来好处。

第二个是对于人们自身精神境界的升华。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成为一个仁者,心态自然豁达,志趣便高雅,这不仅让我们拥有一个稳重的性格,更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第三个则是使自己变得永恒。孟子曰:“仁者无敌”。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只要你做到了仁,你就会百战百胜,就不会碰到困难,这里的无敌是更高层面的没有敌手,是赢得所有人的心。举个例子,秦王灭六国,开秦朝,此其功也,其武力更是举世无敌,可是结果呢,二世而亡,原因便在于人民不堪其苛政,心之所背。而唐太宗除却他的种种缺点,单从某些方面来说,他推行仁政上,谦虚而且有度量,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非常少见的,直到今天令我们称赞。

故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2、仁坛 七 237

关于仁与智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到迷茫,我们想要做到爱人,抱着一腔热血,满满的热情,却经常会演绎农夫与蛇的故事,这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愤怒与伤心,甚至对仁爱的施行产生怀疑,但其实我们只是没有理好仁与智的关系。

董仲舒说过:“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句话便指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即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我们践行仁德不错,但要注意,有些奸邪之辈是需要分辨且提防的,我们友善互助,但也要有能够分辨坏人的眼睛。无智而有仁者称之为平庸,而无仁而有智者却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以说仁是罗盘与灯塔,智是船帆与桨。

 

3、义坛 十三 125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全国蔓延,给无数的人带来了痛苦与恐慌,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国与家,当两者出现冲突之时,我们该作何选择?答曰“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因为国而忘掉家,因为公而忘掉私,有利了不苟且趋从,有害了也不苟且回避,只按正义行事,这是义。君不见,多少医生护士离开家庭,把孩子寄养在托管所或是亲戚家,只身前往前线。试问,他们不想孩子吗,他们不想父母吗,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也是别人的父母呀,但是没办法,疫情发生的如此之急,危害如此之大,他们必须得上,只为了身上白衣,为了心中的公义。

而私利与公利出现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答曰: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如果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好处,对众人有害处,君子不追求这样的好处;如果对自己有害处,对众人有好处,君子不避开这样的害处。疫情来临之时,是他们奋起,为了家国公义而抛却自己的私利,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前线,多少次大汗淋漓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又有多少人本可以安安稳稳的呆在家里却因为救治别人而被感染。只因为一句话:我们身后,是我们的祖国和亲人!

待到百家纸鸢随风起,一杯烈酒敬英烈。

 

 

4、礼坛 一 651

我发现很多人反礼,他们骂它虚伪,认为礼是腐朽而束缚人的天性的东西。我常常会这样跟他们说:“你们反对的是不合乎时代的陈腐的形式,而真正的礼并不是这样。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我们守的是礼的精神,而非具体的礼。”礼的形式是因时而变的,陈腐的是某些人而非礼本身。这点在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时候也得到体现,在孔子跟老子请教后要返回鲁国前,老子对孔子说:“你学习古代的东西,固然很好,但不要拘泥于古代,不要生搬硬套古代的东西。”这便是要我们做到恪守礼的精神而恰当的选择礼的形式。

而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要注意,孔子在这里并不是具体指的某一种形式,而是要求人们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有特定的表现。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人们要合情境而用礼呢?在这里其实要谈一下孔子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仁的概念。我们都知道,在孔子的理念中,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现。因为我们有道德,有仁爱,所以我们会“居上而宽,为礼而敬,临丧而哀”,而礼就是我们当时的表现,因而前面有人质疑礼的另一方面,即对于人天性的束缚也有了答案。礼是仁自然而然的表达,而非装模做样地表演,你感觉到有拘束,或许是因为心有所不仁呀!

时代在变化,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礼的本质,而恪守礼的形式,便会本末倒置,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5、智坛 五 298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的这句话代表了儒家对于真理的追求。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早上明白了一个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但如果我们结合孔子及《论语》整体来看,会发现这里的道更有仁义之理的意思,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死字却不是直接因为闻理,而是因为我们明白了这种道理,我们可以为了这种道理而死,不仅是闻,更在于行。这也反映出了我们对于真理的态度,我们既要发现真理,探求真理,更要践行真理。

当然,除了儒家,道家也一样追求真理,就像科学家遵循自然规律一样,道家人士也是原始意义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探索世界发现世界,在道教的典籍中,无不透露这样的思想。最典型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思想就是自然的思想,顺从的是自然。同样的,佛家“灭”谛也告诉人们一定要学习、感悟、实践正见,追求真理、超越低俗追求、灭除低俗情欲,追求正大光明,超凡脱俗,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

可见无论何家何派,对于真理的探求与实践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6、智坛 四 584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大概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进步之类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劝人们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意思。就像花开终败,而新花再次绽放一样,创新是我们能够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创新我们的文明才不会在时光的长河中消沉,因为创新,我们有了电灯,我们从茅草屋到红砖房,我们潜入海底,飞上太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尽管过程曲折而艰难,但新的进步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腐朽的事物。

看呐,我们褪去脏兮兮的旧衣服,穿上新衣,在清风里向着阳光奔跑!

 

7、信坛 二 932

《论语·颜渊》中说:“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如果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因为社会与国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物,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在于相互的信任,而信任来源于相互的诚信。有一个博弈论的游戏向我们演示了当一个社会,当关系双方的诚信丢失之后,信任危机将会带来如何巨大的危害。当在一次交易中你选择了欺骗,这就是诚信的丢失,对方可能选择原谅你这一次,但也可能就此再也不信任你,和你一样的选择欺骗,而当双方都在欺骗,交易失败;进一步讲,当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在欺骗,很显然,这个社会或是国家已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分裂与灭亡在所难免。

而再进一步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天地如此伟大,可如果不真实,就不能变化出万物。这是规律,我们守信立诚便是顺道而行,才能立身处世,念头通达,养一身正气,无愧于心。

 

8、忠坛 五 335

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说:“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之大并非是由一个人就能治理好的,而是由众多的人员来分别治理。所以,我出来做官,是为天下,并非是为君主;是为亿万人民,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明晰忠于职守的含义。

其一是其中所说的忠职为民而不为君,天下是民的天下,我们并非为君主而治,而是分工不同,为民而治,这样一看,有一些历史上的愚忠之人便使我们觉得既可惜又可笑。

其二是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因“分治以群工”,我们被分配在一个岗位上,我们就必须要专心做好这一份工作,而对于其他的工作,我们既要有一定的关切,但也应该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不过多过问其他的职位的事情,以免因为自己的忙乱插手而导致出错,这有些类似道家的无为而治。

故曰:各司其职,为民而治。

 

9、孝坛 五 107

孝是中国文化里古老而又珍贵的传统美德,我们因为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受到他们的养育与教育,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照顾我们,用他们最好的年华来陪伴我们,直到我们长大。我们爱他们,敬他们,我们希望他们健康喜乐。春秋时期楚国的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敢毁伤”;我们走正道,不敢辜负父母对我们的希望。

但同时孝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治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如若我们还想要使其传承,就必定要丢弃其中的糟粕,赋予其新的更正确的内涵,比如愚孝,这是不可取的,再比如打着孝的幌子行不义之事。我们对父母应该是感激与敬爱,而非畏惧与服从。

就比如《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意思父亲有直言规劝的儿子,就不会陷身于不义的举动中去。当父亲有不义行为时,做儿子的不能不向父亲争辩和规劝。也就是说当父母有错误的时候,小错可以委婉的劝解或者容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不能让他们犯错,这是我们的责任,这些才是孝中需要我们传承的东西。

 

10、廉坛 四 236

关于俭与奢的关系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毫无疑问的,我们应是崇俭戒奢。要知道,我们在这里说的俭是勤俭,奢是骄奢。走到餐厅,随处可见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劝说人们不要浪费奢侈的标语,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这些资源的开采又是经过许多人的艰辛劳动才能完成的,因而我们有着充足的理由拒绝奢侈。更重要的是,崇俭戒奢是一种态度。

可能都会有这么一种“攀比”现象,比谁的包好,比谁的车好,比谁的口红贵,比谁的鞋子有名。是的,用铺张浪费换来的暂时的虚荣心的满足确实让人欲罢不能,但随之而来的是空虚,迫切的希望花更多的钱来寻求这种快感,然后一生就过去了。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俭约》说:“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意思是一旦奢侈就会非分地取名求利,志向气节低下卑贱;一旦俭朴节约,对别人就会无所求,对自己就会无愧怍,这可用来培养气节。把奢侈当作目的,把名利当作追求,人就会变得庸俗。对于这种情况我真的是既可怜他们却又痛恨他们,人生如此宝贵,世界之奥妙,人与人之温情......美好的事情如此多,他们却把大好时光浪费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说到底,他们没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忍受不了俭,期望能在奢中填补空虚。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就是君子的品德,以虚静的方式养生,以节俭的方式培养品德,只有在淡泊之中才能够明确志向,只有在宁静之中才能达到高远的境界。也就是说真正有自己追求的人反而追求俭朴,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奢侈会浪费自己的时间,会迷乱自己的眼,这大概说的是隐士高人吧!

 

11、廉坛 十 265

谈到进步,必然少不了反思。想要进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是不足的,如此才能弥补不足或是发扬长处。荀子所说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料经过准绳的矫正就平直,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君子博学而且每天反省自己,那就明智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经过一次次的反省,我们才能改不足而成其长处。

但是反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极难的,朱熹在《论语集注》说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荀子也是“日三省其身”,在如今这个快节奏时代里,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对自己进行一个反思呢,这样看来,出现有些人一直的原地踏步甚至往回走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能客观的反省自己也是个难事。“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只责备自己的人,同时可以培养别人的善德;只责备别人的人,恰好用来助长自己的恶行。有些人思考了,但他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他整天想的都是别人如何如何,结果自己反而变得越来越倒退,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叹口气了呀。

 

12、毅坛 五 601

《周易·乾·象》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传的广,也是极为激励人心的一句话,不知让多少人从失意中振奋,在困难面前坚强。这句话意思就是天道运行刚健,君子因此而自强不息。

自古以来,自强不息都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而成的民族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我们从远古到现代,正是因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才能不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才能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才能不断地向外开拓,向上进取。这一点在儒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儒家提倡积极入世,施展抱负,怀有崇高理想,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必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但是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他们说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种话语,激励着他站在岳阳楼上,历经沉浮却仍旧吟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句子。

君子就要像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毅坛 二 302

尊严,是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是作为一个个体所迫切需要的东西。但尊严是何物,要如何取得,我想有很多人都会陷入许多误区。

首先,想有尊严者必先自重,尊严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建立的。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也就是说希望尊贵是人们共同的心愿。每个人在自己身上都有尊贵的东西,只是没有深思罢了。别人所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如果自己都不重视自己,别人又怎么可能、又有什么理由重视你呢?而“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如果你自己安于贫弱,最终也只能是贫弱;自己安于愚昧,最终也只能是愚昧。你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重要的人,不能以强者的标准要求自己,那最终自贱者人亦轻之。

第二点,想有尊严者必要自信。而自信又来源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孟子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又要有他的担当与学识本领。比如现在,许多的人崇洋媚外,说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可笑之极。我们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之悠久几家能比?我们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又有几家能比得上?不过是在近代发展的时候差了几步,还真的没有点自信了?现在我们中国虽然还有许多的问题,但其发展之好是有目共睹的,要想人家尊重你,先立起自信来,多为自己的自信增强本领。

“别跪着,站起来!”

 

14、和坛 二 783

前面说到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那么现在也应该谈一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问题。

首先是管理者,国家层面上。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管理者能够按道德的标准从政,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他们就像是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多的星辰环绕着,社会也会安定。同时他们也应该善用法,目的是正风。同时,要做到公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家的事情是大,只有集体好了,小的部分才能有安定的环境,是休戚相关的。

其次是家的层面上。“夫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福善之门中没有比和睦更美好的,祸患魁首没有比内部分离更大的了。国由家成,若是家中矛盾不断,那国也会出现分裂。家和说明人好,说明社会风气好,社会风气好,就说明人民安居乐业,那么国家就能够安定。

而到个人来说,就是要做君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人们心中都能保存着仁道,保存着礼仪,能够爱人,有礼貌尊敬人,那么他人总是会爱护尊敬自己

如此,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发展。

 

15、和坛 三 248

天人合一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其一是强调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修身养性之法,知晓知识道理。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什么意思呢?是说树林间松树的风声,石块上泉水的响声,在宁静的环境里去听,领会到自然界的美妙音乐。野草上升腾的烟雾,闪烁的光辉,水潭中映现的云影,在悠闲的时候去看,就可以看到了天地间最上等的色彩花纹。与自然融为一体,心境自然平静,胸襟如海般宽大。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这是我前面所说的除了修身养性之外的从自然中获取知识与启发的方面。一个是向内延伸,一个是向外拓展。

其二是强调我们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选自《荀子·王霸》中的这句话从局部揭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的道理:农夫集中力量耕作,少有其他技能,就能够对上不丧失天时,对下不丧失地利,中间得到人和,众多农事就不会荒废。不光是西方工业革命,我们有段时间也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涸泽而渔”,最终我们意识到“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花费数倍于之前所赚来修复和保护环境。

而除了儒家,道家也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这是说万物以自然作为自己的本性,所以,可以遵循而不可妄为,可以疏导而不能阻塞。此外,墨家等学派也是很重视这一点。可见,环境问题自古以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且不可忘记,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无休止的破坏只能使我们无家可归。

 

评价:作者能够在不同的主题下明确地找到一个论点展开论述,并且有逻辑地层层递进,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可以熟练地运用经典作为论据,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现实中的体会进行阐发,这是很有想法且下了功夫的。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