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上半年一等奖 宋宇婷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0年上半年一等奖 宋宇婷

字号:T|T

帖子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发表楼层:434

帖子内容:

在上文讲:“欲复兴中华文化,就必须推行中华经典教育”,正如熊十力先生讲:“经为常道不可不读”,亦正如王阳明所讲:“《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徙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籥籥然以为是《六经》矣。”可见,经书里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正如我们本心所具足的善性,读经典能够发明我们的本心,澄明我们的本心,使我们去除内心私欲,使心光明澄亮。读经典之书,我们知道需要“吾日三省吾身”,能够去记得去关照自己的内心,能够不断提醒我们去多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务外遗内”,在外在世界中过分追逐利益、权利等从而忘记关怀自己的本心。读过经典,我们会知道“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困难挫折时不能一昧抱怨外在,而是保持积极乐观,继续往前行走。

 

帖子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十、培育良知

发表楼层:523

帖子内容:

何为“良知”?《孟子·尽心》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也讲:“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见,“良知”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但虽然良知本就自有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时刻能够致良知,使良知充分地呈现出来,见之于事。所以,我们要去行工夫来保持良知本体的光明,这样才能够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上。有时不能发挥良知之用,是因为良知心体上像乌云将太阳遮蔽一样,此时我们需要去人欲存天理,将心体之上的私欲一一剥除,让心体呈现光亮,使人心向道心提升。

 

帖子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六、众德之本

发表楼层:251

帖子内容:

仁自有生意在,自是众德之本。朱子讲:“千头万件,都只是这一个物事流出来,仁是个主,即心”、“发明心字,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由此可见,仁有生意,其它美好的品德都可由此而生。人之身上有仁,自然不会麻木不仁,而是能和世界打成一片,与万物同体。钱穆先生讲:“人身只是一个生气团聚,故在身上任何一处轻掏烂打都会痛。医家说‘麻木不仁’,仁即是能痛痒相关。不仅满身如此,天地间也只是一个生意团聚,故见孺子入井,也会发生恻隐之心,天地万物生机一片,而人心之仁,亦会随所接触而与之融成一片。”所以,仁之品德,能让拥有的人充满生机,充满情感,自然会生恻隐之心,行仁义之行。

 

帖子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仁坛  [经典学习]三、仁与爱

发表楼层:868

帖子内容:

仁者爱人,仁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仁是众德之本,但不能讲仁可以代替一切品德。但仁是一以贯之之道,和所有品德都能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仁之爱,不仅仅是见入井之孩童我们所产生的恻隐之心,我们会立马营救;仁之爱,还包含更大的情怀,其是生命自然流露,我们会关怀人类,关怀动物,关怀地球,关怀宇宙。仁不仅有爱,还具有知、仁、勇三德,仁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其包含着众多的内涵。

 

帖子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信坛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发表楼层:933

帖子内容:

信的价值,不仅有讲诚信能让人保持自身的正直。有时候,信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能加强我们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信得自己的本心,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正如孟子所讲“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先将本立好,自然才能“道生”,如同在地里先撒好种子,自然才能生根发芽。这也向我们告知了一点,身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如何才能不迷失自己的本心,坚守好自己。就是应先抓住最根源、最本真的东西,即守住道,守住自己的本心。所以,我们在寻道的过程之中,要信得及,坚守自己的本心。坚守自己的本心,这时我们便能很好地去洞察世间的道理,而不是沉沦在难以把握无限的迷茫和恐慌之中。虽然无限的事物难以把握会导致我们陷入害怕的状态之中,但我们最为害怕、恐惧的应还是有限的生命。因为有限会消散于世间,而无限至少会始终存有。而投身于“无限”之中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战胜对“有限”的害怕,也许这便是破除对“有”的执着。所以不能很过分的在一方面去执着一件事情,执着并不是坚守,太过于执着会陷入执念中无法自拔。正如中庸之道所讲的“过犹不及”。举例来讲,比如对知识的执着。正如庄子所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存在,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我们只一昧地苦苦追寻知识,那么我们虽然不断充实自身却会感到无比的痛苦。因为我们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永远满足不了。是的,我们需要永远对知识保持渴求的激动心情,但是也需明白我们不是只要知识的学习机器。除了学习获得知识之外,作为人我们还需要去做许多事情,如我们需要学会与人相处,我们需要掌握技能,我们需要融入世界之中,我们需要去体验酸甜苦辣的各色不同心情,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实干,我们需要……需要去做许多事情。人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者,对于人来说,人是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存在,我们能够成为丰富多彩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不能缩在舒适的空间里,而应不断地做出尝试,尝试去做一些事情消除恐惧,尝试一些事情来战胜害怕,尝试一些事情来维持愉悦,尝试一些事情来让自己变得更好。坚守我们的内心,我们能够在生活中不迷茫、不害怕。

 

帖子六:楼主陈思杰  标题:毅坛  [经典学习]一、立志坚定

发表楼层:316

帖子内容:

立志要坚定,这样才不会在前行的道路上轻易放弃。正如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其少年立志要做个圣人,虽然他经历了种种挫折依然不改初心,所以阳明所立的志带领他度过困难。正如其所讲:“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可见,人生立志是十分重要的。内心的志向,就像晚上大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但立志是十分不容易的,要无私欲,要时刻坚守着。所以讲立志是困难的,因为这不仅是当下的一个想法,他需要的长时间的坚守。正如阳明所讲:“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学,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他。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之……精神心思,凝聚融结……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帖子七:楼主陈思杰  标题:毅坛  [经典学习]四、经受磨练

发表楼层:454

帖子内容:

人需要在世上磨练,从生活中体悟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大道,“由用显体”;如此我们便能透过此道领悟人生处世的道理,此乃是“由体即用”,由此开出修身养性的方法,“参天时”而“践大道”,做到“与道合一”。所以“体悟”大道,不仅仅是要心里有所感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相应地有所作为,也就是说我们要好好地“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学之中所展示的大道虽然是“形而上”的,但却讲我们能够去获得。因为其实“形而上”的“道”是切己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即使是再高深、再深邃的道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人生体验相关,都是由人书写的,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蕴涵“道”的生活就像一个鼓起大口袋,里面空空的,但正因如此,可以装任何的东西,可以产生一切所存在的。“无”能生“有”,“有”自“无”出,不正是这样的吗?生活切近于我们,同样也切近于道。道不能够远离这些活生生的经验,因为再高深的道理或者思想也是切近于生活之经验的、生命之现象的。没有生活的道是“死”的,缺少“活”性,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活”的道即常道,不是只有概念化、抽象化的对象存在,而是在生活中的,具有广阔的境域,能够随时而变。我们在亲身的践行中便能获得真知,不必寻求于形而上,而是在亲身的体验和切身的存在中。物、理、道,在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便会显现,我们投入进去,朝着本己出发,自然而然便能洞见。此时的道是活的,我们也是活的,在流动之中自能找寻到生活、生命本身的意义。所以《读经示要》中讲:“宋学注重体认,于人生日用践履间、修养工夫最为紧切。修养深,而私欲尽,真体现,即真理不待外索,而迥然自识。孔子谓之默识,宋儒说为体认。佛氏亦云自证。余尝谓先哲尚体认自是哲学之极诣,然若忽略思辨,则不得无病。”总之,在生活中体悟大道,切己践行,如此才不会陷于空谈之中。

 

帖子八:楼主陈思杰  标题:毅坛  [经典学习]八、以力抗命

发表楼层:69

帖子内容:

2020年的这个春节,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许多可贵精神的彰显,面对疫情,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选择前往最前方的战线上,用他们的肩膀扛起救死扶伤的责任与担当;面对疫情,湖北武汉整个城市选择封锁自己,这意味着他们的完全断了后路,以不惧的态度与疫情厮杀;面对疫情,社会人员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捐赠、坚守岗位、呼吁、重视,展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我相信这些美好的行为是因为人人心中具有仁心,也正是如此这些举动才能如此的具有力量。除了内心的力量产生这样的仁行,我认为还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脚踩在这片土地,我们是吸吮中华民族文化而长大的,我们的血脉之中本就蕴藏着对这片土地无限的爱意,所以能够做出这些“义举”。所以,即使我们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总是相信着天灾无情,但人有情意。人的力量、精神是可以战胜这些所谓的“天命”的,故而可说“以力抗命”。

 

帖子九:楼主陈思杰  标题:中华义理总坛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发表楼层:437

帖子内容:

习读经学,走进经学之中,我们能超越千年与古人对话,拾得古人的智慧。在此之中,孕育着我们的品性与修养。而最为重要的是,经学是我们文化宝藏,虽是千年前的书籍,但记载的内容却历久弥新,不断生长。所以,读经,学经,应是我们要不断践行与努力的事情,从经典中吸取智慧,获得力量,以成长为更好的人。

读经书去了解古贤先圣的真道理、真精神,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追求向内的中国思维方式指导我们向外追求,如此去做我们才能让生命得到平衡发展,不沦丧于财富与权力、欺压与残酷之中。所以讲,经学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走近它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将其丢弃。虽然西学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西学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在这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更不应该舍弃自身的独特性,不将西学为体,也不将中、西之学讲为“一体一用”,而是立中国之体,以体达用,并不忘吸收西学中好与妙的地方。因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我们生活与存在的根,流淌在我们血脉中,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如若之前真的“打倒孔家店”践行成功,那么可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会因此而倒塌,出现“学之绝,才之衰,俗之敝”的局面,失去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与面目。总而言之,“经者常道也”,“夫常道者,包天地,通古今,无时而不然也”,我们不应丢弃它们。

 

帖子十: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发表楼层:120

帖子内容:

经书之中不仅蕴藏着本体之“道”,而且由“本体”还开出“工夫”,即体认天道的方法。在此过程之中,我们能通过经书进行修身养性、明德得理,以此进入一个个美好的境域之中。比如我们可以进入仁而和气的境域之中。读经书中的诗,能让我们“思无邪”。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无邪,即是心正、心仁、心知礼仪。我们常讲诗教的目的可以达到仁教,是因为“诗可以兴”,诗可以使人心中善良美好的情感自然流露处,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之后能够用来审查自己的心性是否达到“思无邪”的状态。如朱子所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要达到“思无邪”,则要在正心、诚意处着力,从行动上著实。每天用功读诗,审查自己的内心,心气自会和平。正如王阳明说的:“凡读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器,毋馁而摄。久则精神宣扬,心气和平矣。”通过读《诗》我们可以进入有仁且和气的境域之中,使自己恰如其分地流露情感,保持愉悦的心情。我们还可以进入“日日新”的境域,在此之中我们能一点点获取进步,得到成长。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有所新的体悟,就可以成为师了。这告诉我们,首先,旧的、古老的东西里面也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需要不断的探求之,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之前的东西,能够好地帮助我们在今天的生活,吸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其次,我们用心学之,心里蕴藏着理,而同时心也会变得广阔宏量的,认知到更多的知识与思想。朱子讲:“只是故中底道理时习得熟,渐渐发得出来。”“若知新,则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常活不死杀矣。”理、道、心皆是活的,若我们身在其中,与之一体,相处久了、相处熟了,自然能够有所悟有所得。人之学习,须像活水不断流动前行一般,我们需要时刻反省、时刻回顾,这样才能够避免成为死水。我们可以进入礼乐的境域之中,既有秩序又充盈着和谐。礼乐是来自于或者说能够呈现出天地间和谐与秩序。礼求顺,乐求和;礼从外现,乐从心发。礼从差异有秩序的角度让人保持不同,使人明白差异,能互相尊重。乐从和同的角度,使人相互感通,能够彼此亲近。人不过于礼,也不过于乐,便能够保持内心平和少欲自然而然便能与时合、与天地合礼更主于外,若太过于礼,则会使人与人之间太过疏远,所以要适度,在内还需用乐辅之,此时两者相互为用,才能更好地呈现道之用,成就个人圆满的品格、成就和乐的一体之象。“大人举礼乐,天地将为昭焉”,通过礼乐性的活动,生活在礼乐的世界之中,我们的生命就不会闭塞、幽暗,而会变得更加广阔、澄明。

 

帖子十一:楼主陈思杰  标题:廉坛  [经典学习]六、专注善念

发表楼层:76

帖子内容:

    专注善念,我们就不会因恶念打扰内心。正如佛教禅定所讲的:令心专注于某一个对象,而不达到散乱的状态,人生短暂,应不废光阴,不断精进,虽然我们内心的念头会一个接一个而来,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陷在念头中出不来。而应该知道虽然专注善念很好,但是恶念或妄念来了,我们也不应该逃避它,所以无论善念或者恶念来了,我们都应该无执,不将自身执着于。因为专注于此,并不是执着。专注于一件事上,才能表现出自由、自在感。正如佛教中所讲的“游戏三昧”,“游戏三昧者,犹如无心之游戏,心无牵挂,任运自如,得法自在,毫无拘束。”专注于一件事,专注于善念上,才会让我们更加纯粹,不会有压力,不会有做事时的比较心,不会有做事时的犹豫,不会具有恐惧。

 

帖子十二:楼主陈思杰  标题:廉坛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发表楼层:375

帖子内容:

内心本是广亮的,适当的欲望也是合适的。但如若有太过的欲望,我们应该去除它。剥落内心不好之欲,保持内心光明莹澈。如王阳明通过“致良知”去去除心中被遮蔽的地方,从而保持心的莹洁明澈。这和禅宗中神秀讲的习禅者应净心、染心,使净心增长,染心消退有相似之处。通过心的良知辨别是非,去除不好,获得清净之心。心中私欲尽除,无一丝人欲的心,自然能明见天理,明见广阔的天地。

 

帖子十三:楼主陈思杰  标题:礼坛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发表楼层:860

帖子内容:

    蒙培元先生讲:“礼乐的作用就在于使人返回到自己的本性,即‘人道’之正,与天地中和之理相统一。如果不是返回到人道之正,就是‘灭天理而穷人欲’,也就失去了乐的意义。”正如《乐记》中所讲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由地制”、“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可见,礼乐虽然是外在规范,但却是来自天地之间,与其秩序和和谐有关。礼乐的呈现虽然是外在的,但也要本心拥有才能彰显。总的来说,礼乐应是相辅相成的,让人在秩序中呈现和谐。礼乐让人遵守天命所赋予的本性,将人内心的礼仪化为行动。

 

帖子十四:楼主陈思杰  标题:和坛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发表楼层:250

帖子内容: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具主导性的思想便是“天人合一”,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存在,“人作为主体,不仅是万物的‘主宰’,能够与天地‘参’;而且还是宇宙的中心,能够‘为天地立心’。”《周易》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如同大地一样能够增厚其德容载万物。还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如同天运行一样能够不停地进行自我奋发。可见,人能与天合一,是因为人是具有天地之大德的,故而我们要好好发挥人的力量,发挥人的精神。

 

帖子十五:楼主陈思杰  标题:忠坛  [经典学习]二、忠于祖国

发表楼层:708

帖子内容:

忠于祖国,且热爱这片土地,爱护守护我们的家园。正如之前所讲的:“你所站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端正自身,从点滴小事做起,做好自身,然后在祖国遭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经过这次的疫情,我更加懂得因为我们深爱着我们身边的人,深爱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深爱着我们的祖国,所以我们时时饱含“泪水”,以柔软之心拥抱一切,抵抗外在困难。所以困难并没有压倒我们,因为我们心怀祖国,心怀人民,心怀大爱。正如有人所讲:“我们并不会把‘我爱你,中国’天天挂在嘴边,但是国与家时刻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

 

 

评价:可以看出作者认真地研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文献,对“天道”与“人道”、“体”和“用”等关系有深刻见解,作者既有对中国哲学中“道”、“理”范畴的把握,也阐释了修身工夫、境界如何实现的问题,行文有逻辑、有个人思考。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